SONY NEX, Micro4/3, 單反的優勢


josephyen wrote:
大部分使用者選相機時...(恕刪)


小弟想,會叫EVIL的原因,是因為其只能電子取景吧。

也就是說,全時電子取景。

不過這樣FUJI的那幾台似乎就不在範圍內了。

josephyen wrote:
大部分使用者選相機時...(恕刪)


其實小弟要提出的問題不是在於所謂名詞上

如果只以輕便性來論,可換鏡頭相機幾乎都輸給一般的數位相機
那為何還要挑選可換鏡頭的機型?

一來是希望能有更優異的鏡頭光學、更適合自已需求及場景適用的鏡頭
二來是自訂性與高品質的成像畫質
但是為什麼一定跟輕量化、體積有關呢?

如同NEX-7,加上EVF與三轉輪後,也不會有任何"用戶"覺得它就是太大台這樣的問題

如果推出一台EVIL相機上的轉輪、轉盤、熱靴、鋁鎂合金機身防塵防水、高速對比對焦、防震機制、翻轉螢幕
機背上該有的按鈕都沒少(ISO、自訂鍵、方向鍵、對焦模式、過片模式、錄影、回放、刪除、評分鍵...等)
重量接近或等於二公斤

這樣的相機,縱使不使用反光鏡,不使用OVF,一樣會有用戶買單
如果是全幅的話更不用說。

所以EVIL相機的重點在哪,我想與DSLR最大的差異便是高度的電子化吧
由OVF轉為EVF並延伸出許多功能、而不再只是確認有沒有移焦時拿LIVE VIEW出來使用

如果說可交換鏡頭式相機在選擇時體積、輕量化是用戶的主要需求
我認為,那只是針對一般用戶而已
對高階用戶來說,這不過是它的附加價值罷了。

或者換句話說,什麼樣需求的客戶自已會找上怎樣的產品,但是跟相機是哪個型式還有它名詞上的定義無關。

其實您後面所述的名詞解釋上有著很大的問題
EV與EVF搞混...照這樣來說那為什麼不是跟EV值搞混(實際上,這個EV確實是代表EVF,也沒有搞混這件事啊,有人會說我這個機背螢幕是EVF嗎)?
Digtal就代表電子取景,那DSLR主要使用OVF取景又是?

店家在銷售機型時是否需要與客戶區分這些文字上的問題....?
通常客戶進來都會直接說機型或廠牌、沒有人進來說我要買DSLR的吧
就算進來就說我要單眼(或微單眼)、能不能幫我推薦...也與上述的名詞沒有絕對關係
因為店家還是要詢問客戶的使用需求幫他建議。

所以像這樣試著去解釋這些名詞,到最後還是各說各話而已。現在各廠商之間還不是都沒有統一不是嗎?
zakof wrote:
這樣的相機,縱使不使用反光鏡,不使用OVF,一樣會有用戶買單
如果是全幅的話更不用說。

沒錯,一樣會有用戶買單。相機的市場就像一塊蛋糕,你橫著切直著切都是可以做分類。但用戶會偏好哪種切分方式?必然是應用導向。用戶選擇相機鮮少是為了 EV 還是 OVF 的差異。除了價位,多數是以體積做最初的考量。就長遠來看,有一天 D-SLR 用螢幕取景對焦時也跟今日 M4/3 系統一樣快速時,眾人所說的 EVIL 還有什麼不一樣的特性嗎?若沒有,那 EVIL 就難以作為分類方式。

而我所提出的切分方式,在專業用戶選擇上也完全沒有不妥之處。一台功能強大、體積龐大的電子取景、可換鏡相機自然就不會歸類在 Compact System Camera。而是屬於 System Camera 之列。所謂的 Compact 不 Compact ,是完全沒有限定是否電子取景。以數位化的走向,電子取景早已是相機幾乎都有的特性,拿電子取景作為分水嶺很快就完全不適用了。

zakof wrote:
實際上,這個EV確實是代表EVF,也沒有搞混這件事啊,有人會說我這個機背螢幕是EVF嗎

那這就是個明顯的問題啦。
若說 EV 代表 EVF,那 NEX-5n, NEX-F3, E-P3, GF 全部都沒有 EVF。那他們能稱為 EVIL 嗎?若說能用螢幕取景就算 EV,那 Nikon, Canon 的 D-SLR 全系列新機也都能用螢幕取景。這名字顯然定得不好。
不論是機頂 EVF 或 main LCD,除了位置和使用習慣外,技術上並沒有實質的差異.
EVF 的特徵是具備全時 live view(包含調整色溫和濾鏡效果)、資訊可直接顯示在螢幕上、些許的顯示延遲、100% 視野.
LCD 都符合這些條件,也是 EVF 的一種.

最早具備 EVF 的是錄影機,錄影帶時代就有了,也因為有 live view 的需求,才發展出 EVF.
早期每一台錄影機都有配個 CRT 螢幕,讓攝影大哥直接邊錄邊看.
結果演變到現在,反而只有跟 OVF 長得很像的才叫 EVF,這也是個有趣的現象..

可以看看當初 4/3 系統把 live view 帶到 DSLR 的正反意見..
http://chinese.engadget.com/2008/01/29/dslr-live-view-pk/
那時反對的人還比較多,結果現在每一家都在搞 live view 了,連 Leica 也..

josephyen wrote:
沒錯,一樣會有用戶買...(恕刪)


您提到的那些機型都有外接式的EVF可供使用
而當然這不是重點

josephyen wrote:
那這就是個明顯的問題啦。(恕刪)


的確是個明顯的問題,所以還需要在文字上去區別它嗎?
還是說,一定得要有個統稱才行?

以前大家都知道感光元件是CCD
而現在還是一堆人說我的CCD入塵了,送回原廠清CCD(而且明知道自已手中的機子是CMOS)

廠商該怎麼製作機子,是廠商的定位問題
不需要一定要有個名詞來統整它們
就算真要統整,那就都叫Digital Camare就好了
或者稱Mirrorless還直接一點。

之前光中文上的單眼、微單、類單都可以吵成那樣了
英文(尤其是縮寫)也要特地拿來做一番文章嗎?

其實只要知道在討論什麼機型,就算用了不同名詞只要知道對方在說什麼就行了
就像您說的不需要正名運動一樣

而樓主要的也不是這些的詞義上的差別.......
個人覺得
不管規格如何切割
最大的誘因還是來自於市場導向

簡單來說
廠商開發相機
就是為了能獲得利潤

舉例來看sony
他從單反到無反
通通都有產品線
為何要如此
因為~市場曲隔不同
單反~比較偏向專業
一般人未必有專用需求
所以吸引的族群假設是1/3
那還有2/3的市場阿
那來想想~
單反的缺點~~
單價貴~體積大~技術門檻高
光女性客群就跑掉一大半
所以~~
隨身機的市場一直都是各個廠商必爭之地
因為這個領域
是其他系統還沒出現前
相當龐大的市場

好了~~
隨身機的市場已經飽和了
大廣角~大光圈~高畫數~高變焦率...的機種推成出新
價格不斷往下調整
這個割喉的市場還能如何切割
有~~~
p家o家想到
在單眼跟隨身機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
吸取兩方優點應運而生的機種就是微單
果然~~
這招還蠻受市場青睞
有隨身機的輕巧方便
還有單眼的多功能性
馬上
隨身機的市場又被瓜分掉一大半

所以~~~~
相機的市場
我用行銷的角度來切入
會比較能簡單看得懂
關於優缺點
這已經是很末端的思考方向
只能說~~
買相機不外乎以下的條件
畫質
體積
操作
支援
品質
價格
買相機之前
可以自己先排序看看
例如~~
全都選~價格沒上限~那當然就是ff單眼甚至4x5~120相機
如果只要價格便宜~體積小
那2000~3000的隨身機當然是首選

廠商開發機種
是為了能開發更廣大的客群
消費者也能從中找到更貼近自己需求的相機
符合你的需求的相機都是好相機
而不是用系統來符合你的習慣


小葉叔叔 wrote:
全都選~價格沒上限~那當然就是ff單眼甚至4x5~120相機(恕刪)

你帶去西馬拉雅山爬爬看阿?
並不是有錢就有用....

josephyen wrote:
是要討論系統的優勢?...(恕刪)


好文,推推~
1. 以市場龍頭 C N家來看 單眼都要有光學觀景窗 跟反光鏡
2. 單眼相機結構上已經固定 新產品大概只有感光器等電子部分更新
3. 單眼相機 "目前" 鏡頭搭配畫質還是較佳
4. 無反光鏡系統可以轉接單眼用鏡頭 但是會變太大台跟單眼一樣
5. 無反光鏡系統要等到專用小型鏡頭成熟後 畫質就可跟單眼同步
6. 未來來說 無反光鏡系統可以小型化又兼顧畫質
7. 操控來說 又大又亮的光學觀景窗 就是要全片幅單眼
8. 未來單眼系統能贏的地方 就還是大型化的優勢 跟光學觀景窗
9. 感覺上就像是 手槍跟 狙擊槍 就是使用地方不同
10. 電子化帶來很多"賤功能" 賤功能進化後 變成獨一無二的新幫手
11. 未來相機操縱界面的軟體進化跟應用 很值得期待
12. NEX3 5 界面真是難用....XD

ACON99 wrote:
你帶去西馬拉雅山爬爬...(恕刪)


嚴格說起來,如果夠有錢,這也不是問題,像這位騎馬的女士,脖子上掛了一台Leica底片機,手上還有一台類單。後面的另一位沒拍到,帶的是Canon單眼。其他帶了5D2+白砲,然後掛在Porter脖子上上山的登山客也不少。


我用的是GH1 + 14-140,這樣的裝備還在可以自行負擔的範圍


NEX + 旅遊鏡在山上也是很熱門的組合,比M43更多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