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袋不深想拍 銀河 大景是否就跟M43無緣?

jokae wrote:
如照你所言現在的m43夜間高ISO頂多追上8-9年前的ff

那您這句話不就自打嘴巴了
"現在的M43的高感能力,不知已超越七八年前的FF多少了"

正是!正是! 想不到歲月如梭,D700 已經是九年高齡了
piyopiyo765 wrote:
但我記得O家的M43機器有一種「Live comp」功能,
拍銀河可以用堆疊的方式


Live comp 拍攝會有軌跡,因此如果是想拍星軌沒問題(而且是很作弊的功能),但是拍銀河,這個功能可能不適用。除非加個赤道儀。
歡迎來我的 Blog: http://www.masaru-vision.net

piyopiyo765 wrote:
我拿P家的M43,但我記得O家的M43機器有一種「Live comp」功能,
拍銀河可以用堆疊的方式,
譬如原本一次要曝光20分鐘的照片,
他可以一次1分鐘,曝光20張,再合成到一張。(恕刪)


您講的是「星軌」吧?拍銀河若沒有配上天文儀器,一般12mm的超廣角鏡頭,最多也只能曝光到40多秒,再久就整個看到星星的尾巴了...
不過若真的要拍星軌,20分鐘怎麼夠呢?同1台機器、同樣的疊圖方式,拍3小時就遠比拍1小時疊出來好看太多,否則那些拍9小時的是吃飽太閒嗎?
若要拍星軌,底片最佳,最便宜,一曝到底(但你要有把握拍攝途中相機完全都不會被動到或有亂光射入)。
銀河因為有快門限制(前面有人提供公式了,大約就是500-600/焦段),底片沒有優勢(一般底片iso400就很明顯比100粗糙了),還是要用高iso來幫忙。以合歡山來講,一般人常用iso3200、16mm、f2.8、快門1/30,不論焦段或光圈都已經快要達到現有器材的極限了,快門能降的也有限,所以iso也難以再降低,樓主若真的很有興趣拍這個,要挑1台至少iso3200還ok的相機。
感光區 廣一分毫 必有多出一分一毫的好處。這沒什麼好爭的。回想到 去年一陣子有些樓文硬要扯談 感光元件小 但和大元件沒差距 的論點。

43片幅好用的地方 是 當隨身機輕鬆拍 或 錄影使用。所以不用吃太貴的土。

對畫面的追求 無止盡,想滿足慾望,來一台 數位中片幅吧。花下去必有所值 XDDD
手機都能拍銀河了
主要是在於你想要怎麼的畫質
以及你的荷包

我現在都只拿gr拍照
去合歡山也是拿gr
說真的他是aps
但畫質真不怎麼樣
不過這部分不是這台的強項
堪用就好

lml640707 wrote:
所以我選的三台
5d2 21MP
A6500 24MP
EM1m2 20MP
畫素差異不大阿
A7S要比的應該是同是12MP的D700/D3/D3s
以相差5-6年來說
Sensor感光能力的進步速度遠比一般人想像的慢很多
甚至2015年的A7SII還輸給6年前的D3s





你可能看不懂 我用圖表說明一下,
5D2如果是1
後面A6500 受光面積少了只有5D2的0.373
舉例受光面積決定光子激發半導體轉成電子的電壓值。才能被ADC類比轉成數據。
單位受光面積越小越需要轉換訊號放大器轉換,轉換就容易失真。
高ISO 看起來差不多其實已經有進步。

高畫素CCD /cmos 這個越小越難做。
M43目前覺得老蛙7.5mm F2這顆是最適合, 不過不知道價格多少

我自己目前用A6300 + 12mm F2這顆拍銀河還不錯, 等校18mm又有F2大光圈
應該是今天中午有在PTT看到你的文
拍銀河大景 最不需要的就是對焦
最需要的是高ISO 寬容度 另外還有支援快門線
你說你口袋不深
預算一萬多有兩個選擇

第一種搭配:
各家二手APSC EX:D5200 650D 60D等
都是不錯的好機
配二手T116
可以壓在兩萬以內

第二種搭配:
APSC微單眼如EOSM這類對焦很爛但是片幅還可以接受的機身
配11-22mm
但是EOSM不能接快門線要注意

兩萬多的話可以選擇APSC較新的機身 如70D D7200等
一樣是配T116
以後如果要轉拍其他東西也可以

三萬多的話可以選擇各家最便宜的全幅
如:6D D610 A7等二手
但是要把鏡頭購置費用考慮進去
我自己是用17-40mm(C家)二手約一萬三

另外星空雲台全新價格約一萬二至一萬三
如果選擇預算兩萬多亦可選擇買星空雲台配合我上面寫的"預算一萬多的選擇"

個人小小見解
想到感光元件 不管大片小片,似乎都是SONY一手提供。

突然覺得 畫素提高,有以下幾項爭論焦點:

1.大片的收進光線資料必定較多。
依小片愛好者所言, 大片幅元件 的機身廠商一定是太偷懶了, 才讓小片幅拍攝成果 追上大片幅!!!

2.但是,小片的,光線資料必定比較少。個人懷疑是利用晶片程式去模擬、運算、補點 ??? 不確定囉 XDDD

3.Sony會為了各家大小片幅,提供更加精良的感光元件??? 所以提供給 m43的感光元件,比給全幅機身的精良許多 ???

-------
2可能是正解 純個人猜測XDDD

伯爵紅茶 wrote:
你可能看不懂 我用...(恕刪)
你可能看不懂 我用圖表說明一下,
5D2如果是1
後面A6500 受光面積少了只有5D2的0.373
舉例受光面積決定光子激發半導體轉成電子的電壓值。才能被ADC類比轉成數據。
單位受光面積越小越需要轉換訊號放大器轉換,轉換就容易失真。
高ISO 看起來差不多其實已經有進步。

高畫素CCD /cmos 這個越小越難做。
所以,感覺上其中必有因 (詐XDDD)!!
---------
不管如何,個人實拍感想是:
1.大片元件拍攝的影像,成果明顯優於小片。這是不爭的事實。(P.S. 比較元件年代新舊很沒意義啊。在這個年代,就用這個年代的產物來比吧,反正以前的產物註定將是骨灰啊)
2.想拍出更好更大的畫面,個人必定優先選擇大片的。同樣焦段鏡頭,大片的就是可以站的比較近啊 XDDD
3. 大部分的休閒零碎時間,個人偏好 微單,小巧輕便, 反正拍出來的東西 自已欣賞,不需要被人挑剔~~~
弄台便宜微單機身,玩壞了也不太心疼

b8b8b8 wrote:
想到感光元件 不管...(恕刪)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