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景深?景深思維的認知分享,模糊的背景不是唯一真理

對我而言第一要觀察的是光屬於哪一種,白平衡要調整
然後在看光在物體上的影子表現如何,能不能改變
再來看主題決定用哪一種光圈,人像景深淺一點,要帶景就深一點
風景或靜物也看要帶景多少來控制

沒有到真理那麼誇張吧...
是一種表現的手法而已

用淺景深控制層次
我的 Flickr http://www.flickr.com/photos/odinq/ 目前很冷清

danyshih wrote:
哈,你終於領悟啦?
由深入淺易
由淺回深難...(恕刪)


說的太好啦! 曾為了拍下面這張照片傷透腦筋,主題是月曆
但要帶進背景的飛機及華航大樓,身邊只有一支 70-300mm鏡頭.....
深深體會這句話......
光圈縮到 22 了

原來所謂淺景深的文字背後,還要考量到其他像是主題想呈現出什麼?主題與環境間的關係如何拿捏等問題,而才不會陷入一昧追求淺景深的盲點中,忽略主題與環境間的關係。小弟真是門外漢~哈哈
好專業 我剛才仔細的研讀了

幫助了我不少

尤其是EV那部分 一定要推一下
感恩~~這篇文章讓我對於消費型的相機有所了解他的能耐
呵~~原本還一昧覺得大光圈就有辦法做出模糊之類的
原來還有其他要素~~
從來不會特別去追求淺景深,分享一個以前在01上面看到的例子
有個01網友的女朋友在國外畢業了,很值得高興的一件事,於是此網友就前去外國拍照
只見一張張得照片都是他很漂亮的女朋友拿著花開懷的面對鏡頭,但背景全部都是糊成一片...
真想問以後某一天照片又拿出來給別人看時,別人說得出來這是哪嗎?不要迷失掉了

bluenight0915 wrote:
突顯主題可用1. 景深;2. 光影層次
兩種方式加以凸顯...(恕刪)


認同

所以只會有光影大師
不會有大光圈大師or淺景深大師
靈光 wrote:
這一切都嘛是因為被攝物而引起, 所以對焦距離: 順序1

順序2: 承1, 因為考慮到對焦距離與構圖大小, 就會考慮選用什麼樣的焦距的鏡頭 => 焦段

順序3: 承上, 因為焦段會與成像大小有關, 所以再來是感光原件(片幅)

最後一個是光圈大小...(恕刪)


這是什麼鬼阿....

同一個被攝物
每個人愛的視角不一樣
想要用的主體及背景來說的故事不一樣
所選用的焦段就會不一樣
為啥第一個考慮的會是對焦距離?

不同的攝影者
思考的邏輯會不同
對於景深的詮釋會不同
還可以這樣排照順序的喔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