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我而言第一要觀察的是光屬於哪一種,白平衡要調整然後在看光在物體上的影子表現如何,能不能改變再來看主題決定用哪一種光圈,人像景深淺一點,要帶景就深一點風景或靜物也看要帶景多少來控制沒有到真理那麼誇張吧...是一種表現的手法而已用淺景深控制層次
danyshih wrote:哈,你終於領悟啦?由深入淺易由淺回深難...(恕刪) 說的太好啦! 曾為了拍下面這張照片傷透腦筋,主題是月曆但要帶進背景的飛機及華航大樓,身邊只有一支 70-300mm鏡頭.....深深體會這句話......光圈縮到 22 了
從來不會特別去追求淺景深,分享一個以前在01上面看到的例子有個01網友的女朋友在國外畢業了,很值得高興的一件事,於是此網友就前去外國拍照只見一張張得照片都是他很漂亮的女朋友拿著花開懷的面對鏡頭,但背景全部都是糊成一片...真想問以後某一天照片又拿出來給別人看時,別人說得出來這是哪嗎?不要迷失掉了
靈光 wrote:這一切都嘛是因為被攝物而引起, 所以對焦距離: 順序1順序2: 承1, 因為考慮到對焦距離與構圖大小, 就會考慮選用什麼樣的焦距的鏡頭 => 焦段順序3: 承上, 因為焦段會與成像大小有關, 所以再來是感光原件(片幅)最後一個是光圈大小...(恕刪) 這是什麼鬼阿....同一個被攝物每個人愛的視角不一樣想要用的主體及背景來說的故事不一樣所選用的焦段就會不一樣為啥第一個考慮的會是對焦距離?不同的攝影者思考的邏輯會不同對於景深的詮釋會不同還可以這樣排照順序的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