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片幅相機在現今世代的優勢?

dodoba21 wrote:
試想一下200MM在FF上帶來的壓縮感
與100MM在M43有何不同


這舉例很奇怪
因為 沒啥不同....

meridian wrote:
感光元件成本差蠻多的喔
APS sensor field size 14.9x22.3mm(Canon)
曝光機field size可以開到26x33mm, 所以一次就可以完成一個layer曝光
但FF是24x36mm, 就必須要曝兩次接起來, 所以製程數量會是APS兩倍, 一個layer要曝兩次, 成本也是兩倍
且8吋晶圓可以切24片FF sensor, or 80片APS sensor, 這部分成本差了3.33倍, 如果再考慮良率問題, 最終一片FF sensor生產成本應該會是APS sensor的15倍以上
若APS sensor價值1000元, 那FF就要15000元了
(推估生產成本應該不到1000, 不過大部分廠商都還是外包生產的, 代工廠也要賺錢)
再加上產品定位問題, FF相機價格估計很難低於3萬


感謝美麗壂大大的科普
如果我是廠商也許出個24*33mm的近全幅
少一次曝光良率也許可以提升近一倍
陽春型賣2.5萬-3萬應該也會大賣
千萬別跟豬打架,這只會讓你變髒,卻讓豬樂在其中。

450 wrote:
這舉例很奇怪
因為 沒啥不同....


所以你適合APSC以下的機種就可以了,
不用花那麼多錢
meridian wrote:
不過現在我的觀念卻反過來了, FF要搞定APS或M4/3不會那麼快,
其實有幾個重點不能套用當初M4/3的模式...(恕刪)


時空背景都不同,
4/3會式微,是因為反光鏡的設計並沒有帶來什麼明顯的優點,
在對比式對焦或hybrid對焦技術成熟後,死守反光鏡沒啥明顯好處,反而更不利於4/3追求輕巧的目標。
加上以Olympus的企業規模,養兩個系統本來就力有未逮。

我想表達的只是,
小片幅對於未來比較沒有想像空間,一台高階機身到一兩萬之後,也降不太下去了,
若想進一步擴大佔有率,不知還能使出什麼手段?
而大片幅則隨著製造技術進步,至少還有降價一招可走。

另外,我實在不覺得iso會有決定性的影響,
如前文所言,3200以下夠好就好了,
超過3200,後續能飆多高其實不是很重要的規格,
BSI元件賺了noise,卻也賠上良率,
一來一往,成本優勢也許不明顯。
BSI的APS-C,跟現行的FF,如果賣價一樣,我大概還是買後者。



歡迎光臨https://500px.com/ddcat
差不多嗎? 個人覺得差很多...
不然我幹嘛雙系統...

A7 + FE2470 跟 GH4 + 1235, 兩次出國拍下來, 會選來給別人看的幾乎一面倒都是前者,
高 ISO 有沒有差我是沒注意, 但低 ISO 差超大!

M43 用了一堆機身, 結果都差不多, 就是低 ISO 畫面還是糊糊的, 不像全幅 (目前用過 5D, 5D2, A7, A7II) 那麼清晰乾淨.
主要是看拍什麼,拍模型玩具小物的時後FF對我來說是噩夢
什麼空氣感的都不重要,因為景深都快沒有了......


▲iPhone的螺絲釘


除了景深跟可用ISO外,FF APS-C M43用起來都差不多
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
klein3358 wrote:
A7 + FE2470 跟 GH4 + 1235, 兩次出國拍下來, 會選來給別人看的幾乎一面倒都是前者...(恕刪)


我一直很好奇,當同時帶兩種機身出門,而接的鏡頭又是相同的等效焦長時,
是同一個景色,用A7拍一張,然後GH4拍一張?
或是看景色美不美,漂亮的話就用A7拍,普普的話就GH4隨便記錄一下?

若是前者,只能說辛苦了。
若是後者,既然不同景色選擇的器材不同,
那當然如你所言,精彩的、拿出來分享的,剛好都是全幅的照片...


歡迎光臨https://500px.com/ddcat
看不出來差別的人是幸福的
樓主要好好保持下去啊
免得蔡頭一顆接著一顆
哪天還不小心就跌入中片幅的更大坑

阿凱 wrote:
看不出來差別的人是...(恕刪)


有時候未必是看不出來,
只是在不在乎...

尤其只是在電腦看看縮圖,
或是本來就會拍raw後製時,
那個差距只會更小吧...
歡迎光臨https://500px.com/ddcat

meridian wrote:
如果是FF + 200MM...(恕刪)


對不起,我知道您舉的這個例子散景程度是完全相同的..
但是壓縮感也一樣??
認知中..壓縮感不是只跟實體焦長有關嗎???
有點不太瞭解..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0)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