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用閃燈柔光罩拍昆蟲時,覺得只要把主體拍得又大又清晰就好,但整個相片感覺就像晚上拍的一樣主體清晰背景黑暗,這是因為在補光範圍外的自然反射光源因相機設定在高快門、小光圈及低iso的情況下完全無法讓感光元件接收到,所以只有一片漆黑,這樣的畫面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喜歡的人會覺得可有效凸顯主體,不喜歡的人會覺得缺乏色彩層次感,我是比較偏好有些顏色層次感的背景,但若要增加視覺衝擊效果來凸顯主體,偶爾全黑的背景也不錯,例如圖1,就看想要表達的氛圍。
圖1,藉由全黑的背景來凸顯紅色小椿象破蛋時的千姿百態
DSC06971-1 by Jeremy Huang, 於 Flickr要改善補光時背景全黑的方式有幾種,簡單整理一下:
1.在主體後方加一些背景材質,或是將主體移到具反光(淺色)材質的前方,利用柔光罩散射的餘光補光,一般我會就地取材以周邊的樹葉作為背景材料,如圖2,這種方式比較適合主體非常小的超微距攝影,因為鏡頭很貼近主體,所以背景材質很容易形成漂亮模糊的散景,。但若遇到主體較大例如鍬形蟲、大型蟬之類的題材,因為鏡頭與主體及背景相對距離的因素,背景不易虛化,此種方式就不太合適。
圖2,相同類似的畫面,但藉由綠葉背景的襯托,除增加畫面顏色的層次及柔和感,還增添了一股春天生生不息的感覺
DSC06977-1 by Jeremy Huang, 於 Flickr2.調整拍攝參數也就是調整光比(人工光源跟自然光源的比例),讓環境光源得以進入感光元件,這種方式雖然可以多保留些環境背景,但拍照的成功率會低很多且很吃相機高ISO的寬容度,因為微距攝影只要有一點手震畫面就糊掉,為確保足夠景深及安全快門,只能調高ISO來應付,但高ISO付出的代價就是畫質劣化,同樣會失去細節,所以此方式很吃拍攝者的技術,需要視實際拍攝場景臨場調整,如圖3。
圖3,主體很敏感,環境光源不足背景又遠,只能藉由調整拍攝參數來增加背景光源
紅翅蠟蟬 by Jeremy Huang, 於 Flickr3.雙閃或多閃系統可以有效解決背景亮度不足的問題,一燈補主體,其他燈補背景,這種方式很適合拍青蛙或蛇類的題材,如圖4,昆蟲當然也可以,只是要很有耐心且對閃燈操作要很嫻熟就是了,因為可能架完閃燈,主體也逃了。
圖4,雙閃燈拍攝,一燈補主體,一燈補背景
面天樹蛙 by Jeremy Huang, 於 Flickr4.最後不得已的方式才是藉由後製以PS去背,當遇到一些特殊生態行為或稀有物種時,還是要回歸微距生態攝影中先拍有再拍好的原則,先記錄下畫面再說,哪還管甚麼背景不背景,回家再以PS去背換背景來增加畫面的層次感,如圖5。當發覺是有"意願"被拍的個體,再以前述適合的方式進一步拍攝,。
圖5,原圖為全黑背景,之後藉由PS後製換背景
DSC03949-1 by Jeremy Huang, 於 Flick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