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請教一個疑惑自己卻又有一點無聊的問題。
以前用pentax相機時,知道新的鏡頭有分FF與所謂數位專用,印象中只知道FF鏡在全幅機上,不會有成像圈問題,數位鏡上全幅機則有暗角問題。後來玩了DKL老鏡,發現DKL鏡頭的後鏡都非常小,大約只有M42後鏡的1/3大小,我很好奇為何沒人談DKL的成像圈問題(想必一定沒有此問題)?那成像圈的主因究竟為何呢?為何鏡頭前、後鏡玻璃都小於數位鏡下,DKL鏡頭上全幅機沒有所謂成像圈問題呢?那數位鏡的成像圈究竟是如何產生呢?

有請知悉的人協助釐清一下觀念

謝謝
電子感光元件跟底片的感光能力不同
印象中是電子元件的對斜射光(感光元件邊緣部份)的感光能力會急速下降
所以數位鏡同焦段都會比較大顆
目的是校正斜射光變成盡量垂直於感光元件

所以照理來說
拿老鏡轉接數位機
應該不太會出現成像圈
但是會很容易出現暗角
有錯請指正

我是覺得啦
數位鏡的面積體積太大了
要是可以讓感光元件邊角ISO值略微高一點(把放大器的訊號增強)
這樣就可以消除暗角
又可以減小鏡頭的體積
也可以省點錢買濾鏡

CCD/CMOS跟底片還有個很大的不同
前者會有強反射的狀況後者不會
逼的很多鏡頭改版時原來偷懶的單面鍍膜都要改成雙面鍍膜,特別是最後一片鏡片.
不然容易發生強光打上CCD/CMOS後反射回鏡頭鏡片又反射回CCD/CMOS成像的狀況.
別問我的名字,我只是個舊時代的幻影.
另外補充一下, 成像圈和口徑沒有太直接的關係(有間接關係)...
例如一些6x9的鏡頭口徑相當的小, 105mm 等同 135相機50mm,
光圈f4.5 等同 135相機 f2.25

成像圈主要在於凹凸鏡,折射後的成像角度,通常焦段愈長,
光學上為發散,即將小目標放大, 成像圈比較能輕鬆放大
反之廣角就比較麻煩...

另外鏡後焦平距的設計,也是一個因素.
例如投影機離牆愈遠, 畫面愈大...而120畫幅以上的相機,
鏡後距也是挺長的...

數位鏡頭的確是由於感光元件的問題,
才必須要將口徑作大點,凹凸鏡片大,
取中央區域較直的角度成像...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