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謂的大三元,就是涵蓋了全片幅相機廣角、標準與望遠三個焦段最佳畫質的變焦鏡頭,同時也具有f/2.8的恆定光圈,所以是陪伴非常多專業攝影師走天涯的三顆鏡頭,世界上絕大多數的攝影題材都能夠被大三元的焦段所覆蓋。而喜歡拍照的朋友,通常進入大三元鏡頭的第一顆敲門磚就是24-70mm f/2.8,因為它從24mm的廣角到70mm的小望遠,中間涵蓋了35mm、50mm這些非常實用的焦段,你可以在很多攝影師的背包中發現這顆鏡頭。
近幾年隨著Sony與副廠鏡頭的崛起,市面上能夠選擇的24-70mm f/2.8鏡頭越來越多,品質也越來越好。小編在去年就一直想要抓緊機會做這個集評,畢竟Canon與Nikon 2470的價格是一支比一支貴,我除了想要看看副廠鏡頭做到什麼程度以外,也想知道Sony在2016年推出的G Master系列到底在這個市場上的定位如何。所以一口氣找來了六款鏡頭,包含Canon, Nikon, Sigma, Sony, Tamron, Tokina,每一顆都是各家最新的24-70mm f/2.8產品,我們也從17個面向來檢驗每一顆鏡頭的能耐,希望各位在看完本文後能夠幫助你做決定,找到自己心目中的24-70mm f/2.8。
本篇文章共分為三大部分:
■ 產品介紹與規格比較 INTRODUTION & SPECIFICATION
■ 鏡頭表現比較 LENS PERFORMANCE
- 人像1 PORTRAIT 1
- 人像2 PORTRAIT 2
- 人像夜景廣角 NIGHT PORTRAIT-WIDE
- 人像夜景望遠 NIGHT PORTRAIT-TELE
- 對焦速度 FOCUS SPEED
- 銳利度 SHARPNESS
- 防手震 IMAGE STABILIZER PERFORMANCE
- 色散 DISPERSION
- 散景 BOKEH
- 口徑蝕 CAT'S EYE BOKEH
- 光點散景 LIGHT SPOT BOKEH
- 星芒 SUNSTAR
- 放大倍率 MAGNIFICATION RATIO
- 耀光與鬼影 GHOST & FLARE
- 邊角失光 VIGNETTING
- 變形 DISTORTIONG
- 呼吸現象 LENS BREATHING
■ 結語與建議 CONCLUSION & RECOMMENDATION
■ 產品介紹與規格比較
■ INTRODUTION & SPECIFICATION
Canon EF 24-70mm f/2.8L II USM

2012年中Canon推出了兩隻24-70mm,一支是恆定光圈f/2.8L二代,另一支是24-70mm f/4L IS,當時大家的重點除了見識到新的f/2.8終於推出了之外,大家也很好奇為什麼f/4有防手震,f/2.8卻沒有。特別是Tamron在同年初就推出了世界第一款具有手震補償系統的24-70mm f/2.8鏡頭,讓Canon有些尷尬。不過這顆24-70mm f/2.8L II無論是光學表現與對焦速度表現都非常優異,這也是Canon專業攝影師必收的工作用鏡。
AF-S NIKKOR 24-70mm f/2.8E ED VR

2015年Nikon迷最期待的鏡頭莫過於它,第二代24-70mm f/2.8,它最大的特色在於採用了具有4級補償的防手震系統,同時也導入了電磁光圈,而且對焦速度比前一代G鏡版本快了50%。Nikon工程師說這顆鏡頭花了他們十年的功夫打造,每日汲汲營營的鑽研在縮短鏡頭1mm與減輕10公克的蹣跚步履中前進,是Nikon十年的科技結晶。由於對焦速度真的快很多,四級的手震補償也可以大幅的提高拍照成功率,所以許多Nikon攝影師都對這顆鏡頭愛不釋手。
Sigma 24-70mm f/2.8 DG OS HSM ART (EF Mount)

小編最期待的就是這顆的表現,這也是小編在2015年募集台灣網友意見,最希望Sigma推出產品的第二名(第一名是推出FE接環的鏡頭)。基於過去Sigma ART系列定焦鏡頭,不論是35mm f/1.4ART或50mm f/1.4ART在光學品質上都有超越C、N兩家的水準,相信Sigma推出的24-70mm f/2.8ART也會有非常好的表現。這顆鏡頭七月就已經在台開賣,但日本那邊借測媒體的鏡頭要一直到九月才給我們,同時也是順勢搭上Tamron的24-70mm在九月推出,才有本篇文章的出現。
Sony FE 24-70mm f/2.8 GM

2016對於Sony Alpha系列是很重要的一年,除了有A6300與APS-C旗艦A6500,還有搭載光學防手震、幾乎要顛覆GoPRo運動攝影機市場的X3000,然後是年底的A99II、搭載315對焦點的RX100V與600mm f/4大炮機RX10M3,還有若干初階與高階定焦鏡頭。2016年我們居然測了Sony12個相機產品,而且重點是它們都很強!但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在年初發表的G-Master系列,Sony強調這是自家G鏡的高階版本,第一波推出的就是24-70mm f/2.8GM與85mm f/1.4GM,而G-Master系列鏡頭很重要的一點,是他們是依照搜集消費者喜歡的散景來設計鏡頭。同時在畫質上也有非常優良的表現,這顆鏡頭也是本次Canon與Nikon最大的勁敵。
Tamron SP 24-70mm f/2.8 Di VC USD G2 (A032) (EF Mount)

過去Tamron總是讓我覺得有一點「俗俗」的感覺,一圈金色的腰帶搭配不適宜的字體,還有看起來「怪怪的」變焦環,我理解Tamron在技術上的確有創新,但看到外觀總是讓我提不起勁去搜尋它。2015年Tamron提出了新的外觀設計,在鏡頭底部使用了在鏡頭市場中相當少見的銀色環,並且將鏡身金色斜體的字體改成細字白色,整體的設計感上也變得非常經典,讓人百看不膩,而且在一片金色與紅色的鏡頭海中非常突出。小編對於Tamron的改變給予高度肯定。
而在性能上,這顆24-70mm也是本次測試鏡頭中具有最強防手震能力的產品,五級防手震可以在70mm端把快門降到約0.4秒的長度,非常可怕。這顆鏡頭的F接環與EF接環分別在8月初與9月初開賣。網路上已經有不少正面的使用者評價。
Tokina AT-X 24-70mm f/2.8 PRO FX (EF Mount)

吉姆林在2015年就曾經寫過這顆鏡頭的評測,網路上的試用心得也是一致認同這顆鏡頭有相當優秀的光學表現,而且售價相當便宜,唯一美中不足的地方是對焦速度明顯的比其他24-70mm f/2.8鏡頭慢。在定價上這顆也是本次集評中售價最親民的鏡頭。
等等!只有六顆呀!還有其他的24-70mm f/2.8沒有進來!對,我們並沒有將市面上所有的24-70mm f/2.8包含在內,例如Sony A接環有一顆24-70mm f/2.8ZA、Pentax K接環也有一顆24-70mm f/2.8ED SWM,我們並沒有將其收錄在本次的集評中,原因其一是Sony我們只打算選一個代表出賽;而Pentax則是向我們表示這次不打算加入,不過有此一說是Pentax在K-1之後的那顆24-70mm f/2.8,其實就是Tamron在2012年所推出的A007,也就是本次集評中Tamron A032的前一代鏡頭。在鏡頭的選擇上有所取捨,但我想本次選擇的六顆鏡頭應該大部份都會在各位考量的範圍之中。
規格比較

鏡頭 | Canon 24-70mm f/2.8L II |
Nikon 24-70mm f/2.8E VR |
Sigma 24-70mm f/2.8 ART |
Sony 24-70mm f/2.8GM |
Tamron 24-70mm f/2.8 G2 |
Tokina 24-70mm f/2.8 PRO |
發表時間 | 2012/7 | 2015/8 | 2017/2 | 2016/2 | 2017/3 | 2015/2 |
鏡頭結構 | 13群18枚 | 16群20枚 | 14群19枚 | 13群18枚 | 12群17枚 | 11群15枚 |
特殊鏡片 | SuperUDx1 UDx2 ASPHx3 |
ASPHx3 EDx2 奈米鍍膜 氟鍍膜 |
HLDx3 ASPHx4 |
XAx1 SuperEDx1 EDx1 Nano鍍膜 |
XRx2 LDx3 GMx3 ASPHx1 eBand鍍膜 氟鍍膜 |
ASPHx3 SDx3 |
最近對焦距離 | 38cm | 37cm | 38cm | |||
放大倍率 | 0.21x | 0.27x | 0.21x | 0.24x | 0.2x | 0.21 |
光圈葉數 | 9 | |||||
濾鏡口徑 | 82mm | |||||
鏡頭鎖定 | 有 | 無 | 有 | 無 | ||
手震補償 | 無 | 4級 | 4級 | 無(機身有) | 5級 | 無 |
防滴防塵 |
|
無 | ||||
鏡頭直徑 | 89mm | 88mm | 89mm | |||
鏡頭長 | 113mm | 155mm | 108mm | 136mm | 111mm | 10.6cm |
重量 | 805g | 1070g | 1020g | 886g | 905g | 1010g |
各家鏡頭有許多相似的地方,例如口徑完全一樣都是82mm,最近對焦距離也都在37或38公分。這些規格就留給各位研究,咱們直接進入測試主題吧!
■ 鏡頭表現比較
■ LENS PERFORMANCE
●測試標準 TESTING CONFIGURATION |
由於各種鏡頭有各種不同接環,但我們不能將所有的鏡頭都分別裝在不同接環的機身上,那評測就沒意義了。這次我們要用同一台機身來測試六顆鏡頭,一想到要轉接,那就是非這台不可了:

2015年Sony推出的重量級產品A7RII,是目前Sony E接環最高畫素的相機產品,高達4240萬畫素。也因為E接環的鏡後距短,所以能夠很容易的轉接其他廠商的產品。
轉接環我使用Metabones EF轉E接環給Canon、Sigma、Tamron、Tokina等四顆鏡頭使用,可以自動對焦,相機也能接受到鏡頭的EXIF資訊;而Nikon 接環則是交給Metabones F轉E接環,不過狀況很糟糕的是轉接環上沒有任何電子接點,所以不能自動對焦;更糟糕的是Nikon 24-70E是電磁光圈,我只能用破解的方式(準備一台Nikon相機,接上鏡頭後開啟錄影模式,轉到指定光圈後不關機直接拔除鏡頭)才能夠改變光圈,非常的麻煩。但目前我們有的資源也只能這樣了。
相機設定部分, Camera Configuration:
拍攝檔案:RAW+JPEG 未壓縮RAW 白平衡:指定色溫 DRO/HDR:關閉 風格設定:標準 相片設定檔:關閉 柔膚效果:關閉 SteadyShot:上腳架時關閉 鏡頭補償:關閉 |
FILE: RAW+JPEG Uncompressed RAW White Balance: C.Temp./Filter DRO/HDR: Off Creative StyleL Standard Picture Profile: Off Soft Skin Detect. : Off SteadyShot: Off when using tripod. Lens Comp. :Off |
上面設定中最重要的部分是鏡頭補償我全部設為關閉。我明白過去在測試單項產品時,我們已經與網友們取得共識會開啟鏡頭補償來測。但因為這次是鏡頭的集評,而且是全部都接在同一個機身上,所以必須以完全相同的基準來測試。
1. 人像1 PORTRAIT 1 |
Camera Configuration: 70mm ISO100 f/4 1/160s 5600K Flash with Profoto B2
其實人像的部分對於測試鏡頭的意義來說並不大,但這次我們還是準備了四組照片來讓各位參考,各位主要參考的點可以放在散景與景深的呈現上。鏡頭的發色也是可以參考,雖然當天的天氣並不是太穩定,但人像主要的光源都是以閃光燈來補光。
對於半身人像來說,一般的相機使用70mm端搭配鏡頭光圈全開f/2.8是可行的,但對於4240萬畫素的A7RII來說,要能夠準確和焦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因為模特兒或者是我稍微前後動一點點,照片就會脫焦,所以這裡我使用f/4拍攝,讓我有一點點緩衝與移動的空間。這組照片各位可以看散景的呈現,以及四周的邊角失光。
2. 人像2 PORTRAIT 2 |
Camera Configuration: 70mm ISO200 f/2.8 1/200s 5600K Flash with Profoto B1, B2
第二組人像拍攝的時間已經是傍晚,所以你可以注意到背景的亮度已經有所不同,這些照片的拍攝順序與我擺放圖片的順序是不同的,Nikon與Sony是最後拍的兩個,所以背景會特別暗。但這組還是能夠讓各位檢視一下散景的虛化程度。
3. 人像夜景廣角 NIGHT PORTRAIT-WIDE |
Camera Configuration: 24mm ISO1600 f/2.8 1/60s 4500K Flash with Profoto B1
我們在信義路與基隆路交叉口的天橋上拍照,我用了一顆Profoto B1與一個150公分的8角柔光罩拍攝。這組照片我使用了ISO1600與f/2.8的設定。目標是請各位看看24mm端在光圈全開的情況下,背景所呈現出來的光點散景。
4. 人像夜景望遠 NIGHT PORTRAIT-TELE |
Camera Configuration: 70mm ISO1000 f/2.8 1/600s 4500K Flash with Profoto B1, B2
最後一組人像,我們要來看看使用望遠端拍攝夜景的表現,並且特意是選在有點狀光源的當作背景的畫面中。各位可以從這組中來參考口徑蝕的表現,也可以看各家2470散景的二線性。
在背景的光點散景部分,我們可以看到各家鏡頭所表現出來的口徑蝕(貓眼散景)表現,Nikon會有比較明顯的口徑蝕,而Sony則是大多都維持著相當漂亮的圓形光點。
不知道各位有沒有發現,Nikon與Sony在望遠端的時候會比其他四顆鏡頭還要來得更遠一些,在接下來的測試裡面你都可以看到這種現象。最後,各位應該也可以注意到,這四組人像照片中sony的顏色會偏藍,而Tokina的顏色偏黃。至於以前大家都說Canon的顏色會偏紅,其實在Canon的鏡頭上並不會有這種表現。
5. 對焦速度 FOCUS SPEED |
Canon 1DXII + Canon, Sigma, Tamron, Tokina 24-70mm f/2.8
Nikon D5 + Nikon 24-70mm f/2.8EVR
Sony A9 + Sony 24-70mm f/2.8GM
Camera Configuration: Single Spot, AF-Single
Scene Setting: Each toy is 60cm in between, focus interval: tempo 45 (around 1.3s)
對焦速度的部分,為了方便各位比較,我在測試的時候搭配速度45的節拍器App,大約是每1.3秒做一次對焦的動作。畫面中每個玩具都間隔60公分,從最近到最遠、最遠到最近各來回兩次,最後在最近與無限遠中來回對焦五次。如果沒有辦法在時間內完成合焦就直接跳下一個。這樣每一組影片都會長得一樣,各位可以很容易的去比較。
而小編使用的相機,在這裡是絕對不能再將每一顆鏡頭轉接到A7RII上的,我用的是該鏡支援的機身,而且是最高階的產品。由於Sigma、Tamron、Tokina與Canon本身都是EF接環,所以我使用1DX MarkII測試對焦;Nikon 2470VR使用旗艦機D5,Sony 2470GM自然就是用A9。我不知道各家機身是誰強誰弱,但都已經都是用最高標準來檢視了,大家應該不會有意見才是。
Nikon 2470VR搭配D5的的對焦速度超級快...
對焦速度的部分,剛才各位應該大致上心裡有個底,但到底哪顆鏡頭是最快的呢?或許各位無法從前面的影片看出來。這裡我們要用極端的測試來檢驗到底哪顆鏡頭會勝出。
拍攝方法如下。我先將鏡頭對焦在無限遠處(至少300公尺以上),然後讓鏡頭合焦在約莫50cm近的物體,然後去看各個鏡頭在對焦時的速度差異。
我使用iPhone8拍攝各台相機的觀景窗,由於iPhone8可以做到1080P 240fps,我用每秒240張的速率拍攝,然後剪接時以30fps的速度播放,所以影片的速度會是一般肉眼所見的1/8,但即便如此,速度還是非常快,各位必須相當仔細看才能看出差異。
Nikon的2470VR在前組的拍攝情況下,小編就能夠很明顯的感受到它是最快的,經由8倍速慢動作來看也的確是如此。小編在兩年前測試Nikon 2470VR的時候就有測試過,VR版本的速度比前代G鏡快非常多,即便G鏡的對焦速度已經很快了。
至於第2, 3, 4名,幾乎可以說是同一時間合焦,特別是2, 3名的Canon與Sony時間差距只有不到10幀(一秒240幀),其實將人為誤差算進去。我想2, 3與第4名的Tamron都可以算在相同表現的範疇中。而Tamron有這樣的表現也讓我滿驚訝。
不過我想請各位注意Sony的對焦作動方式,A9在對焦時會將所有的位置都檢查過一次,所以一開始它會先「浪費」一段時間在無限遠到鏡頭對焦的最末端,然後往近的地方移動,如果你看得夠仔細,還可以發現它其實還到達了最近對焦距離,也就是比50cm更近的地方。也就是說A9浪費了兩段時間在不必要的對焦距離上,但即便如此它還是能夠與Canon搭配1DXII平起平坐,你可以想想,如果Sony在未來可以縮短或消滅這個時間,是不是可以變成第一名?
而Sigma的表現不太讓小編意外,畢竟ART系列與Sigma的傳統本來就不是以對焦速度而聞名,如果不用這麼嚴苛的角度來看,與其他四顆鏡頭的差距其實也不大。
最後一名由Tokina敬陪末座,我們只能請Tokina好好加油了...
6. 銳利度 SHARPNESS |
Camera Configuration: ISO100 24mm & 70mm by every aperture in 1 stop, Focus on Infinity, 100% crop in center and edge of picture. Manual Focus.
這是讓小編最頭痛的一組照片,為了獲得廣角端與望遠端在各級光圈的表現,一整組銳利度要拍84張完美合焦的照片。ISO必須要是100而且在f/22的光圈下也不能晃到。平均一整組照片要拍1小時,我總共拍了3次,最後多一次是我發現Sony的照片沒有完美合焦,所以再跑去相同地點、相同時間點所拍攝。
這裡我們要看的是鏡頭在無限遠處的銳利度表現,完整的照片是從f/2.8一直到f/22,以一級光圈作為間隔,每一個焦段共會有7張不同光圈的照片。但由於01的圖片群組最多只能顯示3行,所以我就抓了大家較常用的f/2.8、f/8以及深景深的f/16。
而因為照片同時有廣角端與望遠端、又有三組不同光圈,同時還要顯示鏡頭的中央與邊角,所以我是裁切360x480,並且用Photoshop把照片貼在同一張720x480的圖中,否則這篇文章會長到一個不可思議。這組照片光整理與排版大概就花了我5小時 都是為了讀者呀(手背打手心)
廣角端 24mm
- f/2.8
- Canon
- Nikon
- Sigma
- Sony*
- Tamron
- Tokina
- f/8
- Canon
- Nikon
- Sigma
- Sony
- Tamron
- Tokina
- f/16
- Canon
- Nikon
- Sigma
- Sony
- Tamron
- Tokina
我覺得比較可惜的地方,是Sigma與Tokina在光圈全開的邊角表現,各位拍風景的朋友可能需要注意一下。而Tamron的表現與Canon還有Nikon相同。而Sony 2470GM強到簡直像是在作弊,光圈全開的邊角也是清楚的!
望遠端 70mm
- f/2.8
- Canon
- Nikon
- Sigma
- Sony
- Tamron
- Tokina
- f/8
- Canon
- Nikon
- Sigma
- Sony
- Tamron
- Tokina
- f/16
- Canon
- Nikon
- Sigma
- Sony
- Tamron
- Tokina
望遠端的部分成績就跟廣角端的不太一樣,大家在望遠端f/2.8表現都差不多,除了Nikon,如果你可以打包下載它的圖片來看的話,可以發現Nikon是從f/2.8一路銳利到f/16,表現明顯海放其他對手。
然後有一點很重要要讓大家知道,就是這些鏡頭在望遠端的最佳畫質就不一定是在f/8,反倒是f/11甚至是f/16,例如Sigma邊角最佳畫質感覺上是在f/16出現,而Canon、Sony、Tamron與Tokina都是在f/11會有最佳的邊角畫質。至於Nikon則是有些變態,f/2.8的表現跟別人的f/11差不多,總之用N家2470VR拍風景,望遠端光圈全開催下去就是了。各位如果想要深入了解請點選上面的打包下載。
7. 手震補償 IMAGE STABILIZER PERFORMANCE |
Camera : 24 Megapixels
Canon 5D MarkIII + Canon, Sigma, Tamron, Tokina 24-70mm f/2.8
Nikon D610 + 24-70mm f/2.8E VR
Sony A9 + 24-70m f/2.8GM
Camera Configuration: Manual Exposure, ISO100 f/7.1 1/10s, Sony A9 Steady-Shot: On
2012年4月Tamron發表了全世界第一顆有防手震的24-70mm f/2.8全片幅鏡頭Model A007,這也是本次Tamron A032的前身。這次集評同樣有防手震的除了有2015年發表的Nikon 2470VR、還有今年的Sigma與Tamron。而2015年推出的Tokina沒有內建鏡頭防手震,本次集評中最老的鏡頭Canon 24-70mm f/2.8L II也沒有。由於Canon是2012年發表的相信大家不用太苛責,不過要等到下一代出現可能還要3~5年的時間...
不過2016年推出的Sony 24-70mm f/2.8GM也沒有防手震該怎麼辦?小編要向大家解釋,Sony E接環目前的一般焦段都是將防手震做在機身上,所以任何鏡頭在機身上都能夠享有手震補償的效果。然而以實際的狀況來看,大家使用Sony的鏡頭只會用Sony的機身,鮮少見到買Sony鏡頭的消費者去接他牌的相機(通常是倒過來),所以2470GM的手震補償效果我是與A9綁在一起來看,但我必須強調這是機身的功勞而非鏡頭。
防手震的測試,本來我是想用1/30s來拍攝,因為這是我不開防手震的極限,成功率根據經驗我大概可以獲得50%成功的照片,但我用1/30s給那些有防手震的鏡頭發揮,成功率居然逼近100%,考題過於簡單沒有任何鑑別度,所以我才將難度提升到1/10s,這裡要跟Canon與Tokina說聲抱歉了,10分之1秒對於完全沒有防手震的組合來說簡直可以說是死路一條。
測試的方法如下:小編以雙手握持相機,手臂緊貼軀幹並盡量不呼吸,以點射的方式按壓快門,不連拍。總共拍攝30張,目的是要達到具有最低統計學意義。下面的照片是我以300 x 300像素原尺寸裁切對焦點處,然後將照片依順序連號放在一張圖中。你可以點小圖看1800 x 1500大圖來自己判斷,或者直接點選連結下載所有照片。後面的數字是我主觀認定成功照片的數量,各位也可以自行評斷。



▲[Canon打包下載] 1/30 ▲[Nikon打包下載] 17/30 ▲[Sigma打包下載] 16/30



▲[Sony打包下載] 20/30 ▲[Tamron打包下載] 15/30 ▲[Tokina打包下載] 0/30
Canon | Nikon | Sigma | Sony | Tamron | Tokina | |
防震級數 (官方數據) |
- | 4 | 4 | 5(機身) | 5 | - |
主觀成功量 | 1/30 | 17/30 | 16/30 | 20/30 | 15/30 | 0/30 |
成功比率 | 3% | 57% | 53% | 67% | 50% | 0% |
防手震的有無在1/10s這種快門速度下差異相當明顯,Canon那個1張其實根本是矇中的,跟Tokina的0%來比可以說完全相同。而在觀景窗中使用的「感覺」來說,Tamron的畫面凝結感是最明顯的,不過在成績上卻不是明顯勝出。Sigma在拍攝時是凝結感最不明顯,但表現卻也與Tamron差不多,Nikon 2470VR也有非常好的表現。
BUT!為什麼Sony的成功率最高?其實理由很簡單,因為鏡頭防手震只能做到上下、左右兩個軸向的平移(Shift),但感光元件的手震補償還可以另外做到順/逆時針旋轉(Roll)與前後傾(Pitch),以及左右轉(Yaw)。即使鏡頭防震做得再強,也沒能力去彌補另外三個軸向所造成的震動。所以那個多了2~3張的成功率就是從另外三個軸向得來的,小編認為A9+24-70mm能夠有最高的成功率完全合理。
而在全片幅的範疇中,Pentax的K-1是第一台能做到五軸五級手震補償效果的全片幅相機,可惜Pentax沒參加這次集評;第二台就是Sony A9。
8. 色散 DISPERSION |
Camera configuration: 24mm ISO400 f/2.8-8 5600K
色散的呈現,我在大安森林公園找一棵樹拍攝,並且把穿透樹葉的陽光放在畫面的邊角。光圈從f/2.8拍到f/8。這對於任何鏡頭來說都是非常嚴苛的考驗,因為色散就是亮度差距很大的環境下會特別明顯,而且在畫面的邊角中也很容易出現。
- f/2.8
- Canon
- Nikon
- Sigma
- Sony
- Tamron
- Tokina
- f/4
- Canon
- Nikon
- Sigma
- Sony
- Tamron
- Tokina
- f/5.6
- Canon
- Nikon
- Sigma
- Sony
- Tamron
- Tokina
這個部分小編覺得如果你只是在意色散的表現就太可惜了。色散很容易看,其實就是有沒有紫邊而已,Nikon與Sony都比較明顯,而且即使縮光圈也不太能夠消除。而Canon、Sigma與Tamron都有非常強的色散抑制,在畫面的邊角而且又有強光的地方,能有這樣的表現是真的很優秀。Nikon與Sony那樣才是正常的,而且我可以說它們都已經表現得非常好。
Sigma在面對5公尺左右的物體,最大光圈的情況下會有很明顯的彗星像差(通常會在大光圈定焦鏡頭中出現,畫面的邊角會出現從中間朝四周發散的光點,像彗星一樣。)光點看起來是掃帚狀,同時也降低了畫面的銳利度。Tamron也有一點彗星像差與球面像差混合的感覺,照片看起來也糊糊的,同樣的狀況也稍微的能夠在Canon的鏡頭中看到。而Sony的表現如同前面銳利度的部分一樣,光圈全開的銳利度也很好,散景的形狀也是樹叢原本該有的樣子。
9. 散景 BOKEH |
Camera configuration: 70mm ISO400 f/2.8-8 5600K, Focus around 3 meter.
雖然24-70mm f/2.8並非製造散景的首選,但在70mm端加上大光圈還是能夠製造出稍微明顯的散景。這裡相機距離圖中的長椅約3公尺,對焦位置在長椅的右靠背頂端。
各位又可以從這組照片中看到什麼呢?首先是漩渦型散景,也就是鏡頭的蝕造成背景像在旋轉的效果;再來是散景的二線性:背景的光點邊緣會比中間亮的現象,造成光點像是一圈甜甜圈。好的鏡頭一般來說會盡可能地減少二線性散景,光點會從中間到四周周是均勻或者是滑順的亮度,不會讓人感到突兀;而口徑蝕完全是看個人喜好。
- f/2.8
- Canon
- Nikon
- Sigma
- Sony
- Tamron
- Tokina
- f/4
- Canon
- Nikon
- Sigma
- Sony
- Tamron
- Tokina
- f/5.6
- Canon
- Nikon
- Sigma
- Sony
- Tamron
- Tokina
各位應該不難發現Nikon的口徑蝕在這f/2.8的時候最明顯,四周的光點都是呈現橢圓形,必須要縮光圈才能減少。
10. 口徑蝕 CAT'S EYE BOKEH |
Camera Configuration: 70mm ISO400 f/2.8 1/50s 4500K.
Subject distance: 3~4m. Focus in 1m.
口徑蝕可以說是邊角失光的一種,簡單來說就是畫面四周的光線比較難進入鏡頭,特別是在大光圈的時候。口徑蝕的成因請見下圖:

想像各位是一束光線,如果你從鏡頭的側面(上圖左)的位置進去,你能夠通過的門只有紅色線所畫出來的部分,也就是貓眼型,雖然光圈全開時實際上是圓形,但因為側面受到鏡頭外筒阻擋的因素,所以光線會變成貓眼型,照片呈現出來的光點也會變成貓眼型。這時候如果你把光圈縮小,縮到超過鏡頭外筒覆蓋的區域(上圖右),那麼從側面進去的光線也還是大致能夠維持圓形,這也就是為什麼縮光圈可以改善口徑蝕。
要比較鏡頭的口徑蝕,再也沒有比飯店門口上方燈泡網更適合的場景了,這是位於台北東區的神旺大飯店。燈泡距離我約3~4公尺。我以70mm f2.8的設定拍攝,對焦距離刻意失焦,全部都訂在1公尺(Tokina只有0.7與1.2m,我只能取兩個數字之間偏0.7的位置)。要看口徑蝕很簡單,只要看畫面邊緣的光點有沒有變成貓眼型就可以了。
答案很明顯,口徑蝕最顯著的就是Nikon 2470VR,離開鏡頭的中央就已經開始變成貓眼形。而Sony 2470GM的口徑蝕最少,畫面中絕大多數的光點都是圓形的,只有在非常邊角的位置是被切掉一塊的圓形。Canon、Sigma與Tokina也有非常相近的表現。
不過有一個滿奇怪的點我想請教各位行家,Tamron的畫面比其他五個產品都來得模糊,請各位點開大圖看看。但是這組照片本來就不應該有任何一張是準焦的,照片當然必須是模糊的,但其他五顆鏡頭所拍的光點至少是清楚的,也大致上看得到光點內部的紋路。但Tamron的光點的那種模糊我卻無法解釋,拍攝時有使用腳架與倒數計時快門,所以應該不太可能是晃動導致的。還請各位行家解惑。
11. 光點散景 LIGHT SPOT BOKEH |
Camera configuration: 70mm ISO1000 f/2.8 1/60s 4000K.
Subject distance: around 50-80m. Focus in closest distance.
前面我們面對的是3~4公尺的光點,並且對焦在1公尺的位置上。現在我們要比較的是50~80公尺的光點,而且對焦位置在每顆鏡頭最近的對焦距離上。
在最近的最焦距離下能夠看出最明顯的光點,但也因為如此,口徑蝕也沒那麼容易看得出來了。各位應該也能夠注意到Nikon與Sony的光點散景會特別大。
12. 星芒 SUNSTAR |
星芒是光線通過光圈葉片時所產生的繞射現象,當光圈越小時就越容易產生星芒,能夠拍出星芒的物體有很多,基本上只要是強烈點光源大概都可以,例如太陽或者是夜景中的路燈(相對於夜晚,路燈也算強光),唯一需要注意的地方是光點在畫面中不能太大或太小。
星芒也是許多人採買鏡頭時的一個指標,特別是拍風景常用的超廣角鏡頭。這裡我們比較各家2470鏡頭在廣角24mm端所拍攝到的星芒。下面組圖有f/8與f/22兩組光圈,滑鼠移動到指定的位置,然後點選圖片則可以看原圖。而小編在拍攝時則是收錄了f/8, f/11, f/16, f/22總共四組,各位有興趣的話也可以點選打包下載來看看各級光圈的表現。
[Download Them All]
Nikon的鏡頭的其實小編在2015年的時候就有發現星芒並非平均分佈,在f/8的時候既不發散也不收斂,而f/22則是有點雜亂的分佈方式。而在f/8時Canon就有非常平均而尖細的星芒。
13. 放大倍率 MAGNIFICATION RATIO |
Camera Configuration: 70mm ISO100 f/8 1/160s 6000K, Focused at closest distance.
這六顆鏡頭的最近對焦距離只有兩種:37與38cm,但因為每顆鏡頭的長度都不同,內部的結構也不一樣,所以放大倍率也不盡相同。這裡我們要來看看到底哪顆鏡頭能把物體拍得最大。
雖然每顆鏡頭的放大倍率都在0.2左右,但那零點幾的差距還是有一些差別。Nikon以0.28x些微的優勢勝出。不過其實大家都差不了多少。
14. 耀光與鬼影 GHOST & FLARE |
Camera configuration: 24mm f/2.8, f/8, f/22. Auto WB.
耀光與鬼影是光線在鏡片間、以及鏡片到感光元件之間反射所造成的現象,耀光是亮處的周圍會產生泛白,而鬼影(或稱光斑)是在畫面中出現不存在的形狀。所有的鏡片都會反射,而造成反射主因,是鏡片本身的材質與鍍膜技術會左右耀光與鬼影的程度。
由於太陽光線容易移動與受外在環境變化,所以小編在室內拍攝,並且使用單一光源:iPhone6背面的補光燈所拍,室內除了這盞燈之外是全黑的狀態。使用黑背景也可以讓各位網友更清楚的看到耀光與鬼影的全貌。
光線所擺放的位置,在A7RII機身內建九宮格構圖線的右上方交叉點,光線方向與相機平行,光線相機距離約2公尺,鏡頭全部都有使用自己的遮光罩。請注意,這則測試並不能完全代表該鏡頭的表現。因為這裡所呈現的,就只是光線在這個距離、這個位置下所產生的耀光與鬼影,但如果光線或相機移動就可能完全不是這麼回事。但由於我們不可能把光線擺在所有可能的位置與角度都測試一次,所以只抓該位置拍攝,每顆鏡頭皆拍f/2.8、f/8、f/22三種光圈,讓各位看看耀光與鬼影在不同光圈下的表現。
- f/2.8
- Canon
- Nikon
- Sigma
- Sony
- Tamron
- Tokina
- f/8
- Canon
- Nikon
- Sigma
- Sony
- Tamron
- Tokina
- f/22
- Canon
- Nikon
- Sigma
- Sony
- Tamron
- Tokina
耀光的部分所有鏡頭的表現的不錯,該黑的地方就是黑的,整個畫面也沒有出現泛白的情況。但鬼影的部分各家就很有個家的特色了。如果要說最明顯應該是裡面有黃色光斑的Canon,另外五間廠商的都是黃色或綠色,相信這與鍍膜的顏色有關。而在最小光圈f/22的光斑存在感也是Canon最明顯,從右上到左下呈現九星連珠般的鬼影。
其實任何鏡頭在最小光圈的情況下鬼影都會是非常明顯的,除非是舞台攝影,否則很少會在背景全黑而畫面其中一處有強光的環境下拍照,而在這種情況下使用f/22就更不可能了。這個部分我會投給Tokina一票,因為三種光圈組合下它的鬼影存在感最少,最不容易影響到我想拍的畫面主體,同樣的Sigma也有相當好的表現。
其實要消除耀光與鬼影相當簡單,在拍攝時稍微移動一下鏡頭就好,不一定能完全消除,但絕對非常有幫助。除非各位拍攝的環境下有非常特別的需求,否則現代的鏡頭對於耀光與鬼影的抑制都已經很先進了。
15. 邊角失光 VIGNETTING |
Camera configuration: 24mm, 70mm, f/2.8-5.6. 4500K
邊角失光的成因有很多,但基本上呈現方式都是畫面中央最亮,隨著越到鏡頭邊緣則亮度逐漸減少,特別是在光圈越大的時候越明顯,解決辦法就是縮光圈即可,而且會有非常顯著的改善。
這個部分的測試難度在於,每一顆鏡頭雖然光圈範圍都一模一樣,也都是接在同一個機身上,但拍出來的亮度卻不盡相同。因為f光圈是一個比值,並沒有將真實的進光量考慮進去,所以每一顆鏡頭回報給相機的測光都不一樣,就算不用光圈先決模式使用M模式好了,拍出來的亮度也不會一樣。小編這裡都是使用光圈先決模式,並且+0.3EV拍攝。這裡我們比較24mm在f/2.8與縮一級光圈f/4,以及70mm f/2.8的表現。不過由於01的圖片群組限制最多只能夠3行,各位有興趣的話就請打包下載回去看囉~打包下載還有多出f/5.6的部分。
- 24mm f/2.8
- Canon
- Nikon
- Sigma
- Sony
- Tamron
- Tokina
- 24mm f/4
- Canon
- Nikon*
- Sigma
- Sony
- Tamron
- Tokina
- 70mm f/2.8
- Canon
- Nikon
- Sigma
- Sony
- Tamron
- Tokina
上面組圖中Nikon有打個*號,原因是在24mm f4的照片曝光是錯的,相機的測光並沒有因為光圈縮小而更改快門速度,所以我用Photoshop後製作了亮度調整,目標是讓亮度與f/2.8看起來是相同的,除了曝光以外其他完全沒動。
由於亮度沒有辦法完全相同的關係,小編建議這個部分大家只是參考就好,唯一比較明顯的地方是Nikon與Sony在望遠端f/2.8,從中間到邊緣有比較平順的亮度,其他產品的邊角失光還是有些明顯。至於廣角端的部分大家都差不多,縮一級光圈即可改善。
16. 變形 DISTORTION |
Camera configuration: 24mm, 70mm, f/8 5600K
鏡頭的變形成因,是鏡頭中央與畫面周圍的大倍率不同所導致的。通常廣角鏡頭會有由內而外凸的桶狀變形,望遠鏡頭則容易有由外向內凹的枕狀變形。而變焦鏡頭很有可能兩種現象都會在同一顆鏡頭上發生,變形也通常是變焦鏡頭會比較明顯。光圈大小並不會影響變形的程度,所以我皆取畫質與邊角失光表現最佳的f/8來拍攝。
這裡有個需要請各位注意的地方,是Nikon與Sony在望遠端的部分會比另外四顆鏡頭更遠,為了測試公平小編向後大約退了30公分拍攝。但廣角端的差異並不明顯所以沒有移動。
鏡頭的變形六顆鏡頭表現都差不多,唯一比較突出的是Nikon在廣角端的表現,2470VR有比較明顯的桶狀變形。而望遠端的枕狀變形所有的鏡頭有很接近的表現。
17. 呼吸現象 LENS BREATHING |
Camera configuration: 24mm, 70mm f/16 5600K
呼吸現象是相機在轉動對焦環時,鏡頭的焦距也會一起改變的現象。也就是說雖然沒有變焦,但轉動對焦環也會讓畫面放大或縮小,一般對於拍照用的鏡頭來說呼吸現象並不是很重要,但如果有影片拍攝的需求,攝影師就會特別注意呼吸現象。最好的狀況是攝影師或助理在轉動對焦環時,畫面的範圍完全不會更動,不會變大變小,散景也是很柔順的在原地從清楚變模糊。你或許會覺得這不是很正常嗎?對於看習慣電影或電視的我們,對焦時畫面不會動的確很正常,那是因為電影或廣播級的鏡頭都有修正呼吸現象。
這裡為了要讓呼吸現象明顯、不會受到模糊散景的干擾,所以光圈我直接縮到f/16,讓大家看清楚各個鏡頭在不同對焦距離下焦段的表現,我想你一定會很驚訝,鏡頭居然會因為轉動對焦環而有這麼大的視角差異。
講結論!Sony的呼吸現象最少,特別是在望遠端的表現,你可以看到宛如電影鏡頭般趨近於零的呼吸現象。至於其他鏡頭我想都會被歸類在「嚴重」的範疇內。加上我們前面比較口徑蝕的時候Sony有非常好的表現。如果選擇2470的時候有許多錄影的需求,Sony的2470GM的確是這幾顆中的首選。
■ 結語與建議
■ CONCLUSION & RECOMMENDATION

●Canon EF 24-70mm f/2.8L II USM 平均表現皆屬上乘

各位應該可以看出來,Canon雖然這這次集評中最早出現的產品,但它的表現也可以說是最穩的,每一個指標的表現可以說都是在水準之上,對焦速度很快、銳利度也非常好、極佳的色散與口徑蝕抑制,然後星芒也是從f/8開始就一路尖細到f/22。整體來說就是非常穩定、可靠、強大,這種就是專業用戶會需要的產品。
如果要說缺點,就只能怪2012年還不流行防手震了,這顆鏡頭在低速快門時非要使用腳架不可,否則就必須要看攝影師的穩定的功力。過去有好多網友說防手震對於專業攝影師來說不重要,對,那是當他們手上沒有防手震鏡頭的時候不重要,當照片有更多的機會可以把清楚的照片交給客戶挑選時,我想不會有攝影師會刻意去選擇沒有防手震的鏡頭。除非他有預算考量,或者是有特殊需求,否則如果可以選的話應該很少人會拒絕防手震所帶來的好處。
至於下一代會不會有防手震呢?我想答案應該是相當肯定的,不過以Canon更新的速率來看,2002年發表的24-70 f/2.8L一代就花了10年,一直到2012年才出現第二代,我想各位要等到三代鏡的出現可能還有好一段時間要等待。總結來說,如果你是Canon用戶,而且並不是非要防手震不可,24-70mm f/2.8L II還是一顆非常棒的鏡頭。
●Nikon 24-70mm f/2.8E ED VR 本次評測最有特色的鏡頭

每項鏡頭的指標中,每次表現最突出的都是Nikon 2470VR,不論好或壞都是。例如:
-對焦速度是六鏡之最,無論是一般速度或慢動作都非常明顯
-望遠端的銳利度在f/2.8可以從鏡頭最中央一路銳利到邊角
-紫邊最明顯而且無法透過縮光圈改善
-有著根本難以忽略的口徑蝕,離開鏡頭中央後光點就呈現貓眼形
-星芒分布最不平均,甚至有點雜亂
-放大倍率最大
-廣角變形最明顯
我不能一口斷定說它好或不好,但大多數的項目中都可以見到它有突出的表現。Nikon 2470VR搭配D5的對焦速度真的是快得令人難忘。而前述的表現中所出現的問題其實部分可以透過後製改善,例如紫邊或者廣角變形,不能後製改變的是口徑蝕與星芒,所以很在乎這兩項指標的朋友也請務必將此考慮進去。但我認為每一個Nikon的使用者有機會都應該試試這顆鏡頭。
●Sigma 24-70mm f/2.8 DG OS HSM ART 水準中上 廣角端銳利度稍嫌可惜

我們過去已經測過不少Sigma的產品,社長甚至還有在2015年底的時候來訪過一次。其實我是非常期待2470ART的表現,因為這就是我想要入手的焦段,而Nikon的2470實在超過我的負擔,他們也沒有2470 f/4這種較平價的鏡頭,所以我一直在等Sigma的2470ART出現。但測試之後或許過去ART系列鏡頭的表現過於突出,以至於小編對於這顆鏡頭的期待太高,不免讓我有些失落。
Sigma 24-70mm f/2.8ART在廣角端光圈全開的表現上,邊緣會比較軟,但即便如此它還是跟其他的2470差不多,只不過我在過去一直以為它會是第一名就是了。(或許真的是我太一廂情願)
再來,手震補償雖然在未拍照的觀景窗中,畫面的凝結感其實挺薄弱的,跟Tamron那種整個畫面像是黏住的效果實在差很多,不過經由實際拍攝後的成果,其實表現跟Tamron也差不多,1/10秒在70mm端的成功率也有5成以上,相信如果是一般的1/30或1/60秒會有非常高的成功率。而其他如色散抑制、口徑蝕、星芒、放大倍率、邊角失光與變形表現上比較不突出。其實可惜的地方就是在沒有一個亮點、沒有一個可以讓人到處說嘴的地方。小編認為這顆鏡頭表現依然相當不錯,搭配Sigma的作工質感與親民的價格,我還是會將之列在24-70mm鏡頭的考量中。
●Sony FE 24-70mm f/2.8 GM 畫質驚人 錄影也適合的高品質鏡頭

2470GM在廣角端的畫質明顯地超越了其他對手,而每次我在使用手動對焦時,A7RII上搭配這顆鏡頭也總是能讓我在觀景窗中看到最多的峰值線條,這代表鏡頭有非常好的銳利度表現。銳利度表現不佳的鏡頭在使用峰值對焦的時候其實是很令人不安的,因為峰值線條不明顯的話,對焦起來也會很吃力。銳利度的部分各位也可以從色散的地方上看到Sony明顯勝出其他對手。而如果你喜歡圓形的光點散景、Sony 2470GM的口徑蝕也是六顆鏡頭中最少的,口徑蝕只會在非常邊角的位置中出現,換言之,它能夠獲得非常漂亮而夢幻的光點散景。
而雖然本身沒有防手震,但在該指標中卻拿下第一的Sony其實不能將這個成績算在它頭上,只是因為A9的五軸五級手震補償實在過於強大。另外,各位應該可以發現在每一個項目之中,Sony的顏色呈現都會偏藍,由於大多數的機身設定我都是固定K值色溫拍照,所以小編才敢這麼說。各位攝影師在拍攝時可能需要多多留意這點。最後,2470GM在呼吸現象中也非常明顯的超越其他對手,尤其是望遠端,轉動對焦環時畫面是一動也不動,各位如果是拍攝影片多於照片,呼吸現象也是攝影師們必須考慮的要件之一。
雖然G-Master系列鏡頭的價格都很高,但考量到它優秀突出的光學素質,還有沉穩內斂的作工質感、如果預算充足的話,我會非常推薦Sony用戶使用這顆鏡頭。
●Tamron SP 24-70mm f/2.8 Di VC USD G2 (A032) 與原廠鏡頭比較毫不遜色

小編第一次測試Tamron新一代設計的產品,表現著實令人驚訝。它的銳利度表現在廣角端的位置,是本次集評三顆副廠鏡中的第一名,但即便如此也與Canon、Nikon與Sony的表現非常接近。
在五級防手震的加持下,觀景窗中看出去的凝結感非常明顯,防手震經過實測在1/10s的成功率也有50%左右,與其他有鏡頭防手震的產品表現相去不遠。對焦速度的部分Tamron與Canon還有Sony可以說只有相差一點點,而且這是在高速攝影下所得出的差異,實際上來說三顆鏡頭的對焦速度可以說是一模一樣。
這顆鏡頭的表現在各項評比中沒有拿過第一名,但也沒有拿過最後一名,表現算是中規中矩。但也因為如此它才能夠有合理的價格。Tamron與Sigma表現非常相似,我想這兩顆鏡頭將會是許多網友們在選擇副廠鏡的考量首選。
●Tokina AT-X 24-70mm f/2.8 PRO FX 光學素質佳 但最可惜是對焦速度

相對於另外兩顆副廠鏡頭來說,Tokina算是比較堅守自己的風格,Tamron與Sigma在近年都已經大刀闊斧的改變外觀,但看來Tokina目前還是會繼續以原本的設計風格繼續下去,當然還包含了前面那一圈推拉式的自動/手動對焦切換環。
在銳利度的部分,無論是24或70mm表現能力皆比較弱,而對焦速度也是一個硬傷,速度會比其他鏡頭明顯的慢了許多,即便以手動對焦試試就能夠發現它的對焦行程是本次所有鏡頭中最短的。同時也因為沒有搭載手震補償機制,所以在遇到1/10秒的快門速度時表現還是敵不過其他動輒4級甚至5級的防手震鏡頭。
如果這篇評測早2年寫,我想它的表現絕對不會常常讓人覺得有種「敬陪末座」之感,真的是因為科技進步,加上其他廠商有防手震加持。在當時這顆鏡頭光學素質也是廣受各大媒體好評的,只不過這兩年新鏡持續推陳出新,所以在這次比較中它的表現看起來稍弱。但如果不是用這麼高的標準要求,而是去跟非大三元等級的鏡比起來,這顆2470Pro要勝出還是綽綽有餘。而且別忘了,這是最便宜的24-70mm f/2.8,如果你有預算有限而又想要大三元的話,選擇Tokina是很務實的考量。
小編的集評結語

其實會有這次的集評,小編完全是出自於個人需求。我目前手上的標準焦段就只有一個同事送的Nikon 28-105mm f/3.5-4.5(二手價大約是2500),這顆鏡頭用來拍記者會,用途只會用來輸出720縮圖放到討論區其實還可以,但如果要放大1:1來看,就算是我的Nikon D610的2400萬畫素它也是撐不起來。而我目前的狀況就是負擔不起Nikon的2470VR,我要的話可能就是找二手的2470G,不然就是Tamron或Sigma、Tokina。但網路上找的到的評比要不是Canon對Tamron,要不然是Nikon對Sigma,可是我就想看所有的鏡頭在相同條件下的比較,所以決定捲起袖子來自己做。希望各位如果有在國外討論區閒逛的話,也希望各位分享這篇給國外的朋友們參考,每個段落最前面所附加的英文註解就是為他們寫的。(我已經沒力氣再像過去一樣寫中英對照的評比了)
小編在測試的時候也感到很興奮,某些鏡頭的表現真的非常優秀,例如Sony的廣角銳利度與超低口徑蝕、Nikon的望遠畫質與對焦速度,各家防手震的能力,還有Canon鏡頭優良的平衡性等等,其實從這次集評中也可以理解為什麼Canon、Nikon與Sony會開這麼高的價格在這樣的鏡頭上面;然後也能夠了解副廠與原廠鏡所在的差異,其實不過就是90分與95分的差別,差異非常細微,而大多數的缺陷都能夠透過縮光圈來解決,其實如果不是對於作品非常要求的人,副廠鏡頭真的能夠提供合理的價格與優良的品質。
我相信在下一代的副廠鏡頭,很有可能就能夠做與原廠高階鏡完全相同的光學品質。這個原廠/副廠之爭已經開始逐漸轉移,Sigma在過去幾年的ART系列已經給我們非常好的範例,小編對於各家廠商的未來都相當看好,也希望攝影市場也能夠持續活絡下去~希望各位能在這篇文章中找到屬於你自己的24-70mm f/2.8。如果你覺得有幫助,不妨把這篇文章分享出去,我會相當感激。
本次集評並沒有福利社,很抱歉讓各位網友失望了,因為拍一組照片,要換鏡頭、要換快拆板、要換轉接環、要手動對焦,最少最少都要15分鐘,模特兒敲四個小時還要與其他版同事一同拍攝,其實時間緊迫。而實測照模特兒看起來臉有點僵的原因,我必須要幫Lala說句公道話,同一個表情要拍15到30分鐘,臉不僵才有鬼咧~這次找Lala獲得很多好評,我們之後相機版實測有機會再找她合作,給大家更多福利照片。再次感謝大家。
---------------特別感謝----------------
Metabones EF to E、F to E版本出借:藝文國際
攝影協力:吉姆林
影片剪接:Yv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