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凍相機 ZWO ASI533MC-Pro] 馬頭星雲--我的天文攝影第一個里程碑

[冷凍相機 ZWO ASI533MC-Pro] 馬頭星雲--我的天文攝影第一個里程碑
Gain 101 600X18 -15℃ 累積總曝光時間三小時
註:1 吋 CMOS 的冷凍彩色相機 ZWO ASI533MC-Pro 解析度為 3008X3008 ,疊圖後製時以 Drizzle X2 成為 6016X6016 ,沒有縮圖,直接上傳。

前言

用的是冷凍「數位相機」,鏡頭也是可換的,只是換的是天文望遠鏡,看起來有點符合本版,所以才貼到這裡。若不符合,版主儘管刪文沒關係。
註:一邊寫這篇文時,以雙螢幕一邊遙控監看在頂樓拍攝的Luke 的休閒筆記: 挑戰梅西爾星表 M1 蟹狀星雲
 
這張應該算是自己天文攝影三年以來的第一個里程碑,可以參考我之前寫的帖子大致回顧:
  1. 未入手冷凍相機前,一直使用的主力機是天文改機過的 Nikon D610 ,少數用 Sony A7s ,所以大部分都貼在 Nikon 相機版。像這篇曾置頂的帖子:2018 我的天文年回顧(星雲重新疊圖及後製) - Mobile01
  2. 之後整理了一年的心得寫成一篇:2019 開年給有興趣天文攝影的一些建議 - Mobile01,這種冷門的文章至今竟然累積了近七萬人次的點閱,可見得不少人也很有興趣的。
  3. [Nikon D610 天文改機] 清境:M74 「幻影星系」詳細拍攝流程(已後製) - Mobile01 也是一篇置頂過的文章。
  4. 當技術有一定水準了,難免就蠢蠢欲動,本來跳一個淺坑,跳出來還簡單,一旦跳進大坑,後續就不斷失血了:

拍攝時間:2021-02-03

  • 天氣預報,當晚會是個好天氣,得好好利用一整晚的拍攝時間。
  • 溼度預報在80%以下,應該可以不用除霧帶。
  • Lower’s Nebula 拍了兩晚,累積的曝光時間也夠了,改拍馬頭星雲,雖說也拍了不知多少次了,但這是第一次使用這樣的長焦段(換算後相當於 1175 mm),看看能不能得到馬頭更多的細節。
  • 雖然單張曝光 600秒,但從 Historgram 可以看出,就算曝到十五鐘應該也不會過曝。

拍攝器材:

  • 相機:ZWO ASI533MC-Pro
  • 望遠鏡: Sharpstar 107 PH APO
  • 平場鏡或減焦鏡:1X 平場鏡
  • 赤道儀:iOptron Cem25P
  • 對焦:ZWO EAF
  • 濾鏡:Optolong L-EXTREME 雙窄帶濾鏡
  • 導星鏡:PENTAX Takumar 300MM f4
  • 導星 CCD :QHY5L-II-M
  • 腳架:艾頓原廠 1.5吋鋼管三腳架
  • 電子極軸鏡:PoleMaster 電子極軸鏡
  • 電源:飛樂 EBC-9037 15000 mAh 行動電源 市電
  • 控制筆電:Lenovo IdeaPad 120S 11吋(4G/64G USBX2)

拍攝地點:台中市區社區頂樓

拍攝與後製

  • 又是無心插柳卻讓人驚艷的成品!因為馬頭星雲不曉得拍了多少次了,想說只能在後半夜拍 M95 及 M96 ,反正最重的器材也搬上頂樓了,上半夜就用這 1175 mm 的長焦拍個馬頭星雲的「特寫」,沒想到單張曝光 600秒,拍了 18 張全部用上,疊完圖,經過 DynamicBackgroundExtraction 後,還未進一步後製就知道這是自己到目前為最好的一次拍攝。
  • 18 張的拍攝過程 HFR 一直很穩定,偵測的星數也一樣。[冷凍相機 ZWO ASI533MC-Pro] 馬頭星雲--我的天文攝影第一個里程碑
  • SubframeSelector 雖然權重分數沒有 90 分以上的,但也沒有不及格的,而且一張就十分鐘的曝光,不要太差的話,就不輕易捨棄。[冷凍相機 ZWO ASI533MC-Pro] 馬頭星雲--我的天文攝影第一個里程碑
  • 初步的影像品質不會差,因此 EZ Denoise 沒有下重手,略為降噪。[冷凍相機 ZWO ASI533MC-Pro] 馬頭星雲--我的天文攝影第一個里程碑
  • 色彩的校正則初步先以做過 PhotometricColorCalibration 及 SCNR。對自己而言,這張應該算是自己天文攝影以來的第一個里程碑,所以進一步的後製就細緻些。
  • 把做了 EZ Denoise 產生的 _ez_TGVSupport_HorseHead Mask 保留下來;以 EZ Decon 製作一個 BackGround Mask:_ez_Decon_HorseHead_bg;另外再截取出 L、R、G、B 四個影像來當 Mask。不見得每個都會用上,主要看目的而言,使用不同影像來當 Mask。
  • 使用雙窄帶濾鏡,藍色的訊號較弱,先用 B 色板影像為 Mask 來加強藍色飽和度。[冷凍相機 ZWO ASI533MC-Pro] 馬頭星雲--我的天文攝影第一個里程碑[冷凍相機 ZWO ASI533MC-Pro] 馬頭星雲--我的天文攝影第一個里程碑
  • G 色板影像為 Mask 並將其 Invert,以 CurvesTrans 來弱化暗部及強化一點亮部的 G 色調。[冷凍相機 ZWO ASI533MC-Pro] 馬頭星雲--我的天文攝影第一個里程碑[冷凍相機 ZWO ASI533MC-Pro] 馬頭星雲--我的天文攝影第一個里程碑
  • R 色板影像為 Mask,加強紅色飽和度。[冷凍相機 ZWO ASI533MC-Pro] 馬頭星雲--我的天文攝影第一個里程碑[冷凍相機 ZWO ASI533MC-Pro] 馬頭星雲--我的天文攝影第一個里程碑
  • L 色板影像為 Mask,做一下 LocalHistogramEqualization[冷凍相機 ZWO ASI533MC-Pro] 馬頭星雲--我的天文攝影第一個里程碑[冷凍相機 ZWO ASI533MC-Pro] 馬頭星雲--我的天文攝影第一個里程碑
  • 同樣以L 色板影像為 Mask,以 CurvesTrans 調整。[冷凍相機 ZWO ASI533MC-Pro] 馬頭星雲--我的天文攝影第一個里程碑
  • 針對馬頭星雲這種暗星雲,DarkStructureEnhance 是一定要的(不能使用 Mask)。[冷凍相機 ZWO ASI533MC-Pro] 馬頭星雲--我的天文攝影第一個里程碑[冷凍相機 ZWO ASI533MC-Pro] 馬頭星雲--我的天文攝影第一個里程碑
    • 前後比較:
      [冷凍相機 ZWO ASI533MC-Pro] 馬頭星雲--我的天文攝影第一個里程碑
      [冷凍相機 ZWO ASI533MC-Pro] 馬頭星雲--我的天文攝影第一個里程碑
  • 在不使用 Mask 下,以 以 CurvesTrans 再略為調整反差。[冷凍相機 ZWO ASI533MC-Pro] 馬頭星雲--我的天文攝影第一個里程碑
  • 經過以上的後製,還需要稍為降一點噪,就以 EZ Denoise 的預設值來處理。[冷凍相機 ZWO ASI533MC-Pro] 馬頭星雲--我的天文攝影第一個里程碑
  • 不能免俗地來點 UnsharpMask[冷凍相機 ZWO ASI533MC-Pro] 馬頭星雲--我的天文攝影第一個里程碑
  • 最後再來個 ICCProfileTransformation 把原為 Adobe RGB 轉為 sRGB 就可以出圖上傳網路[冷凍相機 ZWO ASI533MC-Pro] 馬頭星雲--我的天文攝影第一個里程碑
lykphoto wrote:
Gain 101 6...(恕刪)


好文章,收藏起來,可以作為天文攝影的準則之一
lykphoto wrote:
Gain 101 6...(恕刪)


請問使用ASI533MC pro 焦長換算倍率?是2.7倍嗎?
PHlin1969 wrote:
ZWO ASI533MC-Pro
 
 
因為 ZWO ASI533MC-Pro 是一吋的 CMOS ,我以同樣一吋的 Nikon 1 來類推換算的。
一向拍攝完後,在 PixInsight 後製完就出圖,完全不會動到 PhotoShop ,直到最近看過這支影片:03 制作星云宝盒 - YouTube ,實在嘆為觀止!!!
 
這個 YouTube 的頻道在發現時竟然才四百人訂閱,是目前看過最好的 PhotoShop 教學影片且是中文講解的,大致看過頻道的兩個基礎系列後,牛刀小試把之前的影像稍為調了顏色(功力還太差,自己都不滿意),相信未來在深入學習後,以後拍攝完進入 PixInsight 處理過,還會再以 PS 進一步後製才出圖。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