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可能像fbil大大說的,因為知道自己有在換氣節奏,

要是無氧的話,應該會不自知呼吸(如短跑衝刺),痛苦指數有在9~10分,

最後2~3km真的想放棄用走的,

觀察到素人菁英靜態心率都在50下左右,

心跳率想降低的話:

1.月跑量要"多""慢慢跑"?

2.還是"質"要好,練"間歇跑"呢?
「低心率」只要固定長期的跑步,自然會降低,
快跑或慢跑都沒什麼影響,穩定的長距離跑步到是有正面幫助。
但只要停跑一段時間,心率就會回到正常水準,
也就是休跑太久時,恢復跑步通常會覺得特別累。

timryan95 wrote:
前天參與賽事,心跳一直飆高不下,
這樣算是無氧還有氧運動?是否再將心跳降低,可維特較佳肌耐力.

我年紀35, 身高177, 體重72
有大大研究過嗎? 3Q!
平均都在180下左右........(恕刪)



心跳平均都在180下左右 並維持90分
這樣怪怪的,
我只有一次心跳到180左右,
那次是騎單車爬台中136,
每次跳到180時,我就趕快下車休息。
心跳太高了~~~~


這次記錄


有可能心跳錶怪怪地,用一年多了,但好像過保固~
timryan95 wrote:
這次記錄有可能心跳...(恕刪)



心率參考就好.每個人體質不一樣. 太強調這數據,很容易陷入迷思.



我想那是因為那不是你真正的有氧閥值囉!

所謂有氧閥值的標準定義是“一個小時跑步/騎車”最佳成績的條件下,所測得的平均心跳。
也就是說,在一個小時中的跑步用最快的速度完成。(注意是一個小時喔!!)
然後把從頭到尾的心跳紀錄做平均 (實務上會去掉開頭一部分避免身體還沒進入狀況的偏差)
大部份運動錶都是用「統計數據」的平均值來幫你預估,
也就是說會直接用 (220 - 年齡) * 約0.8 的數字來假設是你的閥值心跳。
但因為是"統計數據",所謂的統計就是會有誤差值。
而這個誤差值在實務上有時候會差到 +- 20 下心跳!
有在注意心跳的人都知道,心跳 170 到 180 甚至到 190 會是天差地別地感受啊~~
所以建議手錶告訴你的閥值看看就好,若認真想知道自己的閥值,就去認真跑一個小時吧=.=+

jimmy0070108 wrote:
我跟大大一樣都是使用...(恕刪)


利用心跳來訓練跑步是個很好的方式,
但如果你是初跑者,就不要太在意心跳的數值,
因為容易把自己搞得神經兮兮~
我和大大一樣年紀 180/80

跑10k(5分半速)或是半馬(六分速)整體的心跳大概都落在160左右,這應該是高效有氧區間

如果都一直持在180 其實應該已經算是無氧運動 你如果可以撐很久(比如說10k) 那你真的蠻能撐的

不過這個長期來說對心臟的影響可能是潛在的 還是要小心

luckydog8796 wrote:
我和大大一樣年紀 ...(恕刪)



謝謝大大關心!比賽才會有跑到往生的情況,

自己有個謎思,體力好的靜態心跳差不多40~60下(力量夠不用打這多次),一般人60~80下,

但體力好的人會讓心跳衝很高(也不是天天都有賽事),所以到底是誰會較健康?

心跳是不是使用次數少?會比較長壽呢?


希望讓心跳降下來,間歇跑練習是個好選擇!

這兩個問題其實可以一起回答。
心跳變異量大的人常理說是比較健康的。
當身體需要能量,心臟就可以馬上反應;當身體開始休息,心臟活動也馬上快速降溫。
就跟汽車廣告一樣,大家常常在比 0~100km/h 只需要花 xx 秒,這代表能量的轉換非常及時且有效率。
而休息時,就像高級柴油車一般,只要一停車,怠速越低越好,甚至可以零怠速。
所以有一個經典測試是測心跳回復速度,也就是運動完後,心跳可以多快降下來,越快越好。

間歇測試可以讓身體更熟悉高強度的感覺,又不會因為時間持續太久,而讓身體或肌肉過勞。
改天你可以試試看 LSD 訓練和間歇訓練交錯。
當身體從間歇學到:「喔,原來身體可以承受這樣強的強度」,身體就會讓相對強度較低的運動(e.g. LSD)形成更省力的運動方法,
也就是說,心跳就會降低了 (如你所說,心跳不用跳這麼多下也可以供應身體做同強度的運動)
我自己的經驗,總是在做完間歇的下次一般練習感受到身體效率增加了!
註:我平常的運動頻率不論是LSD or 間歇,中間都會休息1~2天。休息常常比練習更重要 :)

timryan95 wrote:
有可能像fbil大大...(恕刪)


timryan95 wrote:
謝謝大大關心!比賽才...(恕刪)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