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著這雙新一季Adidas AdiStar Ride 3M,不知不覺地已經進入到測試第三週了 XD
這一段期間雖然只是測試新鞋練跑情形,但我在晚間要練跑的那天,出門時腳上就穿著Ride 3M上班
..雖然走路方式不是最主要的鞋測目的,
但我相信選對自己腳型的鞋,走路都會很舒服,會幫你放鬆腳部肌肉---選到不適合的款,最多只能拿來散步吧~~~
.----------------------我是分隔線----------------------------------
回到主題,
進入到鞋測第三週了,本週預計是(在腳傷復原OK下)參加4/24的樂活盃路跑賽,進行鞋測.
---雖然腳狀況有好點,平路練習有進步,可以跑的還蠻順利的;但對於上下坡運用到的腳部肌群多少還有點怕怕的…(怕跑起推蹬跑姿又拉到舊傷…)
所以,4/24的樂活盃比賽,我就不用號碼布下場跑.今天放鬆心情和步調,當做一次上下坡的練習跑.
週日樂活盃:

從至善公園起跑,到至善路三段底的370處折返.
早上人不少,但是感覺到人有比較少一點,沒往年想像中的多…
但是天公很作美,天候宜人,後面出了個大太陽讓大家感覺到心暖暖的~~~(感覺好像快要有30度 0rz).

還好全程陪跑時,這一段前面因為人多,只好在人群裡小跑步(順便小小抄車)當做小暖身.
Ride 3M在這種小跑步姿勢的時候,不會回饋太多力道讓腳承受過多壓力,讓腳部肌肉慢慢的放鬆開來.後來結束了約平路的”甜蜜期”後,接下來的才是重頭戲---一路上坡到至善路底!

後面的上坡,對於穿到Week3 的我而言,[鞋子的重量]已不是跑上坡需要擔心的問題.
儘管Ride 3M外觀”看起來”比較大雙,但實際上也只比Boston多一點點重量而已.
跑起來穩定,不會下腳時左/右偏掉.
最後的折返,因為是先跑一大段的下坡+回到平面,所以很多人都選擇開始加速衝;但我還是讓身體以最自然的方式:慢一點下腳,但不用腳當煞車抗拒,採取讓身體讓地心引力帶著身體前跑.


後面的下坡讓我覺得左腳還是會隱約刺痛(此時尚未完全康復),所以就放慢速度,只求穩穩地完成下坡路段,回到終點

---一個原因是怕衝太快,回程到平地會無力續航;另一原因是腳正在復健,不確定下坡是否能使出原先的8成的力道.
果然,這雙Ride 3M的重量設計已經有輕量化過了,對於這種上下坡的感受,不輸給一般中等厚度的訓練/練習鞋款,畢竟頂級的鞋還是有其特別功效,讓你體會好鞋的特別,跑起來也不拖泥帶水.

喔,對了,在這種稍微炎熱的天氣,雖然我身上的汗已經蒸發,在褲子上留下鹽的痕跡,但是我用我的手去感受鞋底和鞋內的溼氣,就跟我對著我的手吹口氣一樣,輕微的熱氣還在鞋子裡面而已.
看來,這一次的排汗效果 還真的有用!!!

----------------------我是分隔線----------------------------------
週三晚上PU跑道練習:

晚上好不容易有機會到PU跑道練習,當然要把握時間穿這雙去跑看看.
晚間使用台北田徑場的300m練習跑道,試著穿著這雙帶點速度.
先輕鬆慢慢跑個5圈,再來接著是 穿Ride 3M跑 配速跑.
但是因為速度還蠻快的,所以後面只能把配速再降一點,避免傷到腳而得不償失.
(速度再拉高的話,會因為厚底鞋的先天限制而無法再快,因此配速上不太去,最高大約3x~40秒/150m)

但還好的一點是, 即便是快速過彎道,腳的彎度還不會因為厚底而受影響.
對於Ride 3M在PU上的回饋,我覺得是很適合(在PU跑道上穿著).
鞋子的回饋和保護性剛好都能在PU跑道上發揮出來,連同先前和前面所提到的路面材質也有一致的回饋表現.
畢竟有些鞋款的設計是[在柏油/水泥路面上剛好,但到了PU跑道上則彈性回饋太軟Q],反而無法發揮出應有的水準,還要針對場地來選鞋試穿.


(本人所穿過的Adidas的鞋款,Ace是比較顯著的例子---我穿在硬水泥地/柏油路面/人行磚道上跑是很舒服的軟硬適中回饋腳感;但是一穿到PU跑道,就變成鞋底會有點黏跑道,跑不快也快不了的軟Q feedback…)
----------------------我是分隔線----------------------------------
第三週鞋底磨損情況:
因為本週沒有特別拍攝鞋底損狀況,所以無圖片補充.
磨損較多的部份還是還是跟上周一樣:
[雙腳前腳掌(中間)區域的圓柱橡膠底 + 厚腳跟後面外側的 adiWEAR材質].
目前累積里程:66KM+
以上,就是Week 3 的鞋測報告文章.
接下來在下一周,預計會寫到穿著Ride 3M參加舒跑杯的比賽,
再來寫比賽文.
(順便做總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