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隨著線上串流越來越興盛,多媒體播放機的市場也相對式微,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比較過,在同一部影片下,Netfilx等串流平台跟藍光光碟播放起來的差異性?我家中也有XBOX series x、PS5與Apple TV,當中最強的應該是屬XBOX series x,我曾經用XBOX series x跟ZIDOO的多媒體播放機PK過,畫質部分很難以看得出來,但音質卻很明顯是多媒體播放機強過一截。其實這一次的PK是我原本用XBOX series x看哥吉拉vs. 金剛,看著看著覺得音效很無力,想說是超低音忘了開嗎?確認了一下又沒有問題,但爆棚的感覺很弱,後來弄到原版光碟後,改用ZIDOO Z1000 PRO播,整個音效大提升,電影本來就是「影像」、「聲音」互相搭配,當然看起來的感覺也更出色,所以後來串流播放我主要是求個方便,真的很喜歡的電影還是會找到光碟來轉出檔案,方便播放。
在我視聽室內原本有兩部機器擔任多媒體播放,光碟部分有OPPO UDP-205,硬碟檔案的部分則是ZIDOO Z1000 PRO,除了觀賞電影之外,平日也會陪小朋友看看動畫(麵包超人、哆啦a夢….)之類的,而客廳則是用一台薄型的電腦負責多媒體播放,小孩成長的影片也都放在電腦內,但後來覺得電腦太佔空間,又移去它用,這樣客廳除了電視內建的串流平台外,就比較不方便看自家的影片,所以就規劃把ZIDOO Z1000 PRO移到客廳,然後視聽室再買一台多媒體播放機,對於ZIDOO的穩定性、操作都蠻信任的,所以目光還是看向ZIDOO,想說乾脆找再上一階的產品線來看看,或許也能兼顧音樂播放(目前聽音樂我用SMSL的播放機+DAC為主),這樣就可以簡化一下設備,畢竟排插上的插座總是有限,有時候想玩一下懷舊電玩都找不到插座,讓人苦惱啊。坐而言不如起而行,不然都沒辦法重溫小孩兒時紀錄的影片了,沒多久,這一箱ZIDOO UHD 5000就送到家了。

開箱:
ZIDOO採用雙層紙箱,外箱是運輸箱,用於寄送保護,裡面還有另一個箱子,這樣對機器的保護還算不錯,也便於寄送。

趕快打開內箱,把UHD 5000請出來。第一印象是「拿起來手感很沉」、「機殼非常扎實、堅固」,完全迥異於入門機種板金偏薄的常態,扎實的機殼也有助於抑制震動,減少其對接頭傳遞訊號的負面影響,進而提升影音品質,尤其是HDMI那種讓人放不下心的接駁方式。

UHD 5000前方面板可以打開,內側除了中央顯示螢幕外,兩側各有一個3.5吋硬碟插槽,另外還有兩個USB 2.0接孔,雖然USB接孔不嫌多,但這兩個插孔比較不方便使用一點…..,如果有連接任何裝置,前蓋就無法蓋上,這個希望ZIDOO能在後續機種改良一下,雖然前蓋沒關也無妨,但視覺上總是感到缺憾,如果前蓋可以在這邊開孔,並把USB插孔凸起至與前蓋等高,這樣就更完美了,但相對的製作成品可能就高很多,大概也是兩難。

由於UHD 5000的兩側各有一個硬碟插槽,所以機器的側面搭載了散熱鰭片。其實靠厚實的機殼散熱,應該也是足夠,但畢竟UHD 5000追求影音品質的頂級機種,對於散熱當然是不能馬虎,能有效排除熱能,系統就會更穩定,我曾經用筆電打電動,後來因為過熱而導致破圖,關機冷卻一段時間才會恢復,足見良好的散熱對於影像的重要性。

UHD5000背後的端子也是靈瑯滿目,連很退時代的影像複合端子都有。(就是以前黃色的AV端子)

從最右側往左看過去,分別是電源母座、天線接孔與類比輸出,電源母座下方標示250V是保險絲規格(250V、3.15A),UHD5000實際是國際電壓通用,也允許使用者從後方更換保險絲,我自己是沒玩保險絲,但有的玩家會更換保險絲進行調音,畢竟電源是音響之母。

說到電源就不得不說一下,雖然從外觀上看不到,但UHD5000在電源上也下了一番苦心,大多數消費性電子產品多是採用交換式電源,但UHD5000除了有一組交換式電源提供給數位電路之外,還內建一組線性電源供類比音訊電路專用,確保優質的影音效果。

天線接孔應該是提供WiFi使用,UHD5000有兩組天線(左右各一),UHD5000支援2.4G與5G 雙頻WiFi與WiFi 6,我自己是猜測UHD5000的2.4G跟5G各自有獨立功放電路與外接天線,來確保訊號品質,有的機種會把部分天線用金屬片內建在機殼內,但UHD5000全鋁合金機殼,肯定要外接天線才行,原廠提供的兩根天線都是雙頻天線,所以沒有左右的差異。

再往左邊看過去則是類比輸出,UHD5000提供RCA與XLR平衡端子輸出,非常可惜的是現在的劇院前級,越來越少有支援XLR兩聲道輸入,可能是兩聲道系統共存的玩家比較用得上,但UHD5000的RCA仍值得劇院玩家用來聆聽音樂。

大多數的劇院玩家應該跟我一樣,一套劇院系統除了看電影、打電動,也用來聽兩聲道音樂,儘管劇院系統的音樂性比不上兩聲道,不過我們這類型的玩家還是希望盡可能提升系統的音樂播放能力,UHD5000搭載了監聽系統使用的DAC ES9068,這一顆DAC晶片應該是2019年發布的雙通道版本的ES9038(Q2M)升級版,特色是功耗低、穩定,性能出色,不僅動態高達128dBA,總諧波失真亦有-120dB THD+N 的水準,最高可以支援到可支援 32bit 768kHz PCM 與 DSD1024,還可以硬解MQA,支援MQA三層8倍擴展,相當優異。

而且UHD5000內建XMOS晶片兩顆高精度的時鐘震盪晶片(45.1584MHz和49.152MHz),提供給44.1kHz和48kHz採樣頻率使用,XMOS本來是主攻物聯網用的處理器晶片,但最出名的應用卻是音響領域應用,特別是它的「USB Audio 方案」,不僅支援多種連接介面,例如IIS、DSD、S/PDIF 和 MIDI,還支援支持各種音效採樣頻率,包括 PCM的44.1kHz-768kHz、DSD64、DSD128、DSD256、DSD512,以及 DOP64、DOP128、DOP256,也支援ES9068的MQA,所以UHD5000對於音效的支援非常的全面,它的兩聲道絕對值得劇院玩家一試。

下來移到背板中央的部分,最右邊是光纖輸出、同軸輸出與AV端子影像輸出,以及紅外線接受器的輸入端、USB DAC的輸入、RS232接頭。

音訊的數位輸出這部分大家可能比較少用,有傳統DAC的仍可以試試UHD500的數位輸出,不過UHD5000的ES9068也夠強悍了,或許可以PK一下,未必要分高低,應該會有不同的韻味。而且UHD5000也能當作DAC來使用,畢竟ES9068要物盡其用啊,如果有電腦等數位訊源,也可以透過USB將音訊交給UHD5000解碼後輸出,相當方便。UHD5000也提供了RS232供玩家作為連線控制使用,這部分我從沒用過,就不多說了。
最後機背的最左邊,UHD5000提供了兩組HDMI,以及Gigabit網路、額外的兩組USB插孔。

UHD5000的兩組HDMI可以做為影音分離傳輸使用,我知道有高階玩家會將影音分離傳輸,來獲得更純淨的訊號,這是比較高端的玩法,我自己也沒這樣連接,不過若家中的擴大機較舊,比方說支援次世代音效但不支援HDR等規格,那使用者可以將影像輸出HDMI直接連接到顯示設備,獲得完整的顯示支援,而音訊輸出HDMI則連接擴大機,來得到音效表現,這幾年來視訊的改朝換代比音訊快很多,加上擴大機不像顯示系統,本身就是比較耐用,使用者想體驗新世代的影音效果又沒有換擴大機的話,利用雙HDMI輸出是有效省錢的辦法。
此外UHD5000內建Gigabit網路,如果佈線方便的話,當然是實體線路比較穩定。最後是兩個USB插槽,其中之一是USB3.0,3.0版本傳輸速率約莫是2.0版本的10倍,建議大家可以多利用這個USB 3.0插孔。
主機本體看完後,來看一下配件包:

UHD5000提供了HDMI線、電源線、兩根天線(一樣的,應該是雙頻天線)、遙控器與說明文件,我沒有使用附贈的線材,我偏好使用光纖HDMI線,比以前我用的銅導體HDMI線來得纖細,好走線,而且可以避免沉重的線身對HDMI接頭造成負擔,所以目前我都是以Fibbr的光纖HDMI線為主,電源線的部分則是使用以前就用到現在的SUPRA電源線,10幾年前買的一路用到現在。
遙控器的部分,UHD5000的遙控器跟我之前Z1000系列的不同,較為纖細,手感也不錯,除了用於控制UHD5000之外,最前端兩排式學習按鍵,也可以透過學習其它遙控器來控制擴大機或顯示器,而且還提供了兩個電源按鍵,可以一個控制擴大機開機,另一個控制投影機開機,非常方便。

最後準備來新機入厝,目前音響架上的是同門的Z1000 PRO

換成UHD5000,體型大了一號,外觀也更洗鍊了。

開箱部分暫時先寫到這裡,開機實戰的部分我晚一點再上,因為UHD5000到貨沒多久就發生花蓮大地震,然後嘉義夜晚又地震頻傳(我住嘉義),所以我將所有喇叭都先移下來地上,以免發生意外,不過文章的最後再跟大家聊一下UHD5000的處理器Realtek RTD1619BPD,因為我無意間發現一件蠻有趣的事,Realtek RTD1619BPD比前代RTD1619DR少了兩個核心,但通常CPU的演進不應該是堆核心嗎?不過官方說RTD1619BPD的效能比前代提升了20%:

相較於前代機種,UHD5000最大的變動就是處理器從RTD1619DR升級到RTD1619BPD,雖然同樣是12nm製程,但RTD1619BPD的時脈更高,目前我沒有查到RTD1619BPD時脈的資料,不過前代RTD1619DR的時脈是1.3GHz,以目前半導體技術,要提升到2GHz以上應該是沒啥問題;另外是內顯的GPU也從RTD1619DR的Mali-G51 GPU升級成Mali-G57 GPU,其新增了NPU(神經網路處理器),運算能力高達1.6 TOPS,所以官方是說整個CPU與內顯的效能提升了20%。不過我注意到另一件更有意思的是,前代RTD1619DR是6核心,而新一代的RTD1619BPD是4核心。由於這兩顆都是ARM Cortex-A55核心架構的CPU,基於ARMv8.2-A 64位元指令集設計的,擁有兩條超純量順序執行解碼流水線,基本能做的事情都是一樣的(指令集相同,指令集是CPU設計時,能提供的指令之集合),所以算力大概就是看核心數與時脈,雖然RTD1619BPD核心數少了兩個,但時脈應該提升更多,以至於整體效率還有所提升,其實多核心雖然比較有利於多工,但多媒體播放機的工作單純,反而是高時脈比較有助於其運算,在算力足夠的情況下,減少核心有助於降低功耗與產熱,畢竟多媒體播放機不像電腦玩遊戲、算圖追求極致運算能力,能在每一幀的時間內把下一幀的畫面運算玩就已足矣,所以個人猜測RTD1619BPD會減少核心數可能是為了控制功耗與產熱。
RTD1619BPD還做了一些升級,我列出比較重要的幾點,包括:
1.VS10能作用在EDID上,這樣有助於HDR顯示設備給播放機能做良好溝通。
2.影像品質跟聲音品質都更好。
3.取消HDMI輸入功能,這個大多數玩家用不到,這樣少隻香爐少隻鬼。
4.支援BT5.2 跟WiFi 6。
5.提升HDR降為SDR的穩定性,這樣有照顧一些投影機玩家。
此外,UHD5000的記憶體也加量了,擁有4GB DDR4的主記憶體和64GB eMMC快閃記憶體,相較於前代直接增量一倍,官方說有更佳的運行速度。

64GB eMMC應該就像我們的C槽一樣,主要拿來放作業系統、軟體等,4GB 的DDR4則會很有效的提升系統效能,基本上記憶體會分成數層,越靠近CPU的越小、越快也越貴,像CPU內的暫存器就都很小但非常快速,拿來存放CPU正在運算中的資料,反之越遠離CPU的就越大、越慢、越便宜,像是硬碟或eMMC,就算是SSD,相對於快取記憶體、DRAM都不算快,但好處是便宜,可以做很大,這4G的DDR4就是UHD5000的主記憶體,主記憶體大的話,可以減少系統去硬碟要資料的次數,有助於提升效能。
以上是新入手的UHD 5000的開箱與介紹,實戰的部分容後再上,因為我居住的地方,嘉義最近也是地震頻傳,安全起見喇叭都先拆下來,目前視聽室一團亂,但心很癢,好想來看一場電影啊,等地震平緩一點就趕快再來開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