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8的兩難、消逝中的Android與$1000元的蘋果


故事的背景應該是Microsoft 利用"Metro Style"點起了在消費性電子產品與電腦作業系統產業的戰火。Windows Phone 7所採用的Metro Style將在Windows 8 OS出現,又...

http://www.microsoft.com/presspass/press/2011/jan11/01-05socsupport.mspx
2011年1月,"一年多前"微軟宣告將推出支援ARM架構的WindowsOS(平板版本?桌面版本?手機版本)。特別標註一年多前的意思是,一年在手機市場上,感覺是兩三年的變化。

另外,一起靠Wintel吃香喝辣25年的Intel也另外有所動作,面對長期戰友的劈腿,也宣告...

http://newsroom.intel.com/community/intel_newsroom/blog/2011/09/13/intel-and-google-to-optimize-android-platform-for-intel-architecture

嘿~我也要跟Google搞SoC的晶片,讓Android平台有另外的選擇,Intel。

整個產業的態勢與策略是

硬體搭配
MS要利用桌機筆電的資源與優勢,採用ARM與Intel的解決方案,進入手機、平板市場。
Intel要利用桌機筆電的資源與優勢,採用MS與Google的配套,進入手機、平板市場。

軟體整合
MS要利用桌機筆電的資源與優勢,採用Metro style UI為主,進入手機、平板市場,一統三機的系統介面,甚至是利用單一應用程式,多個設備對應版本,處理軟體開發與雲端服務問題。
蘋果要利用手機、平板的資源與優勢,移植其資源到Mac硬體,扶植自家Mac出貨成長,三機介面不需要完全統一,但是軟體、資料、同步。

而,
1. Intel要進入平板、手機這自己沒做好的SoC晶片市場;
2. 而Windows想透過單一的Metro UI從桌機往平板、手機市場移動,創造單一、統一的使用者體驗。在往平板、手機市場移動的同時,取得兩大晶片設計陣營的資源與支援,一來降低風險的與ARM陣營的合作,另一方面也不放棄等待Intel SoC的解決方案,繼續與intel合作。最終的大目標當然是,一個系統或是兩個系統(但是相同系統UI與realtime同步)吃遍三個設備平台,透過一個metro ui,給予使用者一致性的使用者經驗,最好最好,軟體相容,資訊同步、共享(鍵盤滑鼠與觸控的ui還是要分開來做,相同ui談的是一致性)。
3. Google Android這邊,每天80萬的啟用者加入,似乎很了不起,市佔率在智能市場吃到了55-60%,閃亮的很。不過面對Microsoft揭露的策略與未來無限的可能,也不能忽視。透過品牌硬體廠(acer/Asus/hTC等)等看到iPad創造出來的平板市場的同時,也用3.0+的版本跳進了平板市場,搶攻平板市場的大餅。不過軟體系統到位落後與品牌硬體規劃急就章,在平板市場,60-70%還是ipad的天下。平板市場GOOGLE搶不下來不說,如果未來微軟以metro style三機一體服務使用者、單一軟體開發環境給予開發商、針對設備個別化UI發酵,讓桌面平台軟體內容可以與win平板、win手機相容,3-4億人口使用metro windows PC上手,難說不會改用win平板與手機,Android手機說不定變成曇花一現。Chrome OS+Google Office是google能提供的桌面系統解決方案嗎??

我們先跳過Apple的東西不講,回過頭來看看Microsoft 的大案子

http://www.forbes.com/sites/patrickmoorhead/2012/04/04/microsoft-windows-8-on-arm-ready-for-showtime/

Forbes提出的問題相當具體而簡單,從消費者關切的軟體相容性、WoA的行銷、WoA PC與Wintel PC的產品定位與價格定位提出問題,雖然作者不下結論的說WoA會大好或是大壞,但似乎隱隱在說明了WoA要成功肯定是有很大的難度,如果那難度到2013-14年都沒有克服,Intel的x86 SoC, Medfield and Clover Trail-W又量產,那WoA可能變成曇花一現的案子。而個人認為,如果Microsoft推WoA過慢或是遲緩不積極甚至是品牌硬體廠也不看好,而Intel的SoC量產提早,對於平板、桌機WoA使用者將會是的大災難...

如果WoA會是個災難,那Android走平板甚至跳到桌機系統前景光明嗎??

我們再來看一篇文章
http://techcrunch.com/2012/03/30/amazons-appstore-generates-more-revenue-than-google-play/

這文章說明了$100/$89/$23。先跳開$89,我們看100跟23這件事情。根據以往的研究或是現在該篇文章的揭露,就時常提到了100與21-23的數字。也就是說ios的appstore在從每位使用者的身上賺了1塊錢的收入,在android上只賺到了0.23塊,間接的也說明了Google的Android Market(Play)總體營收較AppStore少這件事實。

身為Android OS的開發商,Google會在意嗎?答案是不會的,至少目前不會在意。各位都知道Google是賣廣告的,賣廣告的人求的是眼球,求使用者數量,求市場佔有率。什麼東西會取得最大的眼球數?什麼方式可以讓產品銷售到最大?免費。無限制的免費。

Google刻意不審查上線的app,app品質參差不齊,app越品質參差不齊,消費者越不敢花錢,越不敢花錢,要錢的軟體越難賣,不賣錢的軟體要賺錢只能靠AdMod(Google行動廣告服務)跟google拆帳。越少人買android app就造成一個免費軟體的環境與生態,而免費軟體的平台環境,賺大錢的是google。Google靠廣告吃肉,Android開發商分拆喝喝湯就好。

如果相反,付費後的軟體,廣告會消失,Google則賺不到錢。

另外這邊,Amazon的89則為使用android os的品牌硬體廠商提供了一個方向,學一半蘋果的方向。蘋果透過自家軟體、自家硬體提供自家線上商店的完整解決方案,獲得了Critical mass並賺到了錢,蘋果公司的毛利率從早期的27-28%,一路往上攀升的到42-44%到恐怖的47%。回顧消費性電子市場的品牌硬體廠,沒有一家可以讓毛利率攀升15%的,只有蘋果。
Asus/Acer/HP/hTC/Amazon...如果通通都用Android OS在手機或是平板上,如何創造出差異化?很難,Android 平台從2010年到現在,對於品牌硬體廠,就是免費的Wintel的模式,更不是施振榮講的微笑曲線,價值鏈的末端的品牌會笑?不會笑,笑的是最上游端的關鍵零組件ARM跟廣告公司Google。Dell/HP/Acer/Asus等25年來只見到了一路下滑的毛利率跟產品單價,能取得wintel授權的多如牛毛,打品牌廣告以來也不見效果,要軟硬體、而且只有windows,產品差異化根本做不出來。hTC到2012年Q1的毛利率預估僅25%,一兩年前呢?將近40%。面對更多的市場競爭,最不出差異化,就只能辦法當cost leader吧,做不到cost leader就收掉或是賣掉吧。hTC買beats是對的差異化策略,走硬體差異化,不過差異化並不明顯。One的攝影時可以拍照,也是硬體功能的差異化,不過,還是不明顯。

Amazon把Android的同質性做出來,把差異化做出來了,跟蘋果"相當接近"的差異化(或者說蘋果學amazon的,1-click可是蘋果跟amazon買的專利)。消費性電子設備+internet+app+content要怎麼賣?一定要有自己的內容,amazon搞定了,利用的android的資源,卻不隨著android的版本起舞。android最新的版本不一定是kindle要的,而是客製化屬於kindle的版本,屬於amazon prime members服務的版本,這類似封閉的架構與產品變成了一種差異化,當然可以賣的好。

http://www.amazon.com/dp/B0051VVOB2/ref=sa_menu_kdpo3
我們看一下kindle fire的介紹頁面,我們看不到這是android版本幾點幾?我們看到的是kindle的功能與特色是什麼,什麼cpu?什麼android版本?一點都不重要...繼續在比硬體規格的廠商,基本上是沒救的。

http://www.comscore.com/Press_Events/Press_Releases/2012/4/Kindle_Fire_Captures_more_than_Half_of_Android_Tablet_Market

Amazon Kondle Fire的銷售量,搶下了Android tablet的>50%。一個不講硬體規格數據的設備,銷售量佔了相同系統設備的一半比例,事實證明,消費者根本不管硬體規格,重點是使用者體驗好不好。使用者會問BMW的行車電腦CPU是單核還是雙核的嗎?跟Benz的行車電腦差在那兒?

Amazon這麼利用android,而且成功了,未來samsung的smarttv有沒有可能走自己的系統規格?就像蘋果的AppleTV,解開來知道是iOS的系統,但是,是什麼版本的系統重要嗎?對於user而言,當軟體系統版本一點都不重要,不值得被強調的時候,大概就是該系統品牌完蛋、崩解的時候了。Samsung SmartTV也許未來還是會用androidOS,也可能推出自家的appstore賣smarttv用的軟體,不管android的版本進度是什麼,品牌硬體轉用客製化版本,將加速android的崩解,那Google也難在Android上賺不到錢了...

http://www.businessinsider.com/google-will-abandon-android-2012-4?utm_source=sailthrusuggest&utm_medium=rightrail&utm_term&utm_content&utm_campaign=recirc

上面的連結正好說明了我對於未來可能趨勢的認知,也提出相當的看法。正也如此,Google用力的改名推Play,更要求軟體開發商轉用Google Wallet 支付平台,而非以往自己賺不到錢的PayPal之類的支付系統。另一方面Samsung也將近入行動廣告市場...甚至是開自家的軟體商店。
http://news.cnet.com/8301-30686_3-57408909-266/samsung-is-getting-into-the-mobile-ad-market/

MoneyDJ下的標題下的很好"蘋果站高山,看Win8、Android相踢?"不過內容寫的有點亂
http://www.moneydj.com/KMDJ/News/NewsViewer.aspx?a=313b82b2-1e7e-4c88-81b8-0106c86307ca

那蘋果在做什麼?蘋果佔了一個iPod意外成功的便宜,佔了擁有兩億多Apple ID的便宜,佔了軟硬體自己來的便宜,更領先市場創造了"iPad"這市場逼使Google與Microsoft必須相遇與競爭的便宜,蘋果可能會做什麼?

iPad開賣,跟iPhone相同的系統與ui不說,更讓iphone的app可以馬上用在ipad上,甚至可以做出plus的共用版本,單一app,透過單一apple id在兩個不同設備上使用。而iPhone這麼大量的使用者,馬上變成了現成了潛在ipad使用者,而更利用ipad配套性的推出了ibooks的內容應用,真正進入電子出版業,然後是之後的iBooks Authur...

這是理所當然嗎?當然不是,沒有人規定同家公司出的硬體就天生該跑相同的系統與相容性100%的軟體,這目的與策略自然是希望靠iPhone的熱賣,與數量龐大的iPhone Apps可以幫助iPad的銷售。大的產品策略對了,其他的就是其次了。

延伸iPhoneOS改名iOS直接移植到iPad/AppleTV/iPod touch上使用,促使了iOS平台的擴大,讓iOS使用者在適應新設備上不成問題,更讓新設備leverage舊軟體支援,然後利用螢幕較大的差異產生出不同的應用,結果是新設備大賣。兩個設備共用同一個系統平台,市場數量變大,更吸引了開發商持續投入...魚幫水、水幫魚。

如果這是對的策略、好的產品策略,那怎麼可以讓mac大賣?就銷售量而言,使用者數量而言,iphone最大,之後iPad大賣,使用者數量第二大,間接的讓iPad這新設備賣的比mac好(當然,單價低,銷售量就應該較高也是合理的)。而在i設備的成功,如何幫助mac的銷售?有,蘋果早就在想怎麼綁住iOS的使用者,讓其變成mac的使用者。

我們都知道jobs是個對產品挑剔的老闆,每每發表一個產品,總有其意義,所以我們看到了
Apple Magic TrackPad的推出。這便宜不搶戲的小產品,其實有其策略上的意義-- 讓Mac使用者,跟IOS的操作介面一樣,只用多點觸控的方式,操作Mac設備。
Mac OS 10.7裡的iOS元素,10.7的發行前,蘋果辦了個主題為"Back to the Mac"的發表會,直接點出將眾多iOS上的功能特色往MacOS帶,雖然嘴巴上講因為在iOS上好用,所以就該在mac上有。但是顯然了,10.7到現在的山貓預覽版,其實都是在將MacOS給iOS化,讓所有使用過iOS的消費者,對於Mac不再膽怯而敢嘗試不同於Windows以外的桌面作業系統。而最終呢?
三機一體、iCloud同步服務。要三機一體需要三機有相同的軟體(或者針對不同系統調整ui)、有單一id綁住設備、有同步服務。基本上蘋果都搞定了(iCloud要靠山貓版本才能讓Mac串起來)...
就差一項mac、iOS設備有相同的軟體。

三機一體?這不就是Microsoft將Metro Style導入桌面系統的終極目標嗎?是的。誰比較有成功機會?

微軟是將量大的桌面系統,硬套上全新的ui,希望這全新的ui讓消費者上手後,接受微軟在平板、手機的產品。風險是,三機的系統是可以一體,但是軟體出現相容性的問題版本問題(桌機x86版、平板、手機WoA?),待開發商投入開發處理相容性的問題。另外微軟或是與Intel/ARM要處理的問題是,桌面軟體檔案大、且長期依賴高耗電高效能的CPU硬體幫忙cover程式效能差的問題。如果要讓桌面軟體在省電、低工耗的移動設備上跑,有其困難度。

相反的,蘋果是將量大的移動設備系統,移植部分ui到桌面系統,最殺手戰術將會是開放iOS的應用程式直接在mac上跑,介面需要針對mac而優化的待開發商推出更新版或是提供蘋果移轉kit給予ui轉換的支援。ios的apps基本上在ios設備上能跑,即便透過模擬器到osx跑應該也是游刃有餘,何況本來ios也是osx的分支罷了,再更更何況,每個ios的apps在上架開賣前,都曾經在mac的osx開發工具模擬跑過。要讓ios apps在mac上跑,肯定比要微軟桌面軟體在x86/ARM下的Win8跑容易的多...開放Mac跑iOS軟體將直接解決三機一體,需要一套軟體在三台設備上跑、同步服務的問題。

但書再強調一次,多點觸控ui多的ios app還是需要針對鍵盤滑鼠的桌機筆電mac於更新版提供介面的優化,不是在講觸控用軟體,通通直接丟給mac用,以後也不更新!

WoA的桌上機開賣會因為上面兩個不同陣營在做三機一體的策略下出現一個非常大的風險。"使用iOS移動設備但是用Windows桌面系統的使用者" 這類消費者將面臨一件窘況,要用WoA等於要面臨不一樣的ui跟沒有軟體資源,但是改用mac桌機將有相當的ui與現行綁在apple id上的軟體可以使用,更可以達成三機一體的需求。

蘋果可是一季賣500萬台mac但是賣6000萬ios設備的廠商,差異是5500萬(含手機、ipad),假設mac使用者均同時擁有iphone跟ipad,那差異是5000萬。這5000萬使用者邏輯上應該是用windows桌機、筆電的使用者,當Win8跟Mac的Mountain Lion同時出現在市場(假設mountain Lion開放跑iOS apps),那這5000萬的使用者會怎麼選擇下一台桌機?請記住,大量的iPad軟體正在更新為Retina Dispaly iPad的版本,這樣子的版本,直接拿到27" iMac上跑,還是可以跑滿全版的螢幕。

而當iPhone/iPad還在自然成長,蘋果繼續獲利成長,股價成長以外,又能夠加速mac這高單價、市場佔有率低的產品重新高成長,那蘋果的股價要上到1000應該也不是難事了...

Kevin Kelly一直在分享未來科技與網路的四大趨勢是
1. Screening 科技上,越來越多螢幕
2. Flowing 匯流,各式各樣的資料,資料量越來越大,提供使用者各式的選擇與需要
3. Sharing 分享
4. accessing 取得 分享與取得將挑戰個人隱私與網路安全、資料安全的議題。

如果Kevin Kelly說的是對的,個人的解讀會是,一家品牌廠商,擁有一套作業系統,提供單一簡化的軟體開發環境,擁有多項螢幕設備並且有有雲端軟體服務與硬體運算、儲存配套,然後有龐大使用者身分處理Sharing/accessing的能力,將容易勝出。

市場看,我們看到MS結盟Nokia、發表SkyDrive, Google買下Motorola發表GoogleDrive,蘋果發表iCloud...是不是都在往Kevin Kelly的方向走呢?科技F4,只有4家大咖嗎?Microsoft不能重返榮耀嗎?欠缺桌面作業系統的Google會一直都在大咖裡面嗎?
一再重覆演出的每季蘋果財報前股價大跌到財報後的大漲,都讓人張開大口,驚訝蘋果的獲利能力。
或許是超高的使用者忠誠度和富可敵國的財力後盾,讓一貫創新思維無後顧之憂的良性循環。而高解析度螢幕有辦法用在今年的新iPad上巿,更讓我見識到庫克對供應商的控制長才。
iOS osx不必二合一
如果像imac可觸控螢幕是很呆的一件事
Android現在免費授權,未來不一定,就像google map
Ios使用者換mac有可能但Mac 市佔才個位數,未來有空間但也不要期望太高
Windows pad必然失敗,介面不同想一次搞定,最後是消費者搞不懂操作
應該是失敗中的失敗
便宜的android pad加上ipad將開啟後pc時代來臨
Windows pad不可能像android pad那麼便宜,更不用說像降價ipad2
筆電買抄書比MacBook air貴誰買
買win pad少說也要15000以上啟跳
注定沒搞頭的就是win pad phone
我蠻看好Windows的平板電腦,畢竟微軟自家的Office完美整合,是其他平台無法達到的,企業用戶可以無痛升級到新平台版本,
再加上稱霸遊戲市場的XBox,也可以跟平板作整合,遊戲玩家的支持也不少,
不過Nokia也要扮演關鍵角色,Lumia系列的手機似乎沒有做起來,也會影響到未來平板的聲勢。
手機,平板完全不看好微軟,
我認為微軟桌機未來也有可能被取代,
時間應該不會太久,
有些無奈,如果可以,完全不想用微軟的東西,

8JG wrote:
iOS osx不必二...(恕刪)


個人沒有提到任何有關iOS OSX二合一這件事情,個人提到的是iOS的Apps上到Mac上,搭上iPhone/iPad版本的二合一是+版本的概念,變成iOS app 三合一版本。更沒有提到iMac觸控這件事情,是利用Magic Trackpad來操作在Mac上的iOS app.

就你所說的android未來如果要收錢的話,何嘗品牌廠不用WoA或是Win8 for x86版本?
Google在Android上賺不到錢也好(賺到的幾乎都是廣告收入,而且絕大多數是來自於iOS device所貢獻的行動廣告),搞的品牌硬體廠一團混亂也好,讓品牌廠最後採用客製化Android的才有更好的軟硬體整合度。這些都說明了Google跟Microsoft在授權硬體廠使用自家系統的經營模式上與營運操作上都有很大的落差。

簡單講,如果google的android要改成收費授權模式,就細部與硬體品牌的合作上操作上,跟microsoft還差多了。

另外,2003年Mac一年的銷售量才三百萬台出頭,到2010年一年一千四百萬台,這是沒有iOS app加持,靠halo effect就噴出來的成長,如果讓iOS app上到Mac上,自然有成長的空間。

未來iOS使用者要面對的是,選Win8 x86搭配MetroStyle 這沒用過的電腦好呢?還是選擇mac這自己ipad iphone已經買過了一堆軟體,可以馬上從icloud下載就可以在mac上用的mac好的抉擇。
-- Using Numb3rs, we can solve the biggest mysteries we know
AppleDesign wrote:
個人沒有提到任何有關..
是利用Magic Trackpad來操作在Mac上的iOS app..(恕刪)


這根本就不可行
用觸控版,點怎麼按,難不成會有個mouse 指標在螢幕,完全不可行,很多app是用觸控原理,點到那,多點觸控,眼睛看螢幕,手觸控板,別傻了
請問一下你怎麼切忍者水果~

另外android亂雖亂,google 買下moto,直接抄apple模式以後獨厚MOTO,一點問題都沒有
moto是賺硬體吧,他是google子公司

你想的太天真
google map以前免費,現在開始收錢了
android未來如果moto 獨厚市佔掉一半好了,moto google還是很賺
ad word加減賺,一家公司都靠ad word然後apple又搞了個siri
google以後萬一以後和apple漸行漸遠
至還可以獨家賣最新最強android
以apple 模式,微軟買下nokia或黑莓我可是一點都不會覺得意外
當然apple以後也可以賺ad word +IAD +SIRI
就像google 也推出chrome book 今年又要和華碩搞便宜平板,抄apple非常明顯

mac成長率第一季也才7%,我也可以說ipad也是影響了mac銷售量
當然比pc2%強
未來是後pc時代,人們花幾千或1萬多的平板可以作那麼多事,這才嚇人

ios osx介面操作越來越像不是為了2合一,而是讓ios如果進而買mac的新使用者
所以別說什麼ios app可以在osx下執行,這說不通的

他X的,我點錯地方了??

這是哈佛商業評論網路版?

muicing wrote:
一再重覆演出的每季蘋果財報前股價大跌到財報後的大漲,都讓人張開大口,驚訝蘋果的獲利能力。
或許是超高的使用者忠誠度和富可敵國的財力後盾,讓一貫創新思維無後顧之憂的良性循環。而高解析度螢幕有辦法用在今年的新iPad上巿,更讓我見識到庫克對供應商的控制長才。...(恕刪)


這就是為何教主將蘋果交給庫克的原因,而教主亦明白庫克在產品設計上並不在行,所以明確地確立艾夫在蘋果的超然地位。只要他們能夠同心協力的話,蘋果的實力並不會因為教主離世而減少,因為明白蘋果產品概念的人並非庫克,而是艾夫。而庫克的主要任務是在維護蘋果在利潤上的領先地位,令艾夫有足夠的空間去繼續發揮他的創意,繼續為蘋果創造令世界驚歎的產品。
cold_coffee88 wrote:
這就是為何教主將蘋果...(恕刪)

Ive固然有超然的地位,
但是iOS部門的大頭Forstall不能算上一個重要人物及推手?
雖然我對iOS 5的不滿比iOS 4高很多(iOS 4是個非常穩定的系統),
但仍不能否定Forstall在OSX和iOS上的貢獻

但是教主選擇庫克為企業接班人的確是教主送給蘋果最後的大禮,
這大禮應該可以讓蘋果繼續屹立十年不搖吧(?)

畢竟消費3C是個變化無常的市場,
教主也不是每次都能神功大發。

Microsoft和Google則是相對比蘋果要穩定的多的經營模式
尤其是Google,多年來靠著使用者對其的信任,
最近開始慢慢收割(使用使用者資料)了。
Dont be evil現在看來格外的諷刺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