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 iPad 設計最引以為傲的是拿掉了許多不必要的東西

ocyoe wrote:
usb當初是為了pc...(恕刪)

USB是Intel和Microsoft發起的,並由Apple, HP, NEC, Intel和MS共同制定的
imac可能不是最早配備USB的PC, 但是確實是第一部全面更換接頭使用USB的機種(包含鍵盤滑鼠)
C'est La Vie! 法文「這就是人生啊!」
一些不錯的國產筆電小弟還算蠻欣賞的,
但是看到側面醜醜的藍色VGA介面就退避三舍了
蘋果把視訊介面進化到第三代mini display port
嬌小的尺寸能讓產品設計師做更好更有彈性的設計
現在高階的螢幕開始支援display port 了
也有轉接線能上hdmi
擴充性沒有不方便的地方
拿掉VGA介面也一度讓多方專家質疑
這就是蘋果堅持 less is more 的先進設計
拿掉不合時宜的,給你最先進的配備...
看到時下的筆電一個個的模仿多點觸控板
支援手勢滑動指令
還有顆顆分明的巧克力鍵盤
我很高興我買了macbook
一切都是風潮的開端.....

rinconj wrote:

蘋果的東西向來是最...(恕刪)


有句話是 「完美是無法再從中拿掉什麼了,而不是無法再加入什麼了」
(忘了是誰說的.....)

Apple 正是這個完美哲學的最佳實踐
其實減法的概念是對的,但是iPad確是一個用減法,但是又用加法把軟體加回來的產品,
小筆電雖然用減法,但是也喪失掉一些軟體的使用空間,
而我重iphone 的使用經驗(我的是iphone 3G), 雖然有點慢(因為升級到3.1.2)有點卡(因為JB了)
但是因為有很多為它開發的軟體,且有通過apple的審核(呵~ 有些沒有)
所以安裝後,會讓手機當掉的機會其實不多,而每天都又好多新的軟體可以用,


我想講的是~ 雖然Apple 再一次用減法把鍵盤滑鼠由小筆電拿掉,就像當年的iphone一樣,
但是他們加上的軟體服務,是台灣公司所看不到的。 且產品不是只是賣掉而已,Apple所創造的是,
一個你我需要用錢買的(當年iphone在美國上市,很多人不敢相信要簽約還要再花錢買), 然而你我購買後,
ipad是他的一個電子商城的入口,他未來更多的穫利來源
Yahoo部落格: http://tw.myblog.yahoo.com/hankchen/ 痞客邦部落格:http://haen.pixnet.net/
Apple和Steve Jobs的引領產業風潮的成功理念是:在精不在多!

寧可一個產品只有10項重要的功能,但每個功能都做的遠遠比市面上任何其他產品更好。而不是有50個功能,但每個都是半吊子。後者就如同市面上大部分的產品一樣。

而所為「好」的定義是從使用者的角度來著想,而非從工程師自己的角度去想。

我就一直覺得Windows就是一堆怪才工程師在研究室用自己的觀點熬夜弄出來的產品,完全不從非電腦玩家的普羅大眾的使用角度去著想。

一個產品是不是有好的使用者介面,只要把它丟給小孩或老人使用,看看他們是不是可以很快上手就知道了。

我從PC玩家級人物跳糟Mac已有3年,我從來不需看使用手冊、玩家秘藉、或電腦優化攻略,用直覺的方式我就不斷新發現一些好用的功能。這就是Apple和Steve Jobs的深厚功力。
rinconj wrote:
蘋果的東西向來是最早拿掉老掉牙的, 如第一代 iMac是最早拿掉 floppy drive, 也是第一台把 USB 當標準配備的電腦,
現在他們 iPad 設計最引以為傲的不是比普通 notebook/netbook 多了甚麼東西,
而是把以後用 電腦的人不需要的垃圾率先拿掉, 他們在推出前一直調整設計直到使用者跟內容的距離消失為止


我覺得這樣說怪怪的,iPad算是全新的產品,沒有能對比其他產品iPad少了什麼。
如果要對比小筆電,那少了USB、讀卡機、實體鍵盤,不太可能是那些東西會和軟碟機一樣淘汰
(難道過三代的MacBook也會拿掉那些?),只能說是iPad/iPod這類產品因為體積關係,選擇
捨棄那些累贅。
所有蘋果便攜行動裝置都是圍繞著iTunes運行這些裝置只能夠被稱為衛星裝置..(iTunes與iPhone緊密的程度 用戶們都應該知道.).完整娛樂應用的iTunes讓MS和Google垂涎三尺,毛利率之高都讓他們想模仿.
當還在斤斤計較規格的時候, iTunes已經讓垂危的唱片業者得到救贖讓疲憊的出版業者都摩拳擦掌.當台灣電腦業者不斷提到以平板電腦應戰時,我想說其實iPad的本質從來就不是電腦而是iTunes的媒介而已...

最後..何時台灣唱片業者跟台灣蘋果願意讓台灣的iTunes跟美國日本一樣阿...
dauzone wrote:
所有蘋果便攜行動裝置都是圍繞著iTunes運行這些裝置只能夠被稱為衛星裝置..(iTunes與iPhone緊密的程度 用戶們都應該知道.).完整娛樂應用的iTunes讓MS和Google垂涎三尺,毛利率之高都讓他們想模仿.
當還在斤斤計較規格的時候, iTunes已經讓垂危的唱片業者得到救贖讓疲憊的出版業者都摩拳擦掌.當台灣電腦業者不斷提到以平板電腦應戰時,我想說其實iPad的本質從來就不是電腦而是iTunes的媒介而已...
最後..何時台灣唱片業者跟台灣蘋果願意讓台灣的iTunes跟美國日本一樣阿...


如你所言 iTunes 是蘋果更高層次的獲利模式.

臺灣廠商可憐之處是, 別說這種更高層次的獲利模式囉! 連低層次的衛星裝置 iPhone/iPad 硬體/軟體 掌握度, 整合度都差人一大節.
例如 Apple 願意花大錢, 買家作晶片的, 再花個兩年來開發適合自家 iPad 所用的客製晶片. 這就是人家核心競爭力.
連這一點, 恐怕就沒有幾家台灣廠商競爭的過. 最後只好淪為一堆比價格, 比功能 me too 產品. 或是比占有率, 順便自爽一下!
這些Apple fans真是糟糕,真的黑的也要說成白的。

Apple當初猛推Fire wire,就是1394,說這個裝置超快速、很高貴,死也不肯給USB一個機會,1394接頭的裝置真的都很貴;後來Windows也就是微軟猛打對台,全力支援USB,USB的裝置價格迅速下降,於是造成風氣。

由於USB的裝置都相對非常便宜,推1394裝置的廠商就越來越少,終於蘋果才屈服推USB的接頭。

=====================================
以上是遙遠的印象,有可能是錯的
如果有錯,就先道歉嚕

=====================================
搜到一些資料
USB的歷史裡面提到的原始公司沒蘋果哩!


j2j wrote:
錯了
USB是Intel發明
USB聯盟含Apple, Micorsoft, Sony, NEC, HP(compaq) 和Intel
1966年開始引進市場,但是推廣不易,直至Jobs回來後1988年Apple才在第一代iMac內建
蘋果是內建USB去掉軟碟機並發揚光大USB的第一家廠商
1966年,個人電腦發明了沒阿?
1988年就有iMac了嗎?這個很好笑
◎幾天前有隻蛙呱呱呱(註:應是蛤蟆),吵,沒想到幾天後巷口有隻蛙乾,被車輾過死狀淒慘 ◎處世格言:「人不要臉,連鬼都怕」
顛倒是非莫過於此, 在蘋果把 USB 當標準配備前, PC 的 USB 要加都必須多花錢買的,
你大概不滿 13 歲, 沒有看過 1997 年的 PC,
1997 我當時還沒有買過任何蘋果的東西,倒是 PC 大廠的幾乎全用過


另外, FW400 比 USB 2.0 實際速度快多了, 我美國賣的大廠 USB drives 幾乎全測試過
USB 2.0 的速度很少超過 firewire 400 7成的,

USB 就像 PC 一般宣稱的規格一樣, 只是表面數據好看, 實際上全是騙人的軟趴趴

7, 8 年以上歷史的 Firewire 800 實際速度也有 USB 2.0 實際速度的 3 倍,

蘋果一直不願意拋棄 firewire 不是沒有原因的

Wizarddaniel wrote:
這些Apple fa...(恕刪)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9)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