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eDesign wrote:
這跟買iMac跟iPad的理由一點關係都沒有,而是選擇桌機筆電的作業系統。
使用者會用ios了,而蘋果的桌機也有ios的介面,這樣子使用者會更有興趣買mac,而不是windows。

是拿windows跟mac比,好嗎?...(恕刪)

你到底是要談UI還是要談App共用?
一下扯會影響雲端功能
一下扯會影響UI
一下又扯會影響Mac銷售量與消費者喜好~

你上面說的理由有哪一樣因為Mac不能用iOS App,然後就受到影響了嗎?
事實上,Mac電腦的成長率與銷售量與獲利,通通非常的亮眼,
為什麼Mac不支援直接跑 iOSApp,它一樣賣得這麼好?你想過原因嗎?
到底為什麼一堆消費者會去選擇一個不能用iOS App的Mac電腦,你想過原因嗎?


你現在在提的UI,
你有想過透過模擬器去執行執行低解析度低畫質的iOS App,
跟去執行原生的Mac App,兩者使用體驗有和不同嗎?
你可以把iPhone跟iPad的使用經驗帶進去想想!
Mac與iPad與iPhone的使用體驗之差異,絕對是有過之無不及~


UI像,不代表這會是影響消費者選擇桌電作業系統的主因~
Android 裡面也是一堆App UI跟iOS App很像~(甚至根本一模一樣)
UI像不像,跟App共用與否根本也毫無關係!!
而且很多時候,不是消費者選擇Windows,而是消費者只有Winodws可以選~
(例如:工作要跟公司共用的軟體或是需要的軟體只有Winodws版,
或是為了被免檔案交換時的任何可能問題發生...)
另外,Apple的硬體與軟體都是獨家的,沒有第二家MacOS電腦~(黑蘋果不在討論範圍...)
選擇性遠少於PC~


買了PS3,是可以玩大量PS3遊戲重要?還是可以玩大量PSP遊戲重要?
買了BD播放器,是有大量BD畫質影片可看重要?還是可以看大量DVD重要?
在Mac電腦上,是擁有大量專用Mac App重要?還是擁有大量iOS App重要?



另外,Mac的解析度與規格的多樣性,與iOS App要考慮的複雜程度差太多了!
這不是有模擬器就可以解決的單純問題~
iPhone,iPad,Mac App三者通用,檔案肥大問題又要如何解決?你可以發表一下高見嗎?
看看MacApp裡這款賽車遊戲,若是6.8GB做成與iOS通用的版本...
什麼?嫌畫質太好不公平?
樂高星際大戰這款畫質夠普通了吧?MacApp版一樣要破4GB~
Mac App光是材質貼圖的容量與解析度需求,就跟iOS App差了好幾倍,
你是打算要讓MacApp的解析度與畫質爛掉,還是要讓iOS裝置容量爆掉?
App能不能共用真的有你講得那麼重要?!
MAC 電腦,第一個玩線上遊戲就打槍了
熱門線上遊戲通常只支援 windows 平台

免費的 Linux 都 20歲了,到現在也還是幹不掉 windwos,最主要原因就是遊戲...

OpenOffice (Libre Office) 已經夠水準取代 M$ Office

GIMP 取代 Photoshop 則是見人見智。

也有 wine 模擬可以跑 win 的軟體,不過還不成熟,能跑的軟體數量不是很多。


MAC 同樣身為 unix-like 系統(核心是 BSD 的),其實也有一樣的問題。差別是,Adobe 有出 MAC 版的軟體,所以商用軟體上,MAC 情況好一些。

iOS 就算要導入 MAC 電腦,該導入的也是那個視窗界面,非 OS 核心。

windows 和 MAC 的視窗界面只有一種,沒得選,所以會給人錯誤的印象,以為一套 OS 只能有一種界面。但事實不是這樣。

像 Linux 的視窗管理界面,就不是固定的,使用者可以自己選,有 gnome、kde、xfce、lxde.....一大堆的選擇。也有觸控專用的,類似平板那種的,甚至也有仿 MAC 的。

也就是說,核心仍使用原來的,只不過界面可以選,使用者可以選要用傳統 MAC 界面,還是 iOS 的觸控界面。


BSD 核心在系統上是比較強悍的,多工性能、網路性能、記憶體管理....等等,比較先進。

iOS 沒有那麼神,它只是陽春型的平板 OS,微型系統或嵌入式系統一種,無法和主流 OS 相提並論,且 32bit 的。
lfjadsflk wrote:
你到底是要談UI還是...(恕刪)


1. 拿現狀做滿足,mac賣的已經很屌了?所以不需要產品策略跟布局來強化了?Windows未來棋怎麼下都沒關係了?
2. 拿技術問題來跟策略層次談。網路頻寬從多少跳到多少了?每硬碟空間的成本降到那兒了?iTunes上賣的音樂從早期的檔案大小到現在全部兩倍三倍大了,idevice的8G的儲存空間現在跳到哪兒去了?.13的時代談90奈米是極限,現在都要28奈米去了,極限了嗎?

如果你是中高階的經理人,那我會為你感到難過...

特別收藏你的文章,不值得回應,想說事情發生了再回過頭來看就好了。
不過事情已經在發生了...

小的推薦昨天才發生的新聞給你參考,尤其是最後一段
http://arstechnica.com/business/news/2011/09/microsoft-samsung-may-unveil-first-windows-8-tablet-next-week.ars

雖然你可能還是不會太深太遠的看法,甚至不覺得跟我之前談的有任何關連性,還是想請教你看到了什麼東西?
這跟我一直在講的東西是大同小異,而且在策略上有相關性,你看到了嗎?windows 8的作法跟apple的會相反,為了還是軟體量的問題,移過來衝另外硬體出貨量,看到了嗎?你看到微軟最終想通也是走

1. pc具備觸控ui,與tablet device有共通介面(pc上的滑鼠還是選項,也沒有逼使pc上的軟體ui一定要符合觸控)
2. 單一系統
3. 共用應用程式

未來這三點,會把現在因應不同水平產業的產品,做了共同了連結(綁住),讓軟體開發商的軟體在花最低的開發成本下,盡可能下有最多的硬體可以跑; 讓一個系統平台(ms windows, apple的os)可以在最大量的不同硬體下執行; 讓消費者不需要適應其他的ui跟針對不同的平台花兩次錢買軟體; 讓賣各種產品的業者(apple)可以綁住消費者,不管到任何市場、產業上,都買apple產品,這樣夠清楚嗎?

拿解析度、硬體規格、檔案肥大這種低階好處理的技術問題,來頂撞產品策略這種高階的議題,腦子實在低階的可以。

個人拿emulator來起頭,對於蘋果來講,甚至跳的不夠遠,而且是技術性的爛方法,更是複雜化了問題,iOS底層一直都是osx,跟微軟 windows 8的作法相反,OSX直接跑iOS apps說不定一直都是product roadmap理所當然,根本連emulator都不需要。

八月初更有人談的更遠,蘋果未來就是單一系統,甚至把A6處理器都帶到MBA上用,都在提了。

你呢?是軟體開發商,就繼續停留在iOS5跟Lion吧...

拉近一點看,就可以回答iPad出HD的意義是什麼?賣相更好只是其中一部分的理由,而橋接app for iPad,促使開發商升級自家的iPad軟體來適用iPad HD,將是iOS apps移植到mac上的一步棋,就像導UI到Lion跟推magic touchpad的道理是一樣的,下棋必要的過程。

所以我倒著回來看開版的標題,覺得hd版的ipad會發生,而有其意義的道理。最後,ios跟osx在程度上會只有一個單一版本,而ios上這麼apps這麼多的可用資源,倒到mac上使用,可以強化mac跟windows的競爭態勢,所以,ipas hd會有個使命來橋接這一部分的布局。

這樣子講,你還看不懂,還繼續侷限舊思維,那就沒辦法了。
-- Using Numb3rs, we can solve the biggest mysteries we know
把ios塞到osx上 或者把osx與ios合體
只要看看win8是否成功就知道了
個人認為不看好

雖然現階段osx逐漸往ios靠攏 (觸控 appstore )
ios也往osx靠攏(更多商務應用)
但是目前來看要合一還是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甚至只是一種錯覺
如果依照jobs一貫手法 產品的界定是非常明確的
走到這一步 表示ipad mpb兩者會消失其中一項

taros78 wrote:
把ios塞到osx上...(恕刪)


ui甚至系統一致,並不會有cannibalization的問題,重點還是在產品的上,就像iphone跟ipad一樣的ui,並不會吃掉誰,但是卻可以橫跨不同的市場,綁住消費者避免消費者轉換平台,提昇產品忠誠度。MacBook Air/Pro都有13",讓消費者可以選擇。

windows 8的策略是用同一個平台,移轉pc軟體到tablet上,這樣子的策略會比osx來的差的問題在於,pc的軟體,有更大多數不適用在tablet上,而且windows現階段,並沒有在pc上提供tablet上應有的軟硬體介面跟api給軟體開發商或是消費者。直接把pc軟體倒過去給tablet用,是比較奇怪,急就章的作法。不過拿現有的軟體,到未來的tablet上,讓tablet有直接的軟體可用,衝量上來,邏輯上是通的。

畢竟,沒什麼道理tablet的系統跟pc的系統要絕對的分開,更沒什麼道理pc的軟體跟tablet要另外寫,更沒有什麼道理要消費者tablet軟體買一套,pc軟體買一套。

Apple也會共用單一平台,相反地方向做這件事情,個人覺得比較好。先在pc(mac)上,提供軟硬體ui,先讓mac user上手觸控的ui,把30年來習慣的 "Click" 改成"Tap","multi-touch",再把ios apps移植過去,是靠emulator還是其他的方式不重要,重點是達成之前提到的三大目標。

兩家系統軟體的開發商其實都有一樣的策略方向,目標都是做大系統平台的餅,一來利用既有的內容,二來降低軟體開發時間與成本,最後綁住使用者習慣...


-- Using Numb3rs, we can solve the biggest mysteries we know
AppleDesign wrote:
個人拿emulator來起頭,對於蘋果來講,甚至跳的不夠遠,而且是技術性的爛方法,更是複雜化了問題,iOS底層一直都是osx,跟微軟 windows 8的作法相反,OSX直接跑iOS apps說不定一直都是product roadmap理所當然,根本連emulator都不需要。...(恕刪)

真不曉得你是哪來的自信與跟根據,Mac電腦可以無需模擬器支援就直接執行iOS app~
(兩者明明硬體架構差這麼多~)

至於windows 8的方法是好是壞,等它出來再說吧~
windows 8都還沒真正出來你就可以斷言它就是好方法,MacOS的就是爛方法?真大師也~

AppleDesign wrote:
1. 拿現狀做滿足,...(恕刪)

AppleDesign wrote:
八月初更有人談的更遠,蘋果未來就是單一系統,甚至把A6處理器都帶到MBA上用,都在提了。

你呢?是軟體開發商,就繼續停留在iOS5跟Lion吧...

拉近一點看,就可以回答iPad出HD的意義是什麼?賣相更好只是其中一部分的理由,而橋接app for iPad,促使開發商升級自家的iPad軟體來適用iPad HD,將是iOS apps移植到mac上的一步棋,就像導UI到Lion跟推magic touchpad的道理是一樣的,下棋必要的過程。

所以我倒著回來看開版的標題,覺得hd版的ipad會發生,而有其意義的道理。最後,ios跟osx在程度上會只有一個單一版本,而ios上這麼apps這麼多的可用資源,倒到mac上使用,可以強化mac跟windows的競爭態勢,所以,ipas hd會有個使命來橋接這一部分的布局。

這樣子講,你還看不懂,還繼續侷限舊思維,那就沒辦法了。...(恕刪)

讓我們回到這棟大樓的第一篇文章~
一開始是在討論iPad3螢幕2048x1536 可能性,
之後開始離題變成Mac App共用不共用的問題~

但這棟樓在討論的有一個很大的共通重點:「時間點」
未來所有的App可以共用我並不反對,iPadx要用啥外星科技我也不反對!
但是這棟樓在討論的是「目前」的可行性!


你了解我在跟你討論的重點是哪裡不同嗎?
一堆電腦與手機廠商不也跟你一所想的一樣?
盡量把硬體衝高,盡量拉攏開發者,
但是為什麼各家廠商的產品都沒有辦法賣贏硬體規格並不高的iOS產品?
Android手機市佔率不是已經超過iPhone了嗎?
為什麼大多數廠商與個人開發者,依然以iOS為最優先的開發平台?

(Android上的軟體開發,除了盜版問題外,最大的問題不正是多樣的螢幕解析度規格與多樣化的硬體規格嗎?你竟然還要iOS App在這個時間點去跟差異更大的Mac App整合?

Apple這幾年的產品一直都是掌握住最佳的「消費者實際需求」,
在最適當的時間點提供「好用&夠用的」硬體規格與「夠好用的」軟體,
才能同時創造出高市場接受度與高獲利~

你要把眼光放到多遙遠的未來我都沒意見,
但麻煩你就「現實裡的地球科技」來討論你所說的所有事情在未來一年內成真的可行性!
(iPad3螢幕2048x1536與可和Mac App通用的iOS App...)

還扯到A6處理器的MBA哩~(你看過2011 i7 MBA的硬體效能了沒有?)
一天到晚光吸收這些謠言當知識,難怪你的眼光看得比人家遠~
給一篇 路透社 又在愛惜羽毛 的笑話給大家看:

好久沒有 iPad 3 方面的笑話了,來看看網路上的新謠言吧!傳說 iPad 3 將會採用 A6 處理器,不僅速度更快,也更省電,並且會將前後鏡頭提升為 1,200 萬像素(光是這個訊息就知道是唬人的)!根據路邊社的消息指出,推出的時間會是明年的六月 (還真神準),分析師並且預估蘋果會推出 8G 版的低價 iPad 2 (我越來越相信這是來亂的),另外 iPad 3 也將會提供更輕薄的體積,以僅僅 0.34mm 的體積讓人人都可以輕鬆攜帶(也很輕鬆地折斷),而消息人士也指出,蘋果內部都很驚訝,竟然可以在這麼短的時間內重新改變!

日前經濟日報指出,由國內的新X普科技與順X達科技兩家公司,已經率先取得 iPad 3 的電池生產合約(相信我,這是炒股),而且很快的就將在 2011年 第四季開始生產使用在下一代 iPad 上的電池,然後運用在 2012 年的 iPad 3 量產。由於採用最新的科技,所以電池不僅更輕、更薄、壽命更長,而且顯得更有自信 (不知道考試會不會第一名?),這些改變,都要歸功於台灣供電池應廠商在技術上的改良(突然對台灣科技業肅然起敬)。

引用網址http://ifans.pixnet.net/blog/post/1534753

PS:經濟日報 Orz,昨天還看到某個分析師在電視上談 ARM,幾乎都講錯,還有人會相信分析師的話喔。
hack.pc wrote:
給一篇 路透社 又在...(恕刪)


水準真是高啊! 給你

連這種 路邊社 的消息 都可以當成reuters 來解讀,真是



基本上這種鬼扯的新聞,一看就不會相信。

管他是不是真的,花那個美國時間去查證幹嘛?

hack.pc wrote:
基本上這種鬼扯的新聞...(恕刪)


唉,看上篇,才了解你的程度到那里,
隨便馬路邊撿到消息,因為有個 "路" 字,就歸類是路透社的,哈哈,有笑點。

要証明黑馬 會咬人,要拿黑馬來証, 不要拿 黑狗 來証明.
不要因被路邊的黑狗咬到,就說 黑色的 4 腳動物都會咬人。

po 一篇 路透社胡扯的的原文來瞧瞧,這樣才有說服力。
馬路消息就不用再來了。貼越多,只會讓人看破手腳。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9)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