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代iPad mini將有解析度高達497ppi的視網膜Retina螢幕?

fritz611026 wrote:




如果價格比現在貴5000你會買單嗎?

很多人喊iPad Mini螢幕要上retina,
但都不會懷疑現在配備的這顆CPU'在不升級GPU'的狀況下會跑得動?
還有現在的512RAM不會不足?

而iPad mini若"螢幕上retina + CPU升級 + RAM加倍"後,
如果還以現在的價格賣給你,
那蘋果的iPad4,iPad2,iPod Touch5都不用賣了!...(恕刪)
iPhone 4是A4也跑得動Retina,何來雙核A5跑不動?
一切都只是蘋果不一次給足
iPad mini 1024 x 768 像素,163 ppi 解析度
尺寸不變, 長寬加倍解析度 163 x 2 = 326 ppi 不是記者寫的 497ppi

new ipad 2048 x 1536 像素,264 ppi 解析度

一般 300 ppi 以上才稱得上視網膜Retina螢幕

下一代iPad mini 使用解析度 326 ppi的螢幕非常適當

Apple 常用加值不加價, 下一代視網膜 iPad mini 維持現在價格
不是視網膜螢幕的 iPad mini 降價後可打低價市場

已經有 new ipad 前例, 還不相信
下一代iPad mini將有視網膜Retina螢幕 ?

DAVIDC2924 wrote:
已經有 new ipad 前例, 還不相信
下一代iPad mini將有視網膜Retina螢幕 ?


這邊很多人愛被打臉又不是第一次了
當初iPad mini說要上市多少人說不相信的
短時間內不可能

AUO沒你想得這麼振作...

Apple可沒你想得這麼老實 這麼快端出牛肉...



danny50414 wrote:
iPhone 4是A...(恕刪)



對,A4能跑得動Retina,但

1) iPhone 4當時使用的是iOS 4,資源佔用上遠不及iOS 6.0,現在以iPhone 4安裝iOS 6就顯得非常吃力
2) 就算iPhone 4能夠跑得用Retina,亦不能跟iPad相題並論,畢竟640x960對比1536x2048還差上4倍以上的解像度
我來幫大家算一下497PPI 7.9吋的Ipad mini到底解析度有多大 好讓大家接受一下現實好了
PPI代表的是每英吋內的像素點
以9.7吋Retina IPAD(264PPI)為例
因為這是一個4:3的螢幕 所以橫向長度:縱向長度:斜邊長度=3:4:5
因此橫向寬度=9.7/5*3=5.82英吋,縱向寬度=9.7/5*4=7.76英吋
橫向PPI=1536點/5.82英吋=264PPI
縱向PPI=2048點/7.76英吋=264PPI

現在開始來推算這個號稱497PPI的Ipad mini解析度
橫向解析=497PPI*5.82英吋=2892.54點
縱向解析=497PPI*7.76英吋=3856.72點

所以各位覺得A6,A7,A8,A9,A10處理器有能力應付這樣的解析度嗎?



炒股公司和炒股媒體的名言:[傳下一代蘋果將使用我們要炒的公司最新的技術來開發新產品]

DAVIDC2924 wrote:
new ipad 2048 x 1536 像素,264 ppi 解析度


下一代iPad mini 使用解析度 326 ppi的視網膜Retina螢幕
Apple 常用加值不加價, 下一代視網膜 iPad mini 維持現在價格
...(恕刪)




我等~iPad mini 2
喔真棒
所以現在不要買mini= =?

在此
願各位有個美好的一天
下面這篇文章是說明「Retina」技術的:
Apple Retina Display 視網膜顯示技術的正確資訊!

裡面說明螢幕是不是使用了Retina技術並不完全是由ppi的多寡來決定的。
以下列出我認為是重點的兩個部份

Q:視網膜(Retina Display)需要什麼樣的硬件和軟件支持?

A:要實現視網膜(Retina Display)效果,首先需要一塊高 PPI 顯示面板,然後需要操作系統和應用程序兩者的完美支持。拿蘋果自身的實現方式來說,它選擇了最深思熟慮也最有效率的一種方式來推廣視網膜這個概念。

首先,由於蘋果完全控制了自家硬件,所以可以很方便地讓新產品採用螢幕比例不變、物理尺寸不變但是分辨率長寬各擴充一倍(分辨率擴充四倍)的新螢幕。為了配合這塊新螢幕,它也選用了容量更大的電池和能支撐這樣顯示模式的圖像處理芯片。

然後,它讓自家研發和完全控制的操作系統(目前主要是 iOS)做了一個聰明的顯示方式的改進:文本自動渲染到 4 倍大小,位圖採用普通和視網膜兩套,視網膜版本的圖片比普通版本正好大4倍。這樣一來,同樣一個圖片也好,圖標也好,按鈕也好,文字也好,在普通設備和視網膜設備上的物理尺寸是一模一樣的,但是在視網膜屏幕上就更精細,顯示效果更令人讚嘆,而沒有造成任何讓用戶不變的地方。

緊接著,蘋果將這套「視網膜適應」體系推廣到了開發者中,讓開發者來主動適應,以開發出各自應用程序的視網膜版本。對應用程序的開發者來說,他們只需要把圖片增加4倍大小的新版本即可。對於遊戲的開發者來說,他們可能需要修改遊戲代碼以實現更精細的效果。對所有開發者來說,這個方法都是合理且令人信服的,而且工作量相對來說都是不大的。

至此,蘋果就實現了自家產品從普通屏幕到視網膜(Retina Display)螢幕的無縫無痛切換。這無疑是個很讓人佩服的超酷想法。

Q:為什麼其他廠商沒有蘋果這樣真正意義上的視網膜(Retina Display)?

A:從硬件上來說,因為採用了視網膜螢幕,耗電量和對顯示芯片的要求都大有提升,要在同樣的產品體積下塞下更多電池和更棒的芯片又不會產生散熱問題,需要相當高的工業設計水平。就算是蘋果這樣的工業設計帶頭羊,在這一塊上也做得不是那麼完美,比如被很多人誇大的「The New iPad 更厚更重發熱更大」的問題(雖然對我個人來說,這稍微增加的一點點重量體積,和幾乎感覺不到的發熱問題,都完全不是什麼問題,感覺被競爭對手和媒體惡意誇大了)。所以哪怕是視網膜屏幕的代工廠商三星自己,都暫時沒有能力設計出能配備視網膜又不會在產品續航、體積、發熱等方面都毫無問題的產品,所以他們也暫時沒有推出這樣的產品。

如果其他廠商能造出支持視網膜的硬件,就是真正的視網膜了嗎?答案是否定的。

如同上一個問題的答案所說,視網膜最佳實現方式就是蘋果這樣以 4 的倍數擴大分辨率的方式,這需要對硬件、操作系統和第三方應用(開發者)絕對的操控權才能完美實現。而現今不管是 Andorid 系統,還是 Windows 系統,都還是以傳統的「更改 DPI」方式來進行的。例如 Android 和 Windows 系統的設備都有數以千計不同分辨率和屏幕比例的設備,且都有幾種不同的 DPI 可選,而每一種 DPI 選擇後的實現效果都是不完美的,不要說第三方程序毫無精力去適應和匹配不同的 DPI 而植入不同版本的圖像(工作量相當巨大和辛苦),連操作系統自身都沒有很好地支持。如果你在 Windows 上修改過 DPI 就會知道,Windows 自身的有些窗口也會出現文字超出、隱藏、錯位等各種毛病。而且,如果硬件是一塊超高分辨率的螢幕,由於這兩個系統本身和應用程序都沒有進行很好的支援,可能會出現字小到放大鏡都看不到,或者按鈕小到手指都無法點到的情況。因為他們採用的這種方式只是「能用」,而不是「好用」,是妥協的結果,而不是以完全控制保證完美體驗的出發點。

可以說,Android 和 Windows 設備在幾年內幾乎沒有什麼可能實現真正類似和蘋果的視網膜(Retina Display)一模一樣的完美體驗。如果他們對你宣稱他們也是「視網膜」,只能說他們在故意誤導你。

如果你看懂了上面所解釋的視網膜原理,你就會發現網上充斥著各種各樣對「視網膜」這個詞的誤解。有的是處於不瞭解( 例如華為終端老總余承東連 iPhone 的屏幕比例都搞錯 ),有的是故意曲解( 明知自己不可能實現真正的視網膜體驗,於是就片面的把高清屏幕曲解為視網膜的代名詞 )。
如果核心還是a5x我還是不買單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