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的祕密
The new iPad其實這個名稱早已說明了──iPad產品線的變化。
不同於iPhone仍以代數來表示機種演進,而變成Mac產品線一樣,不管代數。更別說加個「S」了,那只有在iPhone的命名上才會看到。
簡單來想,iPad產品線現在是(依照推出時間):
- iPad 2(總有一天會被砍掉的)
- iPad (with Retina display)
- iPad mini (without Retina display)
- MacBook Pro(很明顯總有一天也會被砍掉的!)
- MacBook Air
- MacBook Pro (with Retina display)
而iPad命名規則轉變代表的是,iPad已經成為完整且成熟的產品線。無法區分各個產品差異的消費者,還是很容易選擇:我要買螢幕比較大的iPad、還是螢幕比較小的iPad mini?而不是去分我要買第幾代(買iPhone的人就相反)。這樣我要推薦朋友買哪一種iPad也很容易說得清楚。
因此,我倒是有點驚訝iPad 2這個早期產品還沒被砍掉,因為它的存在使得命名規則的改變無法起作用,也使得iPad mini更容易被當成像縮小版。可能目前還是賣得很好吧。總之,iPad已經是個成熟的產品線了,未來每年更新的變化或許就跟MacBook更新給人的感覺差不多吧(就是不少也不多)。
iPad mini
我對iPad mini有什麼想法?很簡單:我喜歡它的重量很輕、能單手掌握。這些才是我最在意的事情,其他的都不重要。因為效能上(以及隨之而來的使用順暢與持久等感覺方面),iPad 2我早已很滿意了,我才不管新產品CPU跟RAM有多大。如果衝硬體、搞跑分、堆技術名詞,結果實際用起來感覺不好(例如某廠4核心旗艦手機讓我感覺很差),那還是算了吧!加上我剛好擁有所有A5 CPU的產品(iPad 2、iPhone 4S、iPod touch 5),我覺得那是一個很棒的硬體平台。
iPad mini的價格比我預估的多了$30,10%的落差,這樣算準確嗎?無論如何,我很有可能會買,因為mini小巧的體積比Retina display更吸引我。
明年會有Retina display的iPad mini嗎?我這麼說好了,如果一樣是密度double的作法,那麼就會是使用iPhone 4/4S/5這種最高密度的Retina display(每種Retina displays的密度都不同)。那成本肯定會比9.7吋的iPad with Retina display還要來得高。如果要維持售價不變的話,那麼其他零組件的成本就必須更低才行。也有可能蘋果為此預留了價格區間,而把iPad mini定在這種相較於他廠7吋平板高出許多的價位。老實說,第三代iPad為了Retina display有許多犧牲,CPU面積加大(A5X)、變重、變厚、電池變大(充電時間拉長)等等,直到了第四代才有所改善(所以第四代一出,第三代就被收掉了);但我覺得蘋果應該不會再在iPad mini上做同樣的犧牲,會在效能、成本、體積等向度上都可以接受時才轉到Retina display。會是明年嗎?按照摩爾定律,這倒是很有可能。
感覺問題
看到iPad更新,我不能說買第三代iPad的人不要有失望的「感覺」,那是一定會有的。不過我在買東西時都會想「這東西我要用多久?」(肯定會超過下一代推出的時間)作為決策的考量,所以出之後新機種的時候我的感覺就不會那麼差了──可能有點阿Q吧。
另外,說到感覺,個人推想第三代、第四代iPad給人實際使用的感覺並不大。因為硬體效能的改變,是物理性的變化,而人類心理性的感受並不會與物理呈現1:1的關係。用白話就是:處理速度2倍快,不會帶來2倍的爽度。
2012年蘋果眾多產品線(iPhone, iPad, iPod touch, MacBook Pro, iMac)都在追求更加輕薄這個路線,其實並不是沒創新的表現。人的心理很奇妙,在反應時間相同的情況下,機器的體積變小時,你就會覺得變快了(所以,iPhone 5在體積變小的同時又加快速度,那令我感覺很不真實)。iPod touch 5跟4S的跑分相同,但前者給我的感覺更好。也許蘋果已經找到了產品物理(體積)─心理(爽度感覺)的迴歸方程式也說不定:p 有人說蘋果迷的特性是「I don' care.」,其實我覺得正好相反,是「I too care.」,只是care的不是物理,而是心理。我希望台廠對於實際的使用者經驗這方面有多一點投資,而不是只會拼規格跟售價而已。
評蘋果
最後,蘋果最賺錢的產品是iPhone,明顯可觀察到的投入最多心血研發、最多「創新」(變化)幾乎都是從iPhone開始,如Retina display, FaceTime, Lighting port, 機身(今年的iPod touch跟iPad mini的外觀都是衍生自iPhone 5)、A6 CPU等等,順著這條思路會比較容易猜想每年iPhone發表後其他iOS產品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