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信有不少男生朋友跟我一樣,喜歡把手機放口袋,總希望手機尺寸小一點、薄一點比較好。
不過在智慧型手機當道的年代,卻又總感覺小尺寸手機用來看網頁、玩遊戲、看影片,甚至逛FB都嫌螢幕小了點,感覺上吃力一些,雖然它明明是台手機,功能的重點不該是拿來做上述的事,不過人總是貪心的嘛.....
女生朋友習慣把手機放在包包裡,這也是大尺寸安卓手機風行的原因,但我把手機放口袋的習慣真的改不掉,所以從去年iPad mini問世就引起了我的注意,可惜上代的mini 什麼都好,就是少了Retina....
我考慮的很久,甚至到了日本有價差甚大的機會更讓我天人交戰,但最終還是決定等下去,幸好今年蘋果沒讓我失望,終於把Retina放進了新一代的mini內,這是存心要逼死誰來著.......當然是立馬買了買了!
碰巧這次正妹友人有機會到香港,於是就厚著臉皮麻煩她幫我弄了一台,沒想到 iPad mini with Retina (以下簡稱mini R) 在香港也是整個大缺貨,這台mini R的入手還真是一波好幾折...
但不管過程怎麼樣,終於還是買了買了!
礙於Flickr空間,如果圖片出現破圖的朋友,請點擊該張圖片觀看,謝謝!
1. 蘋果一如以往的低調,也不重新幫mini R命名,一樣叫iPad mini
2. 從外觀來說真的比較難辨識這是幾代,大概只能從紙箱背後的英文說明來辨識是否配備Retina。

3. 把外面塑膠封膜拆掉後,終於感覺有質感一些。

4. 內包裝也一樣非常簡約,除了變壓器、Lightning線跟mini R之外,只有一份簡單到不行的說明書。
5. 老實說我個人比較喜歡上一代的深黑色,這代的太空黑對我來說感覺有些太淺,不過為了Retina我決定先把顏色當浮雲了!
心得分享:
之後沒拍太多照片就把機子送去貼imos了。
手上的iPhone 4雖然已經陪著我三年,不過做為iPAD的使用者來說我還是個初心者。
本來雖然早已想入手mini R,不過我總把它當成一台大型的iPhone,沒想到實際入手把玩一天後,才發現兩者間其實存在著微妙的差異性。
生命會自己找到出口,敗家會自己找到理由,所以就來閒聊一下理由吧。
1. 最後一根稻草
在mini R發表之前,其實有些等不及就參考過不少安卓平板,可惜看來看去實在沒半台完全符合我想要的。
本來就一心決定等mini R上市,非它莫屬,沒想到蘋果竟然同時推出了iPad AIR,重量直逼mini R,當下讓我掙扎許久,
最後的關鍵是在尺寸,這台mini R會有許多機會隨我外出,而外出除了重量考量外,尺寸也是能否放進包包的一個關鍵,所以我決心買下mini R。
使用一天後我沒後悔這個決定,因為即使是mini R的重量跟尺寸,單手持拿還是稍稍有感覺到份量,對於手腕有傷的我,這已經算是極限了。
2. 產品區隔
意外的感覺到mini R與IP4使用上APP的區隔,開始使用之後好多APP都被我從IPHONE刪了省得佔空間,例如電子書、影片、相片播放、遊戲、文書處理等,這些根本不會想在IP4上繼續使用。
反過來說,因為我的mini R是買WIFI版,所以像是一些在外需要即時性的APP,例如Line、viber、導航、咕狗Map、捷運路線等APP,也幾乎不大需要裝進mini R。
mini R就是娛樂為主軸,而手機則是以工具為重點,這點在購入使用前是我沒想過的。
3. Retina的差別
我想Retina的意思應該不需要我多做解釋,大家應該只是好奇mini 跟 mini R的畫面差距。
個人測試用瀏覽器打開Yahoo首頁,可以不用放大即輕鬆觀看小字,我想這樣的差距應該頗為明顯了。
4. 質感、手感、操作
在質感跟手感上,個人除了對顏色上略有不滿外,幾乎沒什麼好特別挑剔的。
不過操作上對我這初次長時間使用iPad的人來說,倒是有些出乎意料,光是手勢就有些微的不同,
因為螢幕大,還加上了4~5指的手勢,除了簡單直覺就能切換APP、進多工區之外,也幾乎用不到Home鍵。
個人覺得比iPhone上的小白球來取代Home鍵好用太多,超級直覺,也許蘋果可以考慮在未來的iPad拿掉Home鍵吧。
而順暢度更不用說,跟我手上服役多年的iPhone 4 相比的話,即使特效全開照樣順暢,A7真是蘋果給mini R一個意外的禮物阿!
最後,想看更細的規格、評測等,我想就交給更專業的3C網站或者3C部落客吧,
個人僅在此簡單分享開箱的喜悅以及一些iPad新手的小小心得,有新的感想的話,我之後將會在個人部落格內原文補充,分享給大家,謝謝收看。
由於01不能附上部落格連結,有興趣的朋友再請自行搜索:葉影瓶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