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HTC的行銷新聞,有感而發...

各位,我是樓主,跟大家分享一篇今年一月的文章...

我只能說,活在自己的思維裡面,不輕易接受比自己下位意見,是目前很多台灣企業管理者的通病(我個人目前公司也是這樣)。了解真實狀況的HTC員工一定很多,自視甚高的老闆聽不聽得進去才是問題。企業外部意見跟建議這麼多,企業有沒有心傾聽才是問題。

我先說一下感想,我在第一篇文章有提過,HTC在新興國家真的沒有下工夫,沒有做/想做/要做,都有很大差別,我不知道HTC目前是怎看待巴西市場?你說新興市場一定要低價手機嗎?那為何三星跟蘋果都賣得動呢?以下這篇文章說得很好,最主要的問題是"availability"

偏一下主題:.... 台灣企業的創業家心裡只有錢,想的只有錢,EPS要多少,口袋裝多少。他們對產品沒有熱情。台灣不可能有賈伯斯,因為賈伯斯不愛錢,台灣人愛錢。賈伯斯重視靈魂,台灣人重視皮囊

↓↓↓↓↓↓↓↓↓↓↓文章↓↓↓↓↓↓↓↓↓↓↓

致 HTC:笨蛋,問題不在行銷!
http://techorange.com/2013/01/08/htc_marketing/

HTC 2012 年度營收下滑,已不是新聞,而這間公司的問題,被媒體談了許多。

美國科技新聞網站 ReadWrite 的作者 Dan Rowinski 就撰文針砭了 HTC 近來的問題。

他談到,三星這個手機界的小惡霸基本上將 HTC 打得落花流水,還打劫了午餐錢。蘋果,驕縱又聰明的老大哥,將 HTC 逼到絕境,還拿走它想要的所有東西。這樣看下來,三星和蘋果絕對是 HTC 最大的問題。

為什麼?因為他們口袋裡有更深的資源、更佳的銷售量,甚至在消費者心中也占有更好的地位。因此 HTC 的官方認為,營收下滑完全是因為三星與蘋果的行銷能力比 HTC 更好……。

行銷?真是 HTC 的問題所在?RIM 也用相同說詞辯解過
去年 11 月,HTC 董事長王雪紅說銷售數字不佳,問題在於宣傳。

HTC 執行長周永明近日在《華爾街日報》的訪問中,坦承競爭對手太過堅強,擁有大量資源可以投入行銷,而 hTC 尚未在行銷方面做足努力。

“Our competitors were too strong and very resourceful, pouring in lots of money into marketing. We haven’t done enough on the marketing front.”

一位曾經在市場上叱吒風雲的智慧型手機執行長,談論過去慘澹的一年,聲稱公司基本上完善,將潛在銷售量的下降,完全歸咎於行銷部門與預算不足,這真的沒有問題嗎?

Dan Rowinski 又以 RIM 為例,反駁 HTC 的「理由」。他說,去年 1 月時,RIM 的執行長 Thorsten Heins 剛上任時,也將黑莓機的銷售急轉直下歸咎於缺乏行銷專業人才,導致商品無法打進消費者心中。然而,RIM 卻度過了史上銷售最糟糕的一年。

黑莓機製造商在過去一年的主要失誤是未在市場推出新款手機,且老舊的 BlackBerry 7 作業系統無法負荷持續更新的重擔。2012 年 RIM 大多數的收益主要來自過去舊產品,而近日推出的 BlackBerry 10 是整整延宕了一年的產物。

RIM 的問題不在於行銷,而是 -- 他們做的任何事。

hTC 包含許多問題,「分銷」策略錯誤最致命
去年 HTC 推出 One 系列手機,在購買者獲得有一致的好評;與美國電信公司 Verizon 合作的客製機種「Droid DNA」(編按:又稱做「美版 Butterfly」),也在去年終為市場帶來一點像樣成積。

在 Rowinski 看來,HTC 的問題源自於各式各樣的錯誤,而主要是分銷(distribution)的問題。

三星與蘋果兩者都體認到快速增加市占率的最佳方式是「不論何時何地都搶進市場」。

三星的旗艦機種 Galaxy 系列手機包含 S3 與 Note II,基本上在美國四大電信商與全球的電信通路都有銷售;蘋果方面,除致力開拓國際市場與預付卡市場的市占率,且從 iPhone 4S 後,也開始在美國三大電訊通路(AT&T、Verizon、Sprint)販售。

反觀 HTC 的旗艦機種 One X 去年 5 月上市後,在美國,卻將銷售權限定給 AT&T 一家電信公司,僅有少數的 One 系列手機在 T-Mobile 販售,甚至全然在 Verizon 缺席。HTC 犯下的錯誤直到 Droid DNA 亮相前都一直在緩慢弭補。

專利卡關,搞得 hTC 手機無法在市場販售
Rowinski 認為 HTC 需要理解到它的問題不僅只是行銷,還有市場供應(availability)。無疑地,HTC 利用蝴蝶機重新打開中國市場,初期成果也相當激勵人。根據《華爾街日報》,2012 年第三季 HTC 在中國賣出了 280 萬隻智慧型手機的佳績。

然而回顧 HTC 推出 One X 之時,曾被蘋果打亂計畫。因蘋果在靠國國際貿易委員會(FDA)的禁制令,短暫阻擋了 One X 的公開販售,使 One X 被迫在 AT&T 下架 3 個月,嚴重打擊了 HTC。此後,HTC 又與蘋果達成專利和解,將使用蘋果專利技術的智慧型手機支付權利金給蘋果。

對手不只兩位,低價手機市場還被中興、華為搶走
Rowinski 也提到,「專利」與「分銷」是 HTC 的兩大問題;而無法製造出能夠與 iPhone、Galaxy 手機匹敵的產品是第三個問題。此外,面臨同樣是 Android 系統的手機製造商中興(ZTE)和華為(Huawei)中低價手機的競爭,HTC 在中國也失去優勢,所以也不僅是蘋果、三星這兩個對手的問題。

行銷當然在 HTC 整體差強人意的表現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決定性因素。Rowinski 認為,若真要說的話,問題也是在於物流(logistics),而非廣告。

一年之初,再次從智慧型手機領導者口中聽到:「行銷是我們最大問題」的時候,HTC 要如何能避免步上 RIM 的後塵?也許,只要不斷推出在設計和功能上突破極限的新款手機,就有一線希望。

而今年若 HTC 再次推出旗艦機,必定需要在很短的時間內將它放上美國四大電信公司 AT&T、 T-Mobile、Verizon 與 Sprint 等通路銷售,並藉由行銷達成熱潮,然後才可能贏得漂亮。

這篇報導原文充滿對 HTC 的愛深責切,底下的網友評論也是砲聲隆隆,關於 HTC 手機本身的抱怨不少。 而針對報導中提到的「分銷」問題,有網友提出自己的看法認為,HTC 只和 AT&T 合作的原因應該不單純,畢竟「賣手機」這件事,當然是通路愈多愈好,其中是否與 HTC 和美國電信業者的關係有關,不得而知。

不過,在台灣看 HTC 的近幾年的發展,不管是專利或是分銷上的弱勢,抑或是被詬病的行銷策略,都突顯台灣企業以自有品牌走向國際市場的經驗與資源累積都還遠遠不足。

延伸閱讀:
【讀者投書】HTC 輸在「溫度」:從宏達電的衰敗看當代智慧手機的品牌策略

HTC 請重視人才、文化,如此才是有價值的企業


拋不掉代工心態:HTC 陷泥淖,下重本打行銷是險棋還是絕招?
http://techorange.com/2013/08/05/htc-is-in-serious-crisis/

王傳福和王雪紅分別是比亞迪(BYD)和宏達電(HTC)的老板,他們分別做過中國大陸首富和台灣首富,都是首屈一指的華人企業領袖。可是,“ 二王 ” 最近幾年都非常糾結,尤其現在。

王傳福靠做電池制造和做代工起家,後來卻成為 “ 汽車大亨 ”,並被世界首富巴菲特 “ 看上 ”,比亞迪一時風光無限,股價扶搖直上。但是衝了幾年後衝不動了—— 2009 年比亞迪的淨利潤是近 38 億元,2010 年是 25 億元,到了 2011 年,這一數字直線下滑到不足 14 億元。問題出在哪裡?王傳福自己的反省是:擴大太快,品質欠缺,一味追求渠道的數量,而忽略了渠道的質量,“ 我們在做汽車之前給摩托羅拉和諾基亞做代工,只要拿到訂單,就是本事,我們習慣於這種打法,但沒有理解品牌的內涵。” 他說,反省結果是 “ 優化團隊,加強品牌設計,進行一場為期三年的針對性調整。”

“ 為期三年 ”應當是 2012 年到 2014 年,可是,時間還沒過到一半,王傳福 “ 變卦 ” 了。他決定重回手機代工時代:比亞迪開始接三星的單,HTC 的單,加上老客戶華為、諾基亞等,儼然要要成為 “ 另一個鴻海 ”。 最令人不可思議的是,王傳福親任這場 “ 新代工運動 ” 的隊長,甚至資源缺乏時,從汽車業務版塊調集而來。在 2013 年 6 月的股東大會上他形容自己 “ 抓住了新的的機會 ”。

新的什麼機會?賺錢的機會而已。財報稱,2013 年上半年比亞迪的淨利潤估計會同比增長 30 倍。如此爆炸性的成長,2012 年的基數低自然是原因,但最重要的,是比亞迪在手機和平板電腦代工等 IT 業務上的突飛猛進。這也將其股價從 2012 年 10 月的低谷中拉了出來,不到一年的漲幅已近 200%。

好像又可以笑逐顏開了。但這樣的一種情形是否可以持續?比亞迪汽車產品的利潤率將近 18%,而手機部件的利潤率最高只有 10% 多一點。為股東利益計而折返求生,這是一種以退為進的明智之舉,還是一種表面喜慶的無奈敗退?諾基亞,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所以比亞迪喜新不厭舊。但於三星和 HTC 而言,他們尋找的並非長期的戰略合作伙伴,而是為分散風險的階段性策略。



王雪紅這幾年的軌跡和王傳福是相反的。HTC 也是做代工起家的。但後來發力自主品牌,一度在智能手機市場引發 “ 鯰魚效應 ”(《TO》編按:鯰魚效應(Catfish Effect)是指透過引入強者,激發弱者變強的一種效應。),2011 年是她最得意最風光的時候,但之後就開始走下坡路,到現在陷入最低潮。

2013 年第一季,HTC 的淨利潤只有一毛錢(新台幣),市值相比兩年前縮水了九千多億新台幣。同樣是在 6 月份的股東會,王雪紅遭到小股東的炮轟,無奈之中現場給大家每個派發一部最新款的旗艦手機。宣布完這個消息後,她嘴角上揚,苦笑了半秒鐘。

那麼,她應該怎麼做?她會怎麼做?現在我看到的是,在行銷上加大投入,據 HTC 內部人士稱營銷費用將增加 2.5 倍,可謂要下血本;另外是在渠道開拓上做一些調整——蘋果一直以來是全球開花,而 HTC 卻患上 “ 偏食病 ”,產品在歐美市場風生水起的時候,中國大陸市場卻溫吞到讓同行都為之捉急;還有就是高層的調整和管理的加強。這一點倒沒什麼特別,比亞迪在谷底時也是動蕩地厲害。

顯然,王雪紅沒有像王傳福一樣重回代工(HTC 仍有代工業務,但限於接 Facebook 手機等附加值較高的單),或是拆東牆補西牆。一來她沒有精力 —— 年初的時候,要不是比亞迪為她代工,其產品上市會越拖越久;二來,在台灣企業家的觀念裡,像王傳福重回代工的作法,是投機,是短視。

宏碁集團創始人施振榮這樣說台灣科技企業的轉型: “ 許多台灣大廠近些年一直在努力轉型,從單純的做代工轉向做品牌,但他們從科技研發、管理、科學研究各方面都還是代工心態,還存在「價值半盲文化」,即對很多事情的理解處於一知半解。”

沒錯,從 “ 局外人 ” 施振榮到親歷者王雪紅,都把 HTC 的大俯衝視為自己必須要繳的學費,只是王雪紅可能接受不了,施振榮對 HTC 轉型效應顯現給出的十年時間的預估。但他們都接受不了的是 “ 王傳福式 ” 自救。

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即使王雪紅不能盡快走出泥潭,但她更受業界尊重。她和王傳福面對危機走出的兩條截然不同的路子,其實是台灣和大陸在商業文化、企業家精神等方面存在差異的一次鮮明體現。

HEHEDEMON9 wrote:
宏碁集團創始人施振榮這樣說台灣科技企業的轉型: 「 許多台灣大廠近些年一直在努力轉型,從單純的做代工轉向做品牌,但他們從科技研發、管理、科學研究各方面都還是代工心態,還存在「價值半盲文化」,即對很多事情的理解處於一知半解。」...(恕刪)


敢問樓主,請問 Acer 從科技研發、管理、科學研究各方面都是怎樣的心態????

HEHEDEMON9 wrote:
宏碁集團創始人施振榮這樣說台灣科技企業的轉型: “ 許多台灣大廠近些年一直在努力轉型,從單純的做代工轉向做品牌,但他們從科技研發、管理、科學研究各方面都還是代工心態,還存在「價值半盲文化」,即對很多事情的理解處於一知半解。”


在引用名人的話之前,你知道甚麼是"半盲"嗎??

半盲換成鄉民的語言就是"跳針"
實際上,你也在跳針,版上90%討論HTC的人都在跳針(稍後會解釋)

為何會跳針?
只因為觀點與邏輯不同所致,而這就是政治上常講的"認知不同"
電影"艋舺"裡的一句話:"意義是三小,我只知道義氣"
這句話是個例子!

對當事人而言,對兄弟講義氣是他的意義;講義氣就是講意義在邏輯上沒有錯!
對外人而言,意義在於"爭取未來發展性",自然覺得"對兄弟講義氣"是有意義的。
在兩方邏輯沒有交集的同時,就出現這句話了
但是誰對誰錯??
就理論上而言都沒錯,不過就結果來說,講義氣的似乎一直在沉淪。

說道這邊,可以看到兩個點:
1.兩者皆邏輯正確
2.但是結果差很多
3.兩者因為前提(認知)的差異,無法進行溝通

所謂"半盲",似乎在講"無法溝通"
半盲使得連明著講的溝通都有困難,遇到一些怪現象就不可能主動去挖掘了
而半盲會導致"認知與現況不符又難以停下來思考挖掘",最後鬼打牆,淪為一種風氣,淪為全民大跳針

HTC的相關討論,媒體與網民的論調一致性太高
感覺上有全民大跳針的味道...如是而已
jslee0119 wrote:
在引用名人的話之前,...(恕刪)


我個人的話不知道什麼是半盲,而且我不認為分享新聞是引用名人的話。

另外,一般網民對於HTC找明星來代言的想法大多是「為何不把錢弄在降低價格或多送贈品上」;你若有看今天的新聞,你會發現目前多數媒體對於HTC這次行銷成效大多是表示「行動可以理解,但效果保持觀望」。一般網民跟媒體沒有人在討論「campaign的主題與方向」,或者「HTC真正的問題不在有沒有花錢行銷」。由此看來,你的「跳針」的邏輯根基是有誤的;若不是有誤,你就是在跟我雞同鴨講;若不是雞同鴨講,我就不知道你為什麼要跟我講這些。




zender_chen wrote:
敢問樓主,請問 Ac...(恕刪)


我不知道他們心態是什麼,但以消費者的角度來說,他們是模仿者.... 稍微高級一點的那種。
HEHEDEMON9 wrote:

我個人的話不知道什麼是半盲,而且我不


主流的認知很簡單:
大陸手機崛起+HTC失敗=>就是要廉價,HTC吐不出象牙一定要罵

基於這個認知,便會有這樣的現象

不過你不覺得...
這樣的前提很單一,很粗糙嗎?
不斷轟炸單方資訊就是半盲社會的表徵。

jslee0119 wrote:
主流的認知很簡單:大...(恕刪)


一般對行銷完全沒概念的人的認知是這樣沒錯...

但像我們這種了解皮毛的人,大多不會認為廉價就好,媒體也沒有人說HTC要廉價,媒體是說高階低階都困難重重

另外HTC是有吐出象牙HTC ONE,但現在的討論重點是campaign主題...


jslee0119 wrote:
HTC的相關討論,媒體與網民的論調一致性太高
感覺上有全民大跳針的味道...如是而已


不錯~罵得很對!

外行人隨便看看表面就胡說一篇文章實在看太多了

他們的文章顯示他們不僅不懂HTC,也不懂手機,更不懂整個電信業....整個0分

小米那麼強?AT&T怎麼不賣?

別說小米,SONY的手機賣到美國哪裡?

唉~連基本的"概念"都沒有,跳出來說應該怎麼走。

這就好比我只會騎腳踏車,我卻在飛機遇到亂流的時候喊說:「駕駛應該把身體趴低一點」一樣可笑

HEHEDEMON9 wrote:
我個人的話不知道什麼是半盲,而且我不認為分享新聞是引用名人的話。...(恕刪)


建議閣下謙虛一點....你真的是外行....完全外行

先不管你懂不懂該怎樣做,你對問題的看法就是外行....

如果你說你在電信業有n年的資歷,我會很驚訝

如果你只是個學生...我
new_guest wrote:
建議閣下謙虛一點.....(恕刪)


謙虛一點跟外行?我不知道你指什麼,可以說明一下嗎?

我的點只有以下幾個:
1. here's to change: 沒有多少消費者期待HTC change
2. 這些廣告只會在先進國家和中國市場撥出,然而這些市場大多已飽和(除了中國),不是主要成長動力了
3. 第一波廣告真的很無聊,連外國人士都沒有太多正面反應

簡單來說,主要是圍繞在campaign身上,請你不要混淆視聽。

我沒有說過:不用行銷,把行銷費用省下來降低售價之類的話.....................

你眼睛還好嗎大哥


題外話:雖然飽和市場不是成長動力,但在指標性市場如歐洲美國取得好市佔率對全球市場是重要的。我沒有否定行銷的功能,花錢在行銷是必要的(但不是唯一的) -- 我是對於這campaign的成效不抱太大期望。了解?

HEHEDEMON9 wrote:
謙虛一點跟外行?我不...(恕刪)


我看到你還在把一些外行的文章拿出來分享,我就知道跟你討論只是鬼打牆而已

什麼!那不是你的主題....整個討論串你那篇廢話就最長,居然不是主題?你腦筋還好嘛

看你迴避我的問題,我大概就知道你承認你是外行人了

至於行銷campaign,這部份我不予評論。我比較好奇的是你的回覆是基於哪個批評出來的?

真要討論行銷,我看你提到"這些市場大多已飽和(除了中國),不是主要成長動力了"...我忍不住

你要不要思考一下,行銷預算該花在大市場還是小市場?行銷預算該花在競爭激烈的市場還是競爭不激烈且市場小的地方?

如果你這思考點成立的話,那台灣應該是全世界最沒有手機廣告的地方了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4)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