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renzo wrote:
我覺的不能這麼說樓主錯,以原始資料量來說,
它的確就是要算1/3或1/4,
不是bayer pattern的sensor就不能插補點嗎?
雖然不能x3或x4但也能提昇吧?以原始資料量來算我覺得合情合理!
解釋很多次了

問題就是
bayer出圖,表現就是比所謂"原生"較低像素的還好
以400萬像素感光元件為例,
就是擁有400萬個明暗資訊,單獨看色彩則是R:100萬 B:100萬 G:200萬這樣。
拿100萬如Foveon X3設計的感光元件
就是擁有100萬個明暗資訊,單獨看色彩則是R:100萬 B:100萬 G:100萬這樣。
很明顯bayer式400萬像素感光元件能夠比Foveon X3式100萬獲得更多位置的資訊,
雖然色彩上部分是用插補出來,但比較下絕對比100萬Foveon X3獲得更多細節。
bayer原始設計就是色彩RGB互相cover彼此不足的資訊
跟你說 "不是bayer pattern的sensor就不能插補點嗎?" 是不同的意思
(我猜你是說像X3這種原生畫素=實際畫素)
一個是硬體上先天設計,一個是軟體上後天硬算出來的
bayer猜得好,有可能猜對,把遺失的資訊補回來(應該說不盡正確,但相差不遠)
軟體運算,無論如何都只是亂猜,只是看演算法能不能猜得好看。
bv2fb wrote:
假如第一組4顆 RG GB 收到全亮白光,第二組 RG GB 收到全暗黑無光。
正確畫面應只有黑白兩大點。各占 4 畫元
假如用中間那組插補的話中間那組 GB RG 就會 GB 那一半有光, 而 RG 那一半無光。
算出來的顏色就變成 綠+藍=青 色 而非正確的白色。
我們專業術語叫 "假色"
我想樓主您的意思是下圖中第一種情況沒錯吧?
但同樣的,如果受光的部分剛好是中央的四個畫元,
那輸出的兩個像素豈不都是假色?
而輸出的三個像素中則至少會有一個是正確的?

如果每一個畫元皆為一個獨立的Sensor,
我很想知道為什麼下圖中B像素不能被視為有效像素?
他的演算法基本上應該和A像素是一樣的?

elb wrote:
建議樓主不要再執著在...(恕刪)
我覺得你這篇才有點出ONE降低畫素的目的.
討論element與pixel算法, 或者bayer pattern提高解析度的方法
這些像機製造業應該早就研究許久, 也有實際的產品與測試的方法.
怎麼今天一家手機業者拋出的議題, 居然還能引出這麼多專家~也算不簡單.
CCD/CMOS應該不是只有一項「解析度」, 可用ISO, 最高快門, 連拍速度...
降低解析度也許可以讓其他的規格提升, 也許是個好主意呢!
不過我怕其他廠商能不降解晰度也能做到提升的效果, 那不就會被扒頭!?
不同於很多人認為解析度高無用論, 個人認為解析度高其實可以用在數位變焦功能
這在手機無光學變焦鏡頭來說, 應該還是有實用價值.
而解析度高也需要更好的鏡頭, 玩過望遠鏡的都知道, 解析度(角秒)=10/鏡片直徑
很多手機應該是鏡頭不好吧, 畫質不好往往都是鏡頭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