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coto2008 wrote:
...發現到U11螢幕上邊跟下邊與邊框交接處的gap比較大...(恕刪)
我不是做手機的,也沒直接拆過手機螢幕,只以一般光學組合件來看這個問題,圖示只是猜測繪製來解說,藍色代表金屬框、灰色代表玻璃,2兩工件間那段紅色為猜測防水膠黏貼處。
1. 一般防水膠會因使用處有所改變,以前我們的光學件是以金屬螺環壓住,鏡片及螺牙間均須塗不乾膠來防水及防止鬆動,手機應該是用一體成型的雙面膠,以避免間兩膠帶間長度不足的貼合間隙,或重疊造成的厚度間隙造成密封問題。
2. 你指的間隙是圖中1或2的位置,任何工件製造均有其誤差
a. 金屬件成型後後續的加工及儲存都有可能造成工件外型微量的變化。
b. 一塊螢幕玻璃的總厚度有其誤差範圍,通常會做在最大值,當加工失誤或進行修正有可能修到厚度下限,那工件組合後就有可能有1位置的間隙。
c. 比較不可能的是內部零組件誤差造成太厚,螢幕貼合後造成位置1的間隙,因為防水膠必須在框與玻璃間,若硬貼上去螢幕會因壓力點造成顯示異常或破裂,也會因為應力累積問題把防水膠撐開造成防水失效。
d. 金屬件與玻璃結合的面是平的,金屬的角必須倒角才可消除應力及增加手感;玻璃是很硬脆的東西,只要一點應力就會造成破裂,因此玻璃邊緣一定要倒角,光滑的圓角可以消除最大的應力,所以位置2的地方2工件倒角處感覺會有很大的落差及陰影。

3. 若金屬件旁邊多一個唇(位置3),可減低與玻璃間的落差,但金屬的角還是需要倒角,所以無法完全無落差,但也產生其他問題
a. 金屬框與玻璃結合的那個槽我們把尺寸假設為X,那金屬框那位置的規格就需要是X +0.05~+0.1mm,玻璃結合處尺寸就是X -0.05~-0.1mm,這樣才放得下去,但框的最大值與玻璃的最小值結合還是會有較大的縫隙。
b. 金屬多一個唇與玻璃角應力均集中於此,兩工件組裝時產生的力(X)在金屬件會產生擴大效應是幾倍的X,玻璃邊界也是應力集中點,X會在玻璃產生倍數的破壞力,產線不良率就會升高。
c. 金屬與玻璃的膨脹係數不一樣,若無間隙在較熱環境金屬膨脹了都還OK,若在較低溫的環境,金屬收縮了,玻璃收縮量小,應力的關係玻璃可能會裂掉。

4. 位置4玻璃及金屬均不倒角,兩工件曲律一樣,除貼合間隙外就不會有倒角落差,也必須假設2工件能做到完全無結合公差,否則就會造成刮手。未倒角的玻璃在工廠可能就因破角一堆報廢了,作業人員也會割傷,少數正常品出廠若與金屬接合平面太緊無間隙,熱脹冷縮又出現一堆破角。這下製造廠慘了,一堆人會因為玻璃應力集中的加乘效應造成破裂,怪罪這是設計疏失,全要公司賠。

許多設計必須要有物理特性多方考量,當然追求完美是每個人的理想,也是企業努力的目標,但也必須付出成本的代價。
玻璃加工也有其誤差,因為螢幕玻璃是一種粗光學,它的平行度及平面些微的差距肉眼無法感覺,如果所有光學都要求理論上的真平面、真球面,我想99%以上的消費者消費不起吧?以前一塊直徑約10cm,厚度約3cm的趨近於真平面的標準鏡片要價幾十萬,已經忘了實際價格了,如果有機會把眼鏡拿去用干涉儀觀測球面平整度,你就會發現成像出來會有像聖母峰一樣突然凸起的地方,顏色特別深,但一般消費者感覺得出來嗎?這些凸起的範圍有一定規範,當然用在太空觀測及飛彈罩要求標準最高,價格也會讓你嘴巴合不起來。
如果產品真的有問題,趕快送廠,如果只是用放大鏡去檢視產品,那必須去考量物理特性,和外觀成本。有些東西是會故意設計有間隙來避免某些狀況發生,有些結合件是會故意設計讓它活動才可完全結合,但有人會把這個設計成活動的工件當作是鬆動,因為我以前也曾犯過這個錯,原本正常的東西修正鬆動問題後變功能異常問題經常發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