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GBW 的 W 會讓 color reproduction 變差, 因為 W pixel 對顏色沒有鑑別力, 會降低 color matrix 的正交性.被證實這是個蠢主意後, Sony 已經收手不做 RGBW sensor 了...codebook wrote:如果單位pixes 越大越好, 為什麼人家sony RGB 外又加了一個W
bv2fb wrote:會講 "費曼" 證明有讀過近代物理。 我既沒有他的才華,也無它的開鎖技巧。 可惜他後來被黑了(恕刪) 1. 高中生就可以看費因曼的書 有普物跟自傳類 費因曼也不是作近代物理 專長是QED跟固態物理及其他一堆..他也沒被黑掉2. CMOS單像素用現在工作原理不會作到可見光波長大小 有念光學的都知道 會干涉....
birdlg wrote:RGBW 的 W 會讓 color reproduction 變差, 因為 W pixel 對顏色沒有鑑別力, 會降低 color matrix 的正交性.被證實這是個蠢主意後, Sony 已經收手不做 RGBW sensor 了... 怎麼可能樓主不是說動態範圍 更 重要..
jeffe wrote: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 其實我只想到一個問題下一代HTC 的機皇, 萬一不是用400萬畫素, 要怎麼辨.萬一下一代的相機, pixes 面積比這代小, 要怎麼辨.不就打自己嘴巴
codebook wrote:其實我只想到一個問題下一代HTC 的機皇, 萬一不是用400萬畫素, 要怎麼辨.萬一下一代的相機, pixes 面積比這代小, 要怎麼辨.不就打自己嘴巴 不怎麼辦啊!當初Nikon也說APS-C是數位單眼最佳感光元件大小!後來還不是自打嘴巴,出了全片幅的數位單眼相機!當初Canon也說不考慮推出無反光鏡的微單眼!後來還不是自打嘴巴,出了無反光鏡的微單眼!(Nikon在微單上面好像也是...)
由於水晶的特殊晶格結構,它可以將光線裂為兩個距離精準相隔一個畫元 (Sub-pixel element)之兩道光。所以大量被用在高級像機,電視棚攝影機,及很多光學成像設備上。在古時候水晶片厚度、角度,如何計算如何切割還是工業機密。我為了得知這個 Know-how 還把 SONY 技術部長灌醉,才套出來的。 當時水晶 OLPF 都要跟日本、德國、美國廠買,每顆數十美金,當然很貴, 後來有一位光學博士回台灣設廠大量生產,從此 OLPF 變成普通常識。只要給他們CCD CMOS 畫素規格,他就自動算好交貨,日子久了,新一代工程師就根本不會計算了。看網上回應,雖然有些人可能是負有任務來找碴,但是好像也有些人真的打從內心覺得,用水晶將光分成4道,然後分別打到 4 個, RGGB 像元,實在難以置信。其實SONY 的人第一次告訴我時,我也以為它是在框我。這是將光分成四道的過程。這是實驗室中觀察四點光是否正確分布之研究。這是 Cannon 專利中之圖面。
這是 D800上面所裝的 OLPF 水晶片之示意圖由圖上可以清楚看到光線由 1分2 再由 2 分 4其實大部分高級單眼相機,實裝之水晶片比兩片多,但因涉及工業機密,沒有顯示出來。反正顯示出來也不能增進說服力。反而模糊焦點。光束是有寬度的,一束光被裂成4束後會有點像奧運五環中的四環。是一個由四個圓型結合成的近似方型。所以原來影像中的 高空間頻率 (Spatial frequency) 部分就會被濾掉。用麻瓜話講就是,影像中的細白點細黑點,黑白銳利邊,顏色強烈變化之接縫處,都會被去掉,變柔和,也就是變模糊。例如有一影像內含 10 20 50 100 200 300 line pair 之細節,裝上 200 LPI 之 OLPF 後所有200 及 300 LPI 之細節都會被逐漸模糊化,目的是要消除 彩色Bayer 之空間頻率太高所產生之光班、色班、假色、及牛頓環。這是 D-800E 上面所裝的 OLPF 水晶片之示意圖理論根據是,畫素2400萬以上時每個 Pixel已是那麼小,大部分光學頭鏡頭已經無法解析出那麼細的光束來單獨餵每一顆畫元(element) 而產生假色。 甚至最細光束都已比一個 4個畫元組合出來的畫素 pixel 還粗。也就是說光學鏡頭之 MTF 已經輸給 CCD CMOD 的精細度。如果鏡頭提供之最細光束已經內麼粗,那就不需要兩片水晶組成之 OLPF 來將它裂成4道,以模糊化之。
Sony的RGBW是有比較好的動態範圍和影像純淨度問題是因為他把w安插在原本的Bayer pattern裡,造成在水平高亮度的邊界處會有色偏,如水平燈管另外也有一些影像上的問題我忘了為此sony也和後端isp co-work看能否由後製解決,但結果是失敗的後來Sony就放棄了RGBW的pattern
如果 D-800E 決定完全不要用 OLPF 那麼為什麼它的說帖中反而由2片增為4片水晶呢?為什麼不拆掉2片而反而加到四片呢?為什麼要將光束裂成兩道,然後再合成回原狀呢? 這不是脫褲子放屁嗎?(圖中只以垂直由一片變兩片,來示意,未畫水平那兩片也是由一變二。 大概是怕越說越亂吧!其實真實物品應是 D800 裝4片 D800E 裝8片)水晶片全部不裝可以避免水晶片研磨不良、膠合氣泡、光被衰減、光被極化、色相變化....等缺點。為何不選全拆而要加倍!!!!這是一個很痛苦的工業機密。因為 Nikon 不像 Cannon 有自己的 CMOS 晶片廠,那顆 CMOS 不是 Nokon 自己做的。而且 S 原廠早已做好( 稍早前 打字 "Nikon 不像 Cannon" 鍵誤刪成剩 "Cannon" 謝謝許多網友私下提醒及一位網友公開指責)為了怕入塵,工廠不願裸片出貨。一定要裝好2片水晶片,並事先做好抗反射之 AR 及斷紅外光之 IR coating( AR =Anti-reflection) (IR= Infra Red)要挖掉水晶改裝平板薄璃,太困難了!!!
有人問甚麼是空間頻率?空間頻率就是每單位長度有多少黑白條紋。或彩色變化。例如若每一英吋有300對黑白條紋,它的空間頻率就是 300 dot/inch 也就是俗稱的 300 DPI ( Dot per inch) 如果化成公制就是 11 dot/mm 公制數字太小所以大家都慣用英制。如果我們在一張白紙上畫滿等寬的黑白條,然後用一支筆在一秒鐘內由左而右畫過。設若筆尖有一光電二極體,可感知黑白。如果我們將信號接到示波器上。就會看到一個方波。但因為這個世界的光影大多呈如何知正弦曲線所以正弦光影也應被討論沒學過光學的人可能會覺得影像是連續的,哪來最小光束這種說法。坦白說我一時還找不到一種讓麻瓜也能懂得比喻。待我想到再提供。 線上如有高人也歡迎幫忙說明。我唯一想到的,但不完全正確的說法是,在墊板上開一個孔,放在太陽底下就會出現一個光圓錐 (cone) 而且那個亮點比孔大。當然實情是太陽並非點光源,它的發光面有面積。而世界上所有的實物再細也都是有面積的。MTF (Minimum transfer frequency)上圖是某一個光學鏡頭之 MTF 曲線,可以看出 某個空間頻率以上之影像會被劇烈衰減下面這張圖是顯示有被 OLPF 濾高頻及未被濾高頻影像之比較。請注意,清晰影像經過不完美鏡頭後能產生甚麼影像。圖中上面是亮度以正弦曲線變化之原圖,下半是亮度以方型銳利線條變化之原圖。兩者都經過一個相同的低 MTF 鏡頭後之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