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deWheel wrote:基本中的基本也錯了,...(恕刪) 大學教授是專才不是通才,通常專精的只是其中一兩很細的個項目而已,以類比電路來說說不定只是專精一個 current mirror 就超強,李遠哲可以拿諾貝爾,但不等於他說的其它東西也都會準確無誤.你光看他連 sampling theory 都搞不清楚,就知道他的專才肯定不是這個項目了,要聽故事還不如去看倪匡吧,至少說故事還是他的專才.
dvc8888 wrote:「材料、電子放大及運算」原則上是適用在「所有尺寸的 CMOS 元件」上的,但「光學」在不同尺寸及不同畫素的 CMOS 上的表現絕對不同,否則手機靠材料及放大電路即可獲得比擬 DSLR 的成像,各光學大廠 DSLR 也甭作了,如何找出1/3"現有技術的平衡, 樓主從來就沒有講出 1/3" 現有技術平衡的事實,而他講的 bayer 根本就是錯誤的舉例.並且跟 1/3" 平衡一點關係也沒有.你想看比樓主還更多技術性的文章?這邊有一篇,偶在別的地方貼出來,對方還懶得讀.http://www.luminous-landscape.com/essays/dxomark_sensor_for_benchmarking_cameras2.shtml
翻了一下未讀的信,發現有幾個網友提出一個重要的建設性問題,我漏了回答,先行致歉。問題大意: 請問你曾說的 "動態比" 是甚麼,1/3 吋 CMOS 為何會在 100:1 附近。答: 粗略的講,動態比就是一個影像之最亮點與最暗點之輝度比例.例如:假設太陽光照在一個平面上,照度為 100,000 lux ,此時若有樹檔住造成陰影,陰影下照度若為100 lux, 這時我們若拿一片報紙放在陰影交界處。想要用相機拍照。此時若正好有兩隻相同的蝴蝶各自飛到陽光直射及陰影區下。這時你就會發現若將光圈快門調至陽光下那隻蝴蝶曝光正確,報紙文字清晰。那陰影下那隻蝴蝶就會變成全黑,那區的報紙也變全黑,看不見文字。如果將光圈快門調至陰影下蝴蝶曝光正確,那陽光下那隻蝴蝶就變成全白。那區的報紙也會變成全白看不到文字。為什麼人眼可以看清兩隻蝴蝶,一張完整報紙,而照相機不能呢?因為人眼是經億萬年改良過的,而照相機只是清朝末年發明的。假設一個1/3吋 CMOS 每個畫元 Sub-pixel element 約有 2X2=4 平方微米之公稱感光面積。當光子打到光電二極體時會將矽晶中的電子激發跳脫軌道,成為自由電子,一個電子帶有一個負電荷,電荷會被旁邊的電容器收納而產生電壓。因為 Q=CV V=Q/C 電壓(伏特) =電荷 (庫倫) / 電容 (法拉第)假如在100lux 照度下,每顆畫元上的光電二極體在 1/60 秒內有 6000顆負電荷產生。灌入電容後會出現 500mV=0.5V 電壓。這時若加強光度或延長曝光時間 (例如加大為 200 lux 或 拉長快門為 1/20 秒) 每顆畫元能產生之電壓不再增加,例如CCD 之水桶滿了,溢出來流掉,這就是動態上限。當光線關閉後,光電二極體上理應沒有任何電荷產生,但事實上因為熱量也會激發電子,所以繼續會有電荷產生。 也會產生電壓。此外電場、磁場、電磁波、 Gamma 宙射線, Alpah Beta 射線也能幫忙激發電子。也就是雜訊。再加上光子落在鄰近畫素之光電二極體時,因或然率的關係,有時會分布不均。就好像軍人開槍亂掃射時,敵人有人中3彈,有人中2彈,有人中1彈,有人不中彈,也會造成雜訊。電壓進入放大器後也會再增加雜訊,如果這些因素產生了 10mV 電壓,那麼 10mV 以下之亮度細節就會淹沒在雜訊下。最亮處 500mV : 最暗處 10 mV = 50:1 這就是 CCD CMOS 的動態範圍概算法。當每顆畫元上的光電二極體增大時,單位時間產生之電荷增加,輸出電壓自然也會增加。此時若雜訊不增加或增加有限,動態就會增加。例如 D800之 畫素若為 5X5=25微米平方, 設若最高能產生之電子數為 40000顆。因而產生之電壓為3000mV。若當時雜訊昇高為 20mV 3000:20: 150:1 動態就會比 1/3吋好(對半導體而言,攝氏是25度是它的克氏 298度,很熱的,你看連水銀(汞)那麼硬的得金屬都融化成液態了。在克氏 25度也就是 攝氏 -248度時 汞比剛硬,可以當鐵鎚。 碳鋼則一敲就碎,如同玻璃)
Cudacke Dees wrote:樓主從來就沒有講出 1/3" 現有技術平衡的事實,而他講的 bayer 根本就是錯誤的舉例.並且跟 1/3" 平衡一點關係也沒有.你想看比樓主還更多技術性的文章?這邊有一篇,偶在別的地方貼出來,對方還懶得讀.http://www.luminous-landscape.com/essays/dxomark_sensor_for_benchmarking_cameras2.shtml Dear Cudacke Dees:呵呵, 可以白話一點給麻瓜看嗎? 我知道你最好了...
曾有幾位網友人寫信問 動態是甚麼? 如何計算,CMOS 動態可以做到多大,人眼動態多大。我一直忘了回覆。很抱歉。 臨走前,我在這裡先就我所知引個頭,請真懂的人再予刪改補充。 舉起你的手機、小相機、甚至價值15萬元的高級單眼相機,拍一下路邊紅綠燈及小綠人疑!! 怎麼變成小白人,紅綠燈怎麼變成 白、白燈加紅綠框。相機壞了嗎? 縮小光圈再照一次,還是一樣,再縮小光圈看看..................這就是動態不足,三色資訊全部飽和。人眼之桿狀體 等效ISO感度約在 800~1600 左右, 錐狀體等效 ISO感度約在100~200左右,因人而異。又因網膜上面的感光化學成分可以在30~180秒鐘替換成另一組藥水,所以在暗處一段時間後,ISO 感度會再提高,但是色分辨力會大幅降低。(所以很多夢是黑白的可能是因為比較省電、省記憶體。)人眼之瞳孔光圈則聽說是約在 F=1:1 ~1:8 左右,也有一說是 F8~11 是人肉自動光圈。網膜底片之靜態-動態比因種族而異,有一說是 1,000,000:1 但我認為可能高估了,那可能是含瞳孔自動光圈,加大腦 HDR 多張影像組合計算後的 動態-動態比。人眼如果瞳孔不縮放,眼睛不亂動,只看一次,不用大腦做動態 HDR 影像組合,其動態應在 1000:1 ~3000:1 附近。那相片、海報燈箱、螢幕要做到多少對比才能使人眼感到愉快呢?實測結果是要 50:1 的動態才能使麻瓜的眼睛覺得可以接受,要 100:1 動態才能使經過訓練的眼睛覺得愉快。但是既然人眼的本質動態可達 1000:1 以上。它是視覺經驗是可以訓練的,一旦大家都看到過好的像片,就回不去了。當人們都發現"對比動態" 比 "解析度"重要時,一場眼球革命即將開始。所以CMOS會越用越大。直到能產生 1000:1 之影像。當然 LCD 螢幕也要有相應的配合。那市面上號稱 1,000,000:1 對比之 LCD AMOLED 又是怎樣。兩周後若有空再談.................................
我講個很簡單易懂的。我個人的專業不在這一塊,對相機,光學,感光元件等等都是有興趣而已並非工作上的專業。樓主打出來的文字,我不管正確率到達多少個%,但是這些文字很明確讓讓我有學到知識的明顯感覺。砲手打出來的文字,我也好希望能從裡面獲得多一點%的知識,但是打出的文字明顯知識含量不高。我才不管砲手你們背後的能耐是不是更強更全面?如果是的話!拜託讓我學點東西吧?我求知若渴....否則光是砲人的話,這部分我已經夠強了,應該不用跟你門學習了。謝謝樓主讓我學到東西,你的表達能力蠻不賴的。
peter1027 wrote:我講個很簡單易懂的。...(恕刪) 樓主講的前100樓的時候我也是發表相同的論點所有對版主有意見的人,都是攻其一點試著瓦解版主所建立起的一切但是往往都是用自己的角度來看世界然後說版主用另一個角度看世界是錯了,實際上,也許兩個都是對了但是版主的答案比較接近我心目中的真實因為市面上沒有一台手機搭載的鏡頭有符合我心目中理想的畫質有很多砲手一直說某某技術可行,未來如何,但是總是提不出既然可行為什麼畫質還是一樣慘的原因這一棟樓真的很棒,希望各位可以提出更好的想法或許有版主也從沒有注意到的一個盲點
雖然辯論可以增長知識,可否請雙方在反駁對方時,清楚的說明你的內容,因為有些人話只說一半,請建設性(簡單化又明瞭)的回答好嗎?要不然怎麼看都不知道你在回什麼?你說的意義在哪?如果你要為了反對而反對,也可以,不過你要說出個所以然。謝謝。愛因斯坦:『學問愈多,自尊愈少;學問愈少,自尊愈多。』如果你問愛因斯坦相對論是什麼?他會用你聽得懂的方式讓你理解。若別人不懂,請不要罵人麻瓜,你若懂請你解釋給別人,學問是教學相長才會進步。因為每個人都是靠學習成長,天才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