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三星「殺蘋果」成全球手機霸主

不覺得三星會一直維持,目前一切在google規矩下走,差異性不大,可取代性高,GOOGLE平台的設備商硬體好隨時可取代或價錢低又堪用(比如說小米、華為),而且平台混亂,APP不如IOS完善(獲利基礎上可決定品質)

IOS有非常完整和完善的APP平台和軟體服務,加上一年一款破壞式創新設備
一年只要一款卻可以搞得google設備商人仰馬翻
名子是滾球王一個搞笑人物,無指涉任何人,請見諒....
那三星在手機廠商中是賺最多的嗎?

vg180 wrote:
小弟倒是覺得,SON...(恕刪)


SONY有在做阿...

舉手機當例子,有整合Cyber-shot、Walkman,顯示有Bravia engine加持。

先前也出過Xperia Play。

您提的四項他都有...但還是虧的亂七八糟

阿野 wrote:
那三星在手機廠商中是...(恕刪)


當然不是賺最多的,這樣才看得出他們實實在在,

賣最大卻不是賺最多,讚。我不喜歡爆利廠商.......
商周這一篇,剛看完
覺得很可惜的是不夠深入

以下是我的看法
------------------------------------
hTC自始至終都是品牌&設計&組裝廠,缺的還是關鍵零組件
在三星全力推i9000打市場前,hTC還是習於從組裝廠角度,掌握一定毛利率
當然這也是無可厚非
但遭遇三星有備而來的挑戰,當時目標就是鎖定Apple

加上如三星之類的韓國大公司,可不只是擁有關鍵零組件而已
早前與國際大廠(Apple、Nokia等)的合作之中,學習別人的優點
還要有韓國本國政府與銀行團的全力奧援
但策略的遠見,才是讓三星要耗費相對極大量的資源投入智慧型手機領域
這是hTC做不到,也不需要去仿效的
所以2010年i9000之役,只是開端

接著,2011年S2挾著i9000的口碑,勢如破竹,才讓包括Apple及hTC有所緊張

而不時出現的商場專利混戰,對於以實力爭奪市場的商業領域
則是手段之一,並非唯一手段
其複雜度與競爭之白熱化,是遠勝過電視劇裡的劇情

如果沒有這幾役,恐怕hTC不會努力開發出One X(有看過hTC前身的多普達之產品外觀設計,就會知道我的意思...在One X之前的系列都是有延續性的風格)

希望hTC能多加把勁


話說,甚至連你我都是上述商戰其中的重要角色之一呢!

因為你我身為使用電信服務的成員之一,不論是向哪一家電信商、透過簽署電信新約或續約方式。對銀行而言均是對電信商承諾了,要按期給付合約中的另一方

據此,這樣的合約提供了電信商據以融資取得現金,並支付給包括手機供應商在內的廠商之關鍵所在。

這尚不論如Apple推出的各類看似美好(如siri、icloud)服務,實則大幅度提高了用戶的數據上網量,這也提供了電信供應商據以融資取得現金的重要途徑之一

...要在這樣的生態中勝出,需要的能耐,不僅僅是硬體規格或使用者介面之類的優勢

所以不要怪hTC要去中國抱當地電信商的大腿,在商言商,這是必要的。不然如何生存呢?

至於AMOLED,更是有趣。最早量產前期的技術開發,是掌握在台灣工研院手上...怎最後是落在韓國三星手中,發揚光大的?請各位自行google一下就會明瞭

------------------
而標題:Apple vs 三星,商周僅僅是輕輕帶過?



等2012 Q2銷售數據出來就知道了,hTC One系列和NOKIA Lumia Windows Phone手機賣得也很不錯...媒體真是沒東西報了嗎
4月份業績好像還看不出! ONE系列帶來的效應!!

要多加油~~

danieliememe wrote:
商周這一篇,剛看完覺...(恕刪)



所言甚是,

2010年初時,三星即訂下在智慧型手機超越htc的目標。

i9000雖然不算成功之作,但也算是打下江山基礎,

雖然僅花十個月的時間,三星就在銷售量就超越htc,

但在當時智慧型手機的領域,三星仍不被重視,

這一點從專利大戰,蘋果當時是先告htc可以看出!

豈料,2011 S2 一出, 市場風雲變色,三星攻勢猛烈,

接連出招,機型和平板涵蓋各個價位階層,

甚至殺出note這種尺寸的全新市場。

htc從落後變大幅落後,與三星差距漸行漸遠~

這,不過是短短兩年的事情!!

所幸故事還沒走完,對手也不是就這樣臣服,

這場仗還有得打。

我們這群旁觀者,樂得在旁邊看戲!

只希望,台灣能在這場大戰中,還能分到點油水

產業還能持續發展下去,不要被邊緣化了~
這篇誰贏誰輸不是重點,

而是教你要眼光放遠,而不是只看眼前小利,

重點是全球市場......

benison868 wrote:
這篇誰贏誰輸不是重點,
而是教你要眼光放遠,而不是只看眼前小利,
重點是全球市場......


在全球化競爭時代,除非是像美國國內的企業,因為本身規模夠大,已經具備全球競爭力
否則就要像南韓這樣,靠國家的力量去支持企業,企業才有國際競爭力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