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6 Edge彎曲螢幕很炫,日本人也不愛?

當初一開始Docomo是沒有iPhone的。
iPhone從3G開始,3年獨家給Softbank。
4S的時候Au加入,Docomo要到了後續才有。

S2在那個時候會賣的不錯,我記得的主要原因如下:
1. S2的機種變更實際手機本體費用比日系品牌低(現在也是)
2. 規格不錯。當初的日系機種規格普遍不算很好。
3. 當時MNP不普及。Docomo用戶如果要做機種變更,只能選擇Docomo的手機
4. 那個時候Docomo還是獨大的電信商。剛邁入SmartPhone時代不久很多用戶嘗鮮。用戶最多的Docomo自然換機潮也大。

至於現在為什麼iPhone在日本的市佔率這麼高,當然有很多因素。
我個人認為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價格。
以往Feature Phone的時代手機,一般人一個月的手機費用要超出5000日幣其實很不容易。
邁入SmartPhone(3G/Foma or 4G/LTE/Xi),6000-8000日幣上下。
這樣的情況下,不論是要新合約還是機種變更,手機本體的實際金額就會是一個考量。
iPhone入門型號,在日本3大電信的新合約都是不用錢的。
機種變更的情況下,也是最便宜的(每個月手機本體大約500日幣 x 24月)。
比較下,iPhone當然賣的好。

日系品牌的手機其實也不是「只把好的留在國內」。
Sharp,Fujitsu,以往的Panasonic NEC等,何嘗不想在國外大賣??
可惜的是,這些品牌商不知道如何對應國際市場,無法理解國際市場上較開放的消費方式(空機,通訊行,sim card only,預付卡)以及通路的重要性。

以往生意型態都是跟日本電信商綁起來做制定機種。
因為日本有鎖機也沒有什麼sim card only或是空機的消費模式。
消費者簽約後,電信商則從高額通訊費用賺錢並補助這些日系手機廠。
而這樣保守&封閉的互得互利模式,一直到了這2年才有改變。

因為以往的模式,日系品牌在做設計上也較不需考慮太多的cost down來維持競爭力。
畢竟只要跟著電信商走,基本的客源不太會變動。
一些如感溫sensor,電源管理設計,以目前的市場需求來說,都是over spec。
以往被認為是必須的功能如one seg,お財布携帯等(smart phone的時代我個人認為可有可無),日系廠商則不敢大破大立的去掉。
這些因素造就了較高的陳本費用,就算到了國際市場也很難大賣。











Chardman wrote:
這一點我也很納悶一...(恕刪)
太耗電的東西
用起來不累嗎?

gslin885 wrote:
其他國家好像都說s6...(恕刪)
就我自己在東京搭車看到的狀況
sony僅次於iphone
不過舊款機仍不少人在用
再來就是折疊機
zenphone倒是沒看到
bic展示倒是不少

BaBaLaLa888 wrote:
是說日本連sony都....?
我是也不太懂為何apple在日本這麼吃香...(恕刪)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