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4 過熱問題, PCB layout 檢視比較

s2也是螢幕燙 不曉得也是因為將散熱片貼在螢幕上的關係嗎?

xian_shan wrote:
今天去HTC把玩了一...(恕刪)

你這種說法顯然非常不客觀!

S4 跟 New One 在歐美都是用同一顆 CPU,
發熱的效率都是相同的!

居然一支背蓋已到燙手的程度,另一支背蓋感受不到什麼升溫??

而且還說:別再掩飾機身過熱是因為導熱快的事實!

除了導熱快,你認為還有什麼因素?

至於國內 S4 用的這一顆 CPU 的發熱效率,下面這一段回文已經講的很清楚,根本不需要比較!
Lake Shore wrote:
Exynos 4+4能耗是2.3W,Qualcomm S600能耗是1.3W。同樣跑高負載程式,哪一支的產熱量大,應該很清楚了。...(恕刪)


xian_shan wrote:
今天去HTC把玩了一...(恕刪)


市售咖啡溫度約70~85度,建議不要買咖啡..因為溫度高New One多了.....

S4也有高通S600版本.
但實際上S4是1.9G的S600
New One是1.7G........

不少熱食的溫度都比New One高...
基本上htc one 裡在PCB兩面貼的銅箔並不是用來散熱的,而是EMI的issue;
因為htc 的手機用的IC solution 集成度都沒有很高,所以常常都是手機多大支,電路板就有多大片,
(還記不記得很多人罵Apple的哀鳳主機板很小塊,賺很大?)
一個集成度不高的solution,好處是便宜,壞處是體積、整合度、耗電、還有備料庫存問題;
另一個大問題是過FCC安規(就是EMI),這麼多密密麻麻的數位類比被動零件擠在一起,粉難過FCC,
這些銅箔應該都是在掃FCC時才貼上去的;
就我的經驗,這種銅箔片膠帶拿來做散熱一點也不好用,
因為他的背膠的散熱效果極差,貼了之後可能使熱散不岀來;
現在的SMT零件導熱大多是用PCB來導,不是用封裝上面加散熱片來做了.....
東熱大胖 wrote:
http://android.265g.com/pcdb/12349.html
就是塑殼鋁皮阿,我還金屬機身咧,測邊就塑料了,
測邊和內背殼同屬一個模,有可能是金屬嗎?





藍字是你改口的 紅字的部分是你之前自己說過的
反駁可以 但 事實勝於雄辯 錯了 就認錯
請對自己的言論負責 要批評別人前 也需要謹言慎行...
歐耶!!!
HTC One的PCB板,看了的確是讓人嘆為觀止.
怎麼會設計成這樣? 不知道是否有特別的思維?
其實現今的IC集成度都很高,更不用說手機的Solution,
都不出那幾家,HTC One和S4都是用高通的.

但是怎麼會有那麼多的零件呢?
而且居然是單面上件,這應該不是很常見.
一些Solution下得太保守,才會有那麼多零件.
以往HTC的PCB都不是長這樣的,
不知道設計的工程師有沒有換人.
懷疑HTC現任的硬體工程師是不是做主機板出身的?

那麼多的銅箔應該是用來防EMI的,
PCB背面可看到大片銅箔,大片的ground.
HTC One不能說設計不良,
但是,有可能現有工程師經驗不足,或時間太趕,
導致要用一些保守的方法,再加一堆銅箔以求過關.
短期可能對產品本身負面影響有限,
但長期來說,對生產上來說會造成一定的負擔.

一般AP雖然會發熱,但是,只要PCB設計得當,問題不大.
不過Exynos 2.3W是有點高,和1.3W差得也太多了.
AP 2.3W應該是到嵌入式系統的極限了,三星的AP部分該檢討了.

PCB主要的熱源通常是在Power端,
Power的散熱做得不好,會把熱透過PCB傳到AP.
AP溫度不高也會被烤到高.
而Exynos的S4用的是Qualcomm的電源管理IC和Samsung自己的S2MPS11,
以往S3和S2都是用Maxim的PMIC:MAX77686和MAX77693.
Qualcomm的電源管理IC應該是搭Qualcomm自己的IC,
S2MPS11應該是來搭Exynos的.
Samsung在PMIC上,應該算是新手吧....
如果說有問題,這部分出問題的機率算是最高的了.

不過三星也真有膽,一上來就用自己的PMIC....
和HTC的保守路線,形成強烈對比.
suckman wrote:
藍字是你改口的 紅字的部分是你之前自己說過的
反駁可以 但 事實勝於雄辯 錯了 就認錯
請對自己的言論負責 要批評別人前 也需要謹言慎行...

感謝,先對在下認知不足向各位大大道歉,
以後修正為內層塑殼再加外層鋁皮,
前面講啥金屬機身的也該出來澄清一下,
免得一堆人以為是金屬機身結果買回來才知道是塑殼加鋁皮

東熱大胖 wrote:
感謝,先對在下認知不...(恕刪)


三更半夜還在酸!

叫 S4 也弄一隻塑殼加鋁皮的,鄉民就買單!

johanneschuang wrote:
都有公式啦你們應該是...(恕刪)


沒有MTTF真是蠻駭人聽聞的.
國際大廠的客戶,一般都會要求產品的MBTF到3年或5年.
尤其是日本客戶.都要5年.

所以設計或製造商,會要求零件供應商提供MTTF,
用來計算產品的MBTF.
算不出MBTF,應該會被電到死....

連MBTF都要五年了,MTTF要是太低,那還得了.
不過一般數位元件都不會太低.
反而像電容這種東西比較麻煩.


東熱大胖 wrote:
感謝,先對在下認知不...(恕刪)


客製機為了雙卡才這樣設計
台灣賣的又不是鋁皮


總比你捧一塊塑膠好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43)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