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neliaw wrote:XDA測試S7 edge 820版本,看起來結果還ok。測試CPU效能後,大概在28.9℃測試GPU後,從32.2℃-37.2℃ HTC M9一代過熱機居然做完測試還沒有過熱,看來上棉花糖的M9後真的有解決問題。
geneliaw wrote:看來是已經解決,當...(恕刪) 因為放眼目前檯面上常見的3C產品,很多產品測試都因為發售時程壓縮得太嚴重,導致來不及做過完整的測試就直接上市,而消費者就只能充當線上測試員,01論壇變成測試報告集中討論區。
lyou wrote:>水冷不等於熱導管...(恕刪) 它這S7內裝的熱導管是將手機處理器的廢熱導去手機自身一體成型的金屬框架零件上.把廢熱導出去...機身自然就不會熱.同時增加零件的耐用性如果環境溫度本身也低.會有加分作用...
劍心san wrote:是將手機處理器的廢熱導去手機自身一體成型的金屬框架零件上.把廢熱導出去... 所以說,這類會把廢熱導向金屬框架零件上的設計,當手機溫度逐漸愈升愈高時,其實邊框的溫度可能會比背殼或螢幕散出的熱更多是嗎?
lyou wrote:所以說,這類會把廢...(恕刪) 那個以下解釋有錯.請糾正~~~~感恩基本上目前三星S7是採用這樣的設計所以使用者無論是摸螢幕或背蓋均感受不太熱就是這樣(扣除環境溫度要素)如果熱導管的導熱成效超快的話,對於整體來說溫度表現都不會很高因為散熱膏+銅片+石墨+鋁這類的熱導效率.應該還是快不過銅熱導管的熱傳遞效率這有別於過去學到的運用大面積來達成散熱的理論但從此事可以了解到,甚至幾乎可以確定是,鋁質並不會是很好的熱傳導媒介材料,但它會比銅更適合扮演揮發高溫.達成表面降溫效果的角色而銅質與石墨片,則適合用於媒介層的角色P.S石墨烯材質因為薄度超輕薄又可透光的關係,所以導熱散熱的效果則又另當別論---------------------------------邊充電邊使用3DMark模擬玩遊戲狀態下的熱傳導測試剛好遇到下雨天導致環境溫度驟降
劍心san wrote:基本上目前三星S7是採用這樣的設計所以使用者無論是摸螢幕或背蓋均感受不太熱就是這樣(扣除環境溫度要素) 所以說,手機散熱的最基本原理,關鍵不在於控制熱的產生,而是如何把熱快速帶離發熱源,這又可分二部分,一是在發熱源附近加速熱的傳導(譬如小米在CPU附近使用石墨散熱片),二是進一步把熱帶出手機外(譬如S7把熱導向金屬框架散出).當熱離開手機的效率很好的時候,使用者體感並不太會察覺到手機溫度的變化;但CPU/GPU運作操很兇或是大量網路傳輸或是快速充電或是OOXX全加起來(這與使用習慣有關),讓熱被導出的速度不及熱增加的速度時,在這種情況下,使用者可能就會開始感到溫度的變化,但這溫度的變化若能控制在使用者手持機體尚能接受的範圍內,這散熱機制就算是成功可行的.至於熱歸熱溫度歸溫度,或許可這麼說:只要大量的熱能有效散出,溫度並不一定會升高,只有在熱持續無法散出時溫度才可能升高,是以溫度和熱的關係並非正相關.至於環境溫度因素,除了室溫之外,還包括手機套的設計材質對熱的散出造成多大阻礙等等.譬如之前IPHONE在夏天導航時熱當,即與環境因素有關.以上醬的理解,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