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catt wrote:
你對於pentile排列有很大的誤解,
對於白點的調整方式,不管是pentile或是true RGB,
做法都是一樣的,
並不會有所謂甚麼混色或參數造成顯色不同的效應。
事實上就是會有影響
像素面積大小不同的混色與解析上而言 P排列相較RGB排列就是會居於劣勢
所以在以往FHD上 才會有清晰度混色皆劣於RGB 這狀況直到視網膜螢幕才有改善
但是對比一樣RGB排列的視網膜螢幕 還是可以看出P排列的這兩項缺點

ddcatt wrote:
面板可以在超低亮度(e.g., 20 nits) 到超高亮度(>500 nits) 中間變換,
而且仍舊保持8bit的色彩深度,
因此實際可以驅動的亮度範圍是超過8bit的,
而且至少有一個global的參數,可以線性的調變RGB各自的強度,
來滿足這樣的亮度調整需求。

還有白點的調整對power的影響也沒那麼大,
藍色亮度下降並不完全是發光效率降低,而是OLED元件的跨壓增大,
導致給一樣的data,貢獻到OLED元件的幅度變小導致。

換言之,只要讓RGB亮度個別可調,韌體支援就能解決的事情,
這不是我自己想像,這樣的事情Nokia Lumia系列就已經做到了...
階段是固定的256階 這在LCD不會有所改變
白光變灰階 只要調亮背光就好
在OLED上 一樣是256階的變化 但是顏色的色階線段 可不是45度直接直線從0到100 而是帶有弧線
在調整原色亮度同時 沿用色階會造成跳階 這些色階曲線也要跟著調整
這也是我質疑OLED沒有像LCD好調整色階的原因
再綜合像素面積 數量 舊有色階曲線不會適用原色亮度調整 想要調整為正確色階 難度高於LCD

所以OLED初始尚未色衰前 顏色很準很漂亮
一旦色衰之後 想調整色衰的難度 比起LCD是非常困難的
手機電視不講求色準 還可以使用 有色準需求的電腦螢幕就無法滿足期調整需求

ddcatt wrote:
真正難解的是烙印,
但也不是不可解,真要做在手機上的成本太高,所以沒有做,
但OLED電視上是有這個技術的,而且已經商品化了,
否則無法應付電視普遍比手機觀看時間、亮度等更嚴苛的需求。
CRT 與電漿各自有抹除烙印的方法
與自發光OLED抹除烙印有什麼不同?OLED原理是?
                              彈幕濃!
skiiks wrote:
事實上就會會有影響
像素麵積大小不同的混色與解析上而言 P排列相較RGB排列就是會居於劣勢


我們在講白點的調整方法,
你在跟我講SPR的缺點?
這兩件事沒啥關聯。
SPR的問題你有興趣我們可以另文討論。

skiiks wrote:
在OLED上 一樣是256階的變化 但是顏色的色階線段 可不是45度直接直線從0到100 而是帶有弧線
在調整原色亮度同時 沿用色階會造成跳階 這些色階曲線也要跟著調整
這也是我質疑OLED沒有像LCD好調整色階的原因
再綜合像素麵積 數量 舊有色階曲線不會適用原色亮度調整 想要調整為正確色階 難度高於LCD


沒那麼複雜,
在driver IC內,所有的演演算法都是基於線性的亮度空間,
包括SPR rendering時的內插、color space轉換、
白點調整、乃至於根據環境光調亮度等都是!
這個流程會一直持續到最後,才利用一個LUT把線性的影像data轉成gamma 2.2

skiiks wrote:
CRT 與電漿各自有抹除烙印的方法
與自發光OLED抹除烙印有什麼不同?OLED原理是?


因為OLED是電流驅動,所以基本作法就是去量測每個pixel的輸出電流,
再回推OLED device的agina狀況,然後做出補償。
這個作法是電漿或CRT做不到的。
歡迎光臨https://500px.com/ddcat

ddcatt wrote:
我們在講白點的調整...(恕刪)
因為OLED是電流驅動,所以基本作法就是去量測每個pixel的輸出電流,
再回推OLED device的agina狀況,然後做出補償。
這個作法是電漿或CRT做不到的。
前兩個 沒什麼問題
雖然線性調整你說的好像很簡單 但是我幾乎沒看過45度直線的

第三個倒是很有興趣 只靠測量電壓就能知道像素衰退的話 應該很容易改善
怎沒有所有OLED都使用?

還有什麼技術性貨物理上的限制 導致無法使用?
                              彈幕濃!

skiiks wrote:
雖然線性調整你說的好像很簡單 但是我幾乎沒看過45度直線的
第三個倒是很有興趣 只靠測量電壓就能知道像素衰退的話 應該很容易改善
怎沒有所有OLED都使用?
還有什麼技術性貨物理上的限制 導致無法使用?


線性調整指的是計算的時候,當成gamma1.0的情況,
該怎麼調就怎麼調,這是物理公式,沒甚麼好懷疑的。
等到最後亮度data出來,再靠LUT轉成人眼適應的gamma值,
這個LUT準不準,決定最後的色彩轉換結果,
OLED panel可是每片都要單獨調整gamma的,
要論色彩準度,恐怕比多數LCD都要準確得多,
這點讓displaymate的檢測數據說話即可。

至於量電流回推OLED壽命,
在電視上,單一畫素電流大著,S/N比足夠,技術當然好做,
手機面板畫素小,塞不下額外sensing的電晶體,要量得準也不容易,
但最大原因是電視賣得夠貴,
外加的IC就只佔電視成本的一小部份,
加上使用時間長,此技術有必要性。

手機兩三年就丟了,不需要去補償IS,
真的烙上去,換一片給消費者還更省事些。
歡迎光臨https://500px.com/ddcat
ddcatt wrote:
至於量電流回推OLED壽命,
在電視上,單一畫素電流大著,S/N比足夠,技術當然好做,
手機面板畫素小,塞不下額外sensing的電晶體,要量得準也不容易,
(~中略~)手機兩三年就丟了,不需要去補償IS,
真的烙上去,換一片給消費者還更省事些。


所以我這種完全不懂的路人甲,是否可以這樣理解:

(1)不管顏色材料如何衰退或RGB PENTILE如何排來排去,就OLED目前現有的技術來說,已經可以靠後天努力(白點調整)來讓先天不良(色衰)的影響,大幅降低到能讓一般消費者都可接受的程度; 至於中間有卡一個成本問題,就是看應用商品是怎麼規劃的,有沒有必要特別去加強對色偏/烙印的處理.

(2)新的材料專利技術TADF OLED最近也很紅,雖然還不能量產,但從幾大廠紛紛去投資Kyulux這家公司來看,前景應該不錯.但它也是有壽命和光色上的問題,是故即使能量產,相關應用商品還是會需要白點調整~

(3)白點調整要怎麼做丶做到什麼程度,端看廠商覺得其經濟效益划不划算. 先把烙印問題放一邊,就消費者立場而言,若OLED手機能為END-USER開放色彩/白點調整功能,螢幕一旦出現色偏時就能自行把螢幕調成看起來比較習慣舒服的程度; 但如果我是業者,即使技術上不難做到,我也有可能並不想提供吧,因為螢幕色偏你就去換手機呀,自行東調西調再多撐個一年半載甚至更久,那我一年出二支新旗艦要怎麼衝銷量~

lyou wrote:
所以我這種完全不懂的...(恕刪)


不管甚麼OLED材料,出廠時肯定要調一次。
然後不管甚麼排列,true或是pentile,
調白點的手法是相同的。
有差異的是rendering演演算法的部分,這個IC自己內部就已經處理掉了。

在手機上,
要做到色衰的調整是有機會的,也已經有手機這麼做,
差別隻是要從韌體(直接對手機驅動IC下指令)
或是從系統端(只改對手機螢幕的訊號輸出)來進行白點調整...
這沒啥成本,真要有,就是如你所說,影響消費者換手機的慾望。

但如果是要解決烙印的話,要投入的成本就很高,技術難度也高。

不過話說回來啦,
就算廠商開放韌體讓你可以自己給出RGB的亮度,
消費者知道各自要調多少嗎?
並不是每個人都知道螢幕偏黃偏綠偏紫的時候,應該加強誰跟減弱誰...
歡迎光臨https://500px.com/ddcat
lyou wrote:
(1)不管顏色材料如何衰退或RGB PENTILE如何排來排去,就OLED目前現有的技術來說,已經可以靠後天努力(白點調整)來讓先天不良(色衰)的影響,大幅降低到能讓一般消費者都可接受的程度; 至於中間有卡一個成本問題,就是看應用商品是怎麼規劃的,有沒有必要特別去加強對色偏/烙印的處理.

(2)新的材料專利技術TADF OLED最近也很紅,雖然還不能量產,但從幾大廠紛紛去投資Kyulux這家公司來看,前景應該不錯.但它也是有壽命和光色上的問題,是故即使能量產,相關應用商品還是會需要白點調整~

(3)白點調整要怎麼做丶做到什麼程度,端看廠商覺得其經濟效益划不划算. 先把烙印問題放一邊,就消費者立場而言,若OLED手機能為END-USER開放色彩/白點調整功能,螢幕一旦出現色偏時就能自行把螢幕調成看起來比較習慣舒服的程度; 但如果我是業者,即使技術上不難做到,我也有可能並不想提供吧,因為螢幕色偏你就去換手機呀,自行東調西調再多撐個一年半載甚至更久,那我一年出二支新旗艦要怎麼衝銷量

(恕刪)


1.關於RGB decay的部分,一開始Pixel size的設計就經過decay的模擬設計

因此RGB pixel 大小不一致,是為了讓panel點亮時,decay的程度一致

但這是在RGB pixel點亮時間相同的狀態下

由於使用者的狀態不一樣,很有可能造成RGB decay速度不一樣,所以還是會有可能色偏或烙印

與pentile排列無關

2.當panel在出廠時,會調整gamma,gamma2.2調整完後,將register燒入IC的memory裡

小尺寸(手機)很少用LUT了,就目前案子的DDI IC,IC裡有gamma分壓的電阻串做gamma電壓粗調

之後再分成四階的細調,調整完後燒入register即可

色溫的部分,就depend on 客戶要不要片片調整了,調整色溫也有相對應gain的register

調完也會燒入IC的memory

3.現行的IC都有支援開放調整色溫的功能,但就看手機廠商要不要release給end user

ps.人眼從黑到白的感受變化,不是線性的,而是類似2.2次方的曲線,因此會將panel的gamma調整至2.2

======================================================================

其實寫了一堆,誰對誰錯,誰來judge? 面板廠的design and working model也只有業界的人才知道

但01上又有幾位? 有時這樣想也懶得出來回應,反正這些東西,除非在面板業工作,否則懂與不懂有差嗎?
方偉 wrote:
小尺寸(手機)很少用LUT了,就目前案子的DDI IC,IC里有gamma分壓的電阻串做gamma電壓粗調
之後再分成四階的細調,調整完后燒入register即可


不知道你手上的是LCD還是OLED的case?
我接觸的OLED DDI都是LUT型式的,
DAC電阻串是全線性, 再靠LUT做mapping,
節點數目相當多,以提供更高的準度跟調整範圍。

會這樣做也是有必要的,
因為LCD的gamma調的是TFT的開關(透光率),
但整個亮度變化還有背光強度這個維度,
可是OLED卻要把整個亮度變化都靠gamma的data來調整,
作法因此不同。
歡迎光臨https://500px.com/ddcat
S6 接近一年.....

剛換了s7

暫時沒有樓主所說的現象
S6前後不同批螢幕發色本來就不一樣
早期出的跟NOTE4一樣是偏暖
後期出的就跟NOTE5一樣較亮白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