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catt wrote:事實上就是會有影響
你對於pentile排列有很大的誤解,
對於白點的調整方式,不管是pentile或是true RGB,
做法都是一樣的,
並不會有所謂甚麼混色或參數造成顯色不同的效應。
像素面積大小不同的混色與解析上而言 P排列相較RGB排列就是會居於劣勢
所以在以往FHD上 才會有清晰度混色皆劣於RGB 這狀況直到視網膜螢幕才有改善
但是對比一樣RGB排列的視網膜螢幕 還是可以看出P排列的這兩項缺點
ddcatt wrote:階段是固定的256階 這在LCD不會有所改變
面板可以在超低亮度(e.g., 20 nits) 到超高亮度(>500 nits) 中間變換,
而且仍舊保持8bit的色彩深度,
因此實際可以驅動的亮度範圍是超過8bit的,
而且至少有一個global的參數,可以線性的調變RGB各自的強度,
來滿足這樣的亮度調整需求。
還有白點的調整對power的影響也沒那麼大,
藍色亮度下降並不完全是發光效率降低,而是OLED元件的跨壓增大,
導致給一樣的data,貢獻到OLED元件的幅度變小導致。
換言之,只要讓RGB亮度個別可調,韌體支援就能解決的事情,
這不是我自己想像,這樣的事情Nokia Lumia系列就已經做到了...
白光變灰階 只要調亮背光就好
在OLED上 一樣是256階的變化 但是顏色的色階線段 可不是45度直接直線從0到100 而是帶有弧線
在調整原色亮度同時 沿用色階會造成跳階 這些色階曲線也要跟著調整
這也是我質疑OLED沒有像LCD好調整色階的原因
再綜合像素面積 數量 舊有色階曲線不會適用原色亮度調整 想要調整為正確色階 難度高於LCD
所以OLED初始尚未色衰前 顏色很準很漂亮
一旦色衰之後 想調整色衰的難度 比起LCD是非常困難的
手機電視不講求色準 還可以使用 有色準需求的電腦螢幕就無法滿足期調整需求
ddcatt wrote:CRT 與電漿各自有抹除烙印的方法
真正難解的是烙印,
但也不是不可解,真要做在手機上的成本太高,所以沒有做,
但OLED電視上是有這個技術的,而且已經商品化了,
否則無法應付電視普遍比手機觀看時間、亮度等更嚴苛的需求。
與自發光OLED抹除烙印有什麼不同?OLED原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