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 ] Xperia 1 發表會. 重量僅 178g !!!

SEBI7248 wrote:
拜託一下 mAh =...(恕刪)

但同樣優化
越大容量使用時間更長
也是事實啊

bluemenco wrote:
但同樣優化
越大容量使用時間更長
也是事實啊


這你就不懂了。越大容量的鋰電池,產生的熱量越多,溫度也會提高很多。再加上要做快充,溫度更是可以飆升一個級別。

大容量電池越好?大容量電池帶出來的高溫反而會使電池壽命減少,電容量下降等。為甚麼sony不做大容量電池?因為他主打電池壽命,長期使用不減少電池壽命和容量。那為什麼其他廠商那麼愛用大容量電池,原因很簡單嘛!他們根本沒有甚麼電池保護技術,如果電池容量不大一些,電池衰退後起不是連一天的使用量都不夠了?

記得版上有發過一篇SONY手機電池容量的內部檢測文章。只有SONY的手機能自己測電池容量,別廠的是沒有自己測電池容量的。恐怕不敢給顧客看實際容量吧!

baphomat83 wrote:
這你就不懂了。越大...(恕刪)


應該是這個電池Qnovo 充電技術
https://support.sonymobile.com/tw/dm/battery/#gref
http://technews.tw/2014/08/25/charging-technology/
https://qooah.com/2016/05/11/sony-xperia-x-qnovo-technology/


我自己就覺得Sony手機的電池充電和維護一直做的不錯
電池容量不大又比他家要省電和耐用

bluemenco wrote:
但同樣優化越大容量...(恕刪)


以前的轎車,油箱容量40~50公升

現在的轎車,引擎越來越省油

油箱為什麼還是一樣大~?
xlogic wrote:
應該是這個電池Qno...(恕刪)


我覺得SONY會省電一部分是因為很多功能都是原生(甚至可以說簡陋)的,所以比較省電好像也說得通

換成隔壁棚S10+後,雖然說電池比較大,可是實際使用上的感覺,其實好像跟我原本的XZ2P差不多,當然這只是我個人感覺......
020411385 wrote:
以前的轎車,油箱容量...(恕刪)


油箱不是電池,不會發熱。電池一定厚度後散熱就不易。更別說一定大容量的電池爆炸,破壞力也是另一個級別的了。

bluemenco wrote:
但同樣優化越大容量...(恕刪)



我沒否認 有大容量 又有優化 待機可以更長

又或者說 本來就應該是這樣

但 事實 上 目前手機並沒有這樣 懂?

並沒有 3500 or 4000 以上 發揮更好的優勢 懂?

江x wrote:
我覺得SONY會省...(恕刪)


GOOGLE PIXEL不見得比SONY手機省電喔!人家可是100%原生介面,照你的說法應該可以更省電,但事實並非如此。

電池耐用度,完全是與APPS調教,硬體配置來達成的。功耗低的配件,不傷電池的充電技術,不易發熱或散熱量好的工作環境,這些都是讓電池耐用度提升的關鍵,並非因為用了原生介面就會比較省電耐用的。就算沒有4K螢幕,一般SONY手機都會搭載螢幕優化技術,這些都是比較耗電的,也可以看到GSMARENA評測的影片觀賞時長上,SONY的手機都是比較短的,因為SONY手機都會自動使用螢幕優化技術來提升觀賞影片的畫質,除非使用者關閉所有的螢幕優化功能。

更不用說別廠沒有的音效優化技術、智慧震動、AI學習監控管理等,都是一直常駐被使用的。藍芽技術也是SONY的最先進,但也是最耗電的藍芽技術。可以說最吃電的功能都在SONY手機上,別廠牌會有甚麼吃電的功能?換換虛擬鍵樣式會比較吃電嗎?還是多一個有開才有用的語音助理會比較吃電?

SONY手機開一個影片,就可以開啟螢幕優化程式,音效優化程式,再加上智慧震動了。如果用藍芽耳機,肯定也使用最高規格的LDAC™無線傳輸技術。耗電的程式齊聚一堂,但也沒有讓SONY手機特別耗電,只是在觀看影片上比較吃虧罷了。如果還加上SDR升級HDR,2K升級4K的演算法及螢幕,看一次影片SONY手機就可以很耗電,但他允許你這樣看連續10個小時,別廠甚麼都沒有最多也只延長到14小時。重點是,你可以選擇關閉那些優化功能。

在我眼裡,SONY UI中的程式,都是怪獸級的優化程式,任何一個都是無法被複製的功能,絕對不是那些可以換虛擬鍵樣式,隱藏虛擬鍵這種UI可以比的。能在PLAY中加裝的功能,我都認為SONY排除得好,SONY只留下別人無法複製的功能就好。(SONY都是血继界限忍術,是COPY NINJA無法複製的。)
這次這款旗艦手機終於置入了陀螺儀,常使用地圖的我最在意這功能,太好了~
索粉真的很厲害

之前沒OIS,一直護航還要講有OIS手機的壞處
現在加了OIS還是去買

現在電池容量比較小,又要說電池容量大發熱高
WTF? 到時候出4000以上還不是去買?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4)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