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y 的發色與演算法確實來自相機部門,但是是來自小DC的技術(當然,感光片也是這樣小...),跟我之前使用的 HX30/HX50 幾乎是一致的表現:雜訊處理與色調處理(大感光片的 RX1/A7/RX100 就沒這樣慘...)。對有些人來說覺得何必 1:1 放大找碴?但明明 G4 可以做到很好、S6/N5 可以做到不錯的事情,偏偏出自感光片宗家的 Z 系列卻做不到,這實在很諷刺。
且不看細節與雜訊,而Sony 小DC的色調一向就是... 這樣子。其實 iPhone 已經昭示可以利用手機的運算能力去彌補小感光元件在先天能力上的不足,三星跟上來了,G4 還可以(比起前二者仍稍有不穩或不那樣聰明),其他的就很 Orz... 其實消費者哪管他是算出來的還是原生的,只要階調豐富、動態範圍寬闊、不用調東調西,隨手拍出來就是順眼好看就好,這不就是求方便的手機拍照的最高優先訴求嗎?Sony 但求膚色「白裡透紅」,所以色溫稍偏冷(藍)、紅色再多一點,所以整體很容易偏紫,動態範圍有限、暗處處理不佳,另一個讓眼睛痛的是:不管有沒有掛 G 鏡的大名,大光圈鏡頭的所帶來的色散與耀光(這可能是鏡頭鍍膜的緣故)在 Z 系列上實在表現很差,跟 G4/S6/N5/iP6 有段難以忽略的差距。
至於 OIS 在拍攝上的優勢就不用再多提了。
雖然每次的期待都落空,但還是期待擁有黑科技的 Sony 可以發大招啊... 不能老是就機身設計、防水、相機鍵這三樣在說嘴...
TONY翔 wrote:
G4是用自家集團旗...(恕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