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囉各位前輩好,
目前手上用的是XPERIA 1II,非常滿意攝影的功能,還有影像上面的呈現。
目前小弟有一個問題,影片拍了很多檔案。
可是因為電腦沒有type c接孔,只有傳統usb。
請問我要買哪一種轉接頭,才可以順利將影片傳到電腦上?
應該可以連動mac吧 @_@
否則用雲端上傳太久了~
謝謝各位前輩解答~
我長期都用磁吸線充電,這次買SONY手機,發現PD充電器要接TYPE-C,我以前買的磁吸線,通通不能沿用。如果買兩端都TYPE-C的磁吸線,那會遇到跟樓主一樣的問題,電腦不能插TYPE-C。
找了一下替代方案,近兩年有出一種產品,是磁吸轉接頭(USB TYPE-C轉USB TYPE-C)。用途是把普通USB線轉換成磁吸線,可以用在原廠線,也可以用在普通USB線,頗為心動。但是我以前常買的廠牌,他出的磁吸轉接頭不能傳輸資料,其他廠牌的品質,我卻不太瞭解。
想請問有沒有人用過<磁吸轉接頭>這類產品(需支援PD充電 跟 資料傳輸)? 能否推薦一下,那些廠牌品質不錯?
===7/2更新,自己做功課===
手機王:認識手機快充!一次搞懂QC、USB PD與各大品牌充電技術
SONY PD 18W原廠充電器,輸出5V/3A、9V/2A、12V/1.5A,也就是說,磁吸轉接頭(或傳輸線)至少要支援3A以上。大部分只支援到2.4A快充的產品,通通不適用。扣掉不支援數據傳輸的產品,選擇就變很少了。
我覺得插槽式的磁吸,結構比較耐用,因為它是靠簧片跟金屬PIN接觸,不容易有接點磨損的問題。可惜目前看到的插槽式磁吸轉接頭,都只支援2.4A。
另一個替代方案,是 磁吸式PD傳輸線(兩端都Type-C)取代原廠線, 電腦端(或舊款行動電源) 則是接 轉接頭(Type-C(母)/USB 3.1(公))。優點是選擇較多,而且有找到插槽式結構的PD磁吸線,我應該會選擇這個方案。
對於怎麼挑選PD線,目前還是沒什麼概念,挺怕買錯線,目前想到的條件如下:
1. 支援PD3.0/ QC3.0 (XPERIA 1II好像是支援PD3.0,最高21W,主要還是得看充電器的輸出電流)
2. 插槽式結構的磁吸線(個人偏好)
3. 支援輸出電流3A以上(有的PD線 支援輸出3A,有的輸出5A,主要看充電器的輸出電流最高幾A,不能比充電器輸出電流小)
4. 支援數據傳輸(為了傳輸4K影片)
5. 支援正反盲插
6. 手機端的磁吸頭,要不容易鬆脫。(買磁吸線,就是不想耗損手機的TYPE-C,手機送修很麻煩)
7. 有的PD線會內建保護晶片,作為加強穩定 電流跟資料傳輸的功能,大概屬於非必要功能吧。(對這個部分,不太瞭解)
沒人分享經驗,我只能自己當烈士了。希望將來我買的線,可以正常取代原廠線。
自滿的杯子,無法裝水 ; 自滿的腦袋,塞不下知識。
每日頭條:「業內熱點」USB PD和USB Type-C究竟是什麼關係?
https://kknews.cc/zh-tw/news/r3nej34.html
內文有提到,在Type-C中有兩個引腳CC1和CC2,其作用便是用於PD通信的配置信道。
使用PD充電前,充電器會先和手機通信,才開始充電,所以磁吸PD線的熱插拔疑慮,應該是不太需要擔心。
如果是<磁吸PD線> 接 <轉接頭> 再接 的話,PC的USB3.1 port,只是普通的USB供電,電流很低,充電慢。
PD磁吸線本身的耐電流,遠大於PC提供的電流,使用上不會有問題。
轉接頭(Type-C(母)/USB 3.1(公))只要通過基本CE認證,並且能夠傳輸數據(廢話),就能插在電腦正常使用。
現階段,USB port都支援熱插拔,所以磁吸PD線的熱插拔疑慮,應該也不太需要擔心。
===8/24低調更新===
雖然之前有買磁吸線(TYPE-C to TYPE-C),後來看到符合我理想的<磁吸轉接頭>,就把磁吸線丟倉庫了。

目前用了11天,以下是小心得。
1. 插槽式連接器的結構。
2. 正反都能插,能充電(實測XPERIA 1II PD快充18W能用),能傳輸檔案。
3. 原廠廣告只寫 支援功率最高87W,沒寫電流支援到幾A,資料不清不楚。如果電流負載超過負荷,理論上會發燙。不過我實際用PD充電的時候,摸起來沒什麼溫度。
4. 價格便宜,一組 兩百塊有找,我一看到就立馬在PCHOME買了兩組來測試。
5. 一組裝我在原廠PD線跟手機 ; 另一組裝在以前買的USB to TYPE-C 線 和 藍芽耳擴。
6. 以前買的USB to TYPE-C 線,接PC,套上<磁吸轉接頭>,平常幫我的藍芽耳擴充電(磁吸TYPE-C),需要傳手機檔案的時候,眼睛都不用盯著看,隨手拔藍芽耳擴,然後讓<磁吸轉接頭>自動吸附手機,莫名的爽。
缺點: 沒牌子,如果不是在PCHOME上架,通常這種產品我都不考慮,萬一出問題,售後真不知道要找誰。
寫這些不是要推薦產品,是希望有廠牌的正規公司,能推出類似這種的產品。雖然使用上沒有遇到問題,但我還是想用正規公司的產品。
===題外話===

這種連接器的結構,是<金屬凸點>去接觸另一端的金屬平面(微凹)。
以前我買來,大概用了2年吧,開始出現接觸不良。本來以為是金屬氧化,噴WD40,也沒改善。用到最後,完全無法充電。推斷是使用久了,金屬磨耗,金屬凸點接觸不到另一端的金屬平面。這種狀況,如果塗導電銀膠,不知道能不能救?
這次改買插槽式磁吸轉接頭,金屬接點的接觸面積較大,並且是傳統連接器的結構,希望可以更耐用,拜託撐個5年吧。

吼,M01好像沒辦法自訂圖片大小,系統會強迫把圖放大至文章寬度,裁切過的小圖,一直被系統過度放大,有夠煩,不管了。
自滿的杯子,無法裝水 ; 自滿的腦袋,塞不下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