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下行的年代,南國的風也變得沉重。



屏東的山腳下,六堆的田埂依舊安靜,像是與時間達成了一種緩慢的協議。這裡的老人家,早已看過太多興衰,不慌不忙地在田裡彎腰,耕著屬於自己的生活。



 



「人要吃飯,就要動土。」



阿公總是這樣說。他的手滿是老繭,像曬乾的老樹皮。祖宅的倉庫早已超過百年,磚瓦之間滲出潮氣與歷史的氣味。有人說那是古蹟,但對他來說,那只是祖先留下的「家業」──不是資產,而是一種責任。



 



牆邊堆著自家曬的芋頭、秋葵、洛神花與青橄欖。



每一樣都有季節的味道,也有手的溫度。老人家說,種這些不是為了賣錢,是為了「吃得安心」。



村裡人都笑說他守舊,但他笑著回一句:「若守舊能讓人安心,那守舊也不錯啦。」



 



他和老伴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沒有投資股票,也沒有追逐網路紅利。他們的娛樂,是黃昏時分坐在老倉庫前泡壺茶,遠方大武山的夕陽西下,一層金、一層紅,彷彿天在灑福氣。



 



城市裡的孩子偶爾回來,總問:「阿公,你怎麼還不賣掉這老屋?這地這麼大,在都市能買幾間房耶!」



老人笑笑,沒回話。只是指著遠方山腳那片土地。



「那邊是你阿祖年輕時種的田,他說,人如果沒土地,就像風箏斷了線。」



 



這句話,孩子聽了也只是點頭,回台北後繼續趕捷運、寫報告、追著AI與ETF的浪潮。



而老人繼續清晨五點起床,翻土、除草、播種。汗珠滾過臉頰,落在泥土裡,滲進生命的循環中。



 



有時他會想起幾十年前,那時年輕人滿村跑,大家忙著蓋新屋、開餐廳、買摩托車。那是錢好賺的時代,也是浮躁的時代。



後來疫情、戰爭、物價飛漲,孩子們一個個離鄉討生活。村口的雜貨店關了,郵局也只剩下自動櫃員機在閃著冷光。



 



但他不覺得孤單。



他說,這樣的清靜,反而像極了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



 



沒有網紅,也沒有政治口水,只有土地、風聲和雞鳴。



「這樣就好。」他常對自己說。



 



 



某日午後,天邊烏雲低垂,預示著午後雷陣雨。老人收拾農具,準備回屋。忽然,一台白色休旅車開進村子,一個年輕記者下車,自稱想拍「六堆的百年古厝」。



老人讓她進屋避雨。



 



記者驚嘆那老倉庫的木樑,摸著牆壁說:「哇,這建築應該可以登錄文化資產,您有申請嗎?」



老人搖頭,「登錄幹嘛?這是我家,不是展覽。」



「但這樣可以補助啊,政府會給錢整修。」



他又笑笑,「錢補來補去,最後連屋都不是我的了。」



 



記者怔住,看著那扇泛黃的木門,心裡閃過一絲不安。



在都市,她見過太多被修復成「觀光文化村」的地方──



屋子新了,靈魂卻沒了。



 



老人沏了茶,用手磨的洛神花泡成紅潤的顏色,遞過去。



茶香酸甜,帶點土氣。



「你知道嗎?這味道,就是我們的日子。」



 



---



 



雨過天晴後,記者告辭,臨走前問:「阿伯,您覺得活得這麼清苦,值得嗎?」



 



他抬頭看著雲後初現的陽光,語氣溫柔卻堅定:



「清苦喔?我不覺得。



現在的人都說要找快樂,其實快樂不是外面找的,是自己過出來的。



我們沒錢買幸福,但我們自己種得出幸福。」



 



那一刻,記者無言。她突然覺得,這個老農的世界,也許比她的城市更富有。



 



 



幾個月後,老人過世。葬禮很簡單,沒有花籃、沒有告別式,只在祖屋旁立了一塊石碑。上面刻著他生前最常說的一句話:



「晴耕雨讀,自在人間。」



 



孩子們從台北回來,面對那間倉庫,沉默良久。



有人提議要拆掉重建,也有人說要保留。最後,小孫女說:「不如留下吧,我要在這裡開個小農書屋。」



她笑著說:「讓人喝茶、看書、學種菜,也許這才是阿公要的桃花源。」



 



村口的風依舊徐徐吹著,稻浪起伏。



新的一代開始在這片老土地上重新播種,不為收成,只為記得——







原來桃花源,不在遠方,也不在傳說裡。



它就在每個願意慢下來、靜下來的人心中。



 



當城市忙著追逐虛擬的未來,



屏東六堆這片被時代遺忘的土地,



卻用最原始的方式告訴人們——



「與世無爭,不是逃避,而是一種智慧。」



 



在那片田裡,老人留下的不是糧食,而是答案。



 



 



#六堆客家#現代桃花源#退休族農村生活

https://ace0156.pixnet.net
ace0156bbb wrote:
經濟下行的年代,南國...(恕刪)

真嚮往這種生活,感謝分享~~~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