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86末日到來:ARM A72真小!Intel 14nm的四分之一

P.Dirac wrote:
不同熱設計(TDP...(恕刪)

潑冷水?我看是微軟潑英特爾的冷水吧,英特爾最具優勢的部分可以分為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絕對是軟體,因為微軟長期只支持x86架構的政策確實讓英特爾在以前穩若磐石,但是如今微軟已經選擇和高通牽手合作這個部分的優勢預計會消退的非常快,我想高通的技術和實力也不用我來吹了,英特爾最具優勢的第二個部分是獨步全球的製程工藝技術,但是在台積電和三星如同搭火箭一般的追趕速度,多年來怠惰且不思進取的英特爾已經無力維持全球最先進製程晶圓廠的稱號了,以目前的消息來看英特爾的14nm恐怕會沿用到2018年,屆時台積電和三星都已經衝到7nm的製程了,即便英特爾的14nm技術再如何先進和成熟我也不認為能在台積電和三星的7nm技術之下占上風,吹英特爾外星科技的時代已經過了,現在是吹nv+tsmc核彈的時代了.....
abc003 wrote:
一個月前傳出A11...(恕刪)

如果這個跑分數據是真的,那蘋果的a11就真的堪稱桌面等級的效能了,單核心的效能高出高通s835的2倍以上,還真的有點難以置信啊

笨的人 wrote:
如果這個跑分數據是真的,那蘋果的a11就真的堪稱桌面等級的效能了,單核心的效能高出高通s835的2倍以上,還真的有點難以置信啊


A10X Fusion 跑分洩露,成績即將爆表

是真的最新的IPAD PRO2已經接近I7 4770K了,更何況是A11

A10X Fusion 跑分洩露,成績即將爆表





Geekbench 中出現了新 iPad Pro 的跑分資料。A10X Fusion 跑分達單核 3,832、多核 9,091。這樣的跑分,尤其 9,091 的多核分數,十分可怕。

比較前代 A9X 處理器單核 3,100 左右、多核 5,200 左右,A10X Fusion 的分數高出太多。粗略計算一下,A10X Fusion 比 A9X 單核提升了 25%,多核提升更達 75%。當然這和 A10X Fusion 的核心數提升有關。需要注意的是,六核的 A10X Fusion 在 Geekbench 裡辨識為三核處理器,A9X 則辨識為雙核處理器,實際上 A9X 有 4 個核心。或許這裡應該理解為處理器的高效能核心數。

A10X Fusion 比起目前 Android 旗艦標配的驍龍 835 也要快上不少。以三星 S8 為例,其單核跑分為 2,000 左右、多核為 6,000 左右。A10X Fusion 的跑分分別高出 91% 和 51%。

細究一下,A10X Fusion Level 2 緩衝區到 8MB,而前代僅 3MB,這對於跑分的提升也有幫助。

另外,用來測試這台 iPad Pro 的 RAM 也到 4GB,不知這是否解了不少人的惑,畢竟蘋果對 iOS 裝置的 RAM 一直藏著。

abc003 wrote:
A10X Fusion...(恕刪)

結果居然是真的
a10x真的太強大了,這種等級的效能居然可以做到無風扇
以站在消費者角度來說

等我工作用途能用手機取代PC時再說

同樣價位的PC我花點時間就能跑完,同價格手機通常都是過熱重開機(通常連能跑同樣用途的程式都無)

更不要講玩遊戲的爽度

手機對我來講,最方便的是開WIFI給NB使用網路,我的用途手機ARM處理器九成九都無法取代PC

能用PC NB的情況絕不用手機,但樂見同價位手機能取代PC或NB能滿足我用途XD



glo8812 wrote:
以站在消費者角度來...(恕刪)

笑死人了,你不知道通常過熱的都是x86架構居多嗎?arm基本上9成以上都可以做到被動散熱了
別鬧了. 如果ARM架構這麼行, 那麼 Apple iMAC大可改用自家的 A9X和 A10 Fusion來個升級8/16核心, 來手機, 筆電和桌機一體化架構, 何必多花錢買 Intel i7 CPU呢? 不知道 Apple是不是傻了?

abc003 wrote:
A10X Fusion...(恕刪)

abc003 wrote:
A10X Fusion...(恕刪)






比起最新的pc晶片,還有一段距離,但在單核上越來越靠近是真的。

不可否認,Apple的晶片確實是比三星或高通,聯發科強很多。
A10x安兔兔超過20萬是真,exynos8895超越20萬是假。

看了這麼多篇~看到眼睛都花了
但心裡面只有一個問題!!
為什麼有人要把簡單指令集的CPU拿來跟複雜指令集的CPU比較呢?
既使外觀看起來一樣,但內容就完全不一樣阿!
就像卡車能取代轎車?轎車能取代卡車?
kinyx wrote:
看了這麼多篇~看到...(恕刪)

你的比喻並不對喔,轎車和卡車的應用差異很大,但是x86和arm的一般消費者在應用場景有很大的部分有重疊,例如輕度的辦公處理和影片播放,尤其是2合一的筆電或是平板的重疊性更高,這部分的需求改成arm架構可以提升續航力也可以降低產品的成本何樂而不為呢?而且在作業系統已經得到微軟的支援,根本沒有必要死守在x86這種高耗能的架構上啊,就好像現在的汽車行業流行小排氣量+渦輪增壓的意思是一樣的,v8以上的大排氣量引擎並不會消失,但是它將會退出主流市場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40)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