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朝代為什麼大多持續兩百多年不會超過三百年?

http://www.xixik.com/content/6cff6fd5f491e6b6

中國朝代為什麼大多持續兩百多年不會超過三百年?

核心提示: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其實也是任何一個朝代,他都會由逐漸轉送,然後逐漸衰退,然後就會被推翻,建立一個新朝代,這其實是歷史的必然,這是發展也是進步。中國大一統的朝代在持續時間上鮮有超過三百年的,是什麼原因造成中國朝代大多持續兩百多年?


自從秦朝第一個統一中國的封建朝代以來,中國大一統的朝代在持續時間上鮮有超過三百年的,即使是像宋朝這樣的合起來319年的,中間也經歷的北宋和南宋的變動,強大的唐朝,也只有289年,這是有什麼原因呢?是什麼原因造成中國朝代大多持續兩百多年?不會超過三百年?

當然夏商周可是遠遠超過三百年的,現在人不願意承認,秦朝以前是王道政治,聖人立國,超過三百年定數是正常的,秦朝以後是霸道政治,像漢朝數次中興才達到四百年,其餘的根本破不了“事不過”三這個定律。

秦帝國消滅了貴族制度,建立了唯我獨尊的皇帝制度,皇帝不會擔心被貴族推翻,卻需要直接面對平民和異族,矛盾集中在皇帝身上,如果社會不穩,覆滅了皇帝一家就是亡國。


秦末漢初開始,幾種文化觀念深入人心。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天下唯有德者居之。陰陽五行,天命轉移。這些觀念再加上後來的宗教工具,使得王朝出現了“其興也勃,其亡也乎”的歷史週期律。

黃炎培:“我生六十多年,耳聞的不說,所親眼看到的,真所謂'其興也浡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團體,一地方,乃至一國,不少單位都沒有能跳出這週期律的支配力,大凡初時聚精會神,沒有一事不用心,沒有一人不賣力,也許那時艱難困苦,只有從萬死中覓取一生。既而環境漸漸好轉了,精神也就漸漸放下了。有的因為歷時長久,自然地惰性發作,由少數演為多數,到風氣養成,雖有大力,無法扭轉,並且無法補救。也有為了區域一步步擴大了,它的擴大,有的出於自然發展,有的為功業欲所驅使,強求發展,到干部人才漸見竭蹶,艱於應付的時候,環境倒越加複雜起來了。控制力不免趨於薄弱了。一部歷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榮取辱'的也有。總之沒有能跳出這週期律。

中國大一統趨勢也是王朝壽命有限的原因。中華大地一旦出現割據政權,那一定是你死我活的鬥爭。北方平原多,南方水路多,方便的交通,一體化的經濟,使得中央力量容易整合,進而擴張到邊疆。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一般而言,幾乎所有皇帝都是打出來的,所以前幾代勵精圖治打江山,也比較開明,大概四代以後,因為皇帝擁有絕對權力,人的惰性就體現出來了,開始偷懶,也聽不進良言,甚至開始寵信一些佞臣,社會開始混亂,到200年後,往往開始民不聊生,這時候一旦有導火索,就會終結一個王朝。

由於皇帝的後世子孫們都是處於位高權重,養尊處優,逐漸沒有了危機感,傳位又是家族制,有的根本就不具備駕馭,治理全國的能力。

所以按照概率論, 能夠撐300年已經是天大的奇蹟了,當然還要歸根於中國老百姓出奇能忍。

王朝滅亡的原因

古代中國是農業國家,可耕種土地幾乎是定值,人口越多,人均得地越少,肯定爆發矛盾。朝代初期,剛打完仗,人口較少,矛盾最下。朝代後期,人口眾多,就會有很多人沒有土地,他怎麼活?起義吧。當然遠古夏商周,因為人實在太少可開發的太多,所以存在時間長。

王朝最終滅亡這個原因有很多,根本原因是封建的土地導致土地兼併,引發農民起義。但原因又不止這個,還有君主制的繼承人素質一般來說逐代下降,再加上外患,權臣,閹官亂政等因素。

下面我們歷朝歷代看一下滅亡願意,一下小朝代就不分析了,主要分析秦、漢、晉、唐、宋、元、明、清。

秦朝作為中國第一個封建王朝,卻二世而亡,這個滅亡主要是繼承人的問題,秦始皇作為第一個皇帝,沒有完全確定好繼承人,讓投機的趙高鑽了空子,最終亡於昏君。故賈誼在說道:“秦亡於證而非亡於製。”

漢朝存在的算是長久,我們漢族的名字也由此而來。漢朝分西漢和東漢,西漢滅亡是連續幾個小皇帝,權力逐漸掌握到外戚手中,最後王莽篡漢。歸根到底是繼承人出了問題。王莽一心恢復周朝的製度,結果搞得亂七八糟。民心思漢,劉秀一方面借勢,一方面憑藉自己的才能,開創東漢。東漢初期,豪強已經展露頭角,後來越來越嚴重,世家逐漸控制朝廷,皇帝為了製衡,開始重用宦官和外戚,最終失控,大權旁落。同時由於黃巾起義又加速了東漢的滅亡。東漢的滅亡是由於土地兼併的根本原因導致的,隨著發展必定會崩潰,重新劃分土地。這也是封建王朝的宿命。

魏蜀吳都沒完成大一統,不談。晉朝主要是立了個傻瓜皇帝司馬衷,然後皇后亂政,導致了八王之亂,最坑的是有人向少數民族借兵,暴露了實力,導致了五胡亂華,從此中原大地三百餘年不得太平。直到隋文帝一統天下。

這幾個例子揭示了王朝滅亡最多的還是繼承人問題,過了幾代後,忘了先祖創業之難,只知享樂,無視百姓疾苦最終滅亡。從根本上說是土地制度的問題,但許多王朝都撐不到這個問題爆發出來就滅亡了。

由盛而衰也是一種必然300年是個大限之期

回答這個問題,最好的角度就是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談,畢竟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我國的農業技術從漢代普及鐵器技術後,其實農業生產技術就沒有獲得過大發展,也就是一畝田的產量並沒有獲得顯著提高,而耕地也沒有超出漢代所轄的農耕範圍。後面各朝各代只有宋朝引進占城稻,讓南方水稻產量大幅提高,以及明朝末年與清朝才全面普及的美洲高產耐旱農作物擴大了產量和耕種範圍算是亮點,總體來看,農業技術進步不大。

而我國的大一統王朝基本都是以小農經濟作為國家經濟命脈和支柱的。在沒有戰亂的和平時期,每一個王朝的開端基本都是大規模戰亂後,人口稀少、田地荒蕪然後開始由自耕農恢復生產。然後隨著時間的推演,自耕農經濟慢慢開始變成由地主和佃戶為主的經濟模式,貧富差距極大的拉大,佃戶基本處於溫飽邊緣。最後一旦遇到天災人禍,正常的農業收成也無法保證的情況下,佃戶無路可走,鋌而走險起義造反,然後新王朝誕生,人口稀少田地荒蕪重新又大量自耕農開始恢復生產死循環。

這個循環裡面,其實一般100多年就已經演進至土地兼併嚴重,擁有極大的貧富差距,比如明朝時,到了嘉靖年間,明明常年的和平發展,人口激增,每年的財政收入卻反倒不如永樂洪武年間,辛虧每個王朝都有一定的糾錯機制,比如處決一些高官和藩王重新獲得了大量土地等等,或是如王安石、張居正一樣的改革,所以或多或少繼續苟延殘喘一定時間,所以停留在了300年左右。

這裡兩漢共計400年,但中間由於爆發了大規模戰亂而分割了,戰爭等於就是暴力解決了土地兼併的問題,同理還有兩晉、兩宋等等。如果沒有大規模戰亂,基本都是如此循環沒有例外。

就好比自由貿易主義的市場經濟下,發展到一定階段就會出現大壟斷集團壟斷公司是一個道理,世界各國也無法避免,但中國為什麼偏偏會爆發大規模農民起義最終暴力形式變成了循環才是最有意思的課題。

比如大家都知道英國工業革命前夕出現了羊吃人的圈地運動,也是大規模土地兼併,造成了大批流民,但最終卻成就了工業革命,並沒有出現大規模起義。我國的宋朝並不抑制土地兼併,大批流民被招募進禁軍當兵,結果宋朝是農民起義規模最小的朝代,但是瞧瞧宋朝軍隊數量巔峰上百萬,可見該有多少流民失去土地。因為哪怕土地被兼併了,那些地並沒有荒蕪,而是返聘人去耕種,所以全國的糧食總產量是完全能養活全部人口的。所以歸根結底,不是土地兼併的問題,是失去土地的農民他們出路的問題。這個就是我國特殊的癥結所在了。

以距離我們相對最近史料相對較多的宋、明、清三朝來看。比如明清兩朝就是我國歷朝歷代最重視農業、有最嚴格的戶籍制度,百姓除了種地,基本只有做官這一條路,哪怕經商,在中國,哪怕富有如沈萬三,胡雪巖,沒有誰落得好下場。因為那時候可沒有什麼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相反,商人由於沒有權力,都是極度沒有安全感的,所以大多選擇和政界勾結來保全自己,而和政界勾結,則是授人把柄,更容易被清算。

另外我國的文化傳統也是極度歧視農民和官吏以外的人的,沒有地位。儘管我國有影響世界的底層人民的上升通道-科舉制度,但同時也束縛了我國除了讀四書五經以外的人們獲得政治權利的途徑。科舉本來還有不少科,最後到明朝也變成了八股取士這一條路了。而歐洲比如英國,則在封爵士這種榮譽時,獲得的有做學問的如牛頓、海盜如德雷克等等五花八門。

所以英國流民失去土地,他可以選擇遠走美洲殖民,可以選擇去工廠做工人,可以選擇做海盜,可以選擇寫作、可以選擇做學問、可以經商,無論哪一條路都有相對完善的法制能保證他們的私有財產、著作權、知識產權,這也導致了工業革命為什麼偏偏誕生在英國。

宋朝是人身最自由的王朝,可以做佃戶、可以經商、可以海外貿易,沒有戶籍制度,沒有宵禁,但官府與民爭利嚴重,百姓權益又無法保證,所以宋朝雖沒有大規模起義,小規模起義還是挺多的。而明朝早期嚴格的戶籍制度,和海禁,使得人多地少的東南沿海百姓沒有出路,只有做倭寇就是典型案例了,而開關以後,由於大規模對外貿易,大量流民進入紡織作坊所以隱約有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態勢。當然,一方面是沒有政治權力和財產安全的商人階級,另一方面是沒有工商業稅收的國庫和窮的響叮噹的地主階級代表-皇權,這個萌芽能真的長成怕也是奇蹟了。清朝有美洲的農作物,在耕地面積和人口數量上比明朝更龐大,但一樣財政吃緊,直到二次鴉片戰爭後有了海關財政才大幅度增長,但畢竟體制走的和明朝差不多的路子甚至更加變本加厲,所以一樣走不出這個循環。

每個封建王朝到後期都會出現一個問題,土地兼併嚴重,財富分部不均。歷代王朝基本上都是直接或間接亡於農民之手,農民不可怕可怕的是飢餓的農民,連人都敢吃你說這皇帝在他們眼裡算什麼。

李自成起義時的口號就是迎闖王賀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每一個農民起義者都是先給大家劃個餅告訴你跟我混贏了就有地。而這恰恰抓住了中國人的小農心理,只要有地種有飯吃我管你是誰。儒家的那堆腐儒文化老農門是不會去信奉的,那堆腐儒沒餓過整天講狗屁的道義最後把王朝給講死了。

我們拿明朝舉個例子,從政治和經濟的角度上講,明朝的滅亡更多地被看作是中國傳統王朝發展到後期的結果。統治集團的奢侈腐化、宦官專權、黨社之爭使得明朝的統治秩序混亂,最終導致了滅亡。許多學者還從階級關係和階級對立的層面認識明朝的滅亡,認為明朝的滅亡是因為地主階級勢力增強(囤積居奇、佔地奪田)而廣大中下層人民所承受的賦役和稅收卻不斷加重,結果導致了社會矛盾的日益激化,農民起義爆發。

在論證統治階級的奢侈腐化導致明朝滅亡時人們往往從正德、嘉靖的怠政、荒淫(很明顯的一個事例是嘉靖皇帝在八年間未上過一次朝)講到萬曆的斂財以及天啟對朝政的荒廢。在這些論證中人們往往只看到了最高統治者的奢侈腐化對國家滅亡的責任,而忽視了整個官僚集團腐化以及吏治混亂對國家滅亡所產生的影響。

在論證宦官專權時,多數人認為宦官是造成明代後期政治混亂的原因,因而把宦官集團對明朝滅亡的影響進行了各種分析。但事實上,在明代也有一些好太監,比如:馮銓、王安等,他們對士大夫的主張還是支持的。因此,在分析宦官專權對明朝滅亡的影響時是應該有針對性和具體所指的。從明初開始宦官便在明代政治生活中扮演著特殊的角色,這是明代的特殊性。黨社之爭加速了明朝的滅亡,這是有目共識的。明末黨社之間出於集團利益或政見上的差異而大肆爭鬥從而使統治集團的力量分散,影響和延誤了政府的正常運作。由於黨爭明朝對遼東的政策多行不利,袁崇煥也因此被處死。也正由於黨爭從而使北京政權在面臨南遷的選擇時不能決斷。所以黨社之爭的弊端以及對明朝滅亡的影響是無可爭辯的。

從階級關係和階級對立的角度上講,豪強地主階級的勢強與廣大中下層平民所受賦役、剝削的加強可以用來解釋農民起義的發生,但關鍵在於要有對比性,要將明末老百姓所承受的負擔和此前的進行對比,從數字上說明明朝末年賦役和稅收確實加重了;而不能以統治集團的奢侈腐化作為唯一的標誌,從而習慣性地認為明朝末年和任何傳統王朝末期一樣賦役十分沉重、剝削亦很嚴重,以至矛盾四起,最終爆發起義。事實上,在分析明末農民起義的過程中我們似乎應該看到在中國歷史上農民起義爆發最多的河南、安徽、陝西、四川等地,一方面政府對老百姓徵收的賦役和剝削加重了,而另一方面這些地區由於人口眾多、資源有限等因素,從而使農民的生存競爭和壓力增大,產生了許多無業流民,最終爆發起義。對此進行反正的實例便是:東南江浙地區為何長期以來沒有爆發農民起義?所以不能將明朝的滅亡歸咎於賦役和剝削加重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以至農民只有造反,在考慮這一因素時要看到地區間的差異性,即各地對賦稅和剝削的承受力。

古代各王朝的更迭可以看做是帝國系統的自我調節,自我修復。王朝每至後期,土地兼併嚴重,流民逃竄,吏治臃腫。土地兼併越嚴重從事生產者越困苦、流民越眾多,流民越逃竄治理官員越龐雜,吏治越臃腫政令傳達越不暢、改革越難進行。東漢一朝仕宦之族出身人員從初期27.7%一直上升到順帝時期80%!明初宗室人口僅58人,而明末已達20萬之多!宗室人口所享賦稅從洪武年間不足3.8%一躍到明末255.79%!也就是說明朝末期全國賦稅連養活皇子皇孫都不夠!(宗室人口即為皇子皇孫等按規不得從事四民之業人員)巨大的不從事社會生產的社會管理(及特權)階層才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數據來源:《興盛與危機》)

以上所說的這些看法散見於許多著作和文章中,它們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釋明朝的滅亡。但是,正如黃仁宇在《十六世紀明代中國的財政與稅收》一書中所指:“中國傳統的歷史學家總是願意用道德來解釋歷史,這不是很奇怪的事情。當德才兼備之人掌握政權時,政府的資金自然殷實充足。與此相反,腐敗總是與領導者無能相伴而生”,以上這些政治經濟角度的認識也似乎陷入了用道德解釋歷史的囹圄,他們過多地強調當權者所具有的德行和才智。因此,一些國外的學者試圖從制度上來解釋明朝滅亡。黃仁宇就指出明朝的滅亡是僵化和收斂的財政體制所造成的。還有人認為朱元璋廢除了宰相制度,從而導致了一系列惡果,即:皇權的高度集中及其脆弱性的矛盾、宦官專權、黨社之爭等等。總之,明朝的滅亡是早期歷史因素發展的必然。

除了以上這些分析外,也可以從官僚知識分子與國家的關係上來解釋明朝的滅亡。由於明末統治者疏於朝政、宦官專權,因而使許多願為國家盡忠的知識分子受到排擠和打擊,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士人階層對國家的信任。再加上黨社之爭愈演愈烈,從而使士人在維護正義和保全自身這兩者之間選擇了後者。結果有識之士要么居廟堂之外,要么紛紛投靠後金。按照魏斐德在《洪業——清朝開國史》中的看法:清朝是依靠遼東武人和士人兩股勢力實現了混一中國的戰爭的。因此,明末官僚知識分子與王朝的離心也是導致明朝滅亡的原因。

清朝的迅速崛起也是造成明朝滅亡的原因。雖然史學界對清朝入關的必然性尚持懷疑態度。但是女真人在關外的迅速崛起,使得明朝將注意力轉移到了遼東,從而忽視了內地的起義,而且加重了民眾的負擔。清朝在與明朝的不斷爭戰中既消耗了明的國力,也加速了明朝統治集團內部的分裂。

一些國外學者還指出,明朝的滅亡是與17世紀世界範圍內的商業衰退密切相關的。他們首先論證了從明朝前期開始,中國與世界經濟體系的密切相關性。而且指出,在17世紀的前三十年中,中國從世界貿易中獲利甚厚,世界各地的白銀經馬六甲、馬尼拉源源不斷地流入中國從而供應了中國東南地區商業經濟的貨幣需求。但是在1620年到1660年間,歐洲發生了貿易危機,在加上世界範圍內產銀量的銳減,從而使輸入中國的白銀量減少,最終導致了東南地區商業經濟的衰退,加劇了明朝經濟的崩潰。這種認識能夠解釋明代後期江南經濟特別是城市經濟的衰落,但不能說明全國都因普遍的商業危機而終至滅亡。當然在解釋明朝滅亡的原因時,這種認識也是有其新意的。

此外,世界範圍內的氣候變遷也是造成明朝滅亡的原因。17世紀中葉,中國與北半球許多國家一樣經歷了地質史上的一個寒冷期(見《劍橋明代中國史》P633引竺可楨《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動的初步研究》),伴隨這個寒冷期所產生的是一系列旱災、洪災、蝗災以及瘟疫。特別是在1637年—1644年間,全國范圍內災害頻仍,鼠疫從山西開始傳遍河南、河北、北京以及周邊許多地區。這些因素使得明朝的人口大量減少、農業歉收。基於此,復旦大學歷史地理學教授曹樹基通過分析各種數據資料提出明朝是滅亡於生態環境惡化的。所謂生態環境的惡化事實上正是由於地質史上的寒冷期所引起的。很顯然,不能將明朝的滅亡統歸咎於氣候因素,但事實上17世紀氣候變遷的影響是顯見於明史中的。這也是造成明朝滅亡的因素之一。

總的說來,明朝的滅亡並非出於某一單一的因素,一方面,明代仍屬於中國傳統社會的一環,因而其不可避免地要經歷建國初期社會結構的重構和社會資源的重新分配,以保持中央集權下二元社會結構的穩定性,同時經歷近三百年的發展,又迫切需要重新平衡社會結構和分配,所以明的滅亡是對此前傳統王朝歷史的重現;但另一方面又由於明代所具有的特殊時代性,因而使後人能夠從另一些特殊的角度來分析明的滅亡。

這是一個規律性的問題,每個王朝的階級矛盾有一個從緩和到激化的周期,通常這個週期大約是7-13代人,或者加減兩代人。按照中國古代一代人需要20年的規律,差不多就是300年的期限。

中央集權制國家,既需要中央統治的絕對實力,也需要百姓生活的相對穩定。

一般國家創業初期,中央的軍事實力強大,而土地經過重新分配,所以能夠創造輝煌的時代。

隨著時間的推移,一方面或由於抵禦外族入侵使得地方實力強於中央,導致動亂,或由於地方實力受中央箝制導致外族入侵。國家的中央集權制注定使得中央與地方的關係難以在對外抗爭中得以平衡。

一方面統治集團逐漸吞食自耕農土地,對外戰爭導致賦稅增加,使得國家的根基——百姓的生存狀況日趨惡化,最終導致內亂。國家的封建體制注定使得百姓的利益得不到保障。

所以由盛而衰也是一種必然。300年是個大限之期啊!

300年是中國王朝週期的最大值

中華帝國,自秦以降,就有個宏願:將權力通過一個精心設計的網絡,從中央層層下達,直至每個末梢,也就是每家每戶。秦確實做到了,它以極為超前的思維,以郡縣制為基礎,以發達的交通和文書網絡為技術支持,建立了一套臻於完善的中央集權制度。按黃仁宇的說法,中國是自公元前2世紀以來,世界上唯一一個能由中央政府直接向每個農民徵稅的國家。

這種集權方式有極大的好處,一是可以確保穩定的稅收,二是可以確保強大的動員能力,以應付戰爭和大型工程的需要。因此能牢牢掌握這兩大優勢的王朝,都是歷史上聞名的大盛世(即便是秦和隋,不可謂不盛,只是過度透支了動員力,勞民傷財,隨即暴亡)。

那麼,大盛世為什麼不能持久呢?因為經濟發展是波動的、彈性的,靠一時丈量土地、審查戶籍所建立起來的剛性管理制度,隨著時間的推移,會漸漸不符合現狀,從而失去效率。根據封建經濟規律,我們知道土地產權會逐漸向少數人手中轉移,這也就是我們歷史課本上津津樂道的土地兼併問題。土地產權發生了變化,則意味著人身關係也發生了變化,原來自給自足的自耕農,越來越多人失去了土地,成為了依附於一方地主的佃農。每當一個自耕農成了佃農,就意味著中央政府對地方的實際控制力降低了一分。朝廷無法從他身上收到一毛稅,也無法直接徵調他擴充國家的兵力和勞力。地方上的豪強勢力,則有足夠的利益動機,瞞報其名下的土地和人口(這裡還要尤其考慮到經濟繁榮時期人口激增的問題),在其自身勢力擴充的同時,削弱了中央的勢力,成為中央集權制度最大的離心力。

而缺少了稅收和人力的中央政權,在抵禦外部侵略和賑災等問題上,會越來越力不從心,從而導致新的動亂因素。那麼,若中央以強硬態度,重新丈量和劃分土地,清查人口,奪回對社會基層的控制權,是否可行呢?王莽會哭著告訴你萬萬不可行。亂世之末,大多數人口失去了土地和產業,淪為飢餓的流民,新王朝均田安民是眾望所歸。但是政局穩定之後,再設法破壞既有的產權關係,阻撓土地和農奴的販賣,勢必損害地主集團,甚至一部分自耕農的利益,從而遭致激烈的抵制。所以大家只能坐等一場毀滅一切的亂世,重新洗牌。自秦以降及至近代,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就是中央政府和地方豪強集團爭奪土地和人口的過程,是小農經濟vs莊園經濟的過程,如天平般左右搖擺。與之相對應的,就是封建小農經濟從繁榮到凋敝的周期。而300年,基本就是這一周期的最大值。

中國朝代持續時間,中國持續時間朝代排行,中國各朝代持續時間

按正統朝代存續時間(秦以後)

第1名、宋朝(960-1276年)316年國祚

第2名、唐朝 (618-907年)289年國祚(含武周690-705)

第3名、明朝(1368-1644年)276年國祚

第4名、清朝(1644-1912年)268年國祚

第5名、西漢(前202-公元8年)209年國祚

第5名、遼朝(916-1125年)209年國祚

第7名、東漢(25-220年)195年國祚

第8名、晉朝(265-420年)155年國祚

第9名、金朝(1115-1234年)119年國祚

第10名、元朝(1271-1368年)97年國祚

第11名、隋朝(581-618年)37年國祚

第12名、秦朝(前221-前206年)15年國祚 

第13名、新朝(8-23年)15年國祚

按政權存續時間(秦以後)

第1名、宋朝(960-1279年)319年國祚

第2名、遼朝(916-1218年)302年國祚(含西遼1124-1218)

第3名、明朝(1364-1661年)297年國祚(含西吳1364-1368、南明1644-1661)

第4名、清朝 (1616-1912年)296年國祚(含後金1616-1636,如果不含應為276年)

第5名、唐朝 (618-907年)289年國祚(含武周690-705)

第6名、西漢(前206-公元8年)213年國祚

第7名、元朝 (1206-1402年)196年國祚(含蒙古1206-1271、北元1368-1402)

第8名、東漢(25-220年)195年國祚

第9名、晉朝 (265-420年)155年國祚

第10名、金朝 (1115-1234年)119年國祚

第11名、隋朝 (581-619年)38年國祚

第12名、秦朝(前221-前206年)15年國祚 

第13名、新(8-23年)15年國祚

中華王朝之五路: 1、休養生息;2、XX之治;3、XX盛世;4、XX之亂;5、滅亡;一個政權就像一個生命一樣終歸要滅亡,由生至滅的過程,一般可分為生、興、盛、衰、危、亡六個階段,五千年來中華還沒有脫離輪迴。在遠為封閉而大有利於專制政權長存的古代,都沒有“萬年王朝”:歷史上國運長的國家,莫過於東羅馬帝國,綿延了近一千年之久;而最長久的政權莫過於中國的周朝,存在了八百多年。政權壽數的一個規律是:越近現代,政權壽數越短。其中穩定統一期:夏商西周;秦漢;隋唐;元明清;割據不穩定期:東周(春秋戰國);三國兩晉南北朝;五代十國宋遼夏金。

王朝之滅亡:兩漢均亡於體制內勢力的惡性膨脹,類似死於腫瘤;秦、唐、明亡於民變,說明王朝末年社會層面已潰敗,相當於器官衰竭;南北朝、五代亡於習慣性兵變,是習慣性流產;兩宋均亡於外患,說明其軍事力量不如人與地緣政治惡劣,類似亂世被殺;清亡於立憲派、革命黨對清廷的失望與絕望,相當於放棄治療。研究歷史究竟有什麼用處呢?學史可以使人明智。

中國王朝的覆滅基本上有三種模式

第一種可稱作“制度崩潰”,就是體制內的人叛亂或者相互衝突導致國家滅亡。比如西漢的漢元帝聲色犬馬,整個統治系統失能,最後被王家篡權。分到這個類別的有,秦、西漢、東漢、西晉、東晉、隋、唐。

第二種可稱作“壽終正寢”,王朝延續到一定時期,民亂四起,軍隊四處奔襲。雖然國家製度本身沒有致命缺陷,最後卻因為長期鎮壓而耗盡軍力,國家覆亡。

與製度崩潰相比,壽終正寢模式的主要作亂者是體制外的人員。明朝基本就是這種模式(如果不是民亂四起消耗了明朝的國力和軍隊,滿清也沒什麼希望)。

第三種可稱作“外敵入侵”,時運不濟,被人滅掉了。這基本就是南宋和北宋。

元朝有點第一種和第二種綜合的意味,但我覺得基本可以歸咎於其製度實在太差。清朝滅亡的原因太特殊,不在此處講解。

所以,其實可以看出來,中國主要朝代滅亡的主要原因,壓倒性多數的,是製度本身的崩潰。體制內人員站出來謀權篡位,或者由於體制人員的武力衝突而導致國力衰微,最終滅亡。

各朝代都是怎麼滅亡的?

秦朝滅亡時,人口並未到達土地承載極限。正是由於胡亥、趙高自己胡整,把王朝早早斷送了。

西漢,皇帝聲色犬馬,不理朝政,被外戚把持,滅亡。

東漢,外戚與宦官相爭,最後軍頭趁機篡權,最後各地軍閥割據,打來打去,漢朝滅亡。

西晉,八王之亂,國滅。東晉,桓玄/劉裕篡位,國滅。

隋,隋煬帝翻下很多巨大政治錯誤,楊玄感與權貴子弟紛紛叛亂,宇文化及等兵變,國滅。

唐,節度使製度失去控制,自安祿山起,整個體制走向崩潰已不可避免。

各朝代滅亡的原因總結:

大家可以看出來,這裡面王朝滅亡主要可以細分為三種原因。

第一種是皇帝自己胡整,國家完蛋了。第二種是權力製衡失敗,各方文鬥變武鬥,國家崩潰。第三種是軍力製衡失敗,軍頭叛亂,國家崩潰。

實際上在古代,每個朝代在前一代的基礎上都進行了改良。兩漢以後,官員選拔從隨意性比較大的察舉制改為九品中正制,然後再進化到領先世界的科舉制度。政府結構,從秦朝脆弱的專權結構演化到後來分權制衡的三省六部製。

宋朝時,文官政府對軍隊的控制能力已經超過了唐朝。此後的明朝和清朝基本都沒有發生過過去那種體制內重要將領帶兵叛亂的問題。

對皇帝權力的製約,也一直在向前發展。在西漢時期,皇帝不理朝政可以導致天下大亂。到明朝時,文官已經開始不歡迎皇帝打理朝政了。皇帝自己玩自己的,玩一輩子,對朝政都沒有太大影響。皇帝的意志,已經越來越難以對抗文官政府的意誌了。可以說當時已經逐步在向“虛君共和製”方向發展。

所以,從這一路看來,中國古代的政治也是在不斷地發展,不斷尋求諸多政治問題的解決方案。

因此,兩漢都是200年就滅亡,兩晉和隋處在激變之中,幾十年就完蛋了。唐堅持了三百來年才完蛋。宋朝是被外敵幹掉的,這在中國歷史上大一統王朝中極度罕見。

而明朝已經明顯解決了唐代的製度問題,國防也做得不錯,只是運氣實在太差,碰上小冰川期,連年災荒,民亂四起,這才提前壽終正寢。如果不是小冰川期,明朝壽命超過唐朝實在不成問題。

尤其是在明末,土豆和玉米已經在中國開始種植,這兩種作物大大提高了土地所能承載的人口極限。如果沒有小冰川期,恐怕明朝再延續一兩百年都不是問題,說不定直接推動中國進入資本主義時代了。

各個皇朝的終結原因各有不同,不可一概而論。總的來說,由於製度的演進,他們的生命力都是逐漸增長的。宋朝、明朝沒能比唐朝更長壽,其主要原因並不是由於製度或者經濟,而是一些難以控制的外部因素。看待中國皇朝的壽命,不能簡單歸結到一兩個要素。

關於王朝週期的原因,筆者比較推崇吳思《血酬定律》的說法,王朝開始之初,對老百姓的負擔比較少,隨時間推移,地方官僚豪強對百姓的盤剝加重以及土地兼併,當老百姓難以承受,達到造反是死,不造反也是死的地步,王朝就到了滅亡之期。

而官僚對百姓的盤剝加重,本身伴隨著的就是中央政府的控制力減弱。這種情況其實一般在建國達到百年以上就很明顯了,往往這個時候,如果出現中興之臣或中興之君,削藩,整頓吏治,改革稅收政策,帝國的壽命就能夠進一步延長。

故而問題可能不該是中國王朝不能堅持到300年,而是去探討它為什麼能保持100年以上,因為從世界角度來看,100多年不潰已經很難得了,這方面的具體討論,可以看《興盛與危機:論中國社會超穩定結構》。

王朝的崩潰,基本都是有內憂而起,而非外患,漢唐皆如此,只有宋完全限制了地方,於是敗於少數民族,明若不是農民起義,滿人也是進不來的。

草原帝國少有延續過百年的,但元、清卻打破了這一魔咒?

原因只有一個,元、清已不是單純的草原帝國,而是多元的草原、農耕帝國!

草原帝國由於自然條件限制,過著四處游牧的生活,領導權的維持只能靠領袖的能征善戰、個人威望和部落聯盟的穩定,領導權不能順利傳給下一代(特別是下一代還未成年時),只能採取弟承兄的模式,但是到了開國領袖最後一個弟弟也去世之後,接下來該由誰來繼承就會引起爭議,最後導致帝國分崩離析。這就是草原帝國周期性的繼承危機!古語云“胡虜無百年之運”,這是由於開國大汗的兄弟一代的“自然壽命”所限。

而元、清卻結合了農耕帝國的優點,採用了官僚體制(因農耕收入穩定,加上土地肥沃,能積聚起強大的中央財政,因而可以供養強大的官僚集團,而草原帝國卻不行),帝國的維繫也主要靠官僚機構的運作,皇帝個人作用相對較小(普通中等智力足矣),因而可以採取子承父業模式,即使是小孩也沒有關係。元、清都採用了這種繼承模式,所以都能延續百年以上。

相比之下,日本天皇不過是頂著王冠的窮村夫,戰果紛紛還是幕藩體制和他什麼關係也沒有。

李氏朝鮮時間較長,這是異數。一是明清沒打他,二是明清都幫他度過了滅亡危機。三是國土狹小且山水縱橫不利於反政府勢力割據崛起。

細說中國各朝代滅亡原因

細數中國歷史朝代(夏、商、週、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各朝代滅亡的原因總結。

夏朝滅亡原因:

1、內部生產力的衰退;

2、外部環境的長期不穩定;

3、夏朝統治階級的觀念;

4、夏“桀”的個人因素(整日沈湎與聲色犬馬,大興土木,親近佞人)

商王朝滅亡原因:

1、商朝後期,絕大多數奴隸主貴族的生活奢侈腐朽,而且對待奴隸十分殘酷。如人祭和人殉等;

2、奴隸主貴族對平民和奴隸們的剝削和奴役日益加劇,階級矛盾激化;

3、商朝統治者連年對外進行戰爭,大規模地對夷方用兵,國內的青壯年幾乎都被徵發,加劇了國內的矛盾;

4、戰爭俘獲的奴隸太多,他沒有處理好奴隸的安置,導致了大量的奴隸反水。

周朝滅亡原因:

周朝是中國歷史上繼商朝之後的一個世襲王朝,分為“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與“東周”(公元前770年-前256年)兩個時期。西周由周武王姬發創建,定都鎬京和豐京,成王時期營建洛邑;西周末年,周平王姬宜臼從鎬京東遷洛邑後,史稱東周。其中東周時期又稱“春秋戰國”,分為“春秋”(春秋五霸: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及“戰國”(戰國七雄:齊、楚、燕、魏、韓、趙、秦)兩部分。周王朝存在的時間從約前11世紀至前256年,共傳30代37王,約為791年。

滅亡原因:

1、地震、旱災等自然災害使人民的生命財產遭受極大損失,也讓危機日重的西周王朝雪上加霜;

2、週厲王橫徵暴斂,加重了對勞動人民的剝削;傳至週幽王又破壞宗法制度“廢後立妾,廢嫡立庶”並“烽火戲諸侯”使諸侯們失去了對他的信任;

3、王室衰微,各諸侯國與周朝王權的關係漸漸疏遠;

4、少數民族犬戎攻打鎬京,西周滅亡。

5、分封制使得周天子的權力架空,加之周平王東遷後更加淪為傀儡;

6、周朝的宗法制遭到破壞,各地諸侯王的勢力日漸增大;並利用王室這個旗號,“挾天子以令諸侯”,不斷發展自己勢力。

秦朝滅亡原因:

1、統一後,沒有給人民休養生息,徭役、兵役、賦稅負擔沉重;

2、政策律法沒有做及時調整,和平治世下刑法依然殘酷;

3、政府運作失效和地方武力的缺乏,像陳勝吳廣這樣的一群亡命之徒,也能攻下大澤鄉;

4、原六國貴族後裔復辟勢力過於強大,秦二世個人能力素質有限;

5、各地起義風起雲湧時,而統治者仍忙於宮廷鬥爭;最終導致秦朝內部統治四分五裂,完全喪失平叛的主動權。

漢朝滅亡原因:

1、外戚、宦官勢力膨脹,各自結成利益集團,無休止的爭鬥亂政;

2、娃娃皇帝太多(皇帝年幼,必然是太后臨朝,依靠外戚掌權);

3、土地兼併嚴重(私有化),大量農民失去土地;

4、地主豪勢力強大,後期形成地方割據勢力;

5、黃巾起義導致地方武裝興起,中央失去控制。

魏晉朝滅亡原因

1、新魏主更換太快,後期太小,難以駕馭士族權臣;

2、宗室權力被過分削弱“煮豆燃豆萁”,外姓將領獨大,奪權時曹魏皇室沒有外援;

3、司馬懿太長壽,強大的司馬氏家族興起無人制衡。

晉朝滅亡原因:

1、統治集團腐朽,政治制度落後,權力分散;

2、白痴晉惠帝無力控制全局,導致宮廷實權派內鬥,以及八王之亂,耗竭了國力;

3、沒有正確處理好民族矛盾,導緻小數民族入侵(五胡亂華)。

南北朝滅亡原因:

(南朝)

1、門閥勢力各自為政,門閥與皇權摩??擦爭鬥不斷;

2、受外來勢力經常侵擾,經濟受創,政權不是很牢固;

3、部分皇帝昏庸殘暴,荒淫奢侈,激起地方將領叛亂;

(北朝)

1、六鎮(北魏貴族將領)之亂,引起了各族人民激烈的鬥爭;

2、土地兼併嚴重引發社會矛盾,動搖國家(東魏、北齊)根基;

3、權臣勢力過大,皇帝年幼(西魏、北周)難以駕馭。

隋朝滅亡原因:

1、大一統表面下的各種割據勢力暗流湧動,統治基礎很不穩固;

2、門閥對科舉制度不滿,與敵惡勢力勾結,對抗皇權;

3、隋煬帝個人因素:好大喜功、窮兵黷武、窮奢極欲與濫用民力;但是,像搞科舉、建東都、修馳道、鑿運河、徵高麗,都是苦在當代,功在千秋的。

唐朝滅亡原因:

1、邊患不斷(如安史之亂、安南叛亂、外有吐蕃入侵等),藩鎮割據;

2、宦官專權(如李輔國等),黨爭內耗(如牛李黨爭);

3、長年戰亂嚴重地削弱了唐朝的統治力量,阻礙了經濟發展,引起農民起義與外族入侵。

五代十國(907年―979年)滅亡原因:

1、藩鎮勢力依然強大,新生政權也無法控制,以致內亂戰爭不斷;

2、不少君主昏庸淫亂、殘暴蠻橫,軍務鬆弛,貪官暴吏欺壓百姓;

3、權臣勾結外族作亂,以及外族反撲中原擄掠殺伐;

4、政權太多,賦斂苛重,戰事頻繁,社會秩序、經濟基礎破壞嚴重。

宋朝滅亡原因:

1、以文制武的方針,造成了軍隊內相互牽制,動輒掣肘,弊病叢生;

2、後晉石敬唐割讓的“燕雲十六州”,使漢族江山的天然屏障失去,無法抵禦外族騎兵;

3、聯金抗遼、聯蒙抗金決策失誤,只看到了遼(金)的強大,沒看到金(蒙)的危脅;

4、統治階層對軍事的無知、無能、不作為,導致了開封防禦戰的失利;

5、皇帝昏庸,朝政腐敗,政治內鬥嚴重,以及軍費開支較大,百姓負擔過重。

元朝滅亡原因

1、貴族生活糜爛,吏治腐敗,政府信用破產,土地兼併嚴重;

2、不平等的民族等級制度,以及對人民壓迫欺凌嚴重;

3、財政赤字高居不下,賦稅過重,外加自然災害嚴重;

4、蒙古統治者不注重學習漢文化,只會用武力打江山。

明朝滅亡原因:

1、文官集團膨脹,權力過大,以及後期閹黨專政危害統治;

2、外敵襲擾不斷,政府添兵設餉,軍費較大,造成財政經濟危機;

3、資本主義萌芽,政府不注重工商業發展,大大限製商品貨幣的流通;

4、天災人禍相繼發生,造成流民數量大增,農民起義不斷影響穩定;

5、吳三桂引清兵入關,自毀長城,幫助滿清撿現成江山。

清朝滅亡原因:

1、政治的黑暗腐朽,以及統治者本身腐化(慈喜)、無能(皇帝)??;

2、閉關鎖國政策下,導致思想、制度、科技落後;

3、清政府弱軟無能,面對列強的入侵,只知一味的委曲求全、割地賠款;

赴美生子首選Ada出生在美國
4、軍隊的失控(陸軍新軍在國內的變亂中倒戈相向),及其職能的倒轉(軍隊的職能只能對外而不是對內);

5、財政赤字下,“永不加賦”的朝訓被一破再破,各項加徵攤派有增無減;

6、清末鐵路的“國進民退”,進一步激起了民怨。
請多多點擊 Mobile01 網站內的贊助商廣告,有贊助商的支持才有穩定的Server和快速頻寬。
DandelionJack worte:
中國朝代為什麼大多持續兩百多年不會超過三百年?
...(恕刪)...
秦帝國消滅了貴族制度,建立了唯我獨尊的皇帝制度,皇帝不會擔心被貴族推翻,卻需要直接面對平民和異族,矛盾集中在皇帝身上,如果社會不穩,覆滅了皇帝一家就是亡國。
...(恕刪)...

中國的百姓「大概」都很清楚一件事 ... ?
亡的,都是朝代,都不是國

中國,什麼時候亡的國?
『我不認為』八國聯軍,有把,中國,給亡掉

我一直認為,這種,亡朝代,不亡國,的中國
很厲害
也很恐怖
這樣的,中國,說自己是,第二,的話
我真的不知道,第一,會是誰?

有一天,今天的時代,也會像是,朝代一樣,會過去
中國未來有沒有 5000 年,不知道
一直打字的是
每個人,變成演員,把中國 5000 年,一年一年再演一遍
全世界「大概」會全都哭了
行至水窮處,與人云亦云。〔薪水是零元,還活得下去〕。
有生即有死~
秦時明月漢時關~

歷代國土大小變來變去,不是一點都不能讓,
朝代長短不一,同一時間國家數目不同,本來都是正常,
是最上面的人不正常,一直要「萬歲」,結果被下面的人愈叫愈短~
水云 worte:
中國的百姓「大概」都...(恕刪)


這跟秦始皇搞書同文,車同軌有關係吧。

文化的力量。
請多多點擊 Mobile01 網站內的贊助商廣告,有贊助商的支持才有穩定的Server和快速頻寬。
之前聽長輩說~~夏朝之前應該還有一個朝代~~但叫啥忘了

周朝之前也有一個唐朝~~~]


只是不太有名或是歷史太短~~~邊都叫夏商周~~~



不知是真是假~~~
DandelionJack worte:
這跟秦始皇搞書同文,車同軌有關係吧。

文化的力量。(恕刪)


歷史學者玩定義遊戲,
人要有自己的分析和判斷。

蒙古國也被歷史學者定義為中國,朝代叫元朝,其文化和語言和中國不同,

當時中國的領土僅是成吉思汗的一部分,也被編為「中國朝代」。


清朝更不用說了,把中國人改造成前衛的特殊頭髮造型,

孫文就講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

滿族和蒙古族建立的帝國,最後也順理成章被「定義」為中國,

這樣中國永遠存在,不用去面對真相。
x365555 worte:
孫文就講了...(恕刪)


中國歷史上最可悲的英雄!!!~~~孫文!!
蒙古国没有定位中国 元是中国王朝 蒙古国在忽必烈元建立后就分裂了 四大汗国时代 明朝蒙古国一直存在 清朝加入中国 元算中国王朝也不是中共定的 何况中国是以文化传承 不讲王朝帝国论 别被西方带偏了
x365555 wrote:
历史学者玩定义游戏,...(恕刪)
x365555 wrote:
歷史學者玩定義遊戲,...(恕刪)


你對中國歷史與朝代的解釋怎麼怪怪的?

特別是你那個“中國論” 。

可以請問你是用哪一本書的標準來解釋這件事情?
DONGFENG311 wrote:
蒙古国没有定位中国 ...(恕刪)


好文,

五分奉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