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解決 感謝各位的解答
typetin wrote:
『氅』字現在少用,可能用料不同。古代是毛皮大衣禦寒。一般小說有見到這個字。(恕刪)
「古代是毛皮大衣禦寒。」稱為「裘」,若說是『氅』,就錯了,因為氅並非裘。
詳情請見「氅衣」說明︰
https://www.newton.com.tw/wiki/%E6%B0%85%E8%A1%A3/1293025
引用該文「起源發展」部分內容︰
「氅衣作為服飾出現於記載中,最早見於《世說新語·企羨》:王恭披鶴氅裘。……」
以上「披鶴氅裘」是披「鶴氅」在「裘」之外,並非披鶴氅做的裘衣,依據如下︰
引用該文「製作工藝」部分內容︰
「氅衣的原始形態是一種長度恰恰過肩、由鶴一類鳥的翎羽製成的小披肩,在領口以系帶固定,穿著後如同肩上著了一件極短的蓑衣。
在唐朝,氅衣搭配時多另帶裘衣。這也證明了氅衣作為一種服飾配件,應仍類似較短的無帽肩部裝飾,是搭在外袍”裘衣”之外的,仍是由鳥羽製成。……」
以上說明了︰氅並非裘。
-------------------------------------------
「《紅樓夢》第五二回:『把昨兒那一件烏雲豹的氅衣給他罷。』」
「烏雲豹的氅衣」是有著「烏雲豹」圖案的氅衣。
因為沒有「皮」字出現,所以氅衣沒有雲豹的皮當內襯、且雲豹沒有黑色的。
所以「烏雲豹」有可能是烏雲與豹或黑底上面有雲豹的圖案。
如下例︰(白底有獅子與繡球的圖案,沒有獅子皮當內襯的氅衣。)
彩繡十團白色獅子繡球開氅衣︰
若有豹皮當內襯,則稱為「豹皮氅衣」,如下︰
清豹皮氅衣︰
所以要分辨其名稱是圖案或是有獸皮當內襯,端看有沒有「皮」字的出現,此乃名實相符之概念也。
--------------------------------------------------
"漢典"中引用的康熙字典之內容︰
https://www.kangxizidian.com/kxhans/%E6%B0%85
「《唐韻》《正韻》昌兩切《集韻》《韻會》齒兩切,𠀤音敞。氅鶖,鳥羽也。或从鳥作鷩。
又析羽爲裘衣之屬。
《世說》王恭著鶴氅。」
我將關於裘的「又析羽爲裘衣之屬。」單獨提出並解析如下︰
「又(表示意思更進一層)析(解釋)羽(鳥類的毛)爲(作為)裘衣(動物皮毛製成的皮衣)之(的)屬(附屬品)。」
更進一層解釋鳥類的毛作為動物皮毛製成的皮衣之附屬品。
因為︰「氅衣搭配時多另帶裘衣。這也證明了氅衣作為一種服飾配件,」
與「是搭在外袍”裘衣”之外的,仍是由鳥羽製成。」所以是附屬品。
-------------------------------------
將「氅」當成「裘」,肯定是錯的,如下例︰
https://www.fqsjw.com/zh-mo/wxws/124981.html
該文部分內容︰
「裘衣是由羊、兔、狐、獺、貂等動物皮毛製成的皮衣。」
「如蘇軾詞中“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等,其中一種華美的貴重裘衣,謂之鶴氅(早年鶴氅據傳為真鶴羽製成),前後開衩,以便於騎馬。」
上述「其中一種華美的貴重裘衣,謂之鶴氅,」文中將「鶴氅」當成「裘衣」,是錯的!
「錦帽貂裘」︰錦(美麗鮮明)帽(帽子)貂裘(用貂皮製成的裘衣)。
「貂裘」就是將稱為貂的皮(就這麼一種)製成的裘衣,只有一種,哪來「其中一種」?
「真鶴羽製成」沒有「皮」怎麼會是「裘衣(動物皮毛製成的皮衣)」?
文中沒有「貂皮鶴氅」的字眼出現,所以名實不符怎麼會正確呢?
因此該文中「謂之鶴氅」若改成「謂之貂皮鶴氅」,才合理。
將貂皮鶴氅說是貂裘的其中一種也算合理。
--------------------------------------------------
在網路上若要尋求字義,首推由國家認證的《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https://dict.revised.moe.edu.tw/news.jsp?ID=1
為提供您更優質的服務,本網站使用cookies。若您繼續瀏覽網頁,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s政策。 了解隱私權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