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夕陽的人 wrote:
內文用心 先讚
總的來說,蘇聯當前是想扶植親蘇維埃的中國,援助最多的是蘇聯,美國援助沒有很多,提供國軍一堆沒有實質後勤的裝備,隔山觀火,我好奇的是,那時候蘇聯贊助建立黃埔,國民黨到現在還不認,簡直是時代悲劇,選了美國這個雙面刃叛徒
誰來談談雅爾達蜜約,你們就知道美國是多麼一個垃圾的盟友
老蔣幾乎是一路抗戰,沒錢、沒槍,美國人還看戲、英國人扣押你國軍,密謀把東北整個推給史達林
這個思維就是把美國人當成慈善機構,世界警察,苦海明燈。
國民黨的洗腦教育。
美國人憑什麼要幫中國?
美國外交政策當時是孤立主義。
政策轉向還要等珍珠港。
我認為美國早就知道日本要對美國開戰。
因為美國在一戰後就在中國,俄國,日本蒐集情報。
但是美國一戰後民意就是孤立主義,
選邊站直接傷害美國對德日的貿易利益。
事實上珍珠港到底是不是羅斯福故意讓日軍轟炸,刺激美國人參戰,還有待證明。
如果是的話,美國對中國最大的援助就是對日宣戰。
1937年七月,羅斯福對民眾發表防疫演說,鼓吹孤立日本,開始貸款給中國。我不相信日本沒有抗議。
1941年十二月,日本偷襲珍珠港。
與其說是美國不軍援中國,不如說是一戰開始全世界各國都把美國當作提款機。
而且租借法案過了之後,到二戰結束日本投降,國民黨也沒還錢。
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美国保持中立,同时向交战双方出售武器,1917年参加协约国阵营,由于欧洲在一战中遭受了巨大伤亡,美国政府在1920年代开始重新奉行孤立主义,决心不再参与任何在欧洲发生的军事冲突。当时的孤立主义导致严格的关税制度,这被认为是后来大萧条的一个重要原因。1930年代美国国会通过了《中立法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逐渐倾向于同盟國,并在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后完全放弃了这项国策。
美國中立法(Neutrality Acts)是美國政府於1930年代所通過一系列法案的總稱。這些法案是用以回應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在歐洲和亞洲日益混亂的局面。美國積極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付出巨大却未取得相应利益,這間接導致美國本土孤立主義的興起,希望美國不牽涉在國際的鬥爭中,從而促成了中立法的制定。
中立法的影響通常是負面的。因為條文不分侵略國和受害國,單純以「交戰國(belligerents)」平等地對待他們。這些法例亦限制了美國政府協助英國對抗納粹德國的力度。1941年美國正式向軸心國宣戰使法案被廢除。
1935年中立法
1935年中立法(Neutrality Act of 1935)禁制美國公民向國際戰爭的交戰國售賣軍火。這間接導致意大利入侵衣索匹亞。但法案並沒有禁止原材料(如鋼和石油)的交易。
1936年中立法
於1936年2月通過的1936年中立法(Neutrality Act of 1936),堵塞了1935年中立法的漏洞,禁止了戰爭原材料(war materials)和向交戰國給予貸款和記帳。
1937年中立法
1937年的1月和5月分別通過了兩條中立法案,以回應中立法沒有涵蓋的西班牙內戰。中立法原本只針對國家之間而不是國家之內戰爭。在共和黨參議員范登堡(Arthur H. Vandenberg)的支持下,法案收緊了美國企業和個人對參戰國的協助,甚至禁止美國公民乘搭參戰國的船隻出國。
同年7月,第二次中日戰爭全面爆發,羅斯福總統因為不願日本做大,便以中日雙方從未正式宣戰為由,企圖不執行中立法案,以便工業貧乏的中方採購美國軍火。此舉遭美國國會的孤立主義派反對,羅斯福不得不作出妥協,繼續禁止美國船隻運送軍火到交戰國,但允許英國船隻運送美國軍火到中國。羅斯福並作出了防疫演说,呼籲國際社會「檢疫侵略者國家」,實為不點名針對日本。
1939年中立法(Neutrality Act of 1939)從早前的中立法改善過來,以回應納粹逼近民主西歐的危機。法案容許以現購自運供應所有參戰國。由於英國和法國控制海路,法案將對她們受惠。但是法案禁止美軍艦隻進入戰區,美國公民則繼續被禁止乘搭參戰國的船隻。法案於1941年再次被修改,根據租借法案刪除了以上的條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