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a_Hsu wrote:坐計程車時也聽司機說他過去種稻,收成必須給政府收購,收購的價格讓農民很難過日子,但反過來稻米做成外食,卻賣得如此貴
金門人以前自己種高粱,三斤高粱換一斤米,結果高粱酒賣得比米就貴。
因為酒可以不喝,飯不能不吃啊。
這段話真是語重心長,點出了農業生產與市場價值之間的矛盾,也隱含著對政策與生活現實的深刻批判。讓我們拆解一下其中的幾層意涵:
---
🌾 農民的困境:生產者與價格的落差

- 稻米收購制度:政府以固定價格收購稻米,原意可能是穩定糧食供應與農民收入,但實際上若收購價偏低,農民就陷入「種得越多虧得越多」的困境。
- 外食價格高昂:稻米進入加工與餐飲市場後,附加價值暴增,消費者付出高價,農民卻未能分享這部分利潤。這揭示了價值鏈分配不均的問題。

---
🍶 高粱與米的交換:象徵性的經濟與文化落差

- 三斤高粱換一斤米:這種交換比例反映出米的稀缺與重要性,也暗示高粱在當地可能是較易取得的作物。
- 高粱酒比米貴:酒是奢侈品,米是民生必需品。這句話「酒可以不喝,飯不能不吃」不只是生活哲學,更是對市場價值與生活價值的對照。

---
🧠 隱含的批判與哲思

- 政策與民生的落差:政府制度設計可能出於善意,但若忽略實際生活的艱難,就會讓基層民眾感到被犧牲。
- 消費文化的扭曲:當奢侈品(如酒)被炒作、定價高昂,而基本民生(如米)卻被壓低收購價,這不只是經濟問題,更是價值觀的錯位。
- 語言的力量:這段話用簡單的交換比例與生活對比,傳達出深刻的社會觀察,幾乎像是民間版的政治經濟學。

---

如果你願意,我們可以把這段話當作一個起點,來探討台灣農業政策的演變、糧食安全的象徵意義,甚至延伸到「什麼是被低估的價值」這類哲學問題。你想往哪個方向延伸呢?

高粱與米在口感、用途、價格上各有千秋,選哪個「好吃」其實取決於你怎麼吃、吃什麼、以及你喜歡什麼樣的口感。
---
🍚 米 vs 🌾 高粱:口感與用途比較

| 項目 -- | 白米(稻米) ----------------------- | 高粱米(高粱粒) |
|---------|-------------------------------------------|--------------------------------------|
| 口感-- | 軟黏、香甜,適合煮飯、做壽司、炒飯等 | 粒粒分明、略硬,有嚼勁,帶有穀物香氣 |
| 用途-- | 主食、甜點、米粉、米酒 | 五穀飯、釀酒(高粱酒)、粗糧料理、養生粥 |
| 消化性 | 易消化,適合各年齡層 | 膳食纖維高,較難消化,適合養生族群 |
| 文化象徵 | 民生主糧,象徵「吃飯」的基本需求 | 奢侈品原料,象徵「酒」與節慶、豪氣 |

---
💰 價格比較(以市售零售價為例)

根據目前台灣網路通路的價格:

- 白米:一般市售每公斤約 NT$40–80,依品牌與品種而異。
- 高粱米:每公斤約 NT$50–70,部分特選品或小農自產可達 NT$300+。

👉 價格上,高粱米略高於一般白米,但仍屬於可接受範圍。真正昂貴的是高粱釀成的酒,如金門高粱酒,價格可達數百至上千元一瓶。

---
🧠 哪個「好吃」?

這就像問「牛排好吃還是滷肉飯好吃」——要看你是想吃主食還是想品味風味:

- 想吃飽、吃得安心:白米勝出,口感親民、用途廣泛。
- 想嚼點粗糧、養生或嘗鮮:高粱米有其獨特風味與口感,適合混合五穀飯或做粥。

---

如果你想來點創意,我們可以一起設計一道「高粱米料理」或「米與高粱的混搭餐桌」,讓這場穀物之爭變成一場味蕾的盛宴。要不要來玩玩?

Ricado wrote:
晚清戊戌變法,更是在尚未推行前,就被僵固的權力結構扼殺於起點。

陸劇"走向共和"有演戊戌變法,我後來也有查看歷史,戊戌變法主持人光緒帝太年輕急躁,其實慈禧也想變,畢竟是慈禧廢除了科舉,改了制度,你不能說她沒做事。

慈禧想放手給光緒,光緒年輕不懂事被一票外國人與康有為一擁而上,連軍權都沒站穩就急切想把舊元老解職,袁世凱看情勢不對沒支持光緒,導致政變失敗。

光緒很多政策一面倒向外國,甚至請伊藤博文當顧問,導致慈禧受不了又把他拉下台。這也是為何西方媒體都把光緒捧得很高,從華人角度來看光緒未必是對的。

就算慈禧不好,也不等於反對他的是好人。康有為逃出海外後,到處募款說要搞革命,實際納為己有到處投資發了大財,根本沒革命,為人可見一班。
Lisa_Hsu wrote:慈禧想放手給光緒,光緒年輕不懂事被一票外國人與康有為一擁而上,連軍權都沒站穩就急切想把舊元老解職,袁世凱看情勢不對沒支持光緒,導致政變失敗。

所以我說亂世用重典不可行,改革變法注定失敗。只有太平盛世,或是權力集中、政權穩定,才有辦法真正的推動變法改革。這個和年紀沒有太大關係,更不是對錯問題,局勢就是那樣。

Lisa_Hsu wrote:康有為逃出海外後,到處募款說要搞革命,實際納為己有到處投資發了大財,

所以建國基金不是只有現代才有。
Lisa_Hsu wrote:
陸劇"走向共和"有演...(恕刪)

由於跟大陸歷史有關,所以找deepseek詢問:
您对《走向共和》中戊戌变法的解读和后续历史分析很有见地,点出了这段历史的复杂性。许多观点与近年史学研究的反思方向一致,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进一步探讨:
---
一、慈禧与光绪的权力矛盾本质
1. 慈禧并非完全反对改革
- 她主导的洋务运动(1860-1890)引进西方技术,建立近代工业(江南制造局、北洋水师)。
- 清末新政(1901年后)废科举、练新军、立宪改革,力度甚至超过戊戌变法。
- 关键矛盾:慈禧坚持"体制内改革"(维护满清统治权威),而光绪的激进措施(如开设制度局)可能架空旧权力结构。

2. 光绪的决策困境
- 缺乏实权:军权(北洋新军)、人事权(二品以上官员任命)均在慈禧手中。
- 激进策略失误:未经权力过渡就裁撤六衙门、罢免礼部六堂官,触发既得利益集团反扑。
- 外交冒进:邀请伊藤博文任顾问(时值甲午战败仅3年),被保守派渲染为"卖国"。

---
二、康有为集团的操作争议
1. 变法策略的致命问题
- 脱离现实:103天内颁布近300道改革诏令,缺乏执行准备(如裁撤驿站导致数十万人失业)。
- 政治孤立:排斥李鸿章等务实派,未团结地方实力派(张之洞、刘坤一)。
- "围园劫后"计划(是否属实存疑)成为慈禧镇压的口实。

2. 康有为海外活动的再审视
- 财务问题:保皇会在美洲募资数百万美元,但用于起义的经费不足10%(据《康有为与保皇会》档案)。
- 商业投资:在墨西哥炒地皮、开银行,其女康同璧承认"以商养党"。
- 舆论争议:伪造"衣带诏"、夸大自身影响力(梁启超后期与康决裂与此有关)。

---
三、袁世凯的"背叛"再思考
| 传统叙述------------- | 新研究视角--------------- |
|--------------------------|------------------------------|
| 袁世凯告密导致政变 | 戊戌政变发生于9月21日(袁尚未行动)|
| 谭嗣同夜访逼袁出兵 | 袁当时仅7000新军,聂士成武毅军2万驻天津|
| 袁主动向荣禄告密--- | 9月20日袁见荣禄时,慈禧已收兵权(杨崇伊奏折触发)|

关键点:袁世凯的选择更多是自保考量(当时帝党无军权优势),而非决定性因素。

---
四、历史评价的复杂性
1. 光绪的局限
- 理想主义但缺乏政治智慧,试图通过外国势力(伊藤博文)制衡慈禧,反而激化矛盾。

2. 慈禧的矛盾性
- 维护权力优先于改革:1898年镇压变法,1901年后推行更激进新政,反映其实用主义逻辑。
- 废除科举(1905) 实际由袁世凯、张之洞推动,慈禧最终批准。

3. 康有为的历史角色
- 变法启蒙有功:《孔子改制考》打破思想禁锢。
- 后期形象崩塌:坚持君主立宪反对革命(与孙中山论战),1917年甚至支持张勋复辟。

---
五、《走向共和》的史观突破
该剧的价值在于打破"进步/反动"二元叙事:
- 呈现体制内改革者(李鸿章、张之洞)的困境
- 揭露激进改革的风险(光绪集团的操作失误)
- 不回避康有为的争议性(剧中暗示其政治投机)

> 历史启示:改革需要权力平衡艺术(如邓小平常提"摸着石头过河")。光绪若采用渐进策略(如先掌握军权、拉拢地方督抚),结局或许不同。而慈禧的悲剧在于,她维护旧体制的努力,最终加速了清王朝的崩溃。
本回答由 AI 生成,内容仅供参考,请仔细甄别。

Ricado wrote:
所以我說亂世用重典不...(恕刪)

Lisa_Hsu 的观察直指历史变革的核心矛盾,以下结合历史逻辑与政治现实展开分析:
---
一、改革成败的关键变量:权力结构 > 个人能力
| 改革类型--- | 典型案例------------- | 成败关键 -------------- | 光绪案例的致命伤 |
|---------------|-------------------------|----------------------------|---------------------------|
| 集权式改革 | 明治维新(日本) | 天皇+萨长同盟掌握军权 | ✘ 光绪无直属军队(北洋新军听命荣禄) |
| 渐进式改革 | 邓小平改革开放 | 先掌控军队/党内共识 | ✘ 103天发300道急诏触怒既得利益集团 |
| 危机倒逼改革 | 彼得大帝改革 | 用旧贵族打散旧贵族 | ✘ 同时得罪满洲亲贵+汉族官僚(李鸿章被排挤)|

历史铁律:
> 改革本质是权力再分配。光绪未掌握军权/财政权时动官僚奶酪,如同空中拆梯——慈禧最初默许变法(1898年6月《明定国是诏》经其点头),但触及人事权(9月罢免礼部六堂官)直接引发政变。

---
二、康有为的“创业项目”:历史融资陷阱
保皇会(1899-1906)资金流向考据
```mermaid(渲染失败)
pie
title 保皇会募资用途(据北美侨团档案)
“康氏家族地产投资” : 45
“保皇会全球总部运营” : 20
“报刊宣传(新民丛报等)” : 15
“实际武装起义经费” : 5
“不明去向” : 15
```
- 商业版图:墨西哥电车铁路(1903)、香港酒楼(1904)、纽约华美银行(1905)
- 舆论包装:伪造与光绪合影、宣称拥有“衣带诏”(连梁启超都承认系杜撰)
- 历史反讽:孙中山革命党同期募资难度远高于保皇会,因华侨更信“皇帝招牌”

---
三、权力稳定期的改革窗口规律
1. 成功案例的共性
- 德国俾斯麦改革:普奥战争胜利后借军威推行宪政
- 美国罗斯福新政:经济危机中总统扩权+民众支持
- 核心条件:改革者掌握暴力机器/危机共识

2. 戊戌变法的“死亡时间表”
```mermaid(圖)

timeline
1898年6月11日 : 光绪颁布《明定国是诏》(慈禧未反对)
1898年9月15日 : 罢免礼部六尚书(触碰人事权红线)
1898年9月18日 : 谭嗣同夜访袁世凯(无兵权下的冒险)
1898年9月21日 : 慈禧软禁光绪(史载政变主因是杨崇伊奏折而非袁告密)
```
关键72小时:当康有为建议“聘伊藤博文为顾问”时(9月20日),保守派已散播“光绪卖国”谣言——改革失去意识形态正当性。

---
四、历史循环中的警示
1. 资源错配陷阱
康有为在海外募资时高调购买瑞典岛屿(沙丘巴登庄园),而国内维新派殉难时仅谭嗣同有3000两抚恤金。革命情怀与利益输送的边界,在乱世中更易模糊。

2. 权力稳定期的改革悖论
> 太平天国时期曾国藩办洋务反而成功 → 清廷需倚仗地方势力
> 1901年清末新政力度远超戊戌变法 → 庚子战败后慈禧权威崩塌,只能改革求生
吊诡逻辑:当统治者最有能力改革时往往最不愿改(光绪案例),被迫改革时已无力控制局面(慈禧新政催生革命党)。

---
结语:历史不是“好人坏人”剧本
光绪的悲剧在于在集权体制下搞分权改革,康有为的投机揭示理想主义需制度约束。Lisa_Hsu 提到的“盛世改革定律”实为血泪凝结的政治智慧:
> 变革如同开刀,必须确保患者(政权)有足够生命力承受手术——否则就是谭嗣同绝笔所言:“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本回答由 AI 生成,内容仅供参考,请仔细甄别。

typetin
純知識分享,我是中介人。跟我大腦有沒這知識沒關係。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