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課堂上也聽老師說過類似的內容,然後書上也多少讀到。
不知何故,有些事情聽了之後覺得好,做起來可以比較快上手,有些覺得好,卻進進退退的,老是做不太到,就像觀照這事,和不要跟著妄念跑這事,大概累世的宿習太重。
不過,覺照太太太重要了,一定要一步步增長它,讓它成為自動發生的狀態,雖然它本來就是該是自動化的,但對目前的我來說還不算是。
大家覺得元音老人文章受用,也可以在臉書追蹤他喔。
然後也要很謝謝最近從一些善知識學到了一些座上和座下禪坐的方法,包括鄭石岩老師和繼程法師,以及措尼仁波切和明就仁波切,還有元音老人的知見引導。
也發現原來我現在也可以稍微散盤個二十分鐘了,受傷後幾次不愉快的盤腿經驗,本來真的都不敢盤坐了,再繼續觀察看看,無常中總醞釀著生機。
心經抉隱 9
現在有些人功夫做不上去,就是因為他們用功的方法有問題。
第一,在做功夫的時候,他們不曉得觀照。無論是念佛、參禪,還是修密,都是有口無心。口裏念著「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心裏卻是妄想紛飛。嘴裏叨念著:「念佛是誰?念佛是誰?……」但心裏提不起疑情。
咒不停地持著「嗡嘛呢唄彌吽、嗡嘛呢唄彌吽……」但有口無心,不能心念耳聞、時時觀照。這樣用功是不行的!
第二,修法打坐的時候,座上能夠心口相應,用心觀照。但下座之後,就和普通世俗人一樣,隨境流浪,放野馬了,在境界上顛顛倒倒。
座下不觀照,這是個大錯誤!座上做功夫,隨便你怎麼認真,都是助行而不是正行,都是助修而不是正修。正修還是要靠座下用功。
為什麼這樣說呢?從時間上來看,你一天能修幾座?能修幾個鐘頭?就算能連續坐四個鐘頭,或者多一點,六個鐘頭吧,和一天的時間比起來,所占的比例也太少了,只占四分之一。另外四分之三的時間放野馬、糊塗、著相,那怎麼能成就呢?我們前面已經講過了,修法就是轉換你的心,把你的癡迷之心轉換成覺悟之心,把妄心轉換成佛心。上座的時候,不接觸外境,沒有人考驗你,這是最方便的時候。而下座是接觸外境,是考驗你的時候,看你能否不隨境轉。
下座用功才是真正的用功。上座猶如磨刀,這把刀鈍了,就要磨磨它。下座是用刀,要切切東西,看看這把刀快不快,能否透得過境界。你若不用它,怎麼能知道這把刀快不快呢?怎麼能知道座上修法得力不得力呢?只有用了它,發現在境界上還透不過,「哎呀!我這把刀還是不快,還要再好好地用心磨磨!」這樣才能夠更促進你用功。
我們修行,就是要了生死、成佛。所謂生死者,就是著境生心。你著了境,跟著境界跑,就有了生死。若在任何境界面前不動搖,不入這個境,就沒有生死。
你不在境界中鍛煉,又在什麼地方鍛煉呢?在空無所有的地方鍛煉是不行的,必須在事境上鍛煉。《華嚴經》講的「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四個法界,是修行的四個階段。功夫要做到最後一步——事事無礙法界,任何境界、樣樣事情都透得過,毫無罣礙,才算得上成佛。
光是懂點理,理上說得到,事上做不到,那是空口說大話,毫無效果。如果只在座上用功夫,下座不在事上磨練,就不能成就。我們如果真會用功夫,就須在事上鍛煉,要時時刻刻觀照,觀照我們自己的本命元辰,在本位上不動搖,做功夫要時時刻刻這樣做。這就是觀自在。所以說,「觀自在」三個字,是千經萬論之總綱也。
分享最近兩篇。
我覺得無求蠻重要的,放下想得到甚麼特別體驗的期望。
這是我過去常犯,現在少犯了一點的錯誤,供大家參考。
就是想要體驗書中所描述的那些美好無邊的經驗,或因為想抓住美好經驗而生起貪心。
由於無常是鐵律,好的體驗和感受一定會變質,當我們執著好的體驗,等於同時在邀請負面的感受快來吧。
貪戀美好的習性,會讓我們的心一直陷入取捨,造成不斷地追逐,不斷地排斥和心的緊繃。
就像我膝蓋傷痛時,就容易追逐不痛,排斥痛,然後心緊繃起來。
但經驗上,在痛中放鬆或著保持對痛的覺知,反而對疼痛較具緩解效果,因身體疼痛陷入情緒上的排斥,身體常常更不舒服。
內觀禪修
如果你用太多的精力,
你的心浪費了許多精力,
你會感到疲憊。
為了要繼續的,無間斷的禪修,
你只須提醒自己要去覺知。
這種正精進將有助你輕鬆的禪修,
一點都不緊張。
當你的心太緊張時,或者太疲倦時,
那你是不能學到任何東西的。
如果你的身心很疲倦,
這也表示你的禪修方法有問題。
檢查一下你的姿勢,以及你坐禪方法。
你是否感到很舒服,並且很清醒?
你也須要注意你的心態;
當你禪修時,
不要期望些什麼,
或者希望有什麼事發生。
它的結果將會是讓你感到疲憊不堪。
~德加尼亞禪師(Sayadaw U Tejaniya )
【不易修正的錯誤的精進】
我一直希望禪修者在開始前就明白正確的修行方法。
我有時很擔心禪修者的精進力。
長時間跟那麽多禪修者交流過以後,
我發現他們大部份用的力都是錯誤的精進力。
他們想跟隨貪,
所以無論他們怎用力都是錯的。
無論我解釋了甚麽是正確的、
甚麽是錯誤的多少次,
他們仍然繼續用錯誤的精進力。
禪修者好像明白了一陣子;
然後他們又忘記了。
這是一個習慣。
當他們一旦開始明白他們的做法是錯的,
他們就會慢慢放下習慣並正確地練習。
其實正精進真的是不用力的:
它非常容易;
只要不在練習中期望得到任何東西。
安住在覺知當中,
並看看甚麽會出現;
如實地跟你的經驗在一起,
讓事物開花結果,
而不是嘗試去控制。
有些禪修者可以有很多年
都是用貪的角度來練習,
而沒有甚麽進步。
這不是正確練習的方式。
正確的方式是讓心流動在自然、
平衡的狀態之中,
不受控制、貪、與抗拒的態度所影響。
~德加尼亞禪師(Sayadaw U Tejaniya )
這個膝傷會拖到這樣程度,感覺上是好了表層,裡層沒有好,大概有些部位未獲得真正的疏通。
可能是有些更深層的功課,要讓我去挖掘學習吧。
大概有很多東西,未能徹底放下,心未徹底地放鬆吧。
想想這種心病,好像也是不能盡想仰賴醫生。
也不是說心無罣礙就能百病除,身體的敗壞終是定律。
只是隱約覺得,我的膝傷問題和氣血不暢,若是心如明鏡該會好轉許多吧。
朋友介紹的中醫,有一家在法鼓山中山精舍旁,X力中醫,她說幾次中暑去看,好很快。
我一個多月前看的,看了幾次覺得沒甚麼效果,然後覺得醫生除了第一次問診較詳細,接下來幾次,就隨便問兩句,感覺上是找不太出方法,只是一直要我多去幾個月,他再看看該怎麼處理,人時常不在診間,有病人時,才從房間穿著鞋,拖著拖著來到診間,尤其在我針灸時,一直建議我像旁邊的病友,多划手機和追劇免得無聊。綜合來說,我實在沒甚麼信心,就不去了。
另外兩家,我還沒去過,但感覺好像是值得推薦的,也許會就近去萬華的承安堂中醫先看看吧。
我這兩個朋友,都是在其他地方治不好,然後經介紹,分別給這兩家中醫看好,再推薦我的。
我網路查了一下,這兩家中醫的醫生,大致都被列為良醫等級,也都有健保。
大家若有興趣和需要,可以網搜一下。
明觀中醫診所 楊育穎醫生
02 2421 6166
基隆市中山區西定路158號
朋友是類風溼性關節炎治不好,給這個醫生看了之後,大幅改善許多。
承安堂中醫診所 陳萬成醫生
02 2308 0459
台北市萬華區西園路二段47號
朋友是手腕隧道症候群治不好,給這個醫生看了之後,大幅改善許多。
我自己解讀,不要散逸應該是不要被念頭或境界拉跑,只是覺知著當下一切的展現。
目前還蠻喜歡這種方式的,因為會愈漸放鬆。
只是在讓我充滿愛恨情仇又要互動的環境,還很做不太到就是了。
在廣大境之中,任何事情都能夠發生。
念頭、感覺與感知,就如同飛翔在天空的鳥,
牠們不會留下任何飛行的痕跡,
讓牠們飛翔,讓牠們不留痕跡的自由翱翔。
讓你自己成為廣大境,不帶任何批判的歡迎所有的體驗。
畢竟,這就是你本然的面目...。
--措尼仁波切
然後覺得措尼仁波切說了一個很重要的事,就是認出本覺時沒有離開本覺的狀態,就不會有問題。
如過把本覺變成對境,就變成了凡俗心。
再分享元音老人今天這一篇。
心經抉隱 10
第三,我們作功夫首先是為了明心見性。這個問題前面已經講過了,現在又重複講。一是因為它非常重要。二是修行人往往對它認識不清。所以,有必要再強調一下:一切作用都是性的作用,這個作用處就是我們的佛性。我們聽了之後,確信無疑、真實肯定,一點不走作,這就是見性!不是除此之外,另有性可見。見性並不神秘、玄妙。
有些人總是把見性和發神通聯繫在一起,可歎啊!他實在不知道什麼叫性,他自己不明白,自以為性是另外一個神奇的東西,而這個實實在在能起作用的太普通、太一般了,他不以為是性,自己胡弄自己,還去胡弄別人,這叫自欺欺人。自己上了當,也叫別人上當。這種人幾時才能出頭,幾時才能了生死呵?!
前面我們已經講過了,明心見性和發神通的關係,是先後關係、根本與枝末的關係。先見性,見性之後不迷了,真假認清了,曉得世上一切事物都是空花水月,虛假不可得。時時刻刻觀照、保護這個唯一真實不虛的本性,在本位上不動搖,時時刻刻長養聖胎,功夫做到習氣都消盡了,神通便不求而自得。所以說,但得本,不愁末。明心見性是根本,在修法中最關鍵、最要緊的。
有些人錯把發神通作為明心見性的標準,從而追求神通,正是本末倒置。他們不曉得什麼是根本,只追求枝末,無有是處呵!這些人就是佛說的最可憐憫者。所以,我們修行做功夫,首先就是要明心見性,不要妄求神通。
復次,我們須明白:性不在別處,就在當下,不要向別處去求。因為一切作用都是性的作用,性時時刻刻都在當人六根門頭放光。我們苟能於前念已斷、後念未起的一瞬間,迴光返照,認取這離念的靈知就是我們的佛性,則當下親見阿爹,何須再向外追求?
正所謂「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今天大家聽到這個說法,能夠深信不疑,就是無上大福報呵!假如還是咬不定,還是信不真,那就要從頭修起。「觀自在」三個字,我們就解釋到這裏。
分享措尼今天在臉書的貼文:
心之本性是體性空、自性明、能力無礙的,
同時見到此三者,稱為本覺。
而這個「見」,需要任其持續下去,這個持續就叫做「修」。
就像是敲鑼,你必須用非常自然的方式去做,用槌子去敲,然後放下!
同樣地,認出,然後任其自然。
只是放鬆著,直到分心為止。
如同你會放著鑼,直到聲音消失為止。
--措尼仁波切《大圓滿之道》p.190-192
然後佛法有一說叫五毒轉五智,我目前是轉不太過來。
不過慢慢可在色受想之中放鬆。(行與識和想有何不同,我就弄不太清楚)
因為種種念頭和情緒,譬如生氣焦慮吃味的基底並不真實,它們是來自於顛倒見。
不需要像以前一樣,一直排斥生起的念頭和情緒,或以此責怪自己。
在表面生起的身而為人的各種身體不適,種種念頭和情緒的波滔之下。
在那更深處,仍舊是平安的,不論表面的顯相多兵荒馬亂,都無礙於這份平安。
然後覺得,那覺照這一切發生的,和這些疼痛念頭和情緒生起之處,感覺是一樣的東西。
妹妹昨天問我是怎麼修行找老師的?
她本來依止的兩位有神通的老師。
妹妹較喜歡的甲老師,因為妹妹未啟靈而不願意多花心思在她身上。甲老師有一組已經啟靈的靈修義工,會幫忙做很多義工服務和建設道場,老師花很多時間免費訓練這批啟靈的義工朋友。
妹妹今年一直想透過不同方式加入義工團隊,卻屢屢被拒。最近只好識相地退後幾步。
她喜歡甲老師的法教和心性薰陶,也喜歡甲老師待人溫柔,教學方向也比較偏向正法。
乙老師則是願意花大量時間在她身上,有中醫執照又會奇門遁甲,讓她感到有問題可以找到依靠。
但乙老師的脾氣和權威式的領導方式,帶給她較大壓力。有時遇到狀況會用一些復黑的方式處理。她會有些心生懼怕。
我覺得自己並有特別想找老師教,她也帶我親近他的兩個偶像老師,她是好心把她覺得的好老師介紹我。她常說他們才華洋溢又有意志力,令人佩服。只是我就是不會想親近或跟他們學習。也不懂她崇拜的點。
我覺得真正值得崇拜的,是像聖嚴法師這樣的存在耶。無我的智慧和深廣的慈悲心。
不過因為她喜歡的不願意讓她親近,願意讓她親近的,她又有些不樂意。她開始想找第三個可以親近的老師。
我沒有想找老師,只是很幸運,一開始學佛就遇到好老師是真的,也有幾次問妹妹要不要一起上鄭老師的課。
妹妹似乎不喜歡聽做人要良善之類的道理,她覺得鄭老師的書真的很好,方向也是對的。
但是她覺得裡頭的道德標準,根本是難以做到的。
我覺得某種程度來說,她比較重視自己能不能得到好處或利益,而不是學習去考慮別人的好處或利益。
我幾次要她修行要有菩提心和慈悲心,會比較容易成就,她會覺得被勉強,覺得為什麼要有慈悲心,她就是做不到,她比較想先顧好自己。所以後來也不勉強她了。
不過她看我幾年下來,好像真的有得到益處,現在開始會去想,也許我走的方向是比較好的。
也會問我是怎麼學的,也開始會去找這些老師的影音來看。
基本上,我覺得正知見的基礎應該是和鄭老師學的,然後在有了這樣的基礎後,措尼仁波切和明就仁波切的教法,也給我很多幫助,我接觸到措尼和明就這邊學習藏傳佛教的朋友和義工,覺得一些人就是一直學習怎麼實際去覺知,但是佛法的正知見和基礎似乎比較缺乏。所以體會時無法契入關鍵點。
其實佛法的很多名相,我也搞不太懂,或說不太出來,但老師上課時用一種白話的方式講解,自然而然就消化了進來,心理上自然就會產生一些體會,或遇事知道怎麼樣才是比較好的或比較對的方向。
然後在摸不準自己哪裡出狀況或未能突破的時候,也在課堂上得到有益的提點。
所以修行上,無形中一直是得到老師的幫助。
其實我本來對修行稱不上興趣,一開始只是想去聽聽佛法陶冶性情,然後在生活上能讓身心安定些。
只是因緣奇妙,學佛學了一年半載,看了與神對話這本書,開始好奇和想體會怎麼樣才能成為無條件的愛本身?怎麼樣才能給予自己和別人完全的自由?
看完與神對話沒兩天,看到如月印空這本書裡,一個我是誰的話頭?自行參了一下。發現念頭變來變去,念頭我竟然不是我?身體變來變去,所以身體也不是我。自此念頭裡的夢想和想望開始離我遠去。
對我是什麼起了真正的疑問?這開始才算對修行真正起了興趣。
就覺得自己也沒別的路可以走了,太想探究這一切究竟是怎麼回事。
元音老人
心經抉隱 13
為此,我們先要了悟。了悟什麼呢?了悟能起一切作用的萬能體就是我們的自性,一切法相都是我們自性的顯現。我們要透過這些法相,透過這些作用,而見到我們的性體,這就是明心見性!所謂明心者,明瞭心不可得,明瞭心是法體的妙用;所謂見性者,明悟並確信性是一切妙用的主人,性是一切法相生起的萬能體。然後,我們就時時刻刻地觀照這個妙體,在本位上不動搖,不被物境所轉換。《楞嚴經》云:「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說的就是理悟後保任除習的修行次第。
古代禪宗大德有一首詩,說得很好:「心隨萬物轉,轉處實能幽,隨緣識得性,無喜亦無憂。」
「心隨萬物轉」,意思是說,我們的心隨著萬物生起種種的妙用,這就是應緣接物。事情來了怎麼解決,工作來了怎麼完成,我們心裏都明白,絲毫也不糊塗。但是,大家要注意,不要把這句話誤解了,這裏不是指心有所住。
「轉處實能幽」,幽者,幽靜不動也。轉雖轉了,雖然起念應付種種的事情,但內心卻是不動的——心裏並沒放著這個事情,就像不是自己在應付,而是別人在應付一樣。孔老夫子講:「廢心勞形。」意思是,雖然形體在勞動,但心並沒著在上面。這句話非常重要,真要做到,非精勤觀照不可。
如果沒有觀照,這個心就會隨著物境轉,心就被物境所吸引而牽制住了。我們修行就是要不為物境所轉,相反,還要轉物。我們有了某個東西,就利用它,而不要為它所用。譬如,有杯子就用來喝水,有熱水瓶即用來保暖,但不為它的得失所轉,不因它而生喜、愛、憂、惱之情。如果沒有這些東西,也不要費盡心力去追逐搏取,更或為了取得這些東西而損害他人或是犯法,那就是為物所用了。
《金剛經》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心不是不生,念不是不起,要起妙用怎麼能不生心呢?而是要生「無所住」心,這個心不要停留在什麼事物上。正起念時也不見有念可起,起念之後,如鳥過長空,毫無痕跡。儘管在做事,儘管應緣接物,內心一無所住,毫無患得患失之心。做事成功了,不沾沾自喜,本應如斯盡責地做,有什麼驕傲誇耀的;失敗了,也不憂惱,因為自己並沒有馬馬虎虎、敷衍塞責、應付了事,而是竭盡自己的力量去做了,以後只要改正錯誤即是。做事不可能都很順利地圓滿成就,總會有失敗的時候,失敗了也不要煩惱憂愁。應該仔細、耐心地分析,找出失敗的原因,接受教訓,改正錯誤,爭取下一次成功。「失敗乃成功之母」嘛。心裏總是坦坦蕩蕩、清淨無染,這就是「轉處實能幽」的精義。
給大家參考。有興趣可以去看這書。
至少文中提到的反覆思考,還蠻是我的習慣,難怪容易陷入情緒裡。
幸好現在有覺性相伴。真的是天漸漸光亮。感恩。
另外,馬克.威廉姆斯Mark Williams也出了一些以正念來面對情緒和憂鬱的書。
好像也還不錯,供參考。
-------
情緒就是這樣的存在,我們並不需要解決什麼。但是當思維面對情緒來襲時,它會保持解決問題的姿態,來面對感受到的負面體驗,大腦也在發出信號:「把我解救出去。」可是有些體驗,本就該順其自然。
「持久和反覆的憂鬱的首要問題,並非是『感覺憂傷』。憂傷是一種自然的心理狀態,是人類與生俱來的一部分。想著可以或應該摒棄憂傷,是既不現實,也不可取的。問題在於,一旦憂傷來了,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問題並不在於憂傷本身,而在於我們對憂傷的心理反應。」
──《穿越抑鬱的正念之道》/馬克.威廉姆斯
【文/曾旻】
其實,情緒只是在傳達一個資訊:當下的情境是令人不愉快的、焦慮的、害怕的,抑或是愉快的、興奮的等。這個資訊會促使我們行動,進而執行趨利避害的功能。所以那些消極的情緒出現,是本該如此的。我們面臨危險而感到害怕、面臨挫折而感到沮喪、面臨失戀而感到痛苦、面臨被他人誤解而感到生氣,這都是正常的情緒反應。
◎為什麼情緒會是問題?
我們習慣運用思維去思考解決方式,大腦的運作讓我們處於「心智的行動模式」中,透過邏輯的推理、計畫、判斷和問題解決,在腦中形成一個針對目標的解決方案。
當我們因為一件事而感覺不舒服,大腦是不會善罷甘休的,它非要找到一個理由去解釋它:為什麼我會如此難受。光是解釋還不夠,大腦還想去解決這個問題。所以,我們常常陷入反覆沉思中,去回想那些讓自己難過、悲傷和低落的糟糕事情。
但正是這種反覆沉思,讓一個正常的情緒語言,變成了一個需要被解決的問題。情緒本就如此,大腦卻把這一切打扮成了需要解決的問題。十分鐘過去了,這些問題依舊在腦海中盤旋,而且沒有任何答案出現。面對沒有答案的情境,思維在腦海裡更加喋喋不休了:「我是不是有什麼問題?我憂鬱了嗎?我是不是得了焦慮症?事情會變得更糟糕吧?」
◎造成情緒困擾的六大原因
1.感知不到自己的情緒。有些人經常使用迴避、否認或壓抑的方式來對抗情緒,久而久之對外部的刺激會變得麻木,因此無法感知到自己的情緒狀態。
2.對情緒的產生與發展缺乏認知。很多時候,情緒的產生非常強烈且直接,能夠在瞬間擊垮人們的理性,因此有些人還沒來得及去思考情緒的產生和發展,就已經陷入了糟糕的境地,難以解脫。
3.不能接納當下的情緒。這是絕大多數被情緒困擾的人所經歷過的一種體驗,正是由於想要「解決情緒」,反而使自己陷入「情緒困擾」中。
4.在強烈的情緒波動中,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出現失控的表現。
5.缺乏有效的情緒調節策略。
6.糟糕的情緒使人們無法堅持目標。
◎最常見的九種情緒調節策略:
1.內疚與自責。
2.責怪他人。
3.接納情緒。
4.重新對事物進行積極的評估。
5.轉移注意焦點,關注事物積極面。
6.向下比較。
7.規畫未來的行動。
8.反芻思考。
9.糟糕至極的災難化思維。
第三種到第七種策略,在很多情況下對緩解情緒困擾都有積極作用,是值得推薦使用的方式;而其餘四種策略反而容易加劇情緒困擾,是要避免使用的方式。作者不僅針對積極策略提供簡單易行的實踐步驟,也針對消極策略提出相對應的反向實踐步驟。同時,作者也將說明如何覺察自己使用了哪種方式,以及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
◎人際關係與情緒
人際關係雖然不算是情緒相關話題,但是它和我們每個人的情緒卻息息相關。有許多人接受心理治療的原因,是他們缺乏成功發展和維持滿意人際關係的能力,不能夠同理他人的情感和經驗。情緒的困擾,脫離不開人與人的關係,而人際關係的問題往往反映著人們情緒困擾的來源,所以對人際關係原則的探討,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情緒困擾的起源。
情緒重建:運用九種認知技巧,重新和情緒做好朋友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20553
好評推薦
良好的情緒調節,不僅可以讓人們面對逆境時不被擊垮,也是每個人提升幸福感所需的重要能力。本書不僅解答了獲得良好情緒調節能力的奧祕,還介紹了許多科學性和操作性兼備的方法。對於想更好地調節自身情緒的讀者而言,本書可能正是你所需要的。──伍新春(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教授)
曾旻兄寫了一本關於情緒調節的好書。在他旁徵博引、娓娓道來的文筆之下,有細密的邏輯論述和實操性的改善方法。很多年來,我們一直在說更好地與情緒相處,但我們缺乏與情緒相處的正確態度。要麼隨波逐流,要麼把情緒當作洪水猛獸。這本書讓我們接受情緒本來的樣子,探索它的規律,以更適合的思維、行為與之相處。它讓我們在熟悉並駕馭情緒這頭「大象」的路上,又前進了一步。──李松蔚(心理學博士,知乎心理學領域優秀回答者)
作者基於專業的學術研究和臨床經驗,對常見的情緒困擾及其生成原因,提供了科學的解釋和有效的介入方式,並介紹相應的工具和操作方式。這是一本科學又接地氣的心理學書,相信會對很多受情緒困擾的人有幫助!──清流,臨床諮商心理師
書名:靈性覺醒
/潘蜜拉克里柏
當你全然關注自己的身體時,會感受到一定的阻力,因為你遇上了那些你長期以來一直試圖逃避的情緒。童年時期的你盲目地將它們推開,因為那些情緒太過強烈。你為了他人缺乏理解、為了各種激烈批判的攻擊性而震驚,於是覺得沮喪、驚慌、恐懼、不受歡迎和被遺棄。你對這種情緒感受的對策是拉開距離,半游離於身體之外,好讓自己不再覺得這一切如此痛苦。
久而久之,這個生存策略本身變成了問題。當你遠離情緒時,似乎體驗到某種安寧,不過這種緊張、不自然的安寧阻礙你真正地生活。真正的生活是一個感受、體驗並從中學習成長的過程,如果拒絕感受,就會導致生活停滯----你的願望無法實現,生命從你的身邊走過,而你只是個站在場外觀看的觀眾。
只有決定在放棄這個生存策略之後,你才能感受那些情緒。儘管有著阻力和恐懼,也要面對並接受那些尚未消化的舊有情緒。或許你會為了曾經因為遠離生活而不得不放棄的一切,而暫時陷入憂傷,就像你人們說的哀悼過去;也或許在某一刻,你會因為曾經受過不公平待遇,而感受到強烈的憤怒。你必須正視並體驗所有的情緒,才能把自己的身體和情緒整合在一起。未經處理、覺察體驗和理解的情緒,已經退化為生存機制,而這個機制遲早會變得比那些情緒更具破壞性。因此,認出生存機制,並感受它後面的情緒之流,是非常重要的。
一旦連結自己的各種情緒,並體驗過其中最強烈的部分,你內在的感覺之流就會以更友善的方式顯化為激情、喜悅和熱情;一旦準備好面對生命中所有的感覺,包括負面的,激情就會開始流動。當你了解到,幫助你走近自己、走近靈感的,正是負面情緒時,就不存在甚麼負面情緒了。
所有以其原始的、自發的形式存在的情緒都是信使,無論他們有些什麼樣的特性,所帶來的訊息總會指向一個泉源,一個沒有好壞之別,充滿流動性、體驗性和創造性能量的生命源泉。情緒是靈魂的信使,如果歡迎它們,它們就會帶你回家。
分享給自己和大家看看。
我覺得自己過去的想蘊,常常墊基在錯誤的識蘊基礎上,看到一個人或事,過往的經驗就被倒了出來,有時就無法做到就事論事,或者陷入你阿,我阿,他阿這種顛倒見的想,陷入這種輪迴似的胡思亂想,有時候愈想愈不爽,有時候人家對自己好或友愛自己,想到也會高興。大家好像也都是這樣。
也許情染就是這樣跑出來的吧。
情緒感覺起來很真實,卻不是根據於事實。而是我們執著一切實有的慣性造作出來的。
這其中的流轉,翻閱起來真的是一筆糊塗帳!
心經抉隱 21
何謂「五蘊」呢?「五」,即色、受、想、行、識。「蘊」,即積聚。「五蘊」又稱「五陰」,意指五種妄想妄動,蘊集不散,像陰影一樣遮住了我們的智慧光明,使本來具有無上妙智的大神用,發揮不出來。
五蘊的色蘊,就是一切色法。世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色相,我們的眼、耳、鼻、舌、身五根,乃至於色、聲、香、味、觸五塵都屬於色法。受、想、行、識四蘊屬於心法。所以,五蘊中有色法、心法兩種。
但是,心法也不離色法,為什麼這樣說呢?心者,乃是我們對境生起來的念頭和思想。世間法稱「思想是客觀環境的反映」,佛經稱之為「六塵緣影」,即根塵相對,集而生起的思想和念頭。
也就是說,心原本是沒有的,它不是單獨孤立存在的,並不單獨孤立地起作用,而是由於不覺,受到種種色法的污染,才生起了種種的心念。因此,心是六塵落謝的影子,簡稱之「集起為心」。所以說,色法就是心法,心法就是色法。
我們人呢,都執著自己的身體為「我」。小孩子一開始學東西,就知道他的身體是「我」,這就是分別我執,已經俱足了色蘊,稱為「色蘊現具」,是粗分的。
隨著小孩慢慢長大,則生起受、想、行、識四蘊。這四蘊是從生以來就具有的,謂之俱生我執,屬於心行方面,是微細的。因為有了我們這個身體,就需要衣、食、住、行來維持生活,來養活這個身體。所以,對境就會生起受蘊。既然要衣食住行,對其就有接受、領納了。而這個受又有苦受、樂受、捨受之別。苦受,就是沒有達到自己的理想,沒有滿足自己的心願,不合自己的習慣,就覺得苦了,叫苦受。樂受,就是滿足了自己的要求和願望,適合自己的習慣,就感到高興快樂,叫樂受。而平常既不苦也不樂的感受,就是捨受。這就是受蘊的三種類別。
心經抉隱 22
領受了前境之後,由於享受的需要,思想就來了。因為人的欲望是無止境的,所謂「欲壑難填」,欲望深得像大海一樣,像無底洞一樣,永遠也填不滿。總是想怎樣能活得更快樂,怎樣能更好地享受等等,輾轉不停地想,這就是想蘊。
光想不行,光想事情怎麼能成就呢?必須借助於行為,這就是行蘊,也就是計劃、實行。這個行呢,也是遷流不息之意。因為在你付諸於行動的過程中,思想一直不會停止,總是隨著這個問題在轉個不停——遷流不息。
在計劃實行的過程中積累了經驗,成為知識了,這就是識蘊。比如,一個男人見到一個女人,從音容笑貌、舉止言談、待人接物等方面很有好感,心裏領受了這個境界。女的看男的,亦復如是。雙方都想著如何能與對方結合在一起,便積極地付諸行動,經不斷地接觸瞭解,並逐漸有了經驗,這個戀愛方面的經驗就成了知識。
又如,看到了收錄機的使用情況,領受了美妙的音樂旋律,就很想買一台收錄機,然後就想法籌集資金,並調查瞭解收錄機的型號、性能,是單卡還是雙卡,是幾個喇叭,怎樣使用,怎樣錄,怎樣放,各個按鍵是什麼作用等等。於是,有關這方面的知識也就產生了。總而言之,我們眾生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無時無刻不為五蘊所困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