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感動我的篇章和字句






不用擔心這些樂音無處可藏!
即使我們一件樂器壞掉,
也不必介懷。

我們所墜入的,
是個樂音處處的所在。

即使全世界的竪琴盡皆焚毀,
仍然會有隱藏著的樂器在彈奏。

就好比蠟燭雖然熄滅,
但我們手上仍有燧石和火種。

歌唱的藝術是海濤的舒捲,
那優雅的舒捲力量
來自隱藏在海底某處的一顆珍珠。

詩歌像浪花一樣
沿著岸邊捲起!

它們源出於一個
我們看不見的
緩慢而有力的根源。

現在停止說話。
打開你胸脯中央的窗戶,
一任精神騰飛而出。

一一一魯米
今天來推薦明就仁波切最近的新書,歸零,遇見真實。

書裡講述他2011年,他36歲時,從一個高貴的家族和身分出走,數年來過著流浪漢生活,無人聞問的經驗。他的恐慌症再度復發,並在其中經歷瀕死,他出走的其中一個動機,是剝除他日漸驕傲的身分認同,並去經驗與感受多數人的日常生活煩惱,以利弘法,畢竟身為轉世仁波切,他一直以來,以從未自己買過一次車票,背包裡有從未有過比一瓶水,一副太陽眼鏡或一頂帽子更重行囊的方式生活著。他詳述在這些市井流浪生活的挫折中,怎麼運用禪修應對,我覺得他實際面對生活的處理經驗闡述,是很寶貴的。

我買了這本書,目前看了前面一小部分,覺得還蠻有獲益的,他非常誠實地坦述自己的驕傲和脆弱,而非戴上一個完美形象的表象讓人歌功頌德。書中關於他的生命故事,他的心理運作模式和他的禪修,都蠻好看的,禪修部分對我這個遜腳來說,尤其看得仔細。

書中一段是這麼說的,對心靈大師來說,自我的感受越堅實,就會暴露出更多可能中箭的部位,我希望自己帶著對弟子那般的慈愛和欣賞,去對待這些流浪者,但這些人並不仰慕我,他們沒有向我鞠躬,對我毫不尊重,我依然在自己高貴的頭上戴著優越感的帽子,卻沒人能看到。我周圍這些人,對明就仁波切視而不見,且行為欠妥,這真是令人困惑,而我不知道該怎麼辦。

有好幾年,我了解到自己對於作為上師角色的執著已然漸增,像藤壺似地蔓延生長,一片片地悄悄地增加。傳揚教法讓人深感滿足。和世界上任何事情相比,它是我最想做的。但我慢慢可憑直覺知道,巡迴世界各地所得到的關注,以及始終被當作特殊和重要人物對待,讓我自己開始像孔雀般驕傲炫耀,我幾乎能夠逮到(雖然還沒真的逮到)自己就像花朵對著太陽彎腰那般迎合奉承。直到隱憂慢慢變得愈來愈清晰,父親曾多次告訴我:對於自己的執著,一定要盡快斬斷,斬斷我對做為上師的執著,就是我這次進行閉關的其中一個動機。

出外乞食對我而言是邁出一大步,我結結巴巴地說道:能請你給我一些東西吃嗎?餐廳經理看到我,既不驚訝也不輕蔑,就事論事地告訴我,等餐廳接待好所有用餐的客人之後,我可以在傍晚去廚房門口等候。我的請求沒有被完全拒絕,但也沒有被接受,這讓我感到羞辱。當侍者只會奉上你最喜歡的食物時,要吃下放在你碗裡的食物,並不會太困難。

我想念我的家人,我想念被照顧的日子,不只是它所帶來的保護,還有那份親情。我強忍住眼淚。

明就仁波切說到自己熱愛傳法,讓我想到去年參加他台北親授的開心禪三天教學時,他因為發現台北二階的慈悲心教學時間不足,隨後在高雄場增加了晚上一個場次,也取消了下午的隨喜供養。偶有幾次不同參加演講的機會,都是下午教學提前結束,供養不可少,所以對他這樣的教學態度,就覺得蠻感動的。

以下簡介摘自金石堂:
住持數座寺院、在全球擁有上百個禪修中心,被譽為當代禪修大師的詠給・明就仁波切於2011年六月秘密出走,展開四年半被稱為「自我自殺任務」的遊方閉關。

故事從明就仁波切的溜出自己寺院的大門,朝向未知旅程的那晚開始。此舉的動機是想要拋開界定其人生的各種頭銜和地位,並探索自己存在的最深層、最隱藏面向。

然而,就在四年半閉關剛開始的第三個星期,仁波切生了一場重病,這場病使得仁波切處於生與死之間的「間隙」,並經歷中陰的各個階段。在這個瀕死經驗之後,他的旅程再次充滿熱忱地展開。

仁波切在整個閉關過程中的發現,從此成為他禪修和教法的恆久意義所在。

本書詳實描寫了面對身體之死和自我之死,這兩種死亡的探索之旅,以及如何將這兩種經驗建立連結。仁波切分享四年半遊方閉關中的無價收穫,以及支持他繼續前行的禪修練習,展現如何把臨終的恐懼轉化為喜樂的生活。
FB看到的元音老人為文,做個紀錄,

心經抉隱 128

前面,我們常用鏡和影作比喻。鏡一經製成,就能照物,山河大地及一切森羅萬相皆能從此鏡光中顯其影。

凡夫的毛病就在於執影為實有,卻對鏡光了無所知。他哪里知道影子可見而不可得,且瞬息萬變,全屬生滅法,鏡光才是真常不易的妙體。

也就是說,有生滅的皆是塵勞,而自性是無斷續、無來去的。於此可知,能見的性是永恒存在的。禪宗有句話:「灼然常見面,相逢不相識」。其意就是指:凡夫對時時在六根門頭放光的性,竟然毫不相識。天天用它見物,卻執著在物境上轉,分別「這是什麼?那是什麼?」而不知這能見的是什麼?!猶如只認影子,而不識鏡光一樣。

光陰似箭,縱然長壽到一百多歲,也不過是轉眼間事。天界雖比人間壽命長得多,但對死也無法逃避。生時眼根雖能見物,死後眼睛還在,卻效用盡失。所能長住不滅者,唯有「見性」——能見的性。

人的大患就在於愚昧無知,眼一見相,就被此相所鉤牽而昧卻「見性」,昏然不覺地造業受報。殊不知能見物的不是眼而是性,眼只不過是性所使用的工具。猶如電燈之所以能發光,動力是電,而不是電燈泡。

倘若能夠徹悟這個能見的性,且識其本體是空相,則當下妄念頓除,明心見性,即刻解脫。

凡聖之別,全在於認識自己本性與否。見性如此,其餘的聞性、嗅性、嘗性、覺性、知性亦莫不如是。《楞嚴經》曰:「一根既返源,六根咸解脫。」由眼根的論述,便可以推知其餘了。

佛告誡我們:「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就是讓我們明白一切有形有相、有作有為的東西皆是幻影,都是空相而不可得。教我們醒悟,不要著相,一切放下,即可恢復我們本來清淨無染的自性光明。

欲轉凡為聖,則非把這十八界法勘破不可。如果明白了這個道理,就法法俱通,一切大乘經的玄義無不迎刃而解了。我們現在學佛,既已明白了這個重要的道理,就應迅速下手修持,學以致用。學而不行,等於沒有學。
FB看到的貼文。

明就仁波切今年行程沒來台灣,從臉書得知他這幾天在韓國帶領閉關禪修,今天第八天的開示,覺得蠻好,想做個轉載。

【2019明就仁波切亞洲德噶韓國閉關・第八天圓滿日開示摘要】
 
■越熟悉覺知,心越會打開

開心禪第一階上完課後,初學者最好先做色、聲、香、味、感受的練習,跟身體掃描的禪修交替練習是比較好的。接下來就是念頭禪修、情緒禪修、如河流般的禪修和散亂禪修,可以跟開放的覺知交替練習,所有的禪修對境練習,都可以跟開放的覺知交替進行。

在練習之後,我們會慢慢進步,禪修藏文稱為「鞏」,也就是「熟悉」的意思,熟悉我們的心、熟悉覺知,禪修不是關於得到平靜、清明、無概念.等等,禪修的精髓就是覺知,所以開心禪談的是覺知,解脫道談的也是覺知。

開心禪一階的重點覺知,看起來沒什麼特別,其實是最棒的禪修,覺知就如同天空,始終都在那,覺知是從痛苦、概念、迷惑中解脫,當你越來越熟悉覺知,你的心就會慢慢地打開。

一般我們經驗的是念頭、感知,我們看到的就是雲霧,我們在雲霧之外想不到還有其他的存在,其實天空始終都在那裡,但是我們不用消除雲霧,只要跟雲霧同在。

韓國的天氣天天都在改變,我們心裡應該也有雲啊,一個地方如果沒有雲又不會下雨,那問題可大了,所以雲霧不是問題,如同念頭情緒不是問題。
 
■別讓「鑽石之心」蒙塵

在開心禪二階教了慈心、悲心、喜跟捨,在捨心的部分沒有分開教導。修習慈心、悲心和喜心,若能擴及到一切眾生,自然就有捨心,而這樣一個慈悲是24小時與你同在,就跟覺知一樣,是我們本具的特質。

這樣自心本然的特質,傳統的比喻就像是一顆鑽石,鑽石的特質是堅硬、有光亮、透明、純淨、昂貴,可以反射光芒,如果這顆鑽石被泥沙裹覆,特質就沒辦法顯現出來,但鑽石仍然是鑽石,包裹它的泥土就是無明、貪嗔,經由貪嗔癡,一切概念就跑出來了,這些就是外面裹住鑽石的泥沙,鑽石就是我們的覺知、慈悲、智慧,這就是我們的本質。

如果我們把鑽石清洗一下,泥沙都會被清掉,洗完之後鑽石的透明、清淨、堅硬、能夠反射光芒等等這些特質都不會消失,因為是本有的特質。所以透過我們的修持,內在本具的功德也會自然而然開顯出來,外在所有的覆障也會消除。
 
■越高階越要放下,保持平衡

到開心禪第三階的修持,就是要超越一切的修持,最重要的是要「放下」,當你放下的時候,就會覺得心打開了,而「保持平衡」在此很重要。
 
(明就仁波切亞洲德噶韓國閉關第八天「圓滿日」2019年11月1日開示摘要)
今天FB看到的貼文。覺得是蠻好的提醒。

明就仁波切在韓國的開心禪閉關之後,繼續了白度母閉關教學。他文中有提到禪修的三個美麗陷阱,真的很容易犯。重要的,不是去撈回曾經發生過的美好覺受平靜或清明之類的,而是現在正在發生的不論是什麼。

很多時候,即便聽許多禪修前輩或大德說的,不要去犯的事情,但常常好像當下真的感覺知道了,但實際遇到事情了,還是會去犯,真的很奇怪。

另外,他文中提到,所謂「認出」是怎麼回事?以開心禪一階來說,就是認出覺知。開心禪三階要認出「我」並不存在,是無我的空性。解脫道則要認出覺知的本質,讓它越來越清晰。

我沒有認出覺知的本質是什麼。不過有認出開心禪第三階的我並不存在,是無我的空性,這部分可以和大家分享怎麼認出來的,其實有和妹妹分享過很多次,但她就會覺得那些在動的是人,怎麼會沒有人。不知道是否是因為她對單一獨立的個體這個重要事項缺乏體會,以致無法契入。不停晃動的影像,哪有單一獨立的個體性呢?

方法很簡單,其實就是安住在當下,會發現人和動物等等都在動,就像影子一樣晃動,就是顯相在當下是存在的,但其體性並不真實,所以就會發現我們腦袋裡單一獨立個體化的人我和眾生並不存在,因此活在腦袋裡是在作夢耶。

就是這麼簡單,大家若有興趣可以練習看看,也許一下就體會到了。



【2019明就仁波切亞洲德噶韓國白度母閉關・圓滿日開示摘要】
 
■一旦學會游泳,一生都不會忘記:認出心性也是

今天閉關結束後,你們將以實修展開各自的法道,隨著你們的禪修經驗開展,在這條法道上,你們會遇到一些狀況,所以有兩件事,要在圓滿日這一天,特別和大家提一下:
一,別把覺受當了悟;
二,當了悟的三個階段次第展開時。

首先是「別把覺受當了悟」。要知道「覺受」很有感覺,但「了悟」沒什麼感覺。經驗覺受建立在感覺上,但感覺是起起伏伏、一直變化的;而「認出」並沒有什麼感受,一旦認出之後就不會改變,會永遠跟著你。

比方你學游泳,一旦學會,一生都不會忘記。一旦認出心性,日常生活中其實你不太知道自己進步了多少,其實你是在進步的,比方我們說過「建立一個新習慣,要堅持三十天」,當你堅持三十天,回頭一看,會發現第一天和第三十天,其實大有不同。

之前大家在問答中常問「赤裸覺知」的問題,那只是心性教學中的一部分,從問題當中可以看出,大家多少帶著對覺受的執著。可以允許這樣的執著存在,只要覺知它,欣賞它,不用真的抓住它,漸漸你會很清楚覺受和證悟是兩回事。

所謂「認出」是怎麼回事?以開心禪一階來說,就是認出覺知。開心禪三階要認出「我」並不存在,是無我的空性。解脫道則要認出覺知的本質,讓它越來越清晰。

最重要的是覺知,禪修的精髓是對覺知的認識,心平不平靜、清不清晰、有概念沒概念,都無所謂,這就是經驗和認出的不同,覺受和了悟的差異。「認出」是覺知的精髓,「覺受」是起起伏伏的經驗,但經驗和認出又是在一起的,所以經常會被混為一談。
 
■當禪修太有「感覺」,小心三個美麗的「坑」…

禪修的人都很喜歡覺受,喜歡平靜、喜樂、清明、無念的感覺。

一,平靜
有時你早上座上修覺得很平靜,午餐之後,這種平靜的感覺還在,你會覺得:「我大概是證悟了吧……」到第二天早上,這種感覺還在,你就想:「這下一定證悟了!」。沒想到幾天後它就不見了。你左試右試,怎麼都回不來,覺得沮喪得要命。

那是因為平靜的覺受和希求的心一直在一起,一起高漲,當覺受下跌,希求心就會無所依附而手足無措。

當大家開始做禪修,總覺得要「保持住」點什麼,你會把平靜的感覺和記憶當作禪修,下次禪修時就開始回憶並想找回這種平靜的感覺;因此即使你認出覺知,禪修中最重要的覺知,都不會滿足。

二,無念
除了平靜,還有人會追求無概念。 當無念的覺受生起,有些人會忍不住去「玩味」它,反覆品味這種無概念的經驗,使它成為記憶;之後在禪修時,就想起這種無概念的味道,而試圖回到這種感覺,做不到時,就覺得不對勁。

努力禪修,卻抓住覺受,就像一腳踩剎車,一腳踩油門,「嗯~嗯~嗯~」(仁波切裝出用力踩油門的聲音)油門踩得很用力,但禪修卻沒有進展,因為你被對覺受的執著卡住。

所以當你覺得禪修下跌,那也不錯,至少你會知道那只是覺受。

三,清明

也有人執著清明。有些人程度還不到卻跳級去上大圓滿課程,常會執著明的感受,「哇,明!明~」(仁波切睜大眼睛盯住面前虛空),抓住那種清明、明覺的感覺。

但那不是本然的明性,本然的明性無所謂清不清明、昏不昏沈,無論經驗到什麼都是明,昏沈也是明,無意識也是有明性,只是無法認出。

禪修真正的精髓精要,就是去認出覺知,認出心是什麼狀態,是清明、喜樂,或覺得自己愚昧、煩亂,都可以,重點是認出覺知。

(明就仁波切亞洲德噶韓國「白度母閉關」第五天圓滿日2019年11月5日開示摘要)
再分享一篇劉墉今天的臉書貼文,感覺他蠻會教小孩的。

這篇文給我的印象是要容錯、學會傾聽和適時放手。

自己的傾聽能力,感覺是還OK,但只要人家去做我覺得不好的事,就會忍不住想要阻止人家。

有的時候,他人做事的動力或者是反對的力量所支撐的。當她覺得被允許做自己想做的事,那個動力也許就消風了。就像小孩子硬要染出標新立異的頭髮,當父母說OK的,他反而覺得沒意思意興闌珊了。他真正要的,或許這時會逐漸清晰地浮現。

其實,我又想到妹妹了,不過如果她真的想做的,依舊是我認為不好的,還是要尊重她的意願,但至少減少了意氣用事的可能性吧。


劉墉文

朋友說我很會教育子女,其實孩子進入大學之後,我很少教他們,只有碰到冷僻的中文時,因為他們都是美國長大,我會主動做一番講解。

孩子有的潛能和創意,上一代不一定知道。那些潛力可能正在醞釀,時間到了就會發光。問題是上一代常把老觀念強加在孩子頭上。就算不錯,卻可能把孩子原先醞釀的創意打亂。舉個例子,孩子拿到作文題目《我的媽媽》,有些媽媽可能不問孩子的想法,就教孩子怎麼寫。結果不但扼殺了孩子的創意,而且失去瞭解孩子的機會。

舉個我家的例子,我的兒子劉軒在參加「我是演說家」比賽之前,我提醒他上大陸的節目不簡單,一方面高手雲集、一方面製作單位可能會有些“特殊考量”,不是他能控制的。但劉軒硬是去了,而且居然拿到第一名。他的表現令我驚訝,也自我檢討:幸虧當初他沒被我嚇到打退堂鼓。兒子有兒子的世界,尤其成年之後,應該完全放手,讓他自己去闖。過度操心的父母,非但不是助力,還可能成為絆腳石。

女兒也一樣,我女兒大學剛畢業就去北京工作,起初連公司裡基本的文書處理都不會,還斗膽一個人去“中影”申請美國電影《饑餓遊戲》的審批,那裡的人一邊笑她,一邊教她,小丫頭居然由個社會新鮮人,一步步學習,後來擔任成龍的電影監製,兩年之後被美國華納公司挖去,做中國投資部的經理。從頭到尾,我和她媽媽雖然很關心也很緊張,但是從沒做過任何建議。

最近她說要經營我的藝術作品,問我該怎麼做,我說爸爸只帶你逛博物館,學習欣賞,其他都不管,因為你的想法說不定比我強得多。爸爸是藝術家,只知道好好創作,不應酬、不接受潛規則、不燒香上供,其他一切由你決定。我還加了一句話:經營藝術,不能急,就算爸爸活著的時候你做不好,爸爸死了之後,以你鍥而不捨的個性,也應該會成功。

我寫作出書也這樣,很多出版社知道我過去自己出書,會把“校樣”送來請我指導。我除了改錯字,從來沒發表過意見,我常說:“如果我還操心,何必把書交給你們?我相信你們做得一定比我好!”

今天這個時代,比的不只是學習,而是創意。孩子從小就要讓他們展現,而不是約束;就要讓他們自動,而不是強制。更不能把許多“框框架架”套在孩子頭上,讓他們還沒出發,就有太多顧忌。雖然出錯的機會少了,成功的機會也少了。
上次上鄭石岩老師的課時,聽到課程覺有情的人生在這學期結束後,下學期的新課程(應該是明年二月吧)將開始講授為期一年的華嚴經。

課程是在周一晚上,可以上法鼓山安和分院報名,蠻建議大家可以去上,畢竟我這幾年實在是透過課程受益很大。話說去年參加明就的開心禪課程時特別有感。

去年去聽了明就仁波切親授的開心禪共三階課程,當時他是開心禪一二三階,各花一天親自講授,後來我覺得不太夠,又去他們德噶中心,上了針對開心禪三階開的兩天完整課程。

這兩天的課程,放映明就的影片教學,有引領人帶領大家實際練習,每個段落大概是十分鐘影片教學,再進行兩次的五到十分鐘練習,然後兩三個小段落之後,會有兩到七八個人不等的小組分享。他一開始蠻強調短時間和多次數的練習,避免同學可能因挫折感或厭煩感而對禪修失去興趣。

印象中,明就在開心禪三階的影片中透過三到五個不同方式,來讓我們體會了解無我並且練習,其中參雜了一點對空性的體驗(實際的他所教導的解脫道課程,共分五階,要上過開心禪課程,並經過一段時間實修才能參加)。我覺得他的開心禪三階影片,對無我的講述是蠻透徹明確的,他講述的內容,也非常重要,但在小組討論時,我發現同學似乎並有體會到他所說的事物的重要性,當下真的是有些吃驚。

不論是學佛半年一年,甚或一些十幾年的同學,他們在佛法名相了解的多寡或有不同,但多停留在智識的理解,無常無我的體會對他們來說是非常難的,甚至連概念上的理解都是模糊的。

雖然理論上知道每個人是不一樣的,但總一廂情願地認為,我聽到甚麼別人也會聽到甚麼,大家都對這個議題有興趣,大家覺得重要的部分應該也差不多,所以討論時,真的對他們的無法體會有些驚訝,也升起一種由衷的感謝,原來在不知不覺的學習中,我的佛法基礎竟然打得很穩固,而非是一種東拼西湊的搖搖欲墜的經不起考驗的架構狀態,而且還學得是大乘佛法,這樣很幸運,因為身而為人的貪嗔癡,可以透過大乘精神的洗滌而開闊起來。

不知怎麼的,我覺得來自四面八方的許多同學,即便接觸的多是佛法,但許多知見像危樓,參雜一堆邪見,漏洞百出自相矛盾,尤其接觸坊間所費不貲的身心靈課程的同學,不斷想透過各種方式餵養和滿足自身貪嗔癡的同學,在這方面的契入特別難,原因為何我也搞不清楚,也許和自身根性和後天學習因緣都有關,但既然覺性是我們的本質,有心想學,就絕對可行的,但可能要像我一樣,乖乖地從佛法的基礎知見開始學習起,可以找一個感到學起來相應的真正善知識,再搭配現在感興趣的明就課程的禪修實修,可能慢一點比較快。

在此將我學習後覺得收穫很大的課程推薦給大家。

PS.鄭石岩老師和明就仁波切的課程都是隨喜的,免費去上也可以的。

至於上這些課程有甚麼獲益?我自己是感到煩惱大幅減少,心裡會開始產生一種真正的平安,不依賴於外物的平安感。
今天來分享正在看的一本小書,阿迪亞香提的著作:真正的靜心。

阿迪亞在自己帶領的靜修營,學員會接獲一個靜心的基本指示:不操弄。靜心營期間,參加的學員會得到一張靜坐講義,內容如下。

真正的靜心

真正的靜心沒有方向、沒有目標,沒有方法。一切的方法都以達成一種特定的頭腦狀態為目標。所有的狀態都是受限的、短暫無常的、受制約的。迷戀特殊狀態徒然增添束縛、養成依賴性。真正的靜心是以最原始的意識安住。

真正的靜心會在覺知不執取感知客體(對象)之際自動浮現在意識中。一開始靜心時,你要留意覺知總是專注在一些客體上:思想、身體感覺、情緒、記憶、聲音等。這是因為頭腦所受的制約就是專注、收縮並集中於客體上。然後,頭腦會不由自主地以公式化的、扭曲的方式去詮釋它所覺知到的東西(客體)。它會開始根據過去的制約去總結、假設。

在真正的靜心裡,一切客體皆能不受干涉而自然運作。這表示,不需要做出任何努力去操弄或壓抑你覺知到的任何客體。在真正的靜心裡,強調的是作為覺知本身(being awarness):不是強調覺知到某某客體,而是安歇於原始覺知本身。原始的覺知(意識)就是一切客體生生滅滅的本源。當你輕柔地放鬆進入覺知,進入傾聽,頭腦那不由自主集中於客體的傾向將會消退。生命存在的寧靜會更清楚地進入意識當中,更常歇息並安住於該處。一種開放而具有接受性的、沒有任何目標或預期的態度將會讓寧靜和靜定更容易出現,能夠獲得顯露而成為你自然的狀況。

寧靜和靜定並不是一種狀態,因此無法被製造或創造出來。寧靜是一種非狀態,一切的狀態都在其中生生滅滅。寧靜、靜定與覺知並不是某種狀態,它們永遠無法以客體的身份被完整地感知到。寧靜本身是那永恆的觀照,沒有任何形相或屬性。隨著你以觀照者的身分深深地安歇,一切客體都將恢復它們自然的運行,覺知也能脫離頭腦那不由自主的收縮集中與身分認同,回歸至它自然的、非狀態的存有。

那麼,這個簡單卻深奧的問題「我是誰?」,便能夠揭露一個人的真我,它不是那個永遠如此專制的小我性格,而是沒有客體的生命存在——那最原初的意識,在其中,所有狀態與客體的來來去去,都只是「你是」(YOU ARE)那永恆無生之真我的顯化。
適才在投資理財版,看到有網友提到我的股票老師的大名mikeon。

我投資股票十年以上,還歷經了2008年的經濟風暴,一開始買股票,就一直整體上都是正報酬((賺到一些價差,也賺到一些股息)真的是拜他所賜。當然金融風暴期間,股票是賠錢的,但我有記得把股票資產砍到很低的水位,而且買的又是績優股,後來就還是漲回來了。

以一個幾乎在股票上完全沒研究,也沒花時間投入的人,能這樣每年穩穩地賺到錢,我最厲害的絕活大概就是一開始就跟對老師吧,先是看了他的書,照做竟然真的賺到錢,幾年後,就去上了他的課,其實應該早點去上課,他把那個買賣股票參考用的盈再表維護得太好了。

話說當時願意照mikeon書上建議的方法買賣,是因為他的股票書,是我唯一看得懂的,而且也覺得書上講得買賣理由蠻能說服人的,其他的股票書我根本看不懂,也無從判斷好不好。所以很謝謝他把股票寫得這麼淺顯易懂,能讓我入門。不然這麼好的賺錢方法,我可就錯過損失大了。

不過幾年下來我有個感覺,他提供的台股參考名單,我自己選的幾乎都漲得慢,他在討論區有意無意提到的股票,漲得機會大很多,真心感到老師是財神爺,他對股票有一種很敏銳的直覺。後來想買股票時,就去他的討論版看看同學提到他又提到的那些股票,再自己按盈再表判斷一下是否下手,報酬率就不一樣了。

老師還很宏觀,對整體股市處於俗或貴價時,資金要押滿或投入別超過三成及五成等,都有很好的規劃和參考架構,而且透過盈再表,他和很多同學還進軍全球股市投資,像穩穩地在台股賺錢一樣,穩穩地賺國際績優股的錢。

現在是台股普遍貴了,好像持股不要超過資金1/3,我持股已經四成五了,但大致上各股表現不錯,就想繼續先放著再隨機應變。

會寫這篇文章,除了內心感謝,也是因為老師很佛心樂意把盈再表推廣給大家,大家一起賺錢。

我之前花六千塊去上課的內容講義和盈再表,還有上課錄音,近兩年都已免費公布在網上,供有興趣的人下載。不過,我還是很慶幸有花六千塊上課。親自去上過課,感覺就是不一樣。

mikeon經營的討論區
http://mikeon88.imotor.com/forumdisplay.php?fid=2

mikeon的台股入圍名單
http://mikeon88.imotor.com/viewthread.php?tid=34&highlight=%E5%8F%B0%E8%82%A1

mikeon的盈再表
http://mikeon88.imotor.com/viewthread.php?tid=20&extra=page%3D1
月前在臉書上,看到作家洪仲清介紹一本書,孤獨的冷漠(逃避型依戀障礙的分析與修復),由於描述的狀態有許多和我蠻像的,就好奇地想要了解這是怎麼一回事和需要怎麼修復。

這書和北市圖借了一陣子了,這兩天興起把書找出來,看完了它。

書中指出人的依戀類型主要分三種,安全型、逃避型和焦慮型。而在父母忽視及否定教育下長大的孩子,很容易發展出逃避型的性格。

原來我的一些習性,像是不喜歡面對挑戰和責任,喜歡悠閒度日,不太知道怎麼建立人際關係,很害怕麻煩別人,和小時的成長環境蠻有關聯的。我自小所感受到的教養基調,其中有好的部分,也有不好的部分,其中讓我感到受傷的,我覺得十分之七在於忽視漠不關心和冷漠的態度,十分之二來自於否定,嚴厲大概佔十分之一。

我覺得我的父母,在我成長的過程中,不大有我是一個小孩子,而他們是我父母的自覺。他們不允許我麻煩他們,不願花時間教養我關心我,因為那些時間要用來滿足他們的私人欲樂或工作成就。感覺上打從心裡和言語上覺得我沒用,我從來沒有聽過一句欣賞和肯定,都是否定的。當我在哪方面有好的成績時,相較於為我高興,我爸更開心地是自己可以有面子地和人說了。(至於有沒有為我高興,也是有的,但大概自身面子重要性佔七八成,為我高興占二三成,所以如果做了讓他沒面子的事,那可不得了。)然後會在我犯錯時,像對陌生人一樣冷眼相待,一副事不關己的態度,我只是小孩子,他們又是我父母,我犯錯應該幫助我,怎麼作關係切割呢,就一直覺得好怪,沒法找出一個好解釋。

其實現在回想起來,真是蠻奇怪的,他們對我,好像是老闆在看員工,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他們並沒有領會到自己是我父母這個事實,幼年子女無法不透過健康的照顧,就自動健全地發展良好的。但他們卻有這種本末倒置的期待,他們雖然形體是大人,但心理狀態其實是兩個小孩子。

回顧起來,小時父母感情差,家庭氣氛不佳,又總感受不到家庭溫暖的我,自然地養成了一種人際上的疏離感,就是書上所說的逃避型性格強烈吧!

然後由於缺乏智慧和趨樂避苦的性格使然,很早就隨著網路世界的興起,一頭栽了進去,在虛擬的影音和小說及網路世界中,沉迷在一種虛妄的存在感和滿足快樂裡,而沉溺於網路,由於缺乏現實中的溫情和與人相處能力弱化,更容易強化逃避傾向。

然後隨著長時間沉迷於網路,發現自己焦慮的狀況開始增加,網路大量充斥著粗糙意識的言論和未經篩檢粗製濫造的訊息,還有就是刺激人消費再消費,這些狂轟濫炸,在在使人能量耗竭,經常暴露在大量影音和網路訊息無停歇的刺激再刺激下,本來算是有耐性的我,開始感到常常有一種焦躁的氣在亂竄,完全靜不下來。

感覺上就是父母忽視下,養成了逃避型傾向,然後因為逃避到網路世界裡,又染上了焦慮的個性。

而隨著現代資訊的大量普及,這種父母因注意力轉移,忽視子女,父母自己就先沉迷網路,然後子女被忽視下,也就近方便地從虛擬世界尋找快樂和存在感,因為方式不健康,反而同時染上逃避和焦慮傾向的惡性循環,可能會愈來愈多。

2012年的研究掃描年輕人的大腦,發現網路成癮造成的損傷,和藥物成癮是一樣的。其實舉目望去,在公共場合或坐捷運公車,完全無法抑制地黏在手機上拼命滑得停不下來的人,多得不得了。沒有手機在身就焦躁,滑了手機,情緒卻更焦躁,本來手機和網路可以是人類很好的工具,卻因我們使用者心性上的弱點和不成熟,以及網路創建及經營者的欠缺自制甚至故意不自制及過度牟利的傾向,感覺上,現在是人完全被網路世界綁架了。本來生活上的不順心,可以透過一些較健康的休息方式後,再去面對,卻因虛擬世界的興起,讓情況轉向不利。

書中提到,從孩子身邊將母親搶走的,不只是工作嗜好,現代母親的目光不再像過去那樣總是放在孩子身上,時時觀察孩子的表現而給予反應。他們的注意力往往深受電視、手機和電腦螢幕吸引。這麼一來,無論孩子做出甚麼表現,母親都無法給予適時適度的反應。雖然母親或許會在自己有空的時候關心孩子,這卻並非原本應給予的反應,只不過是心血來潮,讓孩子配合自己的不穩定關注,這種狀況導致的結果,和忽視是一樣的。

電視節目或影片只是單方面的播放影像和聲音,無法對小孩的需求提供任何反應,無論孩子做出喜歡討厭或哭鬧的表現,他們的情緒和意願都完全遭到忽略,毫無疑問的,這與充滿同理反應的環境背道而馳,逃避型依戀並非個人問題,而是整體社會面臨的問題。

書中也對怎麼對待具有逃避型傾向的人,還有自身有逃避型傾向,應該怎麼走出來多所著墨。大家若想以此參考待人或讓自己走出來,很建議看看這本書。

舉書中幾個例子,與其指導逃避型的人怎麼做對或該做什麼,成為對方的安全堡壘會更有幫助,也會形成更好的支持力量,一味想改善表面問題,常會讓彼此關係惡化,以同理心回應當事人當下的需求,同時致力維持安全穩定的關係,往往更有助益。

對當事人來說,與其透過認知療法控制一定要怎麼做,透過正念療法表示自我接納的態度,反而容易達到真正的康復。因為被非怎麼做的思考困住時,容易焦慮,一旦原原本本地接納症狀,就會漸漸不在意表面上的症狀,心境上反而能得到自由,狀況也容易消失。

正念唯有透過實際體驗才能明白,明白之後,對事物的感受方式就會產生一百八十度的轉變,活在當下是多麼難得的事,如果無法體會當下這一瞬間的重要性,無論達成多麼理想的狀態,達成的瞬間就會失去光彩,很快變得枯燥無趣。如此一來,我們永遠都將把時間浪費在追逐理想狀態。更重要的,是體會當下瞬間原原本本的樣貌,只要能做到這一點,就能重拾生命原本應有的光彩。正念就是如此原始又如此高層次的體驗。

另外,願意支持照顧別人的意願,對逃避型的人來說,也是康復的一大重點,它會活化生命力。我覺得此言不虛,像我自己會從逃避型的不穩定狀態,慢慢好轉,也是因為想要在網路上寫一些或找一些有幫助的文章給大家,想要讓自己和大家都獲得自由,結果因緣巧妙安排下,真的是自己受益最大。當然網路經驗,絕對無法替代生活上的真實互動和相處。

當然還有一些其他的善因緣,包括曾經遇到多年來待我很溫暖的男友,對父母的愛仍舊有最基本的信心,只是他們有時忘了怎麼做或被自身慾望蒙蔽了,還有這些年親近善法、善知識對我幫助很大。

這本書末有個測驗,是作者也是精神科醫師的岡田尊司,讓我們透過45道題目,讓我們了解自身是安全型、逃避型還是焦慮型,基本上,15分以上是非常強烈,10分以上是強烈,5分以上是值得注意。

我目前是安全型13分,逃避型8分,焦慮型7分。若測驗可靠,我現在是趨向個性穩定的安全型,大致上是這樣。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51)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