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上,多數媽媽都有面臨小孩過度沉迷電玩和電腦遊戲的困擾,然後他們說學習之後,比較能多些同理心或換個方法,不再直接喝斥,覺得他們能做到這樣,還蠻不簡單的。
去年也曾聽哥哥提到,有次給了姪子一千塊零用錢,他竟然全跑去買打電玩的遊戲卡,剛才查了一下岡田尊司這位作者,竟然有出一本和電腦電玩有關的書,叫做腦內汙染。
書名:腦內污染
本書作者曾任職於「京都醫療少年院」,因為是第一線接觸到精神臨床病例的工作人員,所以對現今社會裡電玩和網路為青少年犯罪所帶來的影響,感受尤其深刻。也因有察於近十多年來少年犯罪事件的猖獗,所以便針對這個怪異的現象深入探討。
作者將這些亂象歸納成14個主題,每個主題都以電玩、網路等科技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切入,並以精神科醫學博士的專業,提出許多例證加以分析解構。讓讀者可以隨著作者所編寫的內容,進入這個屬於人性黑暗面的世界。
大家若對小孩玩電玩的利弊得失想多一點了解,也許可以參考。
另外作者有一本書「誇大自體症候群」,或許某種程度可解釋我們莫名所以的社會現象和人類行為。
為什麼看來極度普通的人會因為細故犯下令人譁然的案件?
近來不斷發生重大刑案,其中不少是乍看普通的「一般人」突然犯下隨機殺害多人的案件。有些犯罪者有幻覺、妄想等的異常症狀,也有犯案動機,可是專家花時間做精神鑑定以了解他們犯案時的精神狀態,卻常常找不出究竟是哪些「疾病」造成犯罪行為。
重大刑案之外,因不滿、憤怒引起莽撞反應,逐步升級為極端行動的問題,和我們更密切相關。而且,這現象不只出現在兒童、青少年身上,也擴及成人。最常見的是,輕易對弱小者發洩不滿與憤怒的案例,例如:家庭暴力、跟蹤狂行為、霸凌、騷擾、虐待,甚至公眾人物口吐狂言等,事件的數量遠多於重大刑案。
二十年來持續在精神治療第一線奮戰的醫師岡田尊司分析,這些扭曲現象背後的根源並非各個疾病,而是基礎的共通病理:
自戀病理──「我」比整個「世界」都重要!
這些過去的精神醫學無法全然掌握的病狀,可以概稱為「誇大自體症候群」。特徵是,擁有不成熟的全能感和自我炫耀傾向、缺乏現實感的幻想傾向、缺乏罪惡感和同理心,且不順心時容易暴怒,非常敏感易受傷。當他們威脅不順己意的人,並想支配對方,就是自戀失控的情況,很可能一觸即發升級為犯罪。
這些異常行為的本質並不是什麼複雜的問題,主要就是缺乏健全的判斷力;不成熟,不知體諒他人,以及因失去自制力而採取極端行動。一言以蔽之,就是驚人的幼稚。
從引發重大事件的少年到導致國家滅亡的領導人,都與這種自戀病理有關。因此,岡田尊司以自戀觀點為基礎,試圖從案發現場到職場、家庭,徹底分析犯下案件的孩子,甚至擴及所有現代人的病理。
首先是陳澄波的畫展,正在國父紀念館展開。
我不懂畫,但無礙於畫在我面前展現它的美,也覺得陳澄波的畫很好看。
推薦給大家。

其次是心理學家海苔熊分享一本書,書名我們都有小憂鬱,一個憂鬱症患者透過實際經驗做的象限圖,說明各類活動對他減輕憂鬱的幫助。
我覺得部分可能有個人性的差異,大致還不錯。

同時分享已故的十六世大寶法王對心性的指引。
無始以來,我們的痛苦即是在輪迴中打轉。在過去、現在及未來中,心的變化多端(遊戲一般)。
但如要找心的本質,則不能指出它的顏色、形狀、位置或其意識。
心的本質超越所有的物性。
心之本性如此,故在靜坐修習中不要幻想未來,也不要追憶過去,要留在現在之清晰狀態。
堪欽慈誠羅珠 | 《勝道寶鬘論》廣釋 · 人生十項所知(七)
七,快樂是輪回的根源,應當了知貪戀它是魔。
幸福也可以變成魔障。如何理解這句話呢?幸福是所有生命共同追求的目標,難道佛教徒一定要遠離幸福,遠離快樂嗎?
不是這樣。前面介紹過,幸福、痛苦、金錢等等既不是善,也不是惡。善惡的界定,取決於心態。普通人容易沈迷在當前的短暫幸福當中,消耗著過去的福報,不懂得進一步去創造幸福的因素,更不懂得超越幸福,去追求更高的境界——無漏之大樂。
無漏之大樂,密宗經常用「大樂」這個詞,來形容佛菩薩境界中的超級快樂。在佛的境界中,沒有痛苦和幸福的分別與感受,因為它已經超越了感官所能感受到的快樂,人類的語言無法直接表達,所以在「樂」的前面加了一個「大」字來描述。其實這也是不準確的,因為「大」和「小」都是我們的分別念,而佛菩薩的快樂,已經超越了感知的範疇,人類的語言已經無法表述。
所有人類的語言,都只是為了方便溝通而創造的工具而已。
魔障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凡是對解脫有障礙的東西,無論是物質還是精神,都屬於廣義的魔障。這種魔障不一定是生命,也不一定是鬼。狹義的魔障,則專指我們平時講的妖魔鬼怪,這種魔鬼,就是一種生命。
「幸福是魔障」的意思是:當我們面對幸福或快樂的時候,忘乎所以,變成極端享樂主義者,只追求物質享受,放棄了其他的理想和目標,此時的幸福,就變成魔障了。
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許多極端享樂主義者,最後會對物質失去信心,變得失望和絕望。因為他們之前高估了物質的價值,當他們真正擁有的時候,才發現物質並沒有給他們帶來想象中的滿足感。灰心喪氣之余,有些人只有靠吸毒等方式來刺激、麻痹自己,有些人最後變成了精神病人。所以,不重視意識的提升,是非常可怕的。
快樂本身並不是魔障,是我們面對快樂的方式出了問題,快樂才變成了魔障。若能將幸福和修行二者圓融,一邊享受人類頂級的幸福,同時修持最頂級的慈悲心和智慧,此時的幸福,就不但不是魔障,反而是修行的順緣。
當然,要讓幸福和修行二者不矛盾,且能相輔相成,需要比較好的修行境界。普通人往往會偏於物質的一端,故而將幸福變成了魔障。
佛教的一切修行,都是為了調伏自己的心,而不是為了追求形式。比如,釋迦牟尼佛住世的時候,本來不允許比丘的房間用香。但有一位比丘打坐的時候如果沒有香味,他的心就靜不下來,所以佛陀就特意開許他用香。很多出家人對此十分不解,佛陀解釋說,他前世是天人,非常喜歡潔淨與物質享受,只有在舒適的環境裡,心才能靜得下來,這是過去的習氣使然。這個例子說明,佛教的一切規矩,都是為提升心靈而設計的方案。只要對提升心靈有幫助,外在表象都不是很重要。
人的慾望是無限的,而感官的接受能力卻有一個尺度。如果超過了這個尺度,反而感覺不到幸福。聽從無限膨脹的慾望驅使,去尋找更多的物質來刺激自己的感官,感官就會開始排斥。這時候,我們更需要的是安靜。
為什麼許多城市裡面的人喜歡到鄉下去,就是因為他們需要的不是刺激而是安靜。佛陀的方法,就可以化解慾望與感官的矛盾。
這種不需要對抗什麼的狀態,會讓人慢慢安定下來。
也給大家參考。
Q:請問「無所緣禪修」跟「在開放覺知中」差別之處?
A:無所緣禪修和開放的覺知是同一件事,只是從不同的角度來描述。「無所緣」是「有所緣」的對比,也就是說,禪修時沒有特別的對境,但當你禪修而沒有對境時,你還是有著覺知,所以在沒有對境時,其實是休息(安住)在覺知中,而這覺知是開放的,所以說是開放的覺知。
「在你覺知呼吸的時候,試著從專注於呼吸,轉移到覺知呼吸。
你可以從覺知任何設定的「有所緣止禪」的對境,轉移到覺知本身。
當你可以穩定的把心安住在覺知的本然狀態,便可以完全放開對境,這就是無所緣的止,也就是開放的覺知。」
《帶自己回家》p.59
Q:最近心很紛亂,覺得無法好好學習禪修,怎麼辦?
A:開始接受父親的正式訓練時,我非常緊張,我想他一定看到了我的心有多麼活蹦亂跳,每秒鐘又有多少瘋狂的念頭在我心中川流而過;我的根器這麼差,他一定會把我趕走的。從某方面來說,我真的猜對了,他的確看到了我的心有多麼狂亂,但認為我的根器太差而無法學習禪修,這點我倒是猜錯了。
父親告訴我和其他學生,禪修的時候無論心有多少念頭經過自己的心,都沒有關係。假使有一百個念頭在一分鐘的間隙經過你的心,那麼,你就有一百個禪修的助緣,「你是多麼幸運啊!」。
《世界上最快樂的人》p.212
明就的哥哥措尼這一篇也挺好。
去覺知任何經過你的東西,就只是覺知。覺知不是思惟,覺知是無法從思考中找到的,你必須要鬆開思考。
將思考和覺知分開,這需要花一點時間,但不要擔心,有一天你會非常寬慰,你根本不需要思考,然後就可以找到覺知、可以放鬆。
當你放掉思惟,將覺知帶上來,就保持覺知。
一旦覺知在「覺知著很多事情」的時候,這不是念頭,是「知道」。
這個很微妙!
《愛與微細身》p.153-154
後來成了三毛迷,看了一堆三毛,浪漫又充滿流浪氣息的三毛,完全被她生動的文筆和奇幻的故事情節吸引住了。我還真是磕了她書裡的迷幻藥,真想跟隨她的腳步去探訪撒哈拉。
現在回想,卻是鄭豐喜感人至深,那是在真實生活中扎實磨練出來的光華,完全是平凡中見不凡,反而覺得當時超迷的三毛,一直都太活在自己的世界和幻想的小天地裡了。
在經歷不同的人生歷程和反思後,看事情的角度和切入點好像悄悄地就質變了。
三毛後來接觸一堆神神鬼鬼跑去觀落陰之類,然後在榮總自縊身亡。其實在她早年面對生活的態度,好像就看到了這樣的味道,小時被老師誤會寫作抄襲,就休學不去學校了,面對失戀打擊,就遠走他鄉異國流浪多年,老公荷西意外走了,她也走不出來自殺了。遇到困境時,好像就會不願面對當下生命的真實,好好地踏實地走下去,而常常超出常理的過度反應,這個態度,似乎一直從早期延續到她生命的盡頭。我們人的一生,似乎常常陷在幼年養成的習慣模式裡,超脫不出來,明明後來有這麼幾十年的人生經歷和成長的可能性,突然覺得這樣許多人生很可嘆又可憐。
三毛的生命基調裡頭,感覺上是有這種氣息,一種對悲劇性的迷戀,只是因為她的書大紅,所以大家或媒體推波助瀾,常常希望她給青年學子講講話寫寫東西,做勵志楷模等等。但其實當時很可能在她的底子裡,是沒有這方面的能力的,一個人善於說故事,不代表她可以帶來良善和正面的示範的。
以下是維基百科對鄭豐喜的介紹:
1944年,出生於臺灣雲林口湖的一戶農家。他出生時,右腳自膝蓋以下左右彎曲,左腳自膝蓋以下萎縮,足板向上突起。原本並不富裕的家庭要撫養一個肢體缺陷的孩子,並不容易。鄭豐喜出生時,他的母親原本想結束這個孩子的生命;但在其他孩子和嫂嫂的阻止之下,加上祖父的保護,鄭豐喜才得以活下來。因身體有畸形,鄭豐喜小時候曾受到不少欺凌。
1948年元月,妻吳繼釗在重慶出生,八月逃難至臺灣。
1949年,六歲時祖父去世,他被父母遺棄,跟隨耍猴賣藥的趙老伯流浪賣藝就食。
1951年,八歲時放鴨養雞,獨立生活。
1954年,就讀雲林縣文光國民學校(今雲林縣口湖鄉文光國民小學)。
1960年,在文光國校校長李龍騰與各方交涉下,順利報名參加初中考試,進入雲林縣立北港初級中學(今雲林縣立北港國民中學)就讀。
1963年,考上台灣省立北港高級中學(今國立北港高級中學)。
1967年,考上國立中興大學法商學院法律學系。徐錦章醫師為其裝義肢,完成站起來的願望。
1971年,畢業於國立中興大學法商學院法律學系。與吳繼釗結婚。鄭豐喜的事蹟見報後,引起社會讚譽。
1972年,七月《汪洋中的破船》完稿。十二月發表〈從爬行到站立〉刊載於《中華日報》副刊。
1973年,正月長女至玉出生。十月出版自傳《汪洋中的破船》十一月恩師法學教授李肇偉為其作介紹。
1974年,一月次女至潔出生。三月獲救國團青年獎章,九月選為「中華民國第12屆十大傑出青年」之一
1975年,九月二十日因肝癌逝世。十二月二十二日行政院院長蔣經國親臨喧慰,更至墳地憑弔靈塋。
1976年,一月二十七日,行政院院長蔣經國在全國記者園遊會中曉諭,將《汪洋中的破船》更名為《汪洋中的一條船》。
1977年,「財團法人鄭豐喜文化教育基金會」設立,是國內最早從事身心障礙公益慈善業務的基金會。
鄭豐喜過世後,吳繼釗為了紀念他,在雲林縣口湖鄉創立「鄭豐喜紀念圖書館」,於1989年完工,由建築師李祖原義務設計;館中除了藏書之外,尚有鄭豐喜使用過的書籍、義肢等遺物供人參觀。1977年,鄭豐喜文化教育基金會成立,設立獎學金幫助與鼓勵有肢體障礙的學子就學、出國深造。
2003年,鄭豐喜獲頒國立臺北大學第3屆傑出校友紀念獎。
youtube上找到了秦漢和林鳳嬌主演的汪洋中的一條船。
我覺得的好故事配上大明星的風采,分享。
~阿姜巴山 (第十一届泰國四念處課程 2019年3月13日 摘自臉書)
要記住,禪定的定義是安住,
它的意思並不是指寧靜,
並不是心一直一動不動的。
如果心寧靜,
是指心一動不動的,
我們就無法把它真正用於開發智慧。
安住是什麽?
安住就是心跟自己在一起,沒有跑掉。
但是這種心安住在心的狀態並不是透過我們打壓、強迫而使心跟自己在一起的狀態。
而且我們要明白一點,
心跑掉或者是心散亂,
那屬於煩惱習氣。
它屬於中等的煩惱習氣,
也就是五蓋。
有一個原理:
什麽時候有覺性,
什麽時候煩惱習氣就會滅去。
因此,心在散亂的時候,
是有煩惱習氣的,
如果有覺性去及時地知道散亂,
散亂就會滅去,
因為散亂是煩惱習氣。
一旦散亂滅去,心就不再散亂了。
一旦不再散亂,它就會安住。
心散亂的時候,
在我們知道的那一剎那,
散亂就會滅去。
散亂滅去,禪定就會自行生起。
明白嗎?
那個散亂、那個跑掉的狀態已經不存在了,
剩下的只是安住的狀態。
很快心又會再一次跑掉,再一次散亂。
我們再一次去及時地知道,
散亂就會再一次滅去,
然後心又會再一次安住。
因此,我們的目標並不是直接去修習禪定,
我們的目標是去及時地知道心的跑掉、心的走神。
當我們及時地知道心的散亂,
散亂就會滅去,心就會自行安住,
自然地擁有禪定。
因此,它源於什麽?
源於覺性。
因此,覺性非常重要。
他摘出的主題是"循規蹈矩不犯錯,就是最好的人生?"
我是覺得,循規蹈矩不等於沒有創造力,不聽話不代表有創新能力。關於循規蹈矩和不聽話的定義,我也有一些想法。
我是覺得,有些人循規蹈矩是因為明辨是非的能力和善待他人的意願,有些人是因為畏懼懲罰或害怕他人異樣眼光或尋求自身福報,雖然行為都是循規蹈矩,但背後動機和主成因不同,開創出來的方向往往會不太一樣。
我覺得如果循規蹈矩,長遠來說能利益多數人,就是好的自律,如果循規蹈矩只是為了保護自己和害怕懲罰,往往會發展成一種自縛。
如果不聽話,是為了廣大人的長遠利益謀福利,這樣打破社會舊有的或自身的一些小鼻子小眼睛的限制性信念,譬如寡占或歧視,就是值得去做的,只是方法和時機的掌握,就很考驗每個人對整體和自身狀況了解的力度和善巧了,如果只是炫耀自己凸顯自己或為了自私的不聽話,那這樣的不聽話,終竟不是甚麼創新能力,只是幼稚而已吧。
上課時聽到一句話,性覺必明,妄為明覺。我們做事情也常常是這樣,剛開始因為好的覺照和清清楚楚看事情辦事情的能力,而讓事情有了不錯的發展,或著有了好的金錢回收,或著有了好的名聲及他人讚賞。但如果成熟度不足,往往之後陸續會被過往成功的經驗和信念給限制住了,這個限制可能是做事情的方法或想要維持某個形象,想要複製它或維持它,而忘了看清楚每個當下時勢和情況都是在變化的,要能夠洞察,需要放下既有的成見和個人形象,放下心中的貪心嗔心或我執等等,類似這些會障礙我們如實看清楚當下情況的因子,能坦然接受失敗的可能,有彈性調整及與時俱進的能力。也就是文中賈伯斯所說的初學者的心態吧。不然往往讓我們成功的,後來會反過來讓我們失敗。
在文中看到一些值得自己做的反思,也分享給大家。
你剪斷了我的翅膀,
卻抱怨我不會飛翔
【文/ 黃啟團】
循規蹈矩不犯錯,就是最好的人生?
「我兒子大學畢業好幾年了,下班後總是窩在家裡,哪兒也不去,做什麼事情都提不起興趣,連女朋友也不交一個,是不是有什麼問題啊?」在一次課堂上,有位家長問我。
「你兒子小時候是不是一直都是你的驕傲?你對他管教很嚴,他從小就很聽話、很守規則,對嗎?」我反問他。
「是啊,你怎麼知道的?」她很驚訝地問我,好像我會算命似的。
我當然不會算命,我之所以能猜得到,是因為這樣的案例我見的實在太多了,就像網路上有張漫畫描繪的一樣:「你剪了我的翅膀,卻抱怨我不會飛。」
做父母的,總希望自己的孩子聽話。只是他們忽略了一點:孩子在聽話的時候,某些珍貴的東西也許就被無形扼殺了。這種現象在家庭教育裡實在是令人心痛。試想:如果每個孩子都循規蹈矩、乖巧聽話,按照既有的傳統和理念與這個世界相處,那這個世界談何改變,又談何發展、進步?
愛因斯坦也曾說過:「沒有個人獨創性的社會,將是一個沒有發展的社會。」
可見,一個人是否具備獨創性,關係到一個社會的未來與發展。我們人類社會就是一部創新的歷史,一部創造性思維實踐、創造力發揮的歷史。沒有創新,社會將停滯不前,歷史也不會向前推進。
而對個人來說,沒有獨創性和個人獨立的思考,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就等於自取滅亡。因為走別人走的路、說別人說的話、思考別人思考的問題,作為獨立個體的你存在的價值又在哪裡?沒有自己的思想、點子、路子,你最終只能被淹沒在人海中。
在以升學考試為主導的今天,大多數家長及教育工作者都把焦點放在知識的灌輸上。為了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他們無所不用其極,設定各種規則,從小把孩子定格在一個窄小的領域裡,催迫其拚命生長。就像菜農種韭黃那樣,為了獲得更多的韭黃,他們讓韭菜在隔絕光線、完全黑暗的地方生長,因無陽光供給,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合成葉綠素,那些原本青綠的韭菜,就變成了嫩黃的韭黃。當然,作為一種菜肴,韭黃是美味可口的,但是作為植物,它無疑是病態的。我想,身為父母,沒有人願意培養一個病態的孩子。
***
父母要敢於培養「不聽話」的孩子
一個健康的孩子是有活力的,活力的重要元素就是敢於不斷嘗試,敢於不斷創新。
所謂創新,是「不受現成的常規思路約束,尋求對問題的全新、獨特性的解答和方法」的思維過程。通俗一點說,就是說別人沒說過的話,做別人沒做過的事,想別人沒想過的東西。
每個人都有創新思維,只是由於被開發和培養的程度不同,一些人鮮活的思維被泯滅了,而一些人則被很好地開發了出來。「小米」的創始人雷軍在採訪中講道:「小時候,我特別喜歡玩拆裝收音機、電視機,父親很鼓勵我。這種愛好,沒有家長的支持你是做不到的,因為買那些東西都很貴,特別是在那個年代。但父親當時花了錢給我買那些東西。小時候培養的對無線電的興趣,使我在四十歲再創業的時候,選擇了智慧型手機這一領域。我在小時候萌發的興趣,到了中年才有機會實踐,我想這也是人生的一件樂事。」
雷軍的創新思維得到了父母的鼓勵與呵護,其他人也許就沒有那麼幸運了。雖然我是一個農村出來的孩子,但從小也有不少異想天開的想法,遺憾的是,我母親是一個非常嚴謹的人,她總是告訴我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能做。在她的世界裡,循規蹈矩、不犯錯誤,就是最好的人生。因為家教很嚴,我從小就非常聽話,所以,長大後的我什麼事都按規矩做,不敢越雷池半步,什麼錯也不敢犯,更不敢說創新了,活生生像一個年輕的「老人」。
許多認識我很久的朋友都跟我說過,如今的我彷彿越活越年輕了。並不是我的身體真的變年輕了,而是我給他們的感覺越來越年輕。為什麼會這樣?因為我有幸選擇了心理學,在過去這二十多年心理學的從業生涯中,我得到了很好的療癒,讓我有機會從母親當年為我設置的安全保護罩中一步步走出來,重獲陽光,當然就會讓人感覺越來越有活力了。其實我的活力一直都在,只是被某些無形的東西給束縛、壓制住了。
就像那個耳熟能詳的故事那樣:馬戲團裡有一頭小象,牠的一隻腳被鐵鍊鎖在一根木樁上,小象想要掙脫,但是以牠現有的力氣根本無能為力。每次掙扎,鐵鍊就會磨牠的腿,越掙扎,磨痕就越重,甚至皮開肉綻。小象漸漸長大,牠其實已經有足夠的力氣去掙脫固定鐵鍊的木樁了,但牠不會再去嘗試,因為牠腦海裡已經形成了一種觀念:「無論我再怎麼努力,也是無法掙脫的。」人類和大象一樣,其實有足夠的能力去做很多事情,只是被某種想法給局限了,這種想法在心理學領域叫作「限制性信念」。
這些限制性的想法通常都是當年家庭教育或學校教育強加給我們的。基於某種原因,或者是為了保護孩子的安全,或者是父母、教育工作者自身認知的局限,又或者是父母希望孩子聚焦在某個領域,對於孩子表現出探索未知的好奇,父母總會用「不可以」、「不可能」、「不行」去加以限制。因為孩子對父母天生的愛與忠誠,這些限制無形中就會在孩子的大腦裡形成一種束縛,這種束縛由一種病毒性的信念所導致,而這種信念在心理學領域叫作「無望」。
「無望」的最終結果就是絕望,是對我們最有殺傷力的一種信念,即:不對任何可能性抱有希望。懷有這種信念的孩子,無論遇到何種事情,他的腦子裡只有一個判斷:我做不到,別人也做不到,任何嘗試都是沒用的。於是面對任何事情,他們都不想做出努力,哪怕是極其簡單的事情。他們也不會去尋求幫助──既然沒人能做到,為什麼還要去尋求幫助呢?一旦形成這樣的信念,他人生的某個領域就停止了,如果這樣的信念越積越深,會導致一個人陷入絕望的境地,最終甚至放棄生命。
暫時做不到的事情,不代表以後也不可能。科技每天都在發展,以前做不到的事情,現在不是在逐一做到嗎?人類沒有翅膀,不可能飛,但是萊特兄弟發明了飛機;人類不可能克服地心引力跳上月球,可是人類發明了太空船;人類沒有順風耳,如今卻發明了電話,可以和萬里之外的人聊天;沒有千里眼,人類發明了視訊,對方的一舉一動盡在眼前。也許今天人類還有很多無能為力的不可能,但誰知道明天會不會就變得可能呢?
因此,一個十分聽話的孩子,其實就是一個被剝奪了絕大多數可能性的孩子,因為他只會按照父母的意願去做事,那些父母所不允許的,或者那些由於父母認知局限所限制的領域,於他而言無形中就被關閉了,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就會像富蘭克林說的那樣,有些人二十五歲那年已經死了,直到七十五歲那年才埋葬。他們死的並不是肉體,而是心中的希望,以及對人生無限可能性的堅信。
***
沒了靈魂翅膀的孩子,要如何展翅翱翔?
一直引領科技創新潮流的蘋果創始人賈伯斯曾強調過「初學者的心態」。初學者的心態是行動派的禪宗,指不要迷惑於表象,而要洞察事物的本質,不要無端猜測、不要期望、不要武斷也不要偏見。初學者的心態正如一個新生兒面對這個世界一樣,永遠充滿好奇、求知欲、讚嘆。
而孩子的翅膀,就是他對世界的好奇與求知欲。身為家長,如果我們處處對孩子設限,事事要求孩子聽話,這無疑從小剪斷了孩子的翅膀,扼殺了他的這種天性。一個沒了靈魂翅膀的孩子,你又怎能指望他長大之後展翅翱翔呢?
那怎樣才能呵護好孩子靈魂的翅膀呢?允許孩子在安全的範疇大膽嘗試,同時喚醒孩子內心對萬事萬物的好奇。教練技術(Coaching Technology)中有一套問話模式非常好,在這裡與各位讀者分享。
當孩子問你問題時,千萬不要急於給答案,因為,就算你的答案是對的,如果你回答了他,他也只得到一個答案。何況,每個人懂得的知識十分有限,你又怎麼能確定自己的答案就是對的呢?所以,最好的方法是讓孩子自己去尋找答案。
當孩子問你問題時,他一定自己事先思考過,只是對自己的答案不是很確定。這個時候,你可以反問他:「你說呢?」
當他有了一個答案之後,你再問他:「還有呢?」
當他有了兩個答案之後,你再問他:「除了你剛才所說的,還有呢?」
直到他說「沒有了」,你還可以問他:「假如有的話,是什麼呢?」
當你能夠與孩子這樣對話,孩子就會潛移默化地養成一種開放式思維習慣,他的內在會形成這樣一種信念:「凡事都有三個以上的解決方案。」「一切皆有可能。」「方法總是有的,只是我暫時還沒有想到罷了。」……
這個方法不光對孩子有效,對成人一樣有效。公司的主管如果能用這樣的方式管理員工,無形中就能激發員工的創新能力,而且,在這種氛圍下工作的員工,會有滿滿的成就感,因為他的價值得到了有效的發揮。
我們往往會用有限的認知去解讀無限的世界,將自己的一生局限在一個無形的囚籠中而全然不知。只是,自己限制自己也就罷了,何苦再去傷害孩子?身為父母,有時候連自己怎麼抵達彼岸都不自知,又怎麼能去操控、安排孩子的人生呢?
.
以上文字取自
別人怎麼對你,都是你教的
修行是很簡單的。
越簡單反而越難,
因為我們想不到它竟然簡單到這種程度。
所以,與其艱苦卓絕地造作出各式的修行
(它們幾乎全是行蘊之中屬於善的造作——
是在無明的驅力之下創造出來的,
認為修行很好就會成為阿羅漢),
還不如及時返觀,
識破暗地裡的演繹與造作的心。
一旦及時的識破暗自造作的心,
一切造作便會自行滅去。
一旦所有的造作滅去,
「我」的感覺便無法存留;
蘊或名色,將在眼前演示「五蘊皆空」。
因為「我」的感覺純粹源自於思維和造作,
所以一旦看到——心是心、蘊是蘊,
心不再抓取蘊,便沒有了承接心苦的載體,
心苦便無法存在。此即是當下心苦的終結!
而五蘊離散的那一天,則將是徹底的滅苦。
~隆波帕默尊者(Luang Por Pramote Pamojjo)
《唯一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