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感動我的篇章和字句

在阿迪亞香提「空性之舞」一書中,看到一些挺有意思的話,做個摘要。



真相對我而言是最有趣的,那是唯一一件有趣的事。他永遠清新,而其他的每一件事皆無聊透頂。對我來說,唯一一件發生中的事就是真相。只有一件事在發生,而它永遠是佛、永遠是「一」。

對它感興趣能讓你辨別何者為真、何者為假,那和努力尋找結果是大異其趣的。

當你不再試圖努力獲得結果,看見何者為真、何者為假就變成一件非常有趣的事。

頭腦和心智提供了一組放滿工具的工具箱,讓它非常適合用來完成實用性事務,但是附著在工具箱式的頭腦上的任何思想,都是個沒有真實性的故事,它沒有任何客觀的現實。當你去除了頭腦所知的每一件事,留下的唯有真理。那一種了知甚至是難以言傳的,因為若這麼做,頭腦會立刻執著於它,將它變成自己的心智知識。

一旦你對真理的真誠有所動搖,你會發現自己又掉回分離的狀態裡了。你身而為人的這一部分必須忠於真理。能帶領我們活出自由的,不是保持注意力,而是保有欣賞與珍惜之心。我們不可以放棄,永遠不放棄我們的欣賞與珍惜之心。不要只為了保有真理的某種形象或理論,而去維持一個乾枯的誓言,機械性的做事方式是不夠的,你的心和整個存在都必須在背後支持才行。

感受這一刻,帶著願意深深體驗的意願來看待它,無論它是好、是壞或是無關緊要。讓情感與感受完全呈現,就在此地,你是纖弱而敞開的,你的心是存在的。只要真正地在此就好,不要從受制約的頭腦來過活,要從不受制約的真理來過生活。

真理會以各種形式舞出自己的面貌,有些讓人愉快,有些讓人不愉快。每個經驗的背後都是愛。即使事情看起來很痛苦,卻是那把鋒利的劍要讓你真正見到真理。真理會愛,它不下定論。

任何未被滿足或未被看見的東西,都會像一個貼了一張「按我」貼紙的小標籤。嗶!指責。有了,有人按了它,機會來了,但我們通常會做的事,卻是盡快讓它變成無意識的,一頭栽進它的心理狀態裡,或栽進一連串關於它的無止盡想法與哲學中,但是體驗指責是什麼樣子?藉由質問「這是什麼?」意識便獲准進入它內部:指責剛剛被按下了。天哪,那已經跟著我好長一段時間了,它就在程式裡?挺有趣的?這是什麼呢?

最深刻的煉金術就發生在願意對我們的無意識保持有意識的意願當中。當那個小小的按鈕被按下了,某個無意識的東西會生起,而我邀請你保持清醒,如此而已。只要保持清醒,不要做自認靈性的事,例如退後五十步,從無限遠的距離觀照它。雖然那已經比迷失其中好一些了,但即使是那樣,也是一種微妙的無意識形式。因為它是一種逃避或讓清醒從如是退縮的微妙形式。

覺性就在此處,你不必帶著它退後,才能遠離那生起的東西而獲得根本自由。它已經是自由的,它不需要後退。只有那小小的我,認為它需要後退或遠離,而現在,它可以變成有意識的:阿,小我又想將事情靈性化,試圖遠離什麼了。

法的關係是一種真實的關係。美麗存在於真實之中。它不存在於你對靈性關係的概念裡,而是存在於它的真實狀態裡。

覺性不是關於遠離什麼修復什麼解釋什麼或擺脫什麼。當覺性得以被經驗,它是對如是的深刻之愛與關懷。

若能承諾在所有層次的存在裡,都能完全處於當下,便能消彌你和當下發生之事的隔閡、你和經驗之間的隔閡。消彌如是的自動展現與你所欲求的展現方式的隔閡。你必須完全選擇如是,以你的全部存在投入於它。

現在,非常重要的是必須了解,你無法靠自己的意志來消彌這個隔閡,只能藉由你的意願來辦到,如果你試圖消彌它,它只會變得愈來愈大,但是,如果你願意臣服於如是,它就能自己消彌。當「我」和當下真相之間的隔閡消彌了,真理將會自動流露,充分地呈現它自己,充分地作為你的自性而存在。
jom1216
但這是境界之理,如來無色無相無法以色身來證。所以需要有大圓滿法來證 如來;一般行者就是學習 佛陀的傳承與教導,與 佛陀佛心印心,以假證真、來證悟空性。
jom1216
[笑]
不久前聽吉伯一覺佛光照大千的演講,他好像提到大菩提心是天生的。

我不確定這是不是天生的,但覺得慈悲心是可以學習的。

像我出社會後,本來追求的,就像大部分人一樣,雖沒想過要功成名就,但就是想要追求自身生活的溫飽和生活上的一些小小快樂,吃美食和愛旅遊四處看看等等。

偶爾有閒暇時會做一點義工和捐點錢,但焦點還是放在為自身生活奔忙。

直到遇到了一些無常,讓我體會到我所追求的快樂,都不是恆常的,都是會變化的,我對快樂的執著,讓我無法接受這些變化,對無常的不肯接受,還造成了行苦,應該是行苦吧,就是心的續流帶來的擾動不安。

某種程度來說,我開始體會到世俗快樂的有限性。

然後十年前初接觸到佛法,看了達賴喇嘛的書,說到大家都是一體的,要懂得為他人設想,要互相幫助之類的,然後覺得照著做很好。倒不是因為覺得眾生都曾經是我母親或要愛護如母有情,我是無法用頭腦理解或想像為什麼眾生都曾投生或在某生做過我最親近的人或對我有恩。

會覺得照著做很好,是因為接觸到佛法的因緣觀,就是一切都是互相倚賴的,當下周遭生活中接觸到的一切,我能有得吃、有得住、有得穿,無一不仰賴他人的貢獻,每個人都有其為世界奉獻一己之力,而讓我受益之處,就覺得哇!大大打開了我的視野,我完全能理解這樣的說法,也覺得以前怎麼從來未曾以這樣的角度看待世界。

接觸佛法後,想要慈悲待人的基礎是非常理性的,就是體會到一切事物都是相互倚賴的事實,畢竟自己日常生活的行住坐臥無一不得助於人,所以大家是一體的沒錯,當時是這樣理解和體會所謂的一體。這樣的理解是很顛撲不破的,也有心要這麼做。但個人習氣使然,有時在遇緣處事上不見得都能奉行就是。許多人會忍不住損人利己,可能也是囿於視野未打開並依此長久種下的習氣使然吧。

十年前開始上佛法課時,也淺移默化地聽了許多慈悲的小故事和看似樸實卻是深遠的道理,就覺得老師蠻會引導成年人的品德教育的,成年人大多定型了,品德教育應該不好教,但我是蠻受益的,班長也有講到師母開刀和老師不囤房的故事,這也是身教的流露吧。剛開始上課一兩年,有時也會懶惰或想忙一些自己的事,想要偷懶別去了,不過因為感到老師有用心希望學生受益,上課地點方便,上課免錢可隨喜,又老師教得好,還真心為學生好,就又繼續上課了。

雖然也有做做義工和捐捐錢,也覺得做這些事不錯,但我自己是還沒感受到他們對我產生很大的影響,我的慈悲心是在課堂上學的,在自身的生活中得到磨練,然後也覺得慈悲心是可以學習的。
以前曾經聽人說過.

人一出生皆有佛性.

佛者活也.人是活佛.

有點道理.可通佛理.
突然想到一句禪宗話頭:拖著死屍走的是誰? .

體會到佛性,人就真的開始活了,眾生也一同活了。
潘朵拉的秘密
這是參話頭,或是參念佛是誰?主要悟 虛雲老和尚開示錄
aappcc
喔喔...參話頭的是誰?念佛的是誰?虛雲老和尚是誰?
FB貼文。


第一篇:

摘錄自《觀音妙智》獨特殊勝的觀音法門(十四)

文/聖嚴法師 圖/Joyce Yang
「息機歸寂然,諸幻成無性」,催動六根的道具主體停止活動時,六根的作用也歸於寂靜,它所幻化的諸相,即成無性或空性了。就好比一齣戲或一場舞台劇,台上的演員在演出時似乎是真的,哭的哭、笑的笑,非常逼真,但是結束以後,那些演員出來謝幕,恢復平常人的身分,剛才哭、笑等感情的表達不見了。

最近我在台灣看了一場為法鼓山義演的舞蹈,是林懷民先生的「雲門舞集」所演出的現代舞劇,劇目名為《竹夢》,演出一個半小時。雲門舞集在今日全球都很有名。在台上表演時的那些舞者,都是古古怪怪的樣子,一點也不像平常人,表演結束,他們故意將整個舞台全部打開,連後台也讓觀眾看,舞蹈者站在台前,一個個又恢復成普通的人,使台下的人不覺得他們就是剛才的那些表演者。然後我上台去謝謝他們,我看看這個,又看看那個,真奇怪,剛才表演時好像不是這一群人。所以,在演出時和真的一樣,演完以後,這齣舞就成了空幻的無性,這就叫作「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在夢境裡,六道眾生清清楚楚都是有的,開悟以後,不要說六道的眾生,連無量大千世界的空間也都沒有了。在幻境中,六根是有動作的,幻機消失,幻現的六根也歸於寂靜的無性了。

「六根亦如是,元依一精明」,六根本身不會動,發動六根造善惡業、出生入死乃至成佛的,是被稱為「精明」的佛性如來藏。若以煩惱心來用六根,就會造種種的惡業,帶來種種情緒的苦惱。無明煩惱與智慧佛性,本是同體,若以智慧心來用六根,就能做為修行的工具,就能返回清淨的本源。因此,在修行的過程中,六根只是個工具而已,但是凡夫不了解六根是工具,而把它當成「是我,這是我……」所以就造了煩惱的業,受種種的苦。

「分成六和合,一處成休復,六用皆不成」,分開是六根,和合則成為人的身體,其中只要六根的集合體休息,而恢復成各別的六根,六根每一根都不會有作用了。由此可知,六根之身是幻有的我,但它是工具。

最近東初禪寺發生一件極有意義的例子:有一位中年女信眾得了末期癌症,全身都是癌細胞,非常的痛苦,然而到最後一天,她還到寺院來做義工,其他的義工也在陪著她,後來她痛到不能動了,才從東初禪寺送去醫院。她在生命的最後一刻,雖然還在看醫生,但也不斷地還在奉獻。我告訴她:「把病交給醫生,把生命交給佛菩薩,自己就沒事了。」所以她還來做義工,把能用的生命用到最後,這種精神非常了不起。這樣的人雖然害了末期癌症,但我認為她是健康的,能將身體用到最後一刻,真不簡單!這就是以六根為工具,好好利用這個如幻的六根,到最後就捨掉,死了以後燒了,燒掉就沒有了,此為幻化。在幻化的過程中,她善用這個身體,也結了許多的人緣,很多人在她過世以後,還在懷念著她。

癌症末期是很痛苦的,當這位義工菩薩死的時候,面部表情不是很好看,但是經過八小時的助念以後,臉孔轉變成紅潤而年輕,還面帶微笑,親友們,特別是她的同修丈夫看到了,都非常驚奇,因為她的丈夫已經很多年都沒有看到她如此安詳的表情了。這位義工菩薩到最後還在用這個如幻的身體在對她的丈夫和親友們說法。

「塵垢應念銷,成圓明淨妙」,既知六根幻起幻滅,也當知道六塵並無事實,因為六根是對六塵起作用,六根既幻,六塵亦滅,那時即成圓明的「淨妙」,即是佛性的圓成圓顯了。


第二篇:

聖嚴師父
有些人讀經是因為相信多念誦經典,可以幫助自己消災解厄,念得愈多,業障就消得愈多。

消除業障
其實「消業」的意思,是從此以後自己不再造新業,「隨緣消舊業,更不造新殃」。雖說是結束舊業,不再造新業,但並非指過去所造的業就消失了,從此以後不用再接受果報,而是不管什麼樣的果報都要面對,受報時知道這是過去所造的惡業,在現在所感出的結果,所以要接受它。

但只是接受還不夠,進一步還要放下自我才能得解脫。自我中心與對於自我的執著是一切苦的原因、苦的根本,所以不善的要放下,善的也要放下,壞的要放下,好的也要放下,全部都要一起放下,如此才能得到究竟解脫,所以只想消除惡業,而不想消融自我,這樣的修行並不究竟。

轉變心念
所謂的誦經能消業,並非指一誦經,惡業就一筆勾銷了,而是因為誦經能讓人轉變心念,改變自己的念頭和言行,所以能消業去惡向善,從「有我」轉化成「無我」,用這種方法誦念經典,不但可以幫助我們消災去業,還可以開發智慧。如果誤以為造了惡業只要誦誦經就沒事,那是不可能的事,是一種迷信。誦經最主要的功能在於轉變我們的心念。
上一篇文章中,聖嚴法師提到,自我中心與對於自我的執著是一切苦的原因、苦的根本。

十多年前爸爸過世前的狀況,讓我真切感受到自我執著的苦。爸爸過世前因中風坐輪椅多年,身體已然不堪使用,備受煎熬,雖然已是風中殘燭,卻極度害怕死亡,幾乎夜夜啼哭,也因害怕一睡著就會被死神帶走,而夜夜強撐著不睡,結果就是精神極度萎靡,每每睜著無神的雙眼,張羅著別人幫助他維持生活日常和精氣力,我那時會想這麼痛苦地活著,活得這麼沒有生活品質,還不如死了沒病沒痛,一了百了。

爸爸過世後兩三年,我分別和哥哥妹妹提過,爸爸就是對自己執著放不下,在面對死亡時才會搞到那麼痛苦,他們紛紛不以為然,他們覺得爸爸不執著怎麼養活一家老小,他們覺得執著是必要的,如果對自己不執著,要怎麼生存,要怎麼完成自己的目標和理想。

當時覺得他們說得好像有道理,但又覺得爸爸的執著,的卻為自己造成了莫大的痛苦,一整個莫名所以,現在好像有些體會到問題點在哪裡了。

後來,我看了尼爾唐納沃許的「與神談生死」,看了這書,會覺得死亡不但不可怕,反而還挺令人嚮往的,覺得這本書還不錯,也做個推薦。
在FB看到這一篇文章,覺得把「我」描述得太傳神了。

發現到以下特點,好像突破的機會就出現了。

貼出來做個分享。


開心禪第三階的內容是關於「智慧」,在這一階的課程中,我們將會好好地發現並且探索自己。在我們禪修的傳承中,當你能夠真正認識自己的本質時,即是解脫和自由的開始,因此首先我們要去探索「我是誰」。

這一階主要談及「觀」的修持,在修持上分為小乘(基礎乘)、大乘及金剛乘三種不同層次,接下來我們要介紹的是結合小乘及大乘「觀」的修持教導。

首先我們要去看看這種「我」的感受,無論我們做什麼、去到哪裡,都帶著「我」、自我的感受。這樣一種「我」的感受,就是痛苦的來源和成因。

煩惱有五種,首先是「貪著」:我想要得到第一、要搶先,或是我的想法才是正確的、最好的,覺得我的團隊是最優秀的…,種種這些「我想要這個、那個」的感受,就是所謂的貪著。

第二個是「瞋恨」:只要無法被滿足、達不到自己想要的,就會感到失望憤怒,於是你看誰都不順眼,甚至最後連自己都否定,就是所謂的瞋恨。

第三個是「無明」:也就是搞不清楚什麼是對、什麼是錯,總是感到困惑,一直忙忙碌碌地停不下來。

第四個是「嫉妒」:和同輩的相互比較,比如我和朋友一開始是一樣的,但現在他們有車、教育程度比我高、比我有人緣,我該怎麼辦呢?這樣的心理就是嫉妒。

最後一個是「我慢」:覺得自己是最好的,而別人什麼都不懂。

這五種煩惱其實都來自於這個「我」的感受。這些「我想要這個、我不要那個、總是處在困惑、無法接受別人比我好、只有自己是最好」,都是建立在這樣一種「我、我、我」的基礎上。

———2020年明就仁波切 亞洲德噶線上閉關「開心禪三階」開示摘要

🌟我們是自己所熟知的那個「我」嗎?邀請您留下一些時間,一起探索「我是誰」,帶著好奇心,一起探索自身的本質。

🔔3/6 全台三階線上大共修
第一座:09:00-09:50 鏡子禪修
第二座:10:00-10:50 禪修智慧
第三座:11:00-11:50 禪修無常
參加資格:已經上過完整開心禪三階課程且已完成二階功課的同學 (可列入功課時數)

共修社團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78835313344430
( 邀請同學事先加入「開心禪三階」社團,並完成入社問答 )
潘朵拉的秘密
明就仁波切 是一位很有修行比丘,他之前閉關幾年。那年在印度遇到他,問了修行問題,他都笑容滿面,重視禪修來了解自己。
aappcc
留言框限定100字,我在下面一則回覆你哈。
對阿,了解自己。從不健康的自己到健康的自己,再到光明的自己。煩惱就慢慢被超越了。

希望你問的修行問題釋疑了。我那時在劍潭活動中心上開心禪時,也覺得他很親切。他敏銳地注意到當時有同學的視線會被擋住,很有同理心地移動身體想讓大家能看到他,還藉著這個狀況來了一個臨場的禪修指引,讓我們當場練習。

當時只覺得他很親切,其實這正是佛性的流露,悲智雙運的展現耶。適度滿足我們需求的同時,又在當下引導我們超越需求,不被需求束縛。




潘朵拉的秘密
仁波切很尊重人 無論你有沒有聽他的課 ,對弟子很認真教學。會不會我們有過一面之緣。
aappcc
對阿,我也感到他對每個人都很友愛。大愛無疆。何止一面之緣,我們不曾分開,然後現在又聊天很多次了。緣來緣去緣奇妙。
FB貼文。

【盡心盡力】 Part 3

如果是被動中面對一些事情,第一個要做的,就是我們要接受這個事實。雖然是被動地面對,但在被動面對同時,我們要轉為主動的心理去接受。當能夠接受時,就是把這件事情跟我們自己融合起來。這個時候我們可以衡量有多少的力量,能夠把它做好,在接受了以後,我們就盡心盡力地處理這個事情。

在處理過程中,同樣的,我們能夠把這個事情處理到什麼程度,都沒有問題。因為當我們接受這一事實,並接受處理後的結果,我們就能夠安心地把它放下,所以這過程中有“安忍”,就是安心地接受,「忍」就是接受的意思。

這是一個重要的過程,我們可以主動設定想完成的目標,也可能被動地需要面對一些問題,但不管是怎麼樣的過程,我們把理想、目標設定了,然後盡心朝往最好的方向。

在做的同時,也接受本身所具備的條件,當成果出來後,不管是怎樣的情況,我們都安心地接受它,盡心盡力之後,就把這事情放下,因為人生還要繼續地向前。這樣每個人生的階段,我們就能夠把它做到最好,不是說想要的必然呈現,而是依自身條件,盡心盡力做到這個成果。

謝謝大家。

摘自:《禪在生活中》 繼程法師 著
FB貼文三篇。分享給大家參考囉。


慈誠羅珠堪布:

修密宗一定要修加行,要從人身難得、壽命無常開始。在沒有修人身難得,沒有培養出離心,更沒有培養菩提心的時候,我們不主張、不贊同修大圓滿,因為大家的根器還不適應、不成熟,在沒有成熟之前,修這些法也沒有用。到了適應的時候,我們會鼓勵大家修密法的。

——《慧燈之光》第五冊《<修心八頌>詳解》


慈誠羅珠堪布:

忙碌的現代人,最好還是修學甯瑪巴的大圓滿。大圓滿雖然是上等根基的修法,但我們也可以把自己提升、升級為上等根基。提升的方法,就是修加行。

通過聞思與修加行的訓練與培養,原來什麼也不懂——不要說出離心、菩提心,甚至連因果概念都沒有的人,也可以變為上等根基。

加行修成了——有出離心、菩提心,對密法非常有信心,就是上等根基。成為上等根基以後,就有修成大圓滿的希望。

能不能成為上等根基,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裏。但在沒有成為法器之前過早修大圓滿,則不但沒有什麼利益,而且會有退轉的危險,所以首先還是要踏踏實實地修加行。

目前書店裏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密宗書籍,其中大部分是根本沒有傳承、沒有專門學習過的門外漢翻譯或撰寫的。這些人自己不懂密法的真正意義,會曲解其內容,從而導致很多人對密法的誤解甚至誹謗,這樣就會造作非常大的罪業。

因此,想學密的人,一定要閱讀正規的密宗典籍,並且需要金剛上師的解釋和指導,否則不可能精通其真實內容。更不能自己看書擅自修密,這樣一定會出問題。只有受灌頂、得傳承以後,才有資格修密法。



【學佛Q&A】學禪若終生不悟怎麼辦?

禪宗所說的悟,是擺下萬緣、心無執著,既無可求、亦無可捨。一念能夠擺下萬緣,此一念就在悟中。頓證、頓悟是沒有漸次、不假階梯的,所以也沒有必要顧慮到臨終時悟與不悟的問題。

禪的修持,切忌將心求悟、以心待悟。求悟不得悟,待悟即是迷;因為企求和等待都是妄念、執著、攀緣、放不下。

所以,真正的禪者,知道有悟這樣東西,但並不以悟境的貪求為修行的目標。悟境是在修行之前的一種觀念,在修行的過程中,必須將此觀念擺下,才能真正得力。

所以,禪者修行,重視過程不重視目的。在修行過程中依照明師的指導,用正確的方法,精進不懈、勇往直前。所謂一摑一掌血,一步一腳印,貼切著每一念,不容瞻前顧後,念念不斷、絲絲入扣、綿綿不絕,工夫自然得力。得力之後,始知悟與不悟、生死與涅槃,和修行了不相關。

但是一般初學佛者,雖已知道生死是苦海、涅槃是彼岸,但卻不知生死和涅槃之間,並沒有絕對的界限。所以要畏生死而求涅槃,認為未悟之前是為煩惱所縛、為生死所苦、受眾苦煎熬,但若一旦開悟,就能了生脫死、得大自在。

殊不知這是方便說,是為迷人說,不為悟者說,以此誘導迷人來修學佛法。一旦進入佛門,生信起修,就要告訴他們,修行不為目的,悟境也是執著,除執著才能開悟,才能離開生死的煩惱。如能有此認識,即不會再有求悟、待悟之心。

倘若一生修行,都不得力,也就是自始至終,無法體驗捨執、離執的工夫。經常都在畏生死、求菩提的心態下,努力修行,那更不必擔心死後下墮三塗了。因為心向涅槃,總比心向地獄來得好。

佛法重視願力和業力,依願力為前途的導向,但因修行時業力的障礙,此生雖然可能無法得到解脫,但也不會離開三寶。此生若不成,來生可再繼續,在願力的引導下,努力於戒定慧三學的修持。也就是持戒的福業及定業、慧業,三者相加,必能使之上生天國、往生淨土,乃至成就菩提;至少也還能夠轉為人身,繼續學佛修行。

所以,修行的禪者,第一,不必為死後的去向而擔心。第二,如果自己功力淺薄,沒有把握,沒有自信,不知自己的願力有多強、修行的工夫有多深?唯恐由於願心不強,戒定慧三業的功力不夠,臨命終時會受到惡業的影響,魔冤的牽引,而離開三寶,墮至三塗,於此出沒生死,再也無法回頭,那就最好一方面依彌陀的本誓願力,以求往生西方淨土;一方面以禪修等一切的修行功德,增長往生淨土的資糧,這樣是最可靠的。

所以,中國在宋朝以後,禪淨交流且倡導禪淨雙修,是以禪的方法和求生淨土的願力兩者並重。倘使禪修的工夫得力,則自可不愁悟或不悟;不然的話,也能以殊勝的淨土為其暫時的歸宿。

---本文摘自聖嚴法師《學佛群疑》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51)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