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實說,每次想說出余華的新書的名字,都幾乎衝口而出要說成「恐怖蠟像館」,幾隻字就像塗了油那樣溜到口邊。就像也有人會把H&M說成是清了盤的HMV那樣。不過把比較繞口的「錄像帶電影」講成「恐怖蠟像館」,一定比較合理,比較不那麼糗。


嗯。你們不覺得「恐怖蠟像館」這五個字太順口了嗎?「蠟像」跟「錄像」又那麼像一對好朋友,而且也真的有「錄像館」或者「電影館」這樣的地方啊。還有,在香港「錄像帶」不是那麼常見的詞,甚至比起「蠟像館」更少有被提起(山頂就有個貴到死的蠟像館啊,可是我們會說「錄影帶」而不說「錄像帶」的)。還有還有,你們不覺得余華的書叫「恐怖蠟像館」也很合理嗎?他不是擅長驚慄、懸疑、駭人的戲碼嗎?很貼切的名字啊!你看,連封面也像在熔化的蠟!

好吧,這根本不是重點。我想說的其實是,五月來了,那麼五月書也要出爐了。就是這本不恐怖的《錄像帶電影》。這是余華繼《十個詞彙裏的中國》之後最新推出的散文集,也是擅寫小說的他,寫作三十年來第二本散文集。懂得講故事的人,寫起散文來也不失敘事的力度,有不少有趣幽默的地方。不過,第一次拿散文集來做每月一書,要怎麼寫才好呢?真傷腦筋啊……

文、攝/Stuart@書屑copybook

http://thecommentator.hk/%E6%AF%8F%E6%9C%88%E4%B8%80%E6%9B%B8%EF%BC%9A%E9%8C%84%E5%83%8F%E5%B8%B6%E9%9B%BB%E5%BD%B1-%E4%BD%99%E8%8F%AF/

www.facebook.com/thecommentator.hk


文章關鍵字
我幼年時隨家人移居歐洲小國盧森堡,那是九十年代初的事。我是家族這一代首名孩子,結果是我幼年的紀錄數目可觀。大量的照片,還有拍下生活片段的錄像帶。我的父親甚至買了一部需要扛在肩上的半專業攝錄機,到我年齡稍長,我最喜歡的就是不斷打開那放攝錄機的箱子,這讓我覺得自己正在做甚麼偉大的事。

家中有許多錄像帶,它們佔領了一格櫥窗,彷彿一道有內容的牆。我是舊派的人,有形的物件總是較能得到我的信任。帶上的長方形白色貼紙,寫了各式語意不明的記號,就像一本書的書名,不斷引誘人閱讀它的內容。我很記得在芸芸錄像帶中,有幾卷的白色貼紙上寫有「六四」字眼。後來我知道,這是在香港的家人寄來的。我看過這卷錄像帶,對我來說,這些影像,永遠也是錄像帶的片段。好些年後,當VCD取代了錄像帶後,我父曾大規模地將錄像帶內的影像轉換為數碼影像。整整一個月,我家的電視把所有要轉換的錄像帶播放了一遍。那六四影帶仍在那裡。它有吸引我的名字,但只要我不主動播放它,我就不會知道它的內容。

這是它的好處,當然也是它的壞處。從性質上來說,我喜歡它的好處。

____________________

當然,對很多人來說,六四的片段不是錄像帶影像。可能是youtube影像、電影直播影像,甚至是親眼目睹的影像。事物、經驗,和經驗的方式,三者構成了某種真實,屬於個人的真實。余華在散文集《錄像帶電影》中,提到他看過的錄像帶電影。這些電影可以安放在不同的載體,電影還是那齣電影,但對個人而言,已經有所不同。為甚麼余華要用《錄像帶電影》作題?我是這樣解讀的:因為他就是以錄像帶這方式觀看了許多電影,而這些電影成為了他的一部份。而他作為那時代的一員,錄像帶電影也成了那時代的一部份。為甚麼是看錄像帶,而不是入電影院觀看?他們怎樣得到錄像帶呢?大家又怎樣看待這些錄像帶?電影還是那齣電影,但如果我們在說余華看過的錄像帶電影,意義就有所不同。個人的真實。這是這本散文集有趣的地方之一。

創作者都有兩個世界,幻想世界和現實世界。余華說過,他在現實世界的生活越貧乏,在幻想世界就過得越豐盛。余華主要在寫小說,鮮少對真實世界直接發表議論,在我看來,他主要活在幻想世界,在那個世界呈現真實。小說的真實。

如此,他的前作《十個詞彙裡的中國》和這本《錄像帶電影》,就呈現了余華更多個人的真實。他是怎樣的一個人呢?他確切活在怎樣的一個社會?對余華本人有興趣的人,可以從這兩本散文集中找到樂子。當然我對他也有興趣,我從這兩本書讀到的,是余華的焦躁。為甚麼不繼續在幻想世界中,構建小說的真實?是因為文學太迂迴了,而這世界下墜得太快,余華不得不嘗試更直接的方式發聲,否則就來不及了。

小說家始終會有這種時代的焦躁。他們希望寫出傳世的小說,但對於當世,他們自覺也有責任。他們或多或少改變了時代的走向,而時月過去後,我們又會從他們的作品中理解當時的社會。

小說的真實是普遍的,個人的真實是獨特的。觀看小說家如何在兩種真實中來回,是讀小說家散文集的主要樂趣,重點不在那些電影,而是錄像帶,和錄像帶背後的種種。在短短的時間,載體由錄像帶轉為VCD、DVD、blu-ray,甚至是網絡,世界變得這樣快,而余華是個活著經歷這一切的人,他努力將這一切化作小說,但他卻不得不在現實世界生存下去。在這本《錄像帶電影》中,我們可以讀到那個焦躁的真實的余華。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