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我對「聖」字的解釋

第一個當然要罵的是:朱熹。在《論語》裏孔子對自己的人生做了自述,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舉矩。」

這段話裡最有問題的是,六十而耳順。朱熹的解釋是,「聲入心通,無所違逆,知之之至,不思而得也。」這個耳字,到底是誰加上去的,已經不可查。但孔子自己活著的時候,都不稱呼自己已經達到「仁者」的境界,而耳順更是「聖人」才有的境界,孔子更不可能說自己已經達到聖人的境界。所以,朱熹把孔子捧上天,這可以理解,但是,亂解釋就很可惡了。這句應該是:「六十而順。」五十歲時,孔子知道自己人生的使命,到了六十歲,就是「順著天命,執行使命。」但也因為這樣,讓我對「聖」字有了解釋的念頭感想。

中國字創造者,當初在創作文字時應該是有其「用心」的。「聖」,耳呈,聖。是用耳朵來呈現,便是聖人。為何?

人的五官,主要是:眼睛看、耳朵聽,為主要接受世界的媒介。鼻子聞、舌頭嚐,還有身體的觸覺,對於接收資訊,比較眼睛跟耳朵差了很多很多。

而眼睛,主要只能看到眼前的事物,頂多十幾公尺。大概是眼前三公尺內的事情,再遠其實都很難看清楚。但是,耳朵不一樣。我們用聽的,可以聽萬物的聲音,更重要的是「聽別人在說什麼」,能夠判斷別人話語裏的「真假、善惡、是非」的人,才能稱為「聰明睿智」。而聖人,就是非常聰明且非常敏銳的人才能稱「聖」。古人在創字時,才會把「聖」字從「耳」。

這邊其實要強調的是!

古早時的中國民族,就體會到人類的世界裏,虛假善惡對錯紛爭不斷,能夠聽懂別人說的話,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而不是用眼睛看。我們所使用的文字,算是一種聲音的表達方式,任何文章都必須要能夠「說出來」給人聽,那麼「能夠判斷對錯」的人,才能稱為「睿智」,達到極緻者稱為「聖」。當然,那是「死而後已」,到死了以後才停止,活著時不能這樣稱呼。

時至今日2018年,隨處可見的攝影鏡頭,人人都可拍影片的時代,到底「那些影片真的可以呈現真象嗎?」真的值得懷疑與思考。

常常看到有影片,畫面上的人憤怒的咆嘯,無理性的行為,而被指責是「搗亂的壞蛋」。那拍攝影片的人,會把自己「囂張、跋扈、傲慢」的惹怒別人的樣子,也都放在影片上嗎?那是值得懷疑與思考的。

沒有人喜歡被騙!而事實的真像,往往容易被「有心」人掩蓋。

比較起來,看的事情跟「聽的言語」,能夠分辨別人說話的「真假」,比較重要。
文章關鍵字

Tony1981 wrote:
第一個當然要罵的是...(恕刪)

外國人捧外國人有啥好氣
Tony1981 wrote:
原文:我對「聖」字...(恕刪)


古來聖人多寂寞.

今來剩人也寂寞.

聖人與剩人同命.

不同之人卻同運.


以上參考.


林聖人 聽說的 只是我不相信:(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