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nc.biodiv.tw/bbs/showthread.php?s=991a54689399c0fd69b1a46122fcfbcd&t=34145
1929-1949:紛亂不安又各說各話的國民政府時代
1929-1945山東境內勢力的消長
1930年9月:韓復榘出任山東省主席
韓復榘:
出身於由馮玉祥統率之西北軍。西北軍於1927年5月出兵潼關加入北伐,後來卻與蔣介石產生芥蒂,聯合其它派系軍閥向蔣的中央軍開戰,形成所謂中原大戰(1930年5-11月) ,戰役期間韓復榘卻倒戈投向中央軍,戰後受到蔣之酬庸成為山東省主席。
1937年7月:蘆溝橋事變爆發,中日雙方全面開打
(但至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中國才向日本正式宣戰 )
1938年1月:韓復榘不戰而退日軍佔領濟南,蔣介石下令槍斃。
有很大的後遺症
1. 韓在山東執政十年、評價不差
2. 韓的部屬尤其那些握有兵權的將領,對中央政府暗生不滿,以後陸續找到機會開花結果
3. 霸主倒了、山東呈現無人管狀態
1938年6月:徐州會戰結束,山東全部為日軍掌握。
但日軍兵力不足,只能佔領重要城市及交通線,廣大區域成為各路英雄、盜匪、有心人士爭奪的目標。
1939年1月:蔣介石命於學忠為蘇魯戰區總司令,率東北軍51軍、57軍至山東開闢魯南敵後根據地。原韓復榘部下旅長吳化文率部進駐沂水,並擴為新編第四師(吳化文為所謂雜牌軍的代表例子)。
於學忠:
東北軍將領,其對日本及共產黨的態度,與東北軍領袖張學良一致,因此與蔣介石的關係時近時離。1949年投向共方
吳化文:
西北軍系,1948年9月國共濟南會戰中,率領兩萬人向共軍倒戈,使得國民黨部隊大敗,決定山東的命運,並為不久後的徐蚌會戰拉開序曲
1939年3月:由晉西出發的共黨八路軍第115師,到達山東開闢根據地。
1942年5月:國民黨第39集團軍副總司令孫良誠(西北軍系、留在敵後打游擊)在魯西率部投靠日軍。(所謂的曲線救國 )
1943年1月:新編第4師師長吳化文、新編第1師師長於懷安、魯西保安司令寧春霖率領所部投降日偽。到1943年,山東省由日軍控制之偽軍數目猛增至16萬人。
1943年:因為於學忠與共產黨曖昧,所屬的111師又投奔共軍(師長為共產黨員),所以蔣介石將於學忠調離山東。由皖北過來之桂軍李仙洲部卻接收不利,11月蔣介石撤銷蘇魯戰區。
(很奇怪吧!1. 敵後地區國軍卻可以來去自如;2. 同是國軍,李仙洲卻中了於學忠的道吃大悶虧,這是抗戰期間很常出現的情況 )
1944年:山東境內已經沒有國民黨的抗日大部隊,不是倒向日偽軍,就是為共軍擊敗與收編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國民黨山東主席何思源進入濟南,接收了日軍的裝備及資產。但同時,五路共軍襲捲了絕大多數山東省土地,只花了大約一個月時間。
於是在1946年國共談判破裂時,國軍首先派大軍進攻的,就是蘇北、魯南一帶,但卻一再失利,因為共軍在這裡經營更久,又有些歷史的包袱在。
國軍在這裡的敗仗一直吃到1949年初的徐蚌會戰(或稱淮海戰役)為止......
雖然日軍戰敗,中國成為四大戰勝國之一,但國民政府實質上控制的區域仍然有限,稱為名義的、虛胖的執政團隊並不為過,但當時的主政者並沒有發現危機...即使查覺也難於短時間扭轉乾坤...而繼續自滿、自大下去,還不停內鬥,直到江山換人、退守海島為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