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uegu.blogspot.com/2015/01/blog-post_5.html
台語是不是「方言」?
台灣閩南語或客家話是一個語言嗎?
版友在閱讀前幾篇的時候,可能會發現不管是台語或客家話,我都稱它們為「語言」而不是「方言」。
究竟什麼情況我們稱呼一個語言是「方言」?
為什麼美國人不講自己的語言叫「美語」而是叫「美式英語」?
做為語言學研究的主體,「語言」的定義十分重要。而判斷一個語言是獨立的語言或是一個方言,卻是一個爭論不休的話題。舉例來說,對一些居住在德國北部的德國人而言,可以輕鬆聽懂荷蘭語。
相反的,這些人所講的「德語方言」跟荷蘭語也很相近,但沒有一個荷蘭人會告訴你他們的語言是「德語方言」。
在巴爾幹半島上,克羅埃西亞人跟塞爾維亞人談話幾乎沒有任何溝通障礙,但這個語言在克羅埃西亞被稱作「克羅埃西亞語」;在塞爾維亞,則被稱作「塞爾維亞語」。
畫面轉到亞洲來,馬來西亞和印尼人也可以無障礙溝通,他們的語言就像美式英語和英式英語一樣,或像台灣華語和普通話,只是印尼人也不會說他們講的是「馬來話」。
看完上面一堆例子,你應該不難想像語言-特別是官方語言-其名稱對於一個國家的重要性。
但學術上可不能這樣搞,這樣下去,台北人講的話叫台北語,台中人講的話叫台中語,肯定會無所適從。
在語言分類學上,判斷一種語言是不是另外一種語言的「方言」-也就是同一個語言的變體,通常用「相互理解程度」來判斷。假設我們現在有A和B兩種語言,我們就找不會A語言的B母語者來,給他聽A語言,看看他能夠了解多少。
當兩邊的語言使用者可以自由通話,我們就可以說他是同一種語言。(雖然這裡會有「誰是方言」的問題)相反地,如果兩邊在沒學過對方語言的狀態下,無法了解對方意思,就代表兩個語言的相異度已經很高,我們就會把它們看作各自獨立的語言。
所以像剛剛那些情況,學術上會給它們一個較中立的名稱,例如印尼因為是後來獨立才把馬來語的名字改成印尼語,學術上就仍稱為馬來語(就好像美國人還是稱呼自己的語言為「英語」一樣)。比較模糊的地帶,像克羅埃西亞語和塞爾維亞語,為了保持學術中立,該語言就叫「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語」。
但如果你回頭想想,就會發現閩南語、客家話、華語之間幾乎沒有相通性,大家生活在一個複雜語言的環境,可能難以判斷,但下次你可以試著找來一個考過中文檢定、會講流利中文的外國人,對他說一串閩南語,問他剛剛你說了什麼,相信大家也都猜得到結果,因此在這樣的定義下,閩南語、客家話都算是「語言」,而不是「方言」。
然而我們一定找得到許多論文,把閩南語當成「漢語方言」,這有幾項成因:
一是長期以來意識形態所影響,每個國家都會把自己境內的非官方語言稱作「方言」,因此「方言」在我們生活中充滿著政治色彩。
其二是,對於一些歷史語言學家來說,同系下的各語言都能算是「方言」。這個定義下,以印歐語系為例,英語、法語、德語、義大利語都屬於方言,而中心的語言可能就由學者而定,如「拉丁語」。然而這個分類也會因人而異,換句話說,當我們使用「方言」這個詞的同時,我們就假定了一個中心語言。
正因為「方言」這個詞有著如此強烈的政治色彩,因此下次講起這個詞的時候,不妨提醒自己給它們一個中立的稱呼,台灣有著台灣閩南語、台灣客家話、台灣華語、阿美語、泰雅語……,他們彼此之間並不能自由相通,我們又何必塑造「正統」和「方言」的意識形態對立,他們就活在我們身邊,都是「語言」,都活生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