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誕辰140周年,百余件展品展現他的上海時期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4544313

魯迅誕辰140周年,百余件展品展現他的上海時期

2021-09-17 澎湃新聞記者 羅昕 實習生 黃菁菁



今年是魯迅誕辰140周年,為進一步弘揚魯迅精神,推動魯迅暨現代作家手稿的研究,開拓魯迅及現代文學研究的新領域、新方向,9月16日,由中國魯迅研究會、復旦大學中文系、上海魯迅紀念館、《探索與爭鳴》雜誌社聯合主辦的"紀念魯迅誕辰140周年·魯迅暨現代作家手稿學術研討會"在上海舉行。

這一天的活動綜合了上海魯迅紀念館館藏手稿專業觀摩、作家手稿專題展覽參觀以及專家學者深度研討三種模式。 "這是對魯迅手稿研究的多維學術視野的整合與歸納,也是對魯迅研究、魯迅文物研究、作家手稿研究的前景展望,我們熱切地期望,今天,通過這場學術研討會,會有更多的專家學者,以更多元的視角投身於魯迅研究,進一步使魯迅精神得到更好的弘揚和光大,魯迅文化遺產得到更好的繼承和創新。"
上海魯迅紀念館館長鄭亞說。

魯迅誕辰140周年,百余件展品展現他的上海時期

共展出魯迅手稿展品110件(組)

這天上午,與會專家與學者先來到上海魯迅紀念館,
參觀"前哨——魯迅居上海時期手稿展"。

"作為二十世紀中國最有代表性的偉大作家,魯迅先生以如椽巨筆,在創作、翻譯、輯校文獻、文稿校改、日記書信、詩稿題贈、設計裝幀等方面留下了非常豐富的墨蹟。 "鄭亞稱,魯迅在上海度過了他生命最後的十年。 在上海時期,魯迅引領了左翼文化運動,培養了大批傑出的左翼青年作家,使進步的左翼文化成為當時上海文壇最為活躍的力量,而他也成為左翼新文化運動中的一面旗幟。 也是在上海時期,魯迅寫作了大量的"雜文",出版了《三閑集》《二心集》等一系列的雜文集,編輯了《奔流》《朝花週刊》《譯文》等進步刊物,翻譯介紹外來的文化思想,宣導和推動新興的木刻藝術,創作出《故事新編》等經典作品。

據悉,此次展覽展出魯迅手稿展品共計110件(組),其中特別精選館藏珍貴文物近60件(組),涵蓋魯迅詩稿、文稿、書信、版權收據等類型,包括《故事新編》《毀滅》等國家一級文物。 這些展品分別呈現了魯迅居住上海時期多方面的成就,集中展示了魯迅上海時期的創作、社會活動、私人交往中體現的先進思想和民族精神,也展示了上海時期的魯迅與革命團體、仁人志士之間相互支援,共同抵制黑暗統治。

魯迅誕辰140周年,百余件展品展現他的上海時期


新編《魯迅手稿全集》即將面世

在會上,不少學者談到了新編《魯迅手稿全集》。 據文化和旅遊部政府入口網站報導,《魯迅手稿全集》編輯出版專案於2017年6月正式啟動,由中宣部指導,文化和旅遊部會同國家文物局組織實施。 項目實施4年來,國家圖書館聯合北京魯迅博物館、上海魯迅紀念館、紹興魯迅紀念館、廣州魯迅紀念館等收藏機構,以"收錄內容更全面、編纂方式更科學、印製效果更精美、出版形式更新穎"為目標,對現存魯迅手稿進行徵集、整理、影印、著錄。 截至目前,已完成全套78冊、共計3.2萬余頁手稿的編輯整理,較此前出版手稿增加逾14,600頁。 此次編委會會議聽取了專案實施進展情況彙報,審定通過了《文稿編》《譯稿編》《書信編》《日記編》《輯校古籍編》《輯校金石編》《雜編》七編樣書。

上海交通大學教授王錫榮是新編《魯迅手稿全集》編委會專家委員會成員之一。 在他看來,新編《魯迅手稿全集》在魯迅研究史上,在手稿學研究上,在出版史上,都是一個里程碑。
它有三個第一:
第一次把所掌握的魯迅手稿"一網打盡",應收盡收,實際上是所有"手跡"都收而非僅"手稿"。 雖然還有極個別的遺珠,並且以後還會有所發現,但此次真正實現了"全集"的概念,是名副其實的手稿全集;
第二,它是迄今卷冊數量、篇幅第一的手稿集;
第三,它是中國第一部按照手稿學理念編輯出版的手稿集,不僅有收藏、鑒賞功能,而且有研究的功能。

"所以,這部書具有開創性的意義與價值,對於推動魯迅研究、手稿研究和文獻研究,都將帶來很大的動力,對於作家手稿集的編輯出版,也豎立了一個標杆。 "王錫榮說。
華東師範大學教授陳子善形容這次研討會是新編《魯迅手稿全集》相關研討的熱身,
他非常期待新編《魯迅手稿全集》出版后再開研討會,
從而進一步闡述這些文獻史料的價值和意義。

魯迅誕辰140周年,百余件展品展現他的上海時期


那些手跡、筆記等等在手稿研究中不應被忽略

「今天看了這麼多作家的手稿手跡,我們每個人都看得很幸福,希望這種幸福可以蔓延得更深、更遠。 "陳子善表示,手稿手跡對於學術研究意義重大,比如胡適早年日記的手稿,起碼解決了"胡適在哪一天結婚"的問題,還讓人十分意外地看到了胡適結婚禮堂的平面圖。

他特別提到今年有關「手稿手跡」的一件大事:幾乎同時,有兩種不同的朱自清《中國新文學研究綱要》手稿在不同的拍賣行出現。

朱自清在1929年開設了一門"中國新文學研究"課,《中國新文學研究綱要》作為講義由此誕生。 1929至1931年,朱自清接連開了三次這門課,1932年9月又開設過一次。
陳子善分析,每次給學生講課,朱自清的講義都不一樣,都要修訂,還要不斷吸收學生們的意見,
因此有了多份名字都叫《中國新文學研究綱要》的講義手稿。

"此前,經趙園先生整理的朱自清這份講義已收入《朱自清全集》,趙先生是根據三種講義稿整理的。 今年新出現兩種講義中,有一種應為趙先生依據的三種講義之一,但另一種很可能是以前所不知道的更早版本的講義。 兩種講義都絕大部分是手稿,都粘貼了大量浮簽。 別具欣賞、比較和研究價值。 "陳子善說。

巴金故居常務副館長、巴金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周立民也強調,手稿研究千萬不要忽視對筆記、標籤等研究。 "在現代文學研究中,手稿研究經常被等同於文稿研究,這使得研究的範圍和視界被大大縮小了。

那些片段的、混亂的、不成規模的草稿、筆記、提綱、備忘等常被忽略,甚至被認為沒有價值,這是不好的。 "他提及巴金遺存的文獻資料中有一冊文革期間的讀書筆記,學習的內容以魯迅著作和馬列著為主,所記主要是篇目名稱、備註頁碼、原文摘抄和一些名詞解釋等,雖然沒有巴金自己的心得體會,然而從中也能看出特殊時期巴金閱讀的內容、關注點甚至透露出的一些心跡。

【附】"前哨——魯迅居上海時期手稿展"重點展品

1.《前哨》 1931年,為抗議國民黨反動派殺害"左聯"五烈士的暴行,魯迅與馮雪峰等共產黨人一起編印了《前哨》(紀念戰死者專號)。 "前哨"兩字由魯迅題寫後刻在木板上,最後印到書上空白處。

2. 書贈許壽裳《無題》(慣於長夜過春時)1931年2月7日柔石等5位左翼作家被秘密殺害,魯迅得知這個噩耗后於悲憤中寫下這首詩。 此詩魯迅於1932、1933年間曾先後題贈給山本初枝、台靜農和許壽裳。 1933年春柔石等遇害二周年的忌日,魯迅寫下《為了忘卻的記念》一文,其中也引錄了這首詩。

3.書贈增井經夫(錄劉長卿《聽彈琴》)1932年4月東京文求堂在田中慶太郎的主持下出版了《魯迅創作選集》中文本,此後魯迅與田中慶太郎的關係日益密切。 1935年,其女婿增井經夫來上海後轉達了田中慶太郎邀請魯迅去日本寫作、療養之意,魯迅婉言謝絕。 為表達謝意,魯迅手書唐代劉長卿五絕《聽彈琴》贈增井經夫。

4. 魯迅手繪《凱綏·珂勒惠支版畫選集》封面魯迅1936年編印《凱綏•珂勒惠支版畫選集》,並以三閒書屋名義自費印行,共收錄珂勒惠支21幅版畫作品。 魯迅不僅親自設計該書的封面、版式和廣告,還寫了《序目》,併為每一幅版畫都配寫了說明文字。

5. 《毀滅》譯稿《毀滅》,蘇聯作家法捷耶夫著,描寫了西伯利亞遊擊隊潰滅的過程。 魯迅稱之為「紀念碑的小說」。 魯迅根據日本左翼作家藏原惟人的日譯本將其翻譯成中文,於1931年出版。 此為其翻譯手稿。

6.《故事新編》手稿《故事新編》是以神話傳說和歷史人物為題材創作的小說。 收魯迅1922年至1935年所作小說8篇,分別為《補天》《奔月》《理水》《採薇》《鑄劍》《出關》《非攻》《起死》,1936年1月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初版。

7.魯迅致許壽裳(季芾)信1932年暑假前,孔另境為中共黨組織傳遞來自蘇聯之革命書刊而在天津被捕,被解送北平某軍事機關羈押。 后經魯迅託人全力營救,由李霽野、台靜農保釋出獄。 這封信即為營救一事魯迅致許壽裳的信,寫於1932年10月25日。

8.《看圖識字》手稿 《看圖識字》作於1934年5月,文章主旨是談兒童識字教材問題,指出當時暢銷的兒童識字本是"二十七年前"編定的,書中內容以及圖像與1930年代脫節。

魯迅誕辰140周年,百余件展品展現他的上海時期


魯迅誕辰140周年,百余件展品展現他的上海時期
請多多點擊 Mobile01 網站內的贊助商廣告,有贊助商的支持才有穩定的Server和快速頻寬。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