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祠」與「家廟」的區別 ( 民俗名詞解釋,友善轉載 )


https://kknews.cc/zh-tw/history/934oqmq.html

祖輩傳下來的宗祠和家廟,到底不同之處在哪?

2018-03-08 由 愛國者誠信聯盟 發表于歷史


上古時代,宗廟為天子專有,士大夫不能建宗廟。

漢朝以前,有官爵者才能建立家廟,作為祭祀祖先的場所,
但那時叫宗廟或者祖廟。

唐朝始創私廟,以祭祀先祖。
宋代朱熹提倡建立家族祠堂改為家廟。


家廟即為祖先立的廟,屬於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

古時有官爵者才能建家廟,作為祭祀祖先的場所。

古代,對廟的規模有嚴格的等級限制。

《禮記》中說:「天子七廟,卿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
「太廟」是帝王的祖廟,其他凡有官爵的人,也可按制建立「家廟」。

漢代以後,廟逐漸與原始的神社(土地廟)混在一起,
蛻變為陰曹地府控轄江山河瀆、地望城池之神社。

「人死曰鬼」,廟作為祭鬼神的場所,還常用來敕封、追諡文人武士,
如文廟——孔子廟,武廟——關羽廟。

《禮記.王制》載:古代天子建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

至明代,始准許庶人立始遷祖廟,一般建於宗族聚居的近地
,歲時由族長率領族人共同祭祀。也稱「祠室」、「祠堂」。

《宋史·禮志十二》:「 慶曆元年,南郊赦書,應中外文武官並許依舊式立家廟。」

宋趙彥衛 《雲麓漫鈔》卷二:「 文潞公作家廟,求得唐杜岐公舊址。」

各族百姓為了祭祀先祖,常建有「家廟」。

後來很多地方逐漸合二為一了,兼具雙重功能,
但有的地方宗祠與家廟仍然是分開建造的,保持著原有的結構與功用。


宋趙彥衛《雲麓漫鈔》卷二:
「 文潞公作家廟,求得唐杜岐公舊址。」

《文獻通考.宗廟十四》:
「仁年因郊祀,赦聽武官依舊式立家廟。」

清 袁賦正《睢陽袁氏(袁可立)家譜·序言》:
「謹按家廟之所奉祀與夫祖父之所面訓詮次為譜,紀其世系、字諱以炳來茲。」

《清文獻通考.群廟五》:
「順治十年,議定郡王以祀追封祖父於家廟,貝勒以下祀追封祖父於墳墓。」

清 袁枚 《隨園隨筆·風水客》:
「先生發憤集房族百餘人,祭家廟畢,持香禱於天。」

孫中山 《民族主義》第六講:

「前幾天我到鄉下進了一所祠堂,
走到最後進的一間廳堂去休息,看見右邊有一個孝字,左邊一無所有,
我想從前一定有個忠字,象這些景象,我看見了的不止一次,
有許多祠堂或家廟,都是一樣的。」

例如:
清代名臣阮元任浙江巡撫後,清嘉慶五年(1800年),
阮元的父親湘圃聚族商議說,阮氏從淮安遷揚聚居公道橋,
應該建祠堂以祭祀祖先,乃獨捐俸銀建宗祠於公道橋之南,
併購田為祭產,還邀請名師在祠側設塾,教族中子弟讀書。

嘉慶八年(1803年),阮元之父湘圃公按清朝品官皆有家廟的習慣,
又建議在揚州舊城文選樓北的興仁街建阮氏家廟。

於是這一年,阮元家在「甘泉縣轄小東門內興仁街」(現稱毓賢街)
購買了常鍾英的住宅和廢花園,準備用該宅的西部廢花園作為家廟的基地。

但是依照禮制,家廟應建在住宅的上首,即東邊。

阮氏住宅在東,家廟反而在西,於禮不合;
故又將常宅西邊其他人家的余屋買下改建為阮氏西宅。

這樣,
家廟便夾在東西兩宅之間,於禮制相合。

家廟建築,嚴格按《大清會典》規定建造。

在家廟二道門東山牆與東宅現第二進西山牆之間,曾建一小樓,
稱譜研齋,扁額行書「譜研」二字為清代著名書法家劉鏞所題,現仍保存。
該樓原為阮元藏硯賞玩之所。
南為一長巷,東為現東宅頭進的西山牆,西為家廟前院的東花牆,稱射序巷。
巷之南端置活動箭靶,供子孫射箭習武之用。

祠是為紀念偉人名士而修建的供舍(相當於紀念堂)。

這點與廟有些相似,因此也常常把同族子孫祭祀祖先的處所叫「祠堂」。

祠堂最早出現於漢代,據《漢書·循吏傳》記載,「文翁終於蜀,吏民為立祠堂。
及時(指誕辰和忌日)祭禮不絕。」

東漢末,社會上興起建祠抬高家族門第之風,
甚至活人也為自己修建「生祠」。由此,祀堂日漸增多。

宗祠即是祠堂,是供奉祖先和祭祀場所,是宗族的象徵。

宗廟制度產生於周代。

上古時代,士大夫不敢建宗廟,宗廟為天子專有。

宋代朱熹提倡家族祠堂:
每個家族建立一個奉祀高、曾、祖、禰四世神主的祠堂四龕。

祠堂是族權與神權交織中心。
祠堂中的主祭---稱宗子,管理全族事務稱宗長,還有宗正、宗直等職。

宗祠體現宗法制家國一體的特徵,是凝聚民族團結的場所,
它往往是城鄉中規模最宏偉、裝飾最華麗的建築群體,不但巍峨壯觀,
而且注入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與古塔、古橋、古廟宇相映,
成為地方上的一大獨特的人文景觀。

宗祠記錄著家族的輝煌與傳統,是家族的聖殿。

民間建造家族祠堂,可追溯到唐五代時期。

莆田刺桐金紫方氏祠堂,便是建於唐末。

涵江黃巷村黃氏宗祠,建於北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

到南宋,莆田林氏「建先祠」,「置祭產」。

(宋濂《宋文憲公全集》卷十二)建陽陳氏家族的祠堂,始築於元代。

各地大規模營造祠堂,則在明清兩代。

此時入閩各家族經過長期發展和繁衍,族眾日益增多,
家族為團結族人大興土木,一時建祠盛行。

據清初《光澤縣誌》載,當地「從前各族宗祠無幾,
近數十年,凡聚族而居者,城鄉多各建祠。

春秋祭祀,序昭穆,崇功德,敬老尊賢,頗有追遠睦族遺意。」
(清·乾隆《光澤縣誌》卷四《輿地誌·風俗》)
一般家族不僅有一族合祀的族祠、宗祠(或稱「總祠」),
族內各房、各支房,往往還有各自的支祠、房祠,以奉祀各直系祖先。

舊時漳州府詔安縣,「居則容膝可安,而必有祖祠、有宗祠、有支祠。」
(陳盛韶《問俗錄》卷四《詔安縣》)這一時期的宗祠大都保留至今。

據廈門大學陳支平教授等調查,連城新泉的張氏家族,
除總祠外,另有支祠24座;

惠安山腰莊氏家族,族眾數萬人,
大小祠堂超過100座,其準確座數連族人也說不清。

福州郊區尚乾的林氏家族,族眾近萬人,大小祠堂不下50座。

為顯族威,大宗祠堂還蓋進省城。

一些同姓氏的大家族,有的合建跨地域大宗祠。

民國時期,永定「鄉村之中,不論大小姓,皆合建祖祠,
複合散居各鄉及徙居各處之同宗在邑城建祠。」

(民國《永定縣誌》卷十五《禮俗》)仙遊縣黃氏家族,派下子孫散居30餘村,
各地黃姓集議,在縣城合建黃氏大宗祠。

福建林氏是人數最多的家族之一,
清初曾會同八閩林氏族人,於福州創林氏大宗祠。

此外,在海外及台灣的分支子孫,與鄉土宗祠也保持了密切聯繫。

民國時,漳州許氏家族,居新加坡、馬來西亞者,曾聯袂返鄉倡建新加坡許氏大宗祠。

祠堂的建築大多講究「風水,通常是在祖先最先居住的地方,
將舊房改建成祠堂;一些家族建宅時,往往先建祠堂。

閩北一些單姓小村落,無力籌建大祠堂,
便在村前選址設牌位,供祖先。祠堂一般多位於正寢(前堂)東側,講究的有三間二外門。

正大門平常不開,只在春秋二祭或族人議大事時開啟。

正廳外,有儲藏祭器、遺書的小房子,環繞成一個獨立的建築群。

普通的祠堂只有一間正廳,正廳內設4個龕(也有8-10個龕者),
龕中置一個櫃,內藏祖宗牌位(稱「神主牌」),
4龕神位依次為高祖考、高祖妣和考、妣的官位、姓名字號。

每龕前各設一矮長桌,用以擺放祭品。
一些宗祠里,凡本族新添男丁要貼張紅紙在柱上,上書×××長子(或次子等)、取名×××,
以示到祖先面前報到。
如今閩南一些祠堂大廳正中大木龕中列祖列宗的神主牌位,已被各主遺像所取代。

本房死者若有子已婚(不屬夭折)者,其遺像可入祖廳正堂。

惠安崇武一帶,幾乎所有宗祠廳堂的龍壁都貼有符篆、
「金箔」及用錫箔色紙剪成的鏡、尺、剪刀、雙喜等圖,用以鎮宅。

符篆多書「北方玄武大神鎮宅」、「西方白虎大神鎮宅」、
「東方青龍大神鎮宅」、「南方朱雀大神鎮宅」等。

平日祠堂空屋有借給家無住房的族人居住,有的族人的靈柩也寄放在祠中。

族人去世,則送香灰入祠。
外出族人來謁祖尋根時,必先到祠堂祭拜,
而後包上祠堂的香灰及家鄉泥土帶走,以示不忘根本。

清劉大櫆《方氏支祠碑記》:
「然吾以為後世之宗祠,猶有先王宗法之遺意,彼其所謂統宗之祠,族人莫不宗焉。
《郭沫若《洪波曲》第十六章三:
「他們也是什麼東西都丟光了,暫時住在 水東門 的娘家-- 岑氏宗祠里。」
《紅樓夢》第五三回:
「原來寧府西邊另一個院子,黑油柵欄內五間大門,上懸一塊匾,寫著是『賈氏宗祠』四個大字......
進入院中,白石甬路,兩邊皆是蒼松翠柏;月台上設著青綠古銅鼎彝等器......
裡邊香燭輝煌,錦帳繡幙,雖列著神主,卻看不真切。
只見賈府諸人分昭穆排班立定:
賈敬主祭;賈赦陪祭,賈珍獻爵;賈璉、賈琮獻帛,寶玉捧香,
賈菖、賈菱殿拜毯,守焚池。青衣樂奏,三獻爵,拜興畢,焚帛奠酒。禮畢,樂止,退出。」

宗祠,除了作為祭祀場所之外,還是執行族規家法的地方。

族人的冠禮、婚禮、喪禮基本上都在祠堂進行的。

有的宗族規定族人之間或族人家庭之中發生爭執,都要到祠堂中裁決。

所以,在封建時代,祠堂在一定意義上又成了衙門,具有一族「公堂」的性質。

中國人是世界上最有祖先崇拜傳統的民族。

在每個家族中,往往都有一個場所來供奉已去世的祖先的神主牌位。

所以,舊時的每個家族都會有本家族的祠堂,
並給它取一個名號,這個名號就叫「堂號」,
目的是讓子孫們每提起自家堂號就知道本族的來源,紀念祖先功德。

俗話說,樹大分杈。隨著生命的傳遞、繁衍,家族也會不斷擴大,
擴大的結果是一些家族從祖居地遷居他處,另開基業,形成新的分支和新的宗族,
自然也有不少家族遠赴重洋,在海外定居,
這些新形成的宗族和分支,往往又會建立新的祠堂,來供奉最親近的祖先。

於是,由一個祠堂又衍生新的祠堂來。

宗祠,雖然是封建社會遺留下來的產物,在當今則有其新的存在的意義和社會作用。

隨著改革開放和全球華人尋根熱潮的興起,
許多宗祠被新建和修復,族譜被續修,而海外華人則不斷翻新舊宗祠,聯絡故眾。

可以說,今天的宗祠已經沒有了「宗族主義」的負面作用,
只具有幫助人們尋根問祖、緬懷先祖、激勵後人、互相協作的積極意義,
是對於加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中華民族的團結產生巨大的作用。

= = = = = = = = = = = = = = = = =


https://twgreatdaily.com/x-WcC2wBmyVoG_1ZbwCb.html

「宗祠」與「家廟」的區別

2019-06-15 圭海四記


宗祠或者家廟,最常見於廣東、福建、江西和浙江等南方省份,
即使是同姓氏,在同一地方都可能存在宗祠和家廟並用的現象,
咋看之下沒有規律可循,可又似乎有嚴格的界定。

海滄漸美許氏宗祠

祠,起先是用於紀念和祭祀某些偉人的場所,
一般是對已故之人,對於在世的也偶有建祠,稱為「生祠」。

如《漢書》載,「文翁終於蜀,吏民為立祠堂,及時祭禮不絕」。
隨著魏晉南北朝名門望族的出世,祠堂也逐漸普遍化。

海滄石塘謝氏家廟

但,自從科舉制的興起以及望族的消亡,民間祠堂又開始沒落,
特別是五代至北宋時期,百姓居無定所,祖先的祭祀則僅限於每家每戶的正堂。

整個宋代,不管是北宋還是南宋,文人的異軍突起以及商品經濟的發達,
使得儒家理學得到了廣泛普及,而宗祠的再次推廣多賴南宋時期的朱熹。

「宗祠」與「家廟」的區別 ( 民俗名詞解釋,友善轉載 )

朱熹在《家禮》中談到,
「報本反始之心、尊祖敬宗之意,實有家名分之守,所以開業傳世之本」,
其宗旨是希望有識之家應建立宗祠祭祀祖先,以揚宗功祖德。

此外,朱熹也提出了詳細的宗祠規制,
有錢之族「祠堂之制為三間,外為中門,中門外為兩階,皆三級」;
「若家貧地狹,則止為一間,不立廚庫,
而東西壁下置立兩櫃,西藏遺書、衣物;東藏祭器亦可」。

「宗祠」與「家廟」的區別 ( 民俗名詞解釋,友善轉載 )

「凡祠堂所在之宅,宗子世守之,不得分析」。

如此在朱熹的倡導下,朱熹理學文化影響下的江西、福建、浙江便在民間掀起了宗祠修建之風,而當時福建適逢經濟文化大發展,名士輩出,加上發達的海外貿易,使得大量的文化輸出,包括宗祠文化,至福建之外。

以宗祠之名,一般用於祭祀開基祖或較前世的祖先,大有一地同姓祖祠的意味,故現存地區同姓總祠一般都用「大宗祠」作為尾綴。

海滄溫厝溫氏家廟

而家廟的產生則相對宗祠要晚些,家廟的源頭包括宗祠和宗廟,宗廟本是皇權特有的,但隨著宋代忠君仁愛思潮的擴大化,大家與小家得到兼顧,朝廷也允許部分高級官員設立自己的家廟以祭祀自己的祖先。

於是別於宗祠的同族共祭,某宗祠的某人家如有高官產生時,得以以高官的名義設置獨有、小眾的家廟以自我祭奠,久而久之這種家廟便也成了宗祠的功能而流傳於世。

「宗祠」與「家廟」的區別 ( 民俗名詞解釋,友善轉載 )

因此,宗祠與家廟的區別在於,家廟設立之前一定有過高官,而宗祠則不需要:先有高官才有家廟,先有宗祠才有高官。

什麼樣的官才算高官,這個還真不好說,至少死後有諡號才算吧。

「宗祠」與「家廟」的區別 ( 民俗名詞解釋,友善轉載 )

因此,曾經高官比例較高的浙江、江西和福建便成了家廟的高發地,而其他地方則多見宗祠,不知各位是否有察覺這種現象?


= = = = = = = = = = = = = = = = = = =


同場加映

https://iccie.tw/q/%E5%AE%B6%E5%BB%9F
家廟


祖廟;宗祠。

古時有官爵者才能建家廟,作為祭祀祖先的場所。

上古叫宗廟, 唐 朝始創私廟, 宋 改為家廟。


宋 趙彥衛 《雲麓漫鈔》卷二:
“ 文潞公 作家廟,求得 唐 杜岐公 舊址。”

《宋史·禮志十二》:“ 慶曆 元年,南郊赦書,應中外文武官並許依舊式立家廟。”

清 袁枚 《隨園隨筆·風水客》:
“先生髮憤集房族百餘人,祭家廟畢,持香禱於天。”

孫中山 《民族主義》第六講:
“前幾天我到鄉下進了一所祠堂,走到最後進的一間廳堂去休息,
看見右邊有一個孝字,左邊一無所有,我想從前一定有個忠字,
象這些景象,我看見了的不止一次,有許多祠堂或家廟,都是一樣的。”



= = = = = = = = = = = = = = = = = = =

同場加映

https://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594&t=6567079&p=1#84535800
武汉大学教授杨华: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中的祭祖与孝道 ( 慎入,內容深入,文化與歷史觀點方式講解。)



= = = = = = = = = = = = = = = = = = =


名詞解釋

https://penghu.info/OBE682D5117BEEF18A7A/2

祠堂,又稱家廟、祖堂、公廳,是基於宗法制度,用於供奉和祭祀祖先的祠,
其又具有從事家族宣傳、執行族規家法、議事宴飲的功能。

用於舉辦家族內子孫的婚、喪、壽、喜等事,
還可以作為私塾使用。

祠堂可分為宗祠和家祠(或支祠)兩類,宗祠是大宗的祠堂,
家祠、支祠則是分家所建供奉分房的祖先。

結產生巨大的作用。
請多多點擊 Mobile01 網站內的贊助商廣告,有贊助商的支持才有穩定的Server和快速頻寬。
DandelionJack wrote:
祠堂,又稱家廟、祖堂、公廳,是基於宗法制度,用於供奉和祭祀祖先的祠,
其又具有從事家族宣傳、執行族規家法、議事宴飲的功能。

用於舉辦家族內子孫的婚、喪、壽、喜等事,
還可以作為私塾使用。

祠堂或是家廟.這在台灣各地方.還是看得到.

一般而言.家廟建築比較大.宗祠規模比較小.

不過也有例外.記得萬華地區有一處[楊家廟]

還有中正區也有一處家廟.建築很宏偉.壯觀.

以上參考.
台北市信義路六段76巷8弄,有座顏氏後人集資興建的顏子廟.

家廟並不對外開放,但旁邊有條通往象山的登山步道,被命名為象山顏子廟登山步道,
偶爾會有學校組團,帶學生從廟後方山坡上的永春崗公園走到象山頂來回,增添考運.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