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日君再来》何以在亚洲久唱不衰?
2011-01-23
1936年7月,在上海音乐专科学校一个同学联谊会上,
经老师和同学们提议,作曲家刘雪庵即兴创作了探戈舞曲《何日君再来》作为纪念,
当场由俄籍女学生戈拉在钢琴上弹奏,立即赢得了一片掌声。
刘雪庵创作的这支探戈舞曲,由于在民族化和艺术创新方面颇有特点,
比较符合当时上海的流行音乐时尚风格,便于在舞厅内演奏,
因而一经推出便迅速成为上海各大舞厅颇为流行的一支舞曲。
也就在同一年,上海艺华影业公司投资拍摄歌舞片《三星伴月》,
导演方沛霖邀请刘雪庵担任作曲,并让编剧黄嘉谟为《何日君再来》的曲子填词,
邀请当红影星兼歌星周璇担任影片的女主演和主唱。
于是,《何日君再来》就成了电影《三星伴月》的插曲。

电影《三星伴月》公映后,
周璇主演的女主角王秀文在与情人分手时演唱的插曲《何日君再来》,
因其曲调旋律低回委婉、歌词贴近口语、情感自然流露,
而且采用了探戈舞曲的慢三节拍,演唱舒缓而流动感强,迅速在整个达上海火爆起来。
由金嗓子周璇首唱的歌曲《何日君再来》,
很快被法商上海百代唱片公司灌制成唱片发行全国和香港地区,
成了上海、南京等各大城市舞厅里最热门的一支舞曲,并经常在国内各大广播电台播放。
当时的国内城市的许多市民,不分男女老少几乎都曾听过周璇演唱的《何日君再来》。
在随后的较长一个时期,周璇演唱的歌曲《何日君再来》几乎成为了当时上海都市流行音乐的代表形象,很多次出现在上海、香港等地拍摄的上海都市题材影片中,有的做影片的背景音乐,更多的是选作插曲。
比如,
1939年拍摄的电影《孤岛天堂》,描写了一群上海抗日青年在打击日本特务组织后投奔大后方的抗日故事,《何日君再来》作为该片插曲就出现在这群爱国青年分离时惜别的场景。

上世纪40年代,《何日君再来》作为流行歌曲,开始在东北地区各地流行。
当时,东北“满映”日籍女演员李香兰也曾在由她主演的《白兰之歌》和《患难之交》两部电影中演唱了这首歌。后来,《何日君再来》的歌词被译成日文。
“满映”女演员李香兰到日本东京举办个人演唱会时,
还特地用中文和日文演唱了《何日君再来》,颇受日本歌迷的欢迎。
当时的日本女歌星渡边合玛子也用中日双语演唱过《何日君再来》,并在日本灌制成唱片。
1942年初,“满映”女演员李香兰、日本女歌星渡边合玛子灌制的《何日君再来》唱片均被日本当局禁止发行,其被禁理由为:“外国的靡靡之音会使军纪松懈。”
1945年8月,日籍女演星李香兰在上海兰心大戏院举行个人独唱音乐会时演唱了《何日君再来》,但在事后却遭到了上海工部局的传讯。原来李香兰唱的是《何日君再来》,受到了工部局的误会。随后,《何日君再来》在祖国大陆销声匿迹整整三十年。
然而,《何日君再来》作为流行歌曲,在台湾地区也一度被军方当局明令禁止播放和演唱。
1967年,台湾歌星邓丽君的第一张个人专辑《凤阳花鼓》,就收录了《何日君再来》,
但因有令禁止,编辑只好把歌名改成为《几时你回来》,以此蒙混过关。

台湾歌星邓丽君演唱的《何日君再来》,
柔媚舒缓,别具韵味,不仅在港台地区再次引起轰动,
而且还在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各国同样反响热烈,流传甚广。
上世纪80年代以来,
借助改革开放的春风,邓丽君演唱《何日君再来》再度登陆祖国大陆,
尽管未曾在各地举办的主流音乐会、演唱会上出现,
但盒式带、CD盘以及KTV包房中邓丽君吟唱的“人生难得几回醉,不欢又何待”,
不知征服了多少中国人,更成为现代流行音乐中久盛不衰的经典。
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流行歌曲《何日君再来》从一经问世以来,就屡遭非议、责难和不公正待遇,这固然跟《何日君再来》创作、首唱的年代以及歌曲本身那与众不同的韵味、格调、内容等等有关,由此引发了大量的这样或那样的激烈争论,甚至是批评、批判和严厉声讨,时至今日依然也没有平息过;
然而,尽管如此,流行歌曲《何日君再来》至今依然还在亚洲各国各地流行着,
吟唱着………
这似乎也是一个谁也无法否认的现实。
mark: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M1m31XsQR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