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書籍 銀行理專才知道!讓錢變多的43種方法 閱讀心得

作者 長岐隆弘 本身是銀行員。
1 銀行員不會存定存。即使推薦給別人,自己的錢卻不會拿去存定存,
考慮利息時,有個不錯的方法-------「72法則」。
「用72除以利率,得到的數字就是存款加倍的年數」
例如,日本泡沫經濟時期的利率是5.0%。
72 ÷ 5 =14.4。 過了14年,存款才會加倍。
換做現在大銀行的利率0.03%
72 ÷ 0.03 =2400 。 必須等上2400年,存款才會加倍。
即便是網路銀行的利率0.3%
72 ÷ 0.3 =240 。 必須過240年,存款才會加倍。

無論如何,在你有生之年,存款「加倍奉還」的情況不可能發生。
網路銀行和大銀行的利息有10倍之差,那是因為各自的成本開銷有所落差。
定存打著「可保障本金」的安全性,定存利率設得很低。
對想增加錢的人來說,「定存」可說是完全不適合的金融商品。
多數的銀行員「不存定存」。
「如果有一筆錢存定存,還不如拿去用在其他的金融商品。」這才是銀行員的真心話。

Ps 作者說的是日本的情況。 簡單說起來,就是銀行定存無法打敗通膨。
把錢拿去投資才能將錢變多。

2 錢不增反減的金融商品是什麼? 正確答案是,股票基金。
股票基金是賣方也就是銀行,為了賺取手續費創造的商品。無論運用績效如何都有手續費入帳,對賣方來說是毫無缺點的商品。
為什麼股票基金要花這麼多手續費。是因銀行或販售公司對於運用績效完全不負擔風險。
銀行等販售公司在販賣的當下以確保花費及利益。
對銀行而言「賣出時立刻賺、越賣越賺」的商品,就是股票基金。
對運用公司來說,每年能以基金報酬的名義收到定額的手續費、無論運用績效的好壞,就算你的錢沒增加,運用公司獲取的手續費還是一樣。而且那是一定會得得到的手續費。
當然,只要投資成功,運用公司就會將收益分配給投資者。
投資人買股票基金,無法期待大賺一筆。也無法躲過像雷曼衝擊那樣「暴跌」的虧損風險。

3 你能夠正確說出「自己的存款金額」嗎?
留得住錢的人,能夠「說出正確的存款金額」。
對銀行員來說,「不清楚自己有多少財產,更令人無法置信」
很多銀行員都能說出自己的錢包裡有多少錢。

不光是錢包裡的錢,就連銀行存款存款金額多少、持有的股票或股票基金等金融資產時價,甚至是不動產或家用車的時價,大部分的銀行員都有仔細整理並掌握。
有些人還會做成資產一覽表,用excel管理。
如果你也想讓錢增加,請先好好掌握自己的錢。

4 不單是賺錢,社會意義的「表面工夫」很重要
銀行希望大家多借錢,表面上也做些「有社會意義」的事。那麼做是想讓社會大眾覺得,銀行不是只會借錢,而是有在做有益社會的事。
各分行參與地區服務活動,以銀行名義進行環保課題。
若是地方分行,銀行員參加當地祭典,加深與在地居民交流。
分行長等級的人,在某種程度上算是政治人物的角色。
他們會以地方名人身分出席婚喪喜慶的場合,也會參與工會或經濟聯合會、扶輪社的活動。
「只有外表看起來是好人,其實個性很差。」
就算得到這樣的批評,即使是做表面工夫,銀行員知道把錢用在社會、他人很重要。
只顧著自己賺錢,最後還是留不住錢,這點他們比任何人都清楚。
所以就算違背心意,就算做得不甘不願。在銀行員的心態還是認為,社會貢獻是有意義的事。

Ps 為了讓公司給社會大眾留下良好正面企業形象,才去做社會公益環保活動。
國內也有些企業有做社會環保議題。 無論發自內心或虛情假意,也是基於這道理。

5 請各位學學銀行員平時做的事。
例如,錢包裡的錢很快就用完的人,試著每天早晚數一數錢包裡的鈔票。
進行未來生活規劃時,用EXEL試作往後人生必要支出的現金流量。
平時熟悉數字的存在,增強金錢的控管力,並且培養快速計算的技巧,這對讓錢增加是非常重要的事。
銀行員最顯著的差異是,他們會做徹底的自我管理。
他們認為,金錢的管理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個性,「無法自我管理的人,無法理財」。

6 銀行員擬定的「存錢計畫」。
①一有收入,先將固定的金額轉到別的銀行帳戶。
②不動用那個帳戶的錢,逐漸累積存款。
③存到一定程度的金額,再用那筆錢作為獲得新收入的資金。

銀行員會依照目的開3個帳戶。
①薪資帳戶。②付款帳戶。③儲蓄帳戶。
重點在於,薪資帳戶和付款帳戶要分開。
若都開戶在同一家銀行,一切的收支會被銀行掌握。
銀行員以外的人,不必連銀行都分開。
當每個月的薪水匯入薪資帳戶,「當天」就會把固定的金額轉到儲蓄帳戶。

將「收入的10%以上」轉作儲蓄
有收入,先儲蓄。 如果可以,最好設定成每個月自動轉帳。
有些銀行可自動轉帳,若是網路銀行,設定起來更方便。
儲蓄的最低金額設定為收入的10%。
假設薪水是30萬日圓,撥出3萬以上轉作儲蓄。

房、車方面的固定開銷,控制在收入的40%以下
把固定開銷所需的金額,轉入支出用帳戶。
將收入的40%定為上限,轉入這個帳戶。
如果薪水是30萬,存入的金額是12萬。
為了把固定開銷控制在這個範圍內,必須保持房租或停車費等費用的平衡。
固定開銷的變動大,就沒有能夠省錢的空間。

精算支出
假設收入是30萬日圓,撥出3萬做儲蓄,12萬是固定開銷,還剩下15萬,約莫收入的一半。
這筆錢可用做生活費或、自我投資的必要費用。
生活費是指 伙食費、治裝費等日常生活的開銷。
不同於固定開銷,某種程度上這可以自行控制,請各位記得要節省。
盡可能排除無謂的花費,經常提醒自己把錢用在真正有需要的事。
有興趣的書、研習會、讀書會等,用於自我投資的錢。
花錢時想一想,把收入的40%左右用在這個部分。等於是15萬中的12萬。
那剩下的3萬要怎麼用?
把那筆錢當作紅白包或發生意外事故時的備用金。
保留餘力也很重要。如果什麼事都沒發生,這10%的3萬就繼續保留。
存錢計畫至此已經完成。

簡單計算家計,製作個人的 P / L 損益表
固定開銷 (目標:約莫收入的40%以內)
精算支出 (目標:約莫收入的40%以內)
儲蓄 (目標:收入的10%)
不時之需的支出用存款 (目標:約莫收入的10%)
請仔細確認是否有控制在目標範圍內。

月底時,製作個人的B / S 資產負債表
有哪些資產?
存款、金融資產、股票、國債、不動產等
當中有多少負債?
房貸、車貸、融資等負債、信用卡等未繳費用、借款。

純資產 = 資產 – 負債 現在,大約剩下多少?


7 思考自己的人生規畫
「你為什麼想讓錢增加?」
徹底的自我認識很重要,你想要過怎樣的人生?
若只是因為「擔心老年生活…」,這樣的目的太籠統。
究竟要有多少錢才能安心,請訂下具體目標。
有個常聽到的成功法則說 「寫下具體的目標就會實現。」
設定目標的重點是,盡可能從接近現實的數據開始。
達到目的,需要動機。

設定目標,擬訂達成目標的計畫。
計畫的關鍵字是:「何時之前、變成怎樣的狀態」
幾年後,想獲得多少財產? 那些財產是現金、金融資產,或是不動產?
在短期計畫中導入小目標,重點在於,將目標分為簡單輕鬆的事。
立下目標,60歲以前想存1億日圓。
但這樣的天文數字很難和日常生活行動產生連結。
因此,剛開始的第一年,每個月存3萬。 設定現在的自己能簡單達成的目標。
如此一來,一年後就能存到36萬,三年後就超過100萬。

8 「不動產」是創造金流的資產。 購買後馬上就能賺進金流的是不動產。
「海外投資」展現相反的變化。 海外投信基金會因為複利效果,使錢不斷增加,但效果的出現頗費時,必須等上一段時間。
海外投資是之後才會賺進金流。
「現金」要隨時保持一定的額度,為投資或不時之需保留餘力。
大部分的銀行員都是包租公、包租婆。
不動產的表面投報率 (全年的租金收入總額除以物件價格) ,如果有10%以上就算好,無法期待有多高的利潤。
對銀行來說,不動產每個月都會收到租金,有擔保價值,借出的錢變成呆帳的風險很低。不過,借款風險其實一直都在。因為借款,只要利息上升就會影響現金留。所以不是任何人都能馬上購入不動產。
因此也可考慮投資房產信託 (REIT),日本房產信託會加上J,稱為 J-REITs (JAPAN-REIT)。
這是源自美國的機制。向許多投資者收集資金,購買辦公大樓或商業設施、大廈等複數的不動產,再將租金收入或買賣收益分配給投資者的金融商品。
運用成效上,即使是物件折舊後的投報率也有5%左右。

Ps 書內 有提到 投資型保單 和 變額年金險,個人認為是個複雜的商品。虧損機率很大,
持保留態度,並非出書,書內所有觀點就一定是正確的。
重要的是,吸收正確的知識,有些不認同的部分可以忽略。

9 時間買得到
人生的前半段,賣掉自己的時間,換取別人的錢。
人生的後半段,花自己的錢,買別人的時間。

把錢和時間的關係,想成老闆和員工的關係就很好理解。
老闆(雇主)先提出「這是時薪 (或月薪)OO的工作」,員工接受才開始工作,所以是老闆用錢買走員工的時間。 在資本主義的觀念,老闆是買走他人時間的人。

假設你有一百萬的定存。如果利息是1%,一年後就增加為一百零一萬。
反之,一年後的一百萬會是現在的99萬。
把一年增加的1%折現,得到的數字就是淨現值。時間的價值是一萬。
時間有了價格。 利息 = 時間的價值。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