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ipj wrote:我穿gore-tex...(恕刪) 其實在台灣使用,GTX外層+抓絨內層,就暖到讓你受不了了以前大學的時候12月底寒流,跟同學騎機車上合歡山只穿長T+XCR外層+刷毛保暖層直接就衝了完全不會冷,而且不會像羽絨當內層過暖會流汗
awen wrote:這樣說也沒錯,感覺是...(恕刪) 不一定,今年特別流行輕量化~直接貼好了問:是不是羽絨膨脹係數(FP)越高就必定越保暖?答:未必。羽絨衣的保暖能力需同時取決於FP、絨毛比、填絨量。若衣服本身未特別註明,最簡單的方式是目測:越澎的越暖。事實上高FP(750以上)的產品,通常是以輕量化為設計目的,保暖能力反遜於較低FP而高填絨量的產品問:所以説fill power越高越好嚕?答:no no no喔!還要看填充的羽絨重量以及羽絨及羽毛的比例。羽絨用得多,理論上會比較暖,因為會更蓬鬆,產生更多的空氣層來阻絕冷空氣。但不同的使用方式會有不同的填絨量需求,例如輕量化的中層羽絨衣會使用較高膨脹係數羽絨,如750~900,但只會填入少量,以求在最低重量下維持保暖度;但是如果是防水羽絨大衣可能只會採用550~650的羽絨,但是填絨量可能高達輕量化款式的5倍以上,以較多的低係數羽絨來撐起外層的防水布料,並且在價格上取得平衡。你可以google 一下~關鍵字"羽絨衣係數"會有很多你想知道的答案
m003819 wrote:不一定,今年特別流行...(恕刪) 蒙兄台貴言,我算是對羽絨服有了個更加全面和直觀的了解!多謝!看來以後如果要去寒冷的地方還是要買厚一點,的500-750的羽絨服才好! 我的800只能城市用...不過SLEEVE處的設計真的很好,活動很方便呢!
enriquehx wrote:蒙兄台貴言,我算是對...(恕刪) 很多人都因某方向的羽絨衣有了數字迷思,我的印象中,好像也只有它們家會強調係數多寡有些店員甚至會誤導消費者說係數越大越保暖,一整個無言...買羽絨衣我只看絨毛比和剪裁,親自試穿最能感受保暖程度
m003819 wrote:很多人都因某方向的羽...(恕刪) fill power是美規的等級標示方式,日規會用JIS XXOO,前面是羽絨比後面是梗比。(不過美日規這樣沒辦法換算)fp是越高越暖沒錯,但是高係數的羽絨衣一般來說沒有特別需求(像前面那件攻珠穆朗瑪峰的),都是走輕量化,因為可以用較輕重量達到一樣保暖程度。一般登山用品店員說的係數越高越暖,其實只對一半,做成外套實際上保暖程度是差不多的。但800fp羽絨衣硬是會比550fp輕不少,保暖又輕便靈活,就是他價值所在。而一件外套保暖當然不是只看羽絨等級,表布用什麼材質更重要。像有些做成純中層衣的羽絨外套如montbell出的超輕量系列,羽絨等級都是用800fp沒錯,可是表布很單純的就用尼龍抗撕裂布,如果當外套單穿,絕對比不上550fp+windstopper表布的外套。因此還是回到需求和預算,來找自己的最佳平衡點囉~題外話,北臉這件的power stretch部分會起小毛球是他布料本身的問題吧...跟排汗衣一樣很怕魔鬼沾和拉鍊的材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