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lverrocker wrote:
這如果是資訊不對等的...(恕刪)
資本社會下的科層體制咩..人生而"富貴"不平等,資訊自然永不可能對等囉..
只要不違法,任何行銷手段的斂財行為都能合理化~一些廣告甚至推崇到意識形態,宗教或理念的膜拜!
ex.抽象的超現實主義~公式拼貼~政治,種族和宗教狂熱~挺或反耶穌~反戰等,動態影音,
靜態圖文等商品皆能融入這些元素
不過,雖說消費意識往往受廣告影響,但消費者也是有腦袋,心中一定都有把尺!
置入行銷是廣告的進階手法之一,效果自然也是如此,對於那些置入產品,總是有看得懂和分不清的兩種人,
當心中的車款只有蠻牛或賓利,錶款只有3P時,管你007龐德開的是奧斯丁馬蒂,戴的是勞力士還OMEGA,
這群人就是通通不買帳!
換言之,心中車款只有瑪西迪甚至豐田時,手錶只戴得起卡西歐還精工..刺激反應也是起不了太大作用的,
即使驅使消費者去認識,讓他看得懂了,差就差在消費不起!
所以置入行銷是有一定風險的,是否成功,端看消費者的社經地位,與其接觸的領域是否被特定層面所吸引囉~
畢竟再一句老話,"一樣米養百樣人",階層等級~高尚風雅與低階流俗也是這樣反映和區隔出來~
正所謂,無奸不成商,管你用料再好再上等,物料稀有成本高昂,還是絞盡腦汁拼盡創意,
不過都是為了更進一步斂財的行銷藉口與手段~
正如這篇文討論的日牌NHBD,管你理念訴求,設計概念還是品質製作怎麼的,說得再天花亂墜,給啥米木村拓哉,長瀨
智也,陳冠希還余文樂穿過,還是丟在哪個偶像肥皂劇或電影中置入行銷,也不可能有100%消費者買帳,所以無謂
在同類的品牌間比較爭執,說哪個牌子值得或不值得購買..畢竟任何品牌,只要有固定不會流失的1%客群,商業
生存的目的就達成了!
至於一個品牌如何長久屹立,創造歷史,延續功績,這就得看經營者的腦袋,而非我們這些單純消費者可嘴砲實現!
to sum up,品牌堅持和認知,就是符號消費,滿足的永遠只會是我們這些消費者心裡那永遠無法填滿,被虛假意識操縱的虛榮心罷了!
總之還是老話一句..願者上鉤阿!
ps. to 樓上未登入: NBHD和W)TAPS台灣已有正式代理,但定價是否合理見人見智,一切消費行為取決在您,小弟不做無謂勸敗XD~店名:THE COMPLETE STUDIO 地址:仁愛路四段115號 電話:2771-9709
cheese71115 wrote:
正所謂,無奸不成商,管你用料再好再上等,物料稀有成本高昂,還是絞盡腦汁拼盡創意,
不過都是為了更進一步斂財的行銷藉口與手段~(恕刪)
讀完,全部都同意,就這裡不能同意
我想好壞就只是在於比用料,比成本,比創意這裡而已
如果良心都變成行銷藉口
那還有什麼品牌願意付出又何需要付出?
如果Bogati不能把SLR巴假的
那又有誰願意去買...又不是買不起Hermes何必一定要Bogati
講起來似乎都是消費符號而已
但是只是這樣而已嗎?
沒有品牌的世界就是共產國家(即使是這樣,都還是有品牌)
早期蘇聯的民眾都知道那家工廠生產的品質較好
都會用比較高昂的代價去換取那個工廠編號的東西
消費符號不是品牌消失就會消失
而是靠你講的斂財藉口...品質,用料,成本,創意,設計...
只要有人願意下多一點工夫
就會有人察覺出來
就會有人願意支持
但是這跟現在藉由媒體墮落而投機取巧的品牌不同
如果要混為一談
我覺得你所有意思加了這幾句話
做LV或路邊攤
開馬西敵或Trabi
住SS或輻射鋼筋
其實都只是在大小斂財之差別...我這樣很不能同意
也許就如你第一句話講的
你把品牌都歸咎於資本主義的自由
但是我想講的
社會主義或是共產主義都無法脫離品牌
只是形式不同罷了
因為無論哪種架構
都有人願意花多一點時間多一點精神多一點成本去製作好一點的產品或是好很多的產品
至於你說的風險
我想走路都有風險了
更何況一個品牌的行銷
所以你用姜太公釣魚比喻似乎在資訊完全對等才合理
我想...也不用再多講
因為這問題從亞當思密到現在都沒有定論...

silverrocker wrote:
讀完,全部都同意,就...(恕刪)
小弟開宗明義就有提到,資本主義也好,共產主義也好,怎樣的消費模式對自己最「享受」,
每個人都存在於自我認同的意識形態內罷了,人人心中都有把尺,只要能「滿足」,沒必要比誰的尺比較大支!
再者,資訊對等本就是理想化的名詞,要實現根本難上加難,姜太公釣魚,就如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只要成功釣上
預期的目標消費者即可,而這難道表示被釣上的是正確,是滿意的,沒被釣上消費,而選擇被其他釣客鉤上的就是傻瓜?
剩下的點我也說了,品牌成功建立後,如何延續壯大,靠的就是經營者的腦袋了!
但品牌要邁向成功,絕對少不了媒體的推波助瀾,大眾認識各種品牌的來源,絕對少不了媒體這環,
或許有些品牌名不符實甚或名過其實,但能生存的關鍵還是在於消費者,若將自己心中認為不公之事皆歸咎於
媒體幫襯,甚至冠上墮落之罪,未免太過沉重..
宣傳和行銷都是媒體的功能,甚至使命! 媒體絕不是墮落,最壞頂多以同流合污形容,只是為勢所趨,法界醫界亦然,
提告與被告皆有其辯護律師,不論好人壞人只要是病人都得醫,混口飯吃,各有其「天命」罷了..
以台灣學界為例,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政大把廣告學系歸類在傳播學院而非商學院..
再者,幾個相同「內在」而不同品牌的產品,有著不同定價,如此的例子太多太多..!!
倘若成本較高,用料較好,作工較細膩精良,性能和表現double plus還是「破表」,或是強調少量製作,
就能漫天開價,甚至將品牌神格化,讓只有財富在「一般人」水準之上,甚至全球財富前5%的「人」才夠格消費的
層次,讓一般人只能「想像」這些產品的好,卻無法實質體會這些產品到底好在哪裡? 當品牌賦予的涵義與價值在某
個層面上遠大於製作成本時,又該如何合理化自己的消費行為?
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沒用過不知道它的好,沒機會用到,不知它是否真的好,但自己早就知道,什麼能滿足自己!
在這裡,小弟還是要再強調一次社經地位與個人財富是最現實,也是消費者對品牌認知的重要關鍵之一,要買CHANEL、GOYARD、HERMES,不要無名真皮包;要住貝聿銘還是Christo的設計,不住無名設計;要蓋SRC
不要鋼筋鐵條;不開車想開火箭還是噴射機;戴的要是陀飛輪、萬年曆還是百日鏈不要大陸機芯或電子錶;
要吃101隨意鳥不要路邊攤?
當品味和價值建立在財富之上時,小弟完全不想討論世間千百種品牌的優勝劣敗,只要以商業為目的,小弟一視同仁,
只要存在,我都會肯定其「價值」,也肯定其「創新」,更認同其「創造歷史」,只要這個「品牌」有能力..
凡事一體兩面,有認同就有反對,小弟仍是主張選擇在己,一切超乎「民生需求」的消費,90%都來自虛榮,10%來自
衝動性消費,消費行為的過程與決定,往往遠超過理性(但人總認為自己理性),通常不是邏輯思考能歸納出結果的..
在此小弟的想法補充了有八成,認同與否就如您比較商品和選擇品牌的主觀意識雷同,小弟也不再多說..